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enware m17 R2 2070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外星人17r5测评 Alienware m17 R2 2070

Alienware m17 R2 2070

2024-07-12 09: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欢迎收看本期评测专栏

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戴尔旗下的Alienware连续推出了M17/15、m17/5、51M等多款全新模具的机器,UP我还在用一年前买的Alienware 17 R5 和 Dell G7 7588

日常除了一点中度游戏需求,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班,背着我17R5 配合外星人的背包,重量大约十来斤吧,虽然重,倒也还好,但是看着都9102年了,周围人都用着超薄全面屏,着实有些羡慕,思来想去,还是又去朋友那上门自提了一台Alienware m17 R2 2070-MaxQ  我的外星人都是在他那上门提的货,蛮好的,服务也很给力。

旧电脑展示

然后我们来说说这台Alienware m17 R2 2070-MaxQ

由于咱们不是专业评测工作室,只是个人购机体验,因此不会涉及特别专业的词汇,主要说一说比较实用的信息,让大家购机有些帮助。

首先呢,机身采用镁铝合金全金属+塑料边框的设计,非常轻薄,厚度只有18.6mm,重量为2.6KG,适配器为180W,相比240W的适配器轻了许多,便携度很高,用惯了17 R5的我,拿到手里第一感觉就是太薄,太轻,太好看了。大家可以看看图片 对比一下颜值和厚度。

戴尔G7和外星人m17 外星人m17仅有G7约2/3厚度

新款键盘键程1.7mm 相比原本的1.4mm提升了0.3mm 虽然看起来不多,但实际打字反馈的感觉会更舒服一些。触摸板感觉是玻璃材质的,摸着手感也很棒。

整机采用类肤涂层,手感极佳,不易留指纹痕迹。白色款实际是灰白色,光线偏暗的情况下,看起来颜色是灰色,这个颜色比纯白色和黑色更耐脏。(黑色黏灰,看起来比白色脏的多)

黑色是笔记本自古以来最常见的颜色,除了金属外壳的超薄笔记本是银色外,很少有其他颜色的款式,因此一款灰白的款式,会让你成为人群中最靓的仔,突出你的与众不同。

正面后面侧面厚度 就比USB接口厚一点点

此外 既然是外星人那么必然是会有灯大灯亮灯会闪

全新的外星人有着全新的键盘灯效支持单键RGB 1600色 相比原来的全键盘整体变色,光污染更严重了,也更酷炫了。新的外星人开机键也支持变色,并且有充电闪烁功能。可惜的是不支持渐变色。而且屏幕下方的ALIENWARE居然不发光了,这点差评

然后是性能方面 m17 配置了I7-9750HQ+2070-MaxQ  512G固态 16G内存(内存不可更换)

CPU采用6相电压调节,GPU采用8相电压调节,对于睿频来说很棒。

游戏性能强劲 3D MARK跑分水平 与笔记的1080 基本一致  整体来可以畅玩很多游戏

UP主STEAM库里最贵的大作可能就是杀手2了,因此我们使用杀手2作为测试

杀手2 最高特效不开超级采样倍率 基准测试56FPS

正常游戏中 CPU不开睿频2.5G 显卡不开超频 帧数90FPS左右正常游戏中 开启睿频 游戏稳定在3.8G左右 帧数130左右

在控制中心中 CPU和GPU温度约70-80左右浮动 温度不高,但是键盘中间有明显热感

不过对于大部分游戏来说 键盘中部基本没有常用按键,因此问题不算很大。

屏幕为144Hz,响应速度9ms,自带硬件过滤蓝光,保护眼睛,不过这会让机器默认显示屏色调偏黄,可以通过显示屏颜色校准和核显饱和度调节,让屏幕恢复到冷色调,还有眼球追踪(这代眼球追踪不如17R5并不支持VR和Windows Hello) ,关于屏幕不如ROG 3ms这个问题,我不做过多评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60FPS和144FPS其实没什么区别,至少对于绝大多数玩家来说,你的眼睛不一定能感觉的到,无非就是我可以不用,但你必须要有的思维。建议大家还是以实际需要为准。

数字阵列麦克风位于摄像头组件中,不管是商务会议,还是游戏开黑,感觉都很棒,通话音质非常清晰,而且自带的降噪能避免散热风扇的噪音干扰,实测我和同事语音,他们都反馈,音质和清晰度明显比我上一台17 R5更好,音量比较大

另外扬声器音质还可以,不过音量可能稍微比17 R5低一点。(或者是因为我网易云会员过期不能放无损音质的缘故?)

固态是东芝的512G 读写速度和三星981相似(外星人没配三星就是垃圾?不存在的)

三星981东芝

最后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散热环节了,不过本期评测并没有加入双烤截图,但是还是专门买了付费版的3D MARK进行压力测试(跑分测试详见下文图),整体来说散热还是达标的,增压风扇足够压制CPU和GPU的发热,出风口为左右两侧,屁股两侧,以及键盘上的蜂窝状出风口。相比于17 R5,可以明显感受到左右两侧出风口的有非常强劲的出风。

在3D MARK TS默认基准测试中和压力测试中 CPU稳定4G速度 所以常见游戏 跑起来都OK

不过缺点也是因为太薄,长时间高负载运行,会让机器键盘中部表面温度偏高,建议游戏的时候使用散热底座等踮起机器,预计能降低10°。

实际游戏测试中,使用战雷雷霆最高画质进行测试,不开启垂直同步,帧数165左右,开镜去草为260帧左右,CPU负载为50%左右,GPU负载为40%左右。CPU为4G速度

开启哔哩哔哩直播和录播后,帧数会降低到110-120帧左右,CPU与GPU负载均为70%左右

键盘中部明显热感,CPU温度78°,GPU温度68°。散热极为良好。但此时CPU仅有3.2G-3.5G速度,对于这个温度来说是不正常的,因为其他评测视频中2080版本的m17双烤中CPU可维持107°高温并保持3.5G左右速度,这个就很奇怪,仔细回想一番,想起来在XTU测试当中,CPU高负载之后会触发功耗墙,从而降低CPU睿频,也差不多是3.5G左右。而3.5G左右的速度,基本可以确保散热游戏双稳定,还是不错的选择(满载键盘中部表面温度手感约42-45°,使用体验较好)

但这也说明180W的电源适配器配合电池的混合供电不足以满足I7+2070的功耗,但据说美行官网购机是可以免费选购240W电源,如果对游戏性能有极致需求的人群,建议选购240W电源适配器,增强游戏体验,但很明显CPU如果满载运行会导致更高的CPU温度,从而让键盘中部区域温度更高(引用其他评测红外检测数据:2080版本双烤时,键盘温度达到了61.5°,键帽53°),因此并不建议为了提高性能让电脑长期维持在高温环境下,对使用体验和电脑寿命多少有点影响。

另外在办公情况下,外星人的风扇为静音状态,体验很棒,不过开启全速模式后,会听到风扇如同喷气机推满节流阀准备起飞一样,感受到涡轮增压的声音。相对来说会比较吵。

还说有个智能温度感应技术,利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智能调节温度,有待考究。

此外对于刚拿到机器的小伙伴一定要升级BIOS

m17的旧版BIOS XTU检查CPU 长时间睿频功耗为90W 短时间睿频功耗90W

新版本BIOS 长时间睿频功耗改为了47W ,有效减低了发热量。

当然这也是m17表面温度比较高的原因之一,出厂设置较为激进,导致发热量比较大。

不喜欢太热的小伙伴可自行下载XTU,根据相关教程,降低CPU电压和功耗从而在确保性能损失不大的情况大幅度降低发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17会有一些电流滋滋声,这属于正常现象,高性能超薄笔记本很常见,主要出现在电脑空载的时候,中高负载的时候不会有声音,而且拔掉适配器同样可以解决。

总而言之,Alienware m17 R2 2070-MaxQ这台电脑,一改我对外星人傻大黑粗的印象,轻薄,全金属,颜值,性能,散热全部要素都有,也许它不是最具性价比的游戏本,也许它不是散热最强配置最高的游戏本,但是它的使用体验是很棒的,对一些细节把控很到位,即使有一些瑕疵,但我认为,如果你把它当做一台适用于日常办公的高性能轻薄笔记本,摆脱游戏本必须拥有极致游戏性能的观点,也许它的体验会超出你的想象。

我推荐给以下几种人群

需要笔记本进行便携办公,并且在闲暇之余还想畅玩3A大作的人群

追求游戏性能但不希望设计风格太过标新立异的人群

纯粹的有钱任性的人群

也给大家推荐一下我朋友的店铺,大家想购买的话,淘宝店铺:高个子外星人 

另外,如果单纯只是想打游戏,推荐51M(但是真的太重了)

最后关于Alienware售价比较贵的问题(所谓信仰消费,品牌溢价)

戴尔国行确实很贵,但同时拥有全球最强售后,只换不修,2年上门保修,7*24小时售后,以及微信戴尔技术支持等等,充分确保你的售后体验,适用于不会自己解决电脑问题的电脑小白。

如果你不希望为售后服务买单,自己足够处理日常问题。可以购买戴尔美行,有着非常实惠的价格,同款机型可以节约好几千。(全球的戴尔电脑都在成都生产Made in China)

可能你觉得美行还是很贵,那么建议购买其他品牌电脑,可以举个例子,相比于m17 R2 2070-MaxQ,惠普的暗影精灵5P甚至更低的价格用上了2080。性价比可以说是到了极致。配置是上来了,散热也不错,整体的外观手感做工,各方面确实也是有地方不及外星人的。换个说法,就和苹果和安卓一样,安卓总是有着更好的性能,更低的价格,但是苹果就是这么贵,配置更低,也爆出个各种问题,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安卓吊打苹果吧,所谓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定位不同罢了。

以上感谢各位阅读,以下为数据参考,并未使用极限烤鸡,仅仅考虑日常使用和游戏测试

电脑外观控制中心支持超频显卡超频 全速散热模式10分钟默认压力测试走一波压力测试 散热良好和1080对比,不知道为什么1080MQ反而高了2000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