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最南边到哪个城市 集中供暖最南的一个城市是哪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地球最南边的城市是哪里 供暖最南边到哪个城市 集中供暖最南的一个城市是哪里

供暖最南边到哪个城市 集中供暖最南的一个城市是哪里

2024-07-09 19: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导语:我国在冬季有集中供暖的措施,这也是为了保证百姓温暖过冬。其中集中供暖分界线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秦岭淮河一线。我国南非方划分也是以这条线为准,秦岭淮河以北是北方,秦岭淮河以南是南方。集中供暖大多是在北方地区,那么,就有人问了:集中供暖最南的一个城市是哪里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供暖最南边到哪个城市 集中供暖最南的一个城市是哪里

供暖线

  供暖最南边到哪个城市

  目前,武汉、合肥、长沙等“供暖线”以南部分地区,也开始陆续出现集中供暖,有的城市集中供暖也正在规划中。不过目前南方供暖地区主要为经济较发达的省会城市。老城区由于铺设供热管道难度大、成本高等诸多因素,还未大面积展开集体供暖。

  南方供暖问题

  住房城乡建设部就百姓关心的南方供暖问题作出正式回应,认为当室外温度低于5摄氏度时,如没有供暖设施,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室内温度低、舒适度差。这些地区应逐步设置供暖设施,供暖方式主要以分散供暖为主。

  夏热冬冷地区冬季舒适性差

  据了解,我国供暖区域的划分主要依据为《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以累年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温度作为主要指标,累年日平均温度低于5摄氏度和高于25摄氏度的天数为辅助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5个地区。社会关注度高、供暖争议大的“应实行集中供暖的南方地区”,主要集中在夏热冬冷地区。这一地区冬季气候较为湿冷,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没有供暖设施,室内温度低、舒适度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地区的建筑也逐步设置供暖设施,方式主要以分散供暖为主。

供暖最南边到哪个城市 集中供暖最南的一个城市是哪里

集中供暖

  集中、分散供暖各有千秋

  在我国,供暖方式以集中供暖和分散供暖方式为主,集中供暖是指热源和散热设备分别设置,用热媒管道相连接,由热源向多个热用户供给热量的供暖系统,主要用于严寒、寒冷地区。分散供暖包括小型锅炉房供暖、局部供暖和单户式供暖。

  相比之下,集中供暖具有能源利用理论效率高、适于长寒冷期全空间连续供热的特点,但存在工程建设规模大、周期长、一次投资高、供热量调节难度大、空气污染严重、无法调动居民节能等问题。

  分散供暖具有建设规模小、周期短,运行、管理灵活方便,便于计量等特点。但分散供暖如采用燃煤则热源效率低、污染物控制难度大,受地域、资源、环境、建筑类型以及生活习惯的影响,适用范围有限。必须指出的是,在热效率和污染物控制等方面,如果分散式供暖采用电热、可再生能源,将和燃煤等传统热源完全不同。

  采暖因地制宜更应注重保温

  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的划分,夏热冬冷地区在我国涉及14个省、直辖市的部分地区。当室外温度低于5摄氏度时,这些地区人们的不舒适感比严寒、寒冷地区的人们要大。因此,夏热冬冷地区有必要设置供暖设施。

供暖最南边到哪个城市 集中供暖最南的一个城市是哪里

分散供暖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采取北方传统的全空间连续集中供暖方式,按照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面积约34亿平方米、人口约1亿人计算,每年将会增加约2600万吨标准煤的能耗,相当于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暖总能耗的17%、“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中年节能量的20%。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约73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将增加约5.2万吨,烟尘排放量将增加约1.2万吨,区域能耗也会急剧提升,加剧环境污染。

  因此,夏热冬冷地区供暖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当地气象条件、能源状况、节能环保政策、居民生活习惯以及承担能力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分析确定供暖方式。根据夏热冬冷地区供暖期短、供暖负荷小且波动大等特点,提倡夏热冬冷地区因地制宜地采用分散、局部的供暖方式,如户用热泵式分体空调器、燃气壁挂炉、电采暖等分户独立供暖方式,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辅助等局部供暖方式;同时,通过改善外墙、屋面、外窗等围护结构,提高建筑的冬季保温性能。鼓励夏热冬冷地区充分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可借鉴北京菊儿胡同利用热泵技术供暖,也可学习北京东、西城区平房利用峰谷电蓄热供暖(居民负担低于传统集中供暖)以及北方地区地板电供暖技术等,提高居住环境舒适度。

相关推荐

有暖气乌龟还需要冬眠吗 北方家里有暖气乌龟冬眠吗

南方为什么没有暖气 南方的冬天为什么没有暖气呢

北方的暖气怎么供应的 北方暖气是怎么供暖的

南方冬天为什么不用暖气 南方冬天为什么不安暖气

南方不供暖是谁决定的 南方不供暖以哪里为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