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新课标》背景下的课程目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培根谈读书的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新课标》背景下的课程目标

读书笔记:《新课标》背景下的课程目标

2023-04-02 04: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何按照教学进程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求的核心素养呢?需要制定总目标、学段要求和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完成各个学段的语文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需要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并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情境中表现,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隐含在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表征。根据核心素养的内隐性特点,《新课标》设置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3.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

4.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6.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形象思维能力。

7.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挚的态度。

8.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9.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九条目标突出强调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以及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倡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建立和增强文化自信,重视语文课程“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凸显语言运用能力,重视思维能力提升,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学段要求

除了内隐性,核心素养还具有综合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各个学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均应整体推进和提升,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因此,需要综合考察、评估,整体考察学生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语文积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照核心素养的发展规律同学生一起探索整体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学段要求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类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分别讨论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应该达到的程度和水平,意在更为精准描述这些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学段目标用素养和活动整合语文课程,加强了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学业评价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下面以“识字与写字”学段要求的继承与发展为例加以说明。

其一,基本原则不变,坚持“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写字量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致,调整了附录部分的基本字表,删除了犬(犭)、示(礻)、言(讠)、食(饣)四个部首变体,以其更为确切地呈现识字写字的要求。

其二,《新课标》更加强调识字兴趣、愿望和独立识字能力(主要表现为程度要求),明确要求学生掌握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查阅字典、词典,自主扩大识字量。

其三,《新课标》细化了汉字书写的具体要求,增加汉字文化认知的相关要求。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学会使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正楷字,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对写字姿势、习惯等的要求贯穿始终。在汉字文化方面的要求,第一学段包括“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要求“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第三学段要求“感受汉字的构字组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汉字文化认知要求的增加,落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的文件精神,更为充分的体现出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独特价值。

其四,针对不同学段的特殊要求没有变化。

此外,“阅读与鉴赏”在第二学段新增要求为学生圈点、批注两种阅读方法,在各学段增加有关整本书阅读的要求:第一学段尝试整本书阅读;第二学段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第三学段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倡导通过介绍书籍,分享阅读感受等方式与同学交流,自主建构阅读学习共同体。倡导学生尝试使用多种媒介阅读,力求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搜集和处理能力。学段目标增加的内容回应了现代社会对人的阅读素养和媒介素养的要求,丰富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整体育人目标,符合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课程发展的趋势。

三、教学目标

素养立意的目标,要求教师准确理解语文课程的价值和本质,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努力体现整合性和指引性,准确回答在什么情境下学习,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为教、学、评提供科学依据。

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定位需要参照学段要求,各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学业质量的相关要求。

《新课标》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明礼貌的中华美德。引导学生在语言交往的真实情境中,学习实用性的连续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理解,学习口头和书面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运用记叙、说明等多种方式客观记录、交流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逐步形成适应日常生活、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基本语言能力。不同学段设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在教学提示中列出了评价要求,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在评价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对象、情境、目的与交流效果,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语言运用的特点,关注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白;注意实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规范。

根据设置意图、学习内容要求和评价建议,可拟定“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有“对象意识”和“目的意识”,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分析表达效果。

2.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情境与目的选择不同的内容与方式。

3.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书信、短信、便条,做到格式规范,完整、清晰地传递信息。

4.能够有目的的说明事物,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说明性语言准确。

5.能够区分不同文体样式的使用场景,根据场景选择记叙、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

6.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够关注文本间的关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选择“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内容载体,六年级的学习主题可以确定为“创造性地使用非连续性文本解决问题”,根据上述目标定位,可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根据问题场景,确定需要使用的非连续性文本类型,陈述使用这些类型的合理性。

2.有序组织非连续性文本,能够说明文本间的关系。

3.能够完整呈现非连续性文本,用自己的话表达有意义的结论。

从普遍性目标到具体化目标,需要针对具体的内容载体和学习主题,在整体目标中选择最具学习价值的部分,补充学习过程中行为动作和程度要求。

在大多数情况下,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需要使用教科书的自然单元,单元可视为学习内容载体(如“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需要根据内容载体的特点,确定学习主题。

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编选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单元说明要求“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变化的过程写具体”,从单元学习的主体内容上看,可归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提示中列出了评价要求:要关注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分享、演讲等现场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字、表格、统计图、思维导图等学习成果,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

根据教科书编写的内容、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可以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习主题确定为“思维过程的叙述性表达”。思维过程的变化影响着事情的变化,整体关照第五单元的选文,可以将思维过程提炼为探求本质、分析形势、做出决定。五年级的学生是否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并梳理出上述思维过程?是否能够借助这个思维过程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否能利用这个过程把事情变化的过程写清楚?基于以上角度分析学情,可以制定单元统整性目标如下:

1.梳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2.在习作过程中使用重点语句标识自己的思维过程。

3.借助补白分析课文叙述故事情节的表达效果,理解叙事的详与略。

三条目标体现了整体性与阶段性,聚焦“思维过程”这一关键问题,整合教科书要求的阅读策略与写作技巧、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目标间的内在逻辑清晰,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的互动中达成单元学习目标。若干个单元共同达成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具体到课时目标,依然要体现综合性和整体性,体现核心素养发展的内隐性,将单元统整性学习目标分解为课时学习要求,明确完成每节课学习后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和水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求的核心素养,其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紧密融合、不可拆分,教学要关注在一个教学活动中综合表现四个方面。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四类语文实践活动应是一个融合的有机整体,促使学生在四类活动的互动中建构语文知识、生成语文能力、提升核心素养,逐步达成学段目标。

(撰写:吴欣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