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丨在中国的诗词里,每一个夏天都有自己的名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夏天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美丨在中国的诗词里,每一个夏天都有自己的名字

美丨在中国的诗词里,每一个夏天都有自己的名字

2023-05-06 15: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明·韩日缵《夏日閒居》

▲古人采用农历计时,夏又因此而得名。

农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而称之“三夏”。这亦是农民们比较忙碌的时期。

九夏

日月推迁,已复九夏。

——东晋·陶渊明《荣木》

九夏何知暑令行,轻风拂拂水泠泠。

——宋·郭印《归云溪》

行人九夏热如火,到此清风忽满襟。

——宋·吴芾《早行五首》

▲因夏季有三个月,共计九十天,复每旬一夏,遂称“九夏”。

南朝梁萧统《梁昭明集》三《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三伏渐终,九夏将谢。”

初夏

江乡初夏暑犹轻,霁日园林有晚莺。

——宋·陆游《初夏》

一雨临初夏,惊雷昨夜新。

——宋·徐玑《初夏》

▲如果说春天的美,美在百卉争妍;那么,初夏的美,就美在万类竞绿。

初夏静美,万物萌动而生气蓬勃。

新夏

好景入新夏,幽人卧弊庐。

——宋·陆游《初夏夜赋》

残僧门径静于夜,新夏林塘暖自凉。

——宋·陈著《四月八日携子侄到上乘偶成》

▲新夏,一个“新”字,如同新米、新年、新娘般可喜可爱。

每一次夏的到来,都是一个崭新的闪亮的时刻,恍如只是人生初见。

孟夏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唐·贾弇[yǎn]《状江南·孟夏》

▲孟夏,夏季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

《楚辞》屈原《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仲夏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唐·杜甫《夏夜叹》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唐·樊珣《状江南·仲夏》

▲仲夏,夏季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

仲,指其月在夏季的中间。《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仲夏又被称为盛夏,代表着夏天最鼎盛的时期。

季夏

江南季夏天,身热汗如泉。

——唐·范灯《状江南·季夏》

季夏中气候,烦暑自此收。

——唐·白居易《永崇里观居》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六月,称为季夏。

炎炎季夏,如果有人和你说“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绝对是真爱!

晚夏

雨馀清晚夏,共坐北岩幽。

——唐·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

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

——唐·骆宾王《晚泊江镇》

▲晚夏,即夏末时节。

晚夏,骄阳似火,蝉声绵绵。莺声徘徊,夏已思归。

朱明

霁景朱明早,芳时白昼长。

——唐·白居易《裴常侍以题蔷薇架十八韵见示因广为三十韵》

春光才去又朱明。年华只暗惊。

——宋·张抡《阮郎归·金乌玉兔最无情》

水榭风亭朱明景,又别是、愁情味。

——宋·杜安世《卜算子·深院花铺地》

▲因夏季“气赤而光明”,故夏季亦称“朱明”。

《汉书·礼乐志·朱明》:“朱明盛长,敷与万物。”

据先秦时代史料,夏天是由赤帝或者炎帝来管辖。

夏天炎热的时候,那是火神祝融在发威,自然朱明就成了夏天的代名词,或者叫朱夏。

长赢

春为发生,夏为长赢。

——《尔雅·释天》

夏之得炎,炎不信,则草木不长;

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

——北齐·刘昼《刘子·履言》

▲赢,通盈。谓使草木长盈者为夏,故称夏为长赢。

夏天亦是枝繁叶茂的季节,那夏山碧绿,莲叶满池,鸟语蝉鸣,寄予了古人对夏天的无限期望。

炎节

单车动夙夜,越境正炎节。

——唐·钱起《送薛判官赴蜀》

悲炎节之赫羲,览祝融之御辔。

——晋·李颙 《悲四时赋》

▲炎古字形从二火,本义一般认为指火光上升。又可泛指焚烧。由焚烧引申为热、极热,如“炎热”“炎夏”等。

盛夏,阳光暴烈,蝉声鼓噪,让人深感夏天是个躁动炎热的季节。

槐序

槐序,指夏日也。

——明·杨慎《艺林伐山·槐序》

山园槐序,绿阴浓处晓莺啼。冰弦声动柔荑。

——清·陆求可《婆罗门引·赏夏》

▲槐树夏季开花,故名夏为“槐序”,可谓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

夏天开花的树很多,为什么古人对槐树有这么深厚的情结呢?

《礼记·王制》记载,上古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后以槐棘指三公九卿之位。

可见槐树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以“槐序”代指夏天就一点不奇怪了。

海子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那是因为,山河虽不是我的,但是我却拥有着山河。

对于古代的诗人来说,每一个夏天的名字,都是他们专属的“小确幸”。

而我们又何其幸运,在今天读到这么多美好的夏日之名。

余光中曾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END

今日责编:蒋燕

微信编辑:张雪珂

来源:语文周报

每期随刊赠送冲刺提分小册子

直击高考,多看一眼,多分把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