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拓展】地球宛如鸡蛋,地壳最厚处在我国,软流层的形态属于固态还是液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地壳在哪个地方最厚排名 【地理拓展】地球宛如鸡蛋,地壳最厚处在我国,软流层的形态属于固态还是液态?

【地理拓展】地球宛如鸡蛋,地壳最厚处在我国,软流层的形态属于固态还是液态?

2023-12-12 10: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地壳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层岩石圈,其最表层的风化部分为沙漠和土壤,洼陷的部分为海洋或湖泊,裸露岩石的地方为高山或戈壁,它厚薄不一,薄的地方只有几公里,厚的地方则有六七十公里,平均厚度只有17公里,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公里,高山、高原地区厚度则可达40-70公里;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为6公里。

那么哪里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呢?它就是我国的青藏高原了,特别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壳厚达70多公里,但是由于印度板块从亚欧板块下面俯冲撑起了青藏高原,导致青藏高原的地壳最厚,而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和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附近等,都是地球上最薄的地方,厚度不到两公里,这些地方都是两大板块交界处,而且都位于大洋底部,所以这里也是海底火山容易产生的地方。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体都生活在地壳之上,人类最深的钻井——科拉钻井,钻到了12262多米也没有钻透地壳,好像地壳是很厚的,但是即便以青藏高原70公里厚度的地壳来算,其厚度相对于整个地球来说仍然是非常薄的,地球的直径为12,756公里,是地球地壳最厚处的180多倍,如果以地球地壳的平均厚度17公里来算,那么地球的厚度是地壳的750倍左右,所以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这两个比例都能说明地壳还不如蛋壳厚。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的规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陆之下位置较深(深度在120km以下)。

研究表明,地震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基本上都是随深度而增加的,但在相当软流层的深度上即地下50~250km深处,波速却一反常态,比上层还低5~10%,纵波由每秒8.1km减少到每秒7.8km,横波则由每秒4.6km减小到每秒4.4km,成为一个地震波低速带或低速层(称古登堡低速带))。地震波速度的降低正说明这一层的物质与上下层物质有所不同。

据地震波的传播可以推测:软流层的物质从总体上看仍是固态的,因为纵波、横波都能通过;然而波速的降低又说明该层的物质较岩石圈的岩石要软要热些,这里软硬的差异是冷热的必然结果。所谓“热些”是说物质温度比较接近其熔点,虽未熔化,但其可塑性和活动性却大大增强了;所谓“软些”是说该层的物质有点象儿童玩具中的“橡皮泥”,在较长时间的作用下就可以表现出可蠕动或可流变的性质即说物质是固态的,但又因为温度较接近熔点表现出可以缓慢移动与对流的特性,这种特殊状态称为“潜柔状态”。由于软流层离地壳很近当上覆压力减小时,物质就会由这种不稳定的潜柔状发生相变而转化为液态的岩浆,软流层有些地方横波不能通过正说明该部位已产生局部熔融(温度高于熔点,潜柔状态转为液态)。

有人曾根据岩石的导热性推测软流层的温度,结果发现在100km深度上温度可达1300°C左右,这个温度与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的温度十分接近,这似乎证明:火山熔岩就来自于软流层,换句话说软流层似乎就是岩浆的发源地。

总结一下,软流层的物质应当具有流动性的可塑性固态。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固态。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网络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欢迎分享,推荐收藏,每天在看,请你点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