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的东亚秩序“地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壬辰倭乱胡不喜和京极高次 四百年前的东亚秩序“地震”

四百年前的东亚秩序“地震”

2024-07-03 17: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报记者 叶渔 北京报道本报记者 叶渔 北京报道  16世纪末,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梦想统治中国,借以打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秩序,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新格局。于是,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明军作为朝鲜的援军参战,朝鲜、明朝和日本—这东亚三国倾尽国力进行了长达7年的战争。这场战争在朝鲜称做“壬辰倭乱”,日本称之为“征韩役”、“朝鲜役”等;中国则将这场战争称做“万历东征”、“抗倭援朝”、“壬辰倭乱”。

  从战争的结局来看,壬辰倭乱并没有带来任何领土上的变化,也没有明确的胜利者,战争也不是以签订某种和平条约而告终的。但是,这场战争却毫无疑问地引起了东亚格局的新变动。可以说,“壬辰倭乱”成为近世以后中、韩、日三国关系的一个新起点。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明治政府建立后不久即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这一模式和壬辰倭乱如出一辙。历史在相似的轨迹中运行,只有了解此般循环反复的历史,我们才可能开创新的世界。

  崔官先生现担任韩国高丽大学日文系教授、东亚文化交涉学会会长、韩日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他长期致力于对韩日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和东亚学研究。对“壬辰倭乱”所做的研究极具启发意义,所著《壬辰倭乱:四百年前的朝鲜战争》已经译为中文出版。

  《21世纪》:你在自己的专著《壬辰倭乱:四百年前的朝鲜战争》中说,“壬辰倭乱是东亚三国尤其韩日两国历史、社会文化发生转变的决定性分水岭”,在此能否再稍微展开讲一下?

  崔官:日本学者认为,“壬辰倭乱”是日本发动的最初的海外侵略战争。从地政学上讲,也是缘起于岛国日本的历史性事件—日本的意图在于占领半岛朝鲜乃至中国大陆。不妨说,这样的一个基本构造,也是16世纪位于东亚地域圈外围的日本,面对之前由来已久的、以东亚核心国家大明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的一种犯上作乱式的挑战。“壬辰倭乱”的结果是,三国的领土没有发生变化,终战也没有经过媾和,但东亚中韩日三国的国内情势却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首先,加害国日本对于邻国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丰臣秀吉病死之后,后继者是未满六岁的丰臣秀赖。为此时过未久,丰臣政权就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德川家康政权。德川家康确立的江户幕府乃近世日本之发端。中国大明则为救援朝鲜,派遣了超过20万人的大军,军需物资亦令之不堪重负。战争消耗了国力,财政衰退,因而无法抵御处于勃兴期的满族军队的压力。壬辰倭乱后,中国的王朝由明至清,日本也由丰臣政权转变为德川政权。然而作为战场的朝鲜却没有发生政权更迭,朝鲜面对的只是战祸造成的、全民和全境的前所未有的惨状。人口剧减,生产量减至战前的三成,且朝鲜社会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只是,历时600年的朝鲜时代以壬辰倭乱为分界,区分为朝鲜时代前期和后期。

  除了前述历史性的变动,日本取自朝鲜的人力物力资源促进了近世日本思想、产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例如众所周知,江户幕府官学的成立与朝鲜朱子学、出版产业的发达与朝鲜活字、陶瓷器的隆盛与朝鲜陶工都有着密切的关联。相反,遭受意外侵略的朝鲜却惨不忍睹,在朝鲜,日本的形象镌刻着强烈的怨恨。朝鲜的日本观一直延续至今,后又经历了近代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悲剧时代。时至今日,朝鲜各地仍有许多关乎壬辰倭乱的传承故事。韩日两国现实中虽有紧密的友好关系,但在相互间的国家认识上却相距遥远。不妨说,韩日两国关系史的原点在于壬辰倭乱。在朝鲜,人们一直坚持须对大明信守义理,必须确立对于中国的友好认识。流行朝鲜的关羽信仰,也是“壬辰倭乱”带来的影响之一。

  《21世纪》:丰臣秀吉侵略中国的信心从哪里来?亦即,日本型的“华夷意识”根源何在?

  崔官:丰臣秀吉为何会有侵略大陆之野望?原因不得而知。作为假说,有如下种种理由,如秀吉有统治世界的妄想,秀吉有心理疾病,出于对明贸易之类的经济理由,出于日本国内统治的需要或国内危机的海外转嫁等等。从时期上讲,已经明确的是,秀吉在国内统治体制的确立过程中逐渐表明了侵略大陆的意图,1585年就任关白后前述意图公开化。秀吉要求朝鲜充当“征明向导”,即充当征服大明的先头部队。朝鲜当然予以反对。而出兵朝鲜、攻陷汉城后,秀吉考虑、制定了一个文书,作为日本、朝鲜、明朝三国的统治方针,这个文书昭示了其战争目的正是为了统治东亚。秀吉挑起战争之前,曾递送文书要求朝鲜以外的王朝和地域投降屈服。在给朝鲜的文书中也可以看到如此意图,“吾日轮之子一切成就皆为顺应天道”。由此可以判断,秀吉不妨说有着以日本为中心的强烈的华夷意识。不过,不能说那是当时日本武将的一般性认识。有人认为,那是对日本战国时代武将信奉的“天道思想(己之所为乃替天行道的认识)”的一种歪曲。

  《21世纪》:怎么理解本居宣长等人对丰臣秀吉或“壬辰倭乱”的评价?

  崔官:本居宣长乃日本国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秀吉的朝鲜侵略乃是在朝鲜、中国彪炳日本武威的历史壮举。顺理成章,本居宣长称赞秀吉功绩的主张关联于水户学的秀吉宣扬,使明治日本的秀吉崇拜登堂入室。秀吉不仅成为立身出世的象征,实际上日本帝国主义对外膨胀政策的背面,无可忽视的正是本居宣长赞赏秀吉的历史精神。

  《21世纪》:你如何看待当前的中日韩三国局势,从“壬辰倭乱”之后各国的反映,尤其是日本的反映来看,二战之后日本的表现有些是值得严肃对待的?

  崔官:在前近代的东亚,丰臣秀吉目睹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关联性的国际关系,其战争动机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前述国际关系的启示。日本曾积极收藏、借鉴了16世纪大航海时代流入日本的西欧文物。尤其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将其中的洋枪开发为先端武器,平定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分裂,实现了国内的统一。值得注目的是,这样一种构造在19世纪又重复出现。简而言之,日本正是受到了鸦片战争的巨大刺激,才再度开始积极地汲取西洋文物。亦即,日本作为明治天皇制国民国家实现了统治以后,迅速以近代武器为先导,走上了大陆侵略的道路。这个过程,显在于一系列事件—征韩论、日清战争(甲午战争)、朝鲜统治、满洲事变(七七事变)、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变成了一个民主主义国家或和平国家,但是,不妨说本质上那并非日本国民选择的道路。无可忽视的一个侧面正是,战败国乃是日本不得已的选择。体验了战争灾难的大多数日本国民是期求和平的,应当说要求认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历史的声音也有很强的社会基础。世界所注目的是,时至今日,日本果真能痛切反省自己的侵略历史,彻底地获得新生吗?

  《21世纪》:对中日韩三国关系的未来,你有何种期许?

  崔官:如所周知,在当今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的中心正在向东亚转移。这个现状不仅关联于先发的经济大国日本,也关联于巨大中国的崛起和韩国的发展。现在中韩日三国的生产总量占世界生产总量的20%以上,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也高于其他地域。中韩日三国间的人员交流和物资交流年年扩大。三国间对于对方国的态度,时常却是表面性或情感冲动型的,理应向着深层的和理性的方面发展。基于这样的观点,中韩日三国关系的展望应当是以和平为基盘,致力于友好协作关系的发展。

  然而为了使这样的展望具有现实性,必须克服几个问题:现实上讲,一个显著的倾向是世界各地陆续出现EU(欧盟)那样的共同体,然而唯独东亚地区没有形成独自的共同体。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因为一直到前近代,这些国家都在同一文化圈的基点上拥有长期的交流关系。但是,我们似乎看不到中韩日三国人民共同认定的一个未来愿景。其根本原因,就在关于历史认识的差异性。不能正确地认识过去,就无法正视现在,那么拥有共同的未来也就变得难上加难。近代东亚历史的受害者见证人已存世无多。不要说关于这段历史的认识乱象丛生,就是在近代以前的历史认识上,也同样有着对立的观点。最最明显的例证,见于各国关于壬辰倭乱的相异名称。作为常识,谁都知晓解开历史纠葛的智慧必定始自加害者的反省。遗憾的是,在东亚却没有看到加害者真心的反省和被害者业已释然的历史。在日本,当然也有富于良心的学者和市民反省的呼声,但媒体喜欢报道的却仍是政治家缺乏历史常识的公开发言。总之没有日本的变化,创出面向东亚未来的共同愿景便无从谈起。为了开创真正的东亚时代,首先需要的正是日本历史认识的变化。同时作为邻国,也不要简单地一味责难日本,必须持之以恒地、以理性的姿态促使日本发生变化。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靳大成教授为本采访所做的联络,感谢外文所魏大海教授为采访所做的翻译工作。)

  作者:叶渔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