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改进措施探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和感悟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改进措施探讨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改进措施探讨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改进措施探讨|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改进措施探讨

永和小学 曾令华

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本质上是一种跨学科、跨情境的综合能力,只能通过观察学生在一定情境下的表现来评测,教育者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核心素养与我们常提到的具体学科素养既有重叠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学科领域内部重要但是只面向某一特定职业或者专业而不具备通用性的素养不能归于核心素养的范围。在现实中核心素养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和目的与学科素养结合使用,否则教学目标会陷入“空大泛”的窘境,从而对教学进程失去指导意义。

一、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学是在规定条件下,以传递知识为中介,教师教和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师生、生生互动交往奠定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及其社会性的发展。

(一) 教学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文化基础

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包含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者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教学最基本、最根本的任务,而知识的分类又“至少存在着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这样两大不同类型”。合理得当的教学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的拓展,这为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采用多元教法,突显学生“体验”和“亲历”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相贴切,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讲、有话说。

(二) 教学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的第二大节点,它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新课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倡导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的“简政放权”,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以及自主决策权,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不唯书、勇于挑战教学文本权威。

(三) 教学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具有复杂的社会规范和群体文化”,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来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自己的生活制定合理的目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所习得的知识,获得的能力都有助于学生获得处理生活繁琐事务的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教师的人际互动,与同伴、学生、校长等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在合作学习当中应强调有效性,需要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和深度沟通,不能简单的把合作学习理解成将一项学习任务划分成几小块,让学生各自完成,途中没有任何沟通交流,最后再把各自的成果拼凑成合作学习成果。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因素

教学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根深蒂固的旧教学理念、学校现实的软硬件条件以及教学改革自身所带有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使得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难以有效展开。理清这些障碍因素有利于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教学改进措施。

(一)教学理念重知识传递,忽视学生主体性差异

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始终,它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是蕴含在教学实践当中的价值追求。知识传递是教学活动最根本、最基础的一项任务,旨在将教材内容原汁原味的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一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如果把它作为教学任务的全部那就错得离谱了,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量作为教学活动评价标准,很容易使教育陷入“应试”。单纯的知识传递无法关照性格迥异、水平不一的学生,无法实现使每个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资源“物性化”及其利用单一,核心素养的培育陷入困境

新课改强调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为实现教师创造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但现实状况是,大部分中小学陷于教学资源“物性化”和利用简单单一化的窘境。所谓“物性”的教学资源就是服务于教学的文献资料、设备设施和物质器材,除了配套的教材之外,还包括广播影视节目、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为教学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打破了教学时空的限制,使得关涉教学内容的事务、事件、情节再现于课堂”。教学资源是多样化的,尤其要重视利用“非物性”的教学资源。

(三)教与学相对立,阻碍学生自主性发展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学是教的存在前提,教是学的有力保障,两者缺一不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大多扮演“沉默的羔羊”,教师则扮演者“咆哮的灰狼”,课堂纪律十分严格。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师精心安排的讲授下,学生可以迅速掌握教学内容,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往往是机械被动的,容易培养学生在权威面前的懦弱性,无法提高其主体意识。在新课改冲击以及自由学习理念的倡导下,清一色的讲授教学方式有所改善。需要合理的分配讲授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比例,在使学生有意义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他们自主能力。

(四)教师教学管理严苛,束缚核心素养深入发展

教学管理是教师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施对课堂环境和教学的监控。不可否认,良好的教学管理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但是,如果教师过分追求有序的教学环境,那么很容易出现教师专断权威现象,而且教师也非常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环境绝对不是沉默的课堂氛围。因为在规定严格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保持沉默不挑战教师权威,就会得到教师的肯定赞扬。在这种硬性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是学生的“温顺”,这种学生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主见想法与个性。这种类型的学生是学习和考试的能手,但是在创新方面却显得低能。这就背离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培育出来的将会是冷漠的“学习机器”,缺乏健全的人格。

三、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措施

教学是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从理想转变为现实的桥梁,因此,改进教学是实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一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实而不至于搁浅。

(一)确立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以人为本”,努力达到获取知识与提升素养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也要关注学生个体,“既不会因传授知识而淹没在题海之中,也不会过于强调人的道德发展而走向极端”。传统的教学观强调知识的准确性,情境被剥离在外,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独立于情境的抽象空洞的符号组合,学生无法根据个人感受去理解并赋予这些符号新的意义,自然而然也就没有情感态度的参与。在做教学设计时,精选教学内容,加强与生活的沟通,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要素的各个环节。

(二)整合教学资源并实现共享

整合教学资源是将校内外以及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或者利用效率低下的资源进行合并、重组与优化。共享教学资源是指在教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跨学科、跨学校、跨专家等等,重在突出相互借鉴,避免重复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首先,加强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淡化教学资源的边界,打破彼此之间相互隔离的状态。此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所以在整合与共享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科自身的体系结构等等。其次,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交流平台,形成信息交流中心,将优秀的教学资源集中上传到中心。最后,在教学资源匮乏的地区,教师要增强资源意识,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三)力求教与学的平衡统一

多教少学和少教多学都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点,教与学的相统一,是深入推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具体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来探讨如何达到和谐统一。首先,教学目标应该由师生共同制定,教师将核心素养的要求渗入到教学目标当中,学生将学习诉求反馈给教师,使教学目标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有较强的参与感、责任感,自然也会自觉努力去达到自己定制的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贴切生活,注重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切。当教学内容关联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气息时,即便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授,学生这个时候也是处于主动接受的状态。

(四)教师由教学管理向教学领导转变

教学领导是指教师要用全局的眼光来指导教学,与教学管理中教师的权威地位不同,教学领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学。教育面对的是人,因此人只能是目的而非手段。教学要做到由管理向领导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必须建立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的前提。教师树立起“以生为本”的理念,拓宽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基础文化知识的广度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其次,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来应引导教学。教学是将核心素养由理想变为现实的桥梁,而教师则是教学实施者,是不可忽视的转化因素。教师需要平衡知识传授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调动起来,培养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

(五)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从宏观层面来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作为教学的“指挥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学科教学来发展核心素养是必然之路,那么其评价也必须向核心素养有所倾斜。我国学科素养评价,首先要明确每个学科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贡献,比如语文、英语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数学、物理、化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在试题设计中关注试题的情境设计,关注信息技术素养的评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