外资撤离,中国CDMO没有赢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外资撤退最新消息视频 外资撤离,中国CDMO没有赢家

外资撤离,中国CDMO没有赢家

2024-07-15 00: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打脸来得如此之快。

就在龙沙广州否认公司裁员,工厂一切运营正常后,龙沙却在2023年年报中公布关闭该工厂,理由是全球产能布局战略调整。

龙沙(Lonza)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医药CDMO企业,始创于1897年,总部位于瑞士。

自1995年进入中国以来,在广州、苏州、上海等地已设立生产基地与办事处。

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龙沙广州大分子工厂目前正逐步裁员,关厂原因是“接不到订单”。

要不起的工厂

龙沙集团在广州共有两个工厂,分别位于广州知识城和广州南沙。这次宣布关闭的工厂位于广州黄埔知识城,是龙沙在中国的第三个工厂。

这则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业内的关注。该工厂总投资超1亿美元,占地17000平方米,有约300~400名员工,工厂于2021年投入使用,运营的时间还不超过3年。

但事实上,龙沙对大分子CDMO的退出并非完全出乎意料。业界早有传言,龙沙正在裁员并停运广州的工厂,近日的官宣只是将消息坐实。

外资CDMO推动了我国政策的进步,带来先进的企业运营和工艺开发和大规模生产能力,也为行业培育了一大批人才。

勃林格殷格翰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生物药CDMO,极大地推进了MAH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落地。

2015年之前,国内不允许生物制品通过合同生产或委托加工的方式进行上市审批,进行生物制药必须两证合一,药品的上市申请人必须是药品的生产者。

然而这却对国内药企同时提出了研发和生产能力的要求,很难释放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外资CDMO被视为先进技术和生产力的代表,为本土企业快速学习与提高竞争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如今却因为国内市场环境而被出清。

曾经,勃林格殷格翰、赛默飞世尔、龙沙生物、德国默克,韩国Celltrion都有大举进入中国的战略举措。

但如今除了勃林格殷格翰以外,绝大部分公司已经收缩或者剥离了在中国的CDMO业务。

更有性价比的选择

2018年集采启动后,让MNC们直面中国医药环境的重大变化。

利润的下滑,让外资药企们开始纷纷放弃仿制药和非核心药物,并出售在华的各类资产。

此消彼长。外资撤退的反面,则是新冠疫情以来国内Biotech繁荣发展,利润的驱使下国内CDMO疯狂并购、建厂、买罐子扩充产能。

国内CDMO则成为外资工厂最大的接盘侠。

2019年,九洲药业以7.9亿元收购诺华在苏州的工厂,此外礼来向亿腾医药签署协议,向其出售旗下抗生素产品希刻劳和稳可信在中国大陆的权利,以及位于苏州的希刻劳生产工厂。

2021年,药明生物吃下了辉瑞在杭州的工厂,该工厂投资3.5亿美元,面积为50000平方米,包括一条原液生产线和两条制剂生产线,却没有正式生产一支药物就被直接转手。

2022年9月,九州药业拿下了诺华旗下收购山德士所属中山制剂工厂100%股权,诺华对该工厂共投资1亿美元,然而九州药业却以1.85亿元人民币“捡了漏”。

建厂+收购,让国内CDMO的产能暴涨。

2021年底,药明生物的总投产产能还在15.4万升,2021年的三笔并购后,2022年底产能继续提高至26.2万升,2026年规划总产能将增至58万升。

在国内工程师人力红利以及运营成本面前,让本土CDMO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药企能够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获得优质的服务。

根据彭博数据和各公司官网统计重点CDMO公司的单位人工成本情况,国内 CDMO 行业单位人工成本为 2.5~3.0 万美元,而龙沙、Siegfried等国际巨头平均处于12万美元左右。

也就是说,国内CDMO的用人成本仅为国际企业的四分之一。

产能扩充带来的业绩的增势非常喜人,2017年药明生物上市后,营收从16亿元开拓到2022年的153亿元。

2023年上半年,药明生物的营收为84.9亿元,同比增加17.8%;毛利为35.6亿元,同比增加4.3%。

小分子CDMO极致内卷,大分子CDMO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外资CDMO已经没有性价比。

截至2023上半年,中国有7家CDMO海外收入占比超过75%,主要的驱动力是业务升级和承接转移承接海外公司的订单。

此前智药局统计,2023年共有33起涉及创新药CXO领域融资事件,披露总金额约65.38亿元人民币。

涉及CDMO的融资多达23起,20家公司获得了超亿元融资,寒冬下有净现金流的CXO对投资机构更有吸引力。

奇迹的时刻结束了

年均60%以上的增速,药明生物在十年间创造了一个增长奇迹。

但现在药明生物已经无法为投资人兑现相同的增速,去年12月底,公司大幅下调业绩增速至10%,引发行业震动。

行业环境大幅变动下,业内也开始警觉国内CDMO的产能过剩危机。

不仅是巨头们在全球扩充产能,国内创新药繁荣下Biotech急功近利建设的工厂,还包括收到集采影响下的仿制药企。

现金流紧张下,曾经的甲方也主动内卷。

东曜药业全面放弃自研业务,转型专门做ADC药物的CDMO;复宏汉霖旗下子公司安腾瑞霖、三生国健子公司晟国生物、迈威生物子公司泰康生物,都是其中的缩影。

行业已经不缺产能,而是缺少安放产能的订单。外资CDMO的撤退也是内卷下的趋势之一。

国内头部公司还能通过降价挤占中小公司的市场份额,而小型CDMO只能在这一波价格战中艰难生存或者出清。

有实力的公司已经开始逃离内卷的环境,出海服务海外公司。近日,九洲药业将在日本设立全资孙公司投资建设CRO服务平台,项目预计总投资约4200万美元。

九洲药业称,在日本设立该平台主要为了更早介入海外客户的研发管线,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和订单,并为国内导流CDMO业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吸引全球资本的热土,但近年来部分外资开始撤出中国,关闭在中国的部分业务。

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切实的,我国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呈现断崖式下跌。2023年第二季度,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仅有49亿美元,三季度净FDI为负118亿美元,相较于2021年外管局公布的3000多亿美元净流入数据,今年整体降幅约90%左右。

药明生物CEO陈智胜曾表示:“海外的医药寒冬是上海的冷,是2-8摄氏度的冷,但中国的医药寒冬是哈尔滨的冷,是零下20摄氏度的冷。”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