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人的梦想 劳动者的心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地质勘探的意义是什么 地质人的梦想 劳动者的心声

地质人的梦想 劳动者的心声

2024-07-09 20: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天,我们为劳动者献上鲜花和掌声。

  人类从刀耕火种的远古走来,用劳动创造着丰饶的财富,用劳动积淀着不朽的文明。劳动,作为人类特有的行为,以及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本底,为人类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还将雕塑未来。当前,人类正在从工业文明走向更加科学的绿色文明,更需要劳动者挥洒智慧和汗水,缔造新的更符合自身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行动。而其中,肩负重大使命、有着“三光荣”传统的地质工作者功不可没,他们正在同千百万其他行业的劳动者一样,用坚强、智慧和勤勉,创造着属于中华民族、属于全人类的辉煌成就。

  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今天,我们请来了几位地质行业的全国先进工作者。3天前,他们心情澎湃地站在人民大会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的奖台上,感受着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褒扬,今天,希望通过他们来自心灵的声音,让更多的人感受梦想的力量、劳动的美好。

  劳动者的步伐永不停歇,劳动者的精神延绵不息。我们讴歌劳动,祝愿在地质行业中,与“三光荣”精神相契合的劳动精神,将在这个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在我们这片流淌着华夏文明源流的土地上,生长出更加繁茂的智慧之花。

  无尽的攀登 

  唐菊兴

  敢于担当、勇于创新、贵在坚持,是我们这个科研团队永不磨灭的“劳动精神”。

  我在雪域高原已经奋战了20个年头。

  1995年,我们研究团队来到位于澜沧江源头的昌都玉龙铜矿,与西藏地质六队的技术人员一道,参与玉龙铜矿床的补充勘探工作,并由此开启了我的西藏地质工作之旅。

  高原上的风,并不温柔,高原上的阳光,也并不和煦。作为长期战斗在雪域高原的地质找矿人,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那份艰难。

  在交通不便的藏东地区,当时除了昌都城区以外的所有公路都是砂石路,交通条件极差,有的工作区要骑马三四天才能到达。为了在短短的有效的工作日内完成任务,我们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每一天,都是清晨早早上山,晚上摸黑回营地,回来后,还要搭帐篷、铺床、打水煮饭。不仅如此,我们还时常遭受冰雹、雷电、暴雨、暴雪的袭击,那种滋味,毕生难忘。

  2004年开始,我们转战冈底斯成矿带,2009年,又转战阿里班怒成矿带。这些年,乘着国土资源部地质大调查的东风,我参与和主持了藏东3个成矿带地质大调查工作,参加了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以及丁钦弄、干中雄、达秀、赵发涌、玉龙外围、玛弄等矿床点的勘查评价工作,足迹遍布藏东三江地区。

  尽管藏东地区风景如画,但我们无暇顾及眼前的风光。从一个点转战另外一个点,我们经历了无数磨难:吉普车过沟陷在河水湍急的沟中时,我们只好冲到冰冷的河水中拖车;车子坏在山顶,大家只得忍受极度的寒冷,蜷缩在车上过夜;车轮爆胎2次,无备胎可换,我们只好搭拖拉机到县城;大雨连下7天,公路被淹没,我们在无粮、无水的困境中,靠钓鱼和老百姓藏粑接济为生;公路大桥被洪水冲垮,兄弟们手拉手扛行李、样品趟水过河……

  作为找矿人,我们的目标就是为民族地区和国家资源储备发现更多的高质量资源。20年的雪域找矿生涯告诉我,找矿突破需要成矿理论指导,产学研结合不能成为空话,成矿理论的研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要想取得理论指导下的找矿突破,必须保证足够的野外工作,这也是地质理论原始创新的保证。

  有人说,我们与同行们在甲玛、雄村、尕尔穷、多龙等地获得的找矿突破是命运的眷顾。其实,地质工作中的好运气,从来都是以长期坚持在地质矿产勘查科研一线为基础的。我始终认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贵在坚持”,才是科研创新团队能够长期坚守在青藏高原腹地地勘一线的信念和创新源泉。

  我感谢青藏高原带给我的考验,我更感谢地质工作给予我的无尽的快乐。找矿的道路没有终点,等待我们的,永远是下一座蕴藏丰富宝藏的雪域高山。

  (作者为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冲破未知永不放弃    王福德

  我,注定要跟山、跟石、跟土打一辈子交道。

  有人问,我为何选择了这条艰辛的地质之路,这就要追溯到我当年高考时的一篇看图作文。画上有5口间距不等、深浅不一的水井,尽管有的只差一点就挖到含水层,但都半途而废了;挖井人扛着铁锹一边走一边说:“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由于时间紧张,我没能完成这篇作文,但这幅画面却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上。甚至后来,我选择了地质专业,带着心中那口没有挖到水的井回到了青藏高原,开始了我30年的野外工作和生活。

  进入矿区的第一关就是路。200多公里的便道,不是颠簸,就是泥泞。后来我想,这矿区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不是天高云淡、不是荒无人烟、也不是高原一天经历四季的感受,而是这条充满艰难险阻、充满未知的道路。

  我所在的矿区海拔4500~5000米,自然条件恶劣。许多人高原反应强烈,有人走着进去,却被抬着出来。而且交通条件特别差,加之高原气候多变,一会是雨、一会是冰雹、一会又是大雪。地面水坑一片接一片,到处是沼泽,动不动就陷车,甚至一天要陷十几次。初上高原,空手走路都觉得费劲,头晕目眩,憋气乏力,更不要说一次又一次的卸车、挖车、拉车、装车。除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还有不知道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的迷茫——精神上的压力和负担远远超过了身体上的苦和累。

  因为这条路,出队后何时能够回家总是遥遥无期。女儿曾经说:“爸爸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离开,又在大雪冰封的时候回来,就好像我和父亲之间永远也不可能有春暖花开的季节。”对女儿的疏忽,让我有着深深的愧疚。更让我愧疚的是,妻子担负了整个家庭的责任,而她却从没有埋怨过我。10多年来,是妻子的书信支撑着我,在大山深处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当然,她也想让我放弃地质工作,回到她的身边,但我说:“我学的是地质找矿专业,我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地质找矿事业。我的工作就应该在野外、在大山深处、在那些未曾涉足的‘处女地’上,这辈子注定了要跟山、跟石、跟土打一辈子交道。”

  家人的支持让我无怨无悔。30年来,我也曾经历过地勘行业的低谷,看到身边的同事一个个调出地质队,看到并肩作战的同事倒在了找矿的路上。即使在今天,当我回想起高山反应的同事困在下山受阻的车里,听天由命、无助茫然的眼神时,我的心里就一阵阵地发紧。那时,我心里也打过退堂鼓,也作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我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认准的方向不会轻易改变,不会轻言放弃。

  这期间,每当我快要坚持不住、想放弃地质工作回家时,我就会想起那道看图作文题。是它不断地激励着我,提醒我绝不能退缩,绝不能放弃。我在考试作文时交了白卷,但不能在我钟爱的事业上再一次交白卷。到今天,我用了整整30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证实了我不是那位半途而废打井人。

  (作者为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副总工程师,罗生福整理) 

  农民增收我们开心    曹淑萍

  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做起来辛苦,但结出的果实却很是让农民受益。每每感受到农民们的热情,我总会特别地高兴和欣慰。

  30年倏忽而过,我从一名不谙世事的毛头丫头成长为高级工程师,成长为天津市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而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这份沉甸甸的时光,赐予了我一份属于地质人的知识、能力、责任和勇气。

  干地质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特别是对于女性。想想,我就是在无数个艰难困苦中一点一点磨砺出来的。30年前,我从地质院校毕业后就一直在野外一线工作;近些年,我有幸战斗在天津市农业地质调查的前沿,先后参与了“天津市典型县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和“天津市重点地区农用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等项目,为我的人生增添了更多的感悟。

  这些项目做起来辛苦,但结出的果实很是让农民受益。每每感受到农民们的热情,我总会特别地高兴和欣慰。

  我不会忘记当我们第一次在田间向村民讲述我们的工作时,很多人的目光是疑惑的,有的甚至根本不相信。也难怪,当地农民年复一年地在这块熟悉的土地上种植,难道以往的做法都错了?

  面对村民不解的目光,我们没有申辩。我们明白,若想让农民改变以往的种植习惯,必须拿出说服他们的硬理由。我们暗下决心,一定要搞成功,让村民心服口服。

  在我们调查的地区,农民常年种植水稻。为了增加产量,每年要往田地里施用大量氮肥,要花去不少钱。通过农业地质调查我们发现这里的土壤原本含氮量极高,施用氮肥不仅浪费钱,而且水稻产量和质量也不高。农民们听从了我们的建议,从第二年起再不施用氮肥,水稻产量和质量反而大增。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天津市优质水稻产区,每年都要举办水稻节。

  我们调查了另一个地区,当地村民大量种植大蒜。通过土壤检测,我们发现这里的大蒜产地环境质量得天独厚,大蒜中应有的大蒜素、可溶性糖、维生素C等品质指标有显著优势,而且与其他地方相比杀菌和保健作用更为显著。靠着令人信服的数据,如今这里的大蒜不但成为品牌,而且非常畅销,价格也上涨很多。

  在农业地质调查中我们还结合项目工作,积极倡导地质科技为农业和农民服务,先后开展了葡萄、沙窝萝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的土壤地球化学研究工作。通过我们的工作使得当地农民种植的葡萄和沙窝萝卜有了本质的改变,均成为享誉天津的特色产品。我们自豪地感到,我们的工作为打造天津市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和发展绿色现代农业贡献了力量,也使当地农民创效显著。

  时光就在田间地头、实验室中流逝了。如今,我们获得土地质量化学数据6万余条,掌握了调查地区土壤肥力质量和地球化学背景状况。而这些成果,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区划和种植结构调整、加快土壤保护治理、制定经济社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尽管我们的团队在农业地质调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不少荣誉,但我感觉离百姓的要求还有距离,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奋斗,为农民增收再出把力。

  (作者为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地球化学所所长,吴岗整理) 

  人生的精彩在于发现    牛树银

  我愿意徜徉于地质这片满是艰辛却又充溢乐趣的科学沃土。

  我是一名老教师,更是一名老地质。我的生活很简单,就是从3尺讲台到高山峻岭,再从丰富斑斓的矿物岩石世界到朝气蓬勃的学生们中间。但就是这简单的生活,给了我无限的快乐。

  我197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30多年来,我徜徉于地质学这片满是艰辛却又充溢乐趣的科学沃土,有奉献,更有收获。

  地质工作的特点是工作区多数都在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地质科学研究也是如此。所以,当一名地质科学工作者首先就得能吃苦,要一步一个脚印,要勇于攀登,这就需要拼搏、需要毅力、需要勇气。

  有一次,我和同事们在太行山北段镰巴岭一带工作,上午爬过九矿段一座大山后,下午又向号称南天门的三矿段攀登,跋涉了近3个小时后,终于登上了主峰,看到了展布在山顶的矿脉。当时,我们肚中的早点早已消耗殆尽,一个个都饿得眼冒金星,后来幸好在开矿老乡的工棚里看到了几个生土豆,用小刀削一削皮就赶紧吃下去充了饥。不过,尽管辛苦,我们没有一个人抱怨,因为我们都沉浸在那种发现矿脉的喜悦中,连疲劳都似乎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现在,我每年都得有5个月泡在野外。我一般都会把教学任务安排在上半年的前半学期或下半年的后半学期,集中上完课后就抓紧指导学生野外实习,特别是每年暑假,都会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地质调研。

  河北燕山—太行地区地处华北地幔亚热柱的腹地,具有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近年来,我们一直注重华北东部地区大陆动力学研究,着力探讨金等成矿元素的深部来源,并提出了“幔枝构造理论”。以往的找矿理论认为,金等元素是围岩萃取出来的,所以找矿的重点一直放在寻找矿源层方面,致使多年找矿徘徊不前。而按照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及其成矿控矿作用理论,找矿的重点将转移到在构造方面,突破了矿源层的限制。令我高兴的是,幔枝构造理论已经引起了很多地质学家的重视,并在找矿实践中获得了不少成果,仅河北就先后在阜平、张宣、冀东等地区“攻深找盲”地质找矿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使多处危机矿山扩大了金属储量。

  实践证明,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地质专业更是如此。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和了解地质科学发展的新动向、新理论、新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正因为坚持了这一点,我所在的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勘查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相关的实验(实践)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个人也获得了许多荣誉。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人生的幸福在于奉献,人生的精彩在于发现。我今年刚60岁出头,相信我还能为我国的地质教育和地质找矿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为石家庄经济学院泥河湾地质研究院院长) 

  追梦三十年    覃英

  是艰苦的环境磨砺了我们的意志,筑就了地质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

  1983年,我满腔热情,带着美好的憧憬,毕业分配到贵州地矿局103地质大队,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开启了我充满艰辛和快乐的地质人生。

  在这30余年的地质生涯中,虽历经坎坷与磨难,但我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与成功,特别是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我所在的103队短短几年就发现了1个超大型、3个大型矿床,新增锰矿资源量达3亿吨以上,实现了我国锰矿找矿40年以来的最重大突破,极大增强了我国锰矿资源的保障能力。为此,党和国家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深感荣幸。

  地质工作的先行性、基础性,决定了它的艰苦性。我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调查与勘查等野外一线工作长达20年。在物质文化极其贫乏年代,“三光荣”精神是我们心中的明灯,尽管野外地质工作要住牛棚、顶烈日、涉险滩、忍饥挨饿、与寒冷作伴,但正是这艰苦的环境磨砺了我们的意志,筑就了地质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大都吃过很多的苦,深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倍加珍惜,再苦再累也能坚持。30余年的工作中,我前后变更了20余次工作岗位,但我始终认为,每一个岗位都是一种考炼,都应认真对待、全力以赴。

  然而,仅有吃苦的精神还不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还得确立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对我而言,我的理想就是把自己热爱的地质工作做好、做出成绩。

  走上队总工程师岗位后,我深感责任之大、任务之重,必须勤勉工作、认真学习、不断进步、适应发展。正是基于这份责任和对地质事业深深的爱,我们团队超前思考、提前部署,抓住了市局战略合作加快推进铜仁地区优势矿产勘查、贵州省“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对矿产资源加快勘查、国家大力实施整装勘查的战略机遇,为推进铜仁松桃锰矿找矿突破奠定了基础。

  地质工作是探索性极强的工作,对地质规律的认识,既源于平时工作的深入观察研究,又需要理论的指导。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实现为祖国解决矿产资源瓶颈难题的梦想,不仅需要“三光荣”精神的支撑,还要有更符合现代地质工作要求的新思路。比如:要有一支稳定的地勘技术队伍,充分利用前人的勘查研究成果和找矿信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探索。再比如:一定要抓好地质科研工作,认真推进“产学研”结合,只有不断提高地质工作的理论水平、深化对成矿规律认识,才能坚定我们找大矿的信心,使找矿突破成为现实。

  我为铜仁松桃锰矿整装勘查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而自豪,我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矿产资源宝藏在我们地质人的执着和智慧面前,敞开大门。

  (作者为贵州地矿局103地质大队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 

  勤奋踏实 铸就美好    田望学

  热爱劳动、依赖劳动,是一生幸福的源泉。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幼时就被父母带到他们劳作的田间地头;如今,他们80岁高龄仍在伺弄房前的那块菜地,看着他们日渐蹒跚却不停歇的步伐,日渐佝偻却依然刚强的身影,我愈发感到,热爱劳动、依赖劳动是他们一生幸福的源泉。

  在我的身体里同样流淌着被劳动温暖着的血液。如今,我已通过勤奋学习走出了那片养育我的小山村,并通过踏实工作在不知不觉中从一名小技术员成长为一名地质行业的高级工程师,享受着来自地质工作的艰苦和快乐。

  我相信每一个有上进心的人都想做出一番事业,体现自身价值,实现个人梦想。地质勘查是一项充满着艰辛与挑战的特殊行业,充满着探索的魅力,我真的非常热爱我的职业。年轻时,在野外调查工作中,当一座座高山挡在面前时,我总有一股爬上山顶放眼远方的冲动,现在,年纪稍稍大了,但追索地质现象的冲动依然存在,每次爬到半山腰体力透支时,我就咬咬牙,自己给自己鼓鼓劲,告诉自己这世界没有爬不过去的山,没有做不了的事。

  事业如此,人生亦如此。我把工作中的每一个难题,视如人生中的一座座山峰。爬山的过程虽然很苦很累,但只要爬到山顶,征服大山,就会将一切美景尽收眼底。

  当我主持或参与的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变成一张张精美的地质图纸和一部部分量十足的报告,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时,我心里的喜悦和成就感是很难用语言描绘的。只觉得一切的努力都值了!

  勤劳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特质之一,从古代治水的大禹,到今天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热爱劳动成为了做人、立身、安家、兴邦的根本。非常幸运,我每天置身在一个热情勤奋、业务过硬的团队里,我每天看到的都是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虽然我获得了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生产工作者等荣誉,但我知道,我不过是他们中一名非常普通的代表。同事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兢兢业业的奋斗时时在激励我,鞭策我要更加努力。我不善言谈,不善交往,但是在工作中,却与社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他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体现。对我来说,这一切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

  更加幸运的是,我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在奋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地质事业亦迎来了发展的良机。这让我们这些地质人有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而13亿人的健康、快乐、成功,13亿人的理想,必将凝聚而成伟大的中国梦。

  唯有踏实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我坚信。

  (作者为湖北省地质调查院生产技术部主任,晏丽整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