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人文地理原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地中海自然景观类型 (九)人文地理原理

(九)人文地理原理

2023-04-06 12: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农业地理学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产品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完成生产过程。狭义的农业是指耕作业,也就是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副业、牧业(全国卷多考查种植业新情境和其他类型)五个生产部门。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共同作用,自然地理环境往往占主导。

1、农业发展与类型(了解)

农业在历史发展中,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型为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原始社会),现在热带部分地区仍然保留,例如南美洲的亚马孙、非洲中部的刚果、亚洲新几内亚岛和部分雨林地区。该农业称为“刀耕火种”,破坏原有植被,种植粮食作物,土地肥力下降后迁移更换土地,对自然依赖程度高,只能满足少量人口的要求,对生态破坏较大。

第二类型为传统农业(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农业生产基本孤立进行,为谋生计,为自然经济。传统农业分为四种类型: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

①旱作农业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东岸、副热带干旱的高原和山地地区,包括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半岛的山地和丘陵,印度南部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非洲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南部部分地区,巴基斯坦、西亚、阿富汗部分地区。农作物中小麦占重要地位,其次是谷子、高粱、玉米、大麦、甜薯、马铃薯。小麦在寒温带种植春小麦(冬季气温低,无法播种),其他地区为冬小麦。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花生、大麻、亚麻、甜菜、杂豆等。家畜有牛、驴、马、骡,用于劳役,猪、羊用于肉食,家禽主要是鸡。作物灌溉主要靠自然降水,灌溉水源不稳定,为节约用水,发明喷灌和滴灌技术。在山区,为防止水土流失,多采取梯田(梯田的等高线图为分段密集,多个陡崖)。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地盐渍化。

②水稻是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作物,水稻喜高温潮湿,经过改良可扩大到温带和暖温带(水源充足即可)[海水稻可种植在沿海滩涂]。水稻农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南亚、东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以及沿海地区,零星分布于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水稻的生长需要热量和水分,还需要平整的土地(土地是植物的基础)、方便的排灌。粮食作物中,除玉米外(玉米主要用于饲料),水稻是单产最高的作物。经济作物有茶叶、甘蔗、桑麻、黄麻。家畜中,水牛可用作劳役,肉食以猪为主,家禽有鸡,鸭、鹅比重较高。在中国南方广东三角洲出现“蔗基鱼塘”、“桑基鱼塘”的生态农业(种桑养蚕,蚕粪养鱼,鱼塘泥肥稻田)。与旱作农业相比,水稻农业需要平整土地,地形起伏区多沿等高线分布,形成垂直梯田。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采用机械化劳作生产。

③地中海农业在地中海气候特殊的冬雨类型条件下形成,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周围地区,零星分布于美国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和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地中海农作物类似旱作农业,主要为小麦、大麦。小麦是秋天播种,第二年春末夏初收获,生长与雨季一致,灌溉水源主要为自然降水,此外还种植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主要为葡萄和油橄榄(葡萄在地中海沿岸,尤其西北部大量种植,因此法国、意大利多产葡萄酒)。家畜有绵羊、山羊和猪(羊饲养在山区,夏季在高海拔牧场,冬季移至低海拔温暖处)。平原地区,低处为田,高处种葡萄、橄榄、无花果,结合牧业,形成三位一体农业。该地区新发展的为果品业、花卉业、旅游业。夏季阳光充足,适合水果、花卉生长,例如美国加州的花卉和柑橘、新西兰的猕猴桃等。智利利用南半球区位为北美洲生产冬季水果十分成功,地中海沿岸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称为旅游度假胜地。

④游牧业是在干旱地区放养食草动物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现存较少,多结合其他农业发展。分布在副热带、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牧民多居住帐篷,地形平坦区追逐水草游牧,山地地区夏季高处、冬季低处游牧。牲畜有羊、牛、马、骆驼等,东非以牛为主,西非、北非、阿拉伯半岛以羊和骆驼为主,亚洲中部以羊和马为主。在青藏高原和北极圈的冻荒漠上,生长着低矮贴地的灌木、苔藓和地衣,牧人放养羚羊和驯鹿。

第三类型为现代农业(工业革命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提高,现代农业农作物多用于商品交换,因此称为商品农业。现代农业包括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

①种植园农业主要指热带地区的种植经济作物的集约化农场,在饮料方面,有咖啡、可可和茶叶,果品方面有香蕉、菠萝和芒果,原料方面有橡胶、油棕、剑麻、烟草等。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亚洲、非洲部分沿海地区有大片种植园分布(自然条件,还有殖民历史形成),茶叶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印度、斯里兰卡,咖啡集中于南美,可可多在西非,橡胶分布于东南亚,剑麻多产于东非,油棕集中于马来西亚和西非,香蕉生产于中美和厄瓜多尔,菠萝以夏威夷居多(热量是影响种植园的重要自然因素)。种植园主要销售市场是欧美,多建立在热带沿海地区(方便装船运输),水果需要保鲜,距离市场近较有优势,因此中美水果生产集中,咖啡原产非洲,但南美(巴西和哥伦比亚)产量超过非洲,同样是距离市场近的影响。

②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生产谷物,谷物主要为小麦,其次有玉米、水稻,玉米多用作饲料,水稻占比不高。谷物农业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等地,中国东北也有分布。谷物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生产不同地区有农时差异(主要是热量因素影响),为提高机械和人员使用效率,谷物农业常间隔一定距离生产相同谷物,共用一套机械和操作人员。

③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以种植的谷物为饲料,以养殖的牲畜为最终产品投放市场。主要分布在美国五大湖以南的广大地区,欧洲和巴西东南部地区也有分布。

④乳品业专门为城市居民生产牛奶和乳类加工品,布局主要考虑市场远近(赶在居民早餐前送达)和饲料种植,距离市场远近受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交通发展和生产运送流程改善使乳品厂可以建在离市区更远的地方(地价低)。

⑤市场园艺业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和花卉。蔬菜的种植受气候影响较大,使用温室大棚较多,交通发展和保鲜技术的进步,蔬菜远距离运输成为可能。中国的海南、广东、四川、山东等省成为全国蔬菜基地。水果关注反季节水果的区位优势。花卉可以使用航空运输,例如荷兰;中国云南为重要的花卉生产基地。

⑥大牧场放牧业区别于游牧业,一是规模大,二是商品化,三是专业化。大牧场在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新西兰的干旱地区分布较多。美国、阿根廷以牛为主,澳大利亚、南非牛羊混养,新西兰以羊为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成为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基地。

2、农业区位影响因素

农业的考查常涉及分析和评价某地发展某种农业的区位条件,思维为自然+人文、优点+缺点、扬长避短,改造短处。自然考虑地气水土灾,人文考虑政市交劳技史地。

(1)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形平坦,有利于农业生产;地广人稀,利于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例如东北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 地形不平坦,例如东南丘陵,发展立体农业或梯田农业,目的为了增大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

立体农业(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渔粮)山上种树,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山腰居住,冬暖夏凉,水质清洁;山下种田,海拔低,热量条件好,水和肥料自流至农田。立体农业是生态农业。

②气候:影响作物种类、熟制。气候分析热量、降水、光照、温差、雨热组合状况。【例:西北地区发展农业优势气候条件---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晚上呼吸作用弱,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热量:喜热喜湿--水稻、甘蔗、热带水果;喜阴喜凉---甜菜。

降水:对干旱地区影响大,发展畜牧业、灌溉农业;湿润半湿润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光照:对棉花、水果生产影响较大。

温差:水果---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可考虑人为加大温差,例如田地里加鹅卵石、贝壳)。

雨热组合:雨热同期(季风)有利于作物生长,地中海雨热不同期,可发展园艺农业,另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中海农业(利用冬半年发展种植业)。

③水源:灌溉水源可能为降水、冰川积雪融水、河流水、湖泊水(淡水湖泊)、地下水等。例如西北发展绿洲农业、山麓农业,主要利用冰川融水。

④土壤:土壤肥沃程度,影响产量(为防止土壤退化,多使用有机肥料,少使用化学肥料)。黑土较为肥沃,中国东北、美国中央大平原、乌克兰大平原为三大黑土分布地区,形成三大玉米生产基地; 黄土高原黄土、四川盆地的紫土、火山附近土壤也较为肥沃。东南丘陵红土呈酸性,较为贫瘠,适合种茶(可使用生石灰中和)。

⑤灾害:旱涝灾害【季风气候先天优势雨热同期,但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为先天劣势】,导致虫灾(大旱之后易有蝗灾);高纬度地区考虑低温冻害。应对灾害措施有大棚技术(寒潮)、修建水利设施(旱涝灾害)、培育优良品种(抗虫抗旱等)。

(2)人文因素

人文经济因素思考①政策:政策是否支持。②市场:市场对商品农业影响大。③交通:结合材料判断(具体交通方式,例如靠近铁路、公路)。④劳动力:劳动力素质、数量的影响。⑤技术:农业技术水平,例如无土栽培、大棚技术、抗盐碱、农业保鲜、冷藏技术等。⑥历史:是否具有历史与经验(例如中国发展季风水田农业)。⑦地价:地价低廉与否(例如大牧场放牧业地广人稀,地价低)。

人文因素有时思考各因素的变化情况(答题突出变化)。①政策:政策支持力度加大。②市场:市场扩大。③交通:交通条件改善。④劳动力:劳动力素质提高。⑤技术: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业保鲜技术发展(对热量、水分、盐碱、土壤的适应性提升,例如海水稻;对灾害的抵抗能力提升,例如抗倒伏、抗蝗虫等)。[注意在变化中思考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农业自身发展,由自给自足转向商品化,由零散转向大规模、专业化、地域化,由人工转向机械化]。

3、农业地域类型(必修二教材提法)

大范畴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依据必修二几教材将农业分为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和混合农业以及其他农业。分析农业的特点从规模、种类、商品率、机械化、科技水平、专业化程度思考。

(1)种植业

种植业主要包括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大类,其他农业中的种植园农业、园艺业、地中海农业也属于种植业类型。季风水田农业主要种植水稻,商品谷物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

(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提供技术支持;日本使用小型农业机具

(2)畜牧业

(1大牧场放牧业:饲养肉牛和肉羊,产品为肉制品。牧场牧草稀疏。交通主导区位,大型远洋运输轮船、保鲜冷冻技术的发展改善区位条件,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拉普拉塔平原上)靠近港口(布宜诺斯艾利斯),方便转运到欧洲。

为发展放牧业,提高产量,阿根廷的措施有①培育良种,②人工种植饲料,③改善交通,④人工开辟水源(Tip:良种浇水)。

(2乳畜业:饲养奶牛和奶羊,产品为牛奶和乳制品;牧场为多汁牧草(可以提高牛奶产量,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市场主导区位,大城市周边兴起,因为大城市居民对乳产品需求大,例如西欧、北美五大湖、新西兰等地(为应对中国二胎政策,新西兰加大奶牛养殖力度)。

(3混合农业(既种又养)

典型案例为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小麦-牧羊带

混合农业的优点有①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土地良性循环系统(土地轮耕、休耕);②充分利用劳动力农闲时间,合理安排农事活动;③根据市场灵活调整,抵御市场冲击,增加收益(冬季剪羊毛,注意冬季8月)。

(4其他农业(第一部分已补充知识点)

①热带种植园农业:东南亚、非洲、巴西种植咖啡、可可、热带水果,生产方式较为基础与落后。

②雨林迁移农业:刀耕火种(目的在于获得耕种土地),非常破坏生态环境(注意雨林地区土壤贫瘠,容易沙化)。

③地中海园艺业:地中海气候种植鲜花、橄榄、葡萄。

我国华北平原传统旱作农业、东北商品谷物农业、西北绿洲农业(水源为限制因素)、青藏高原河谷农业(热量为限制因素)、西南坝子农业(喀斯特地区)。

[总结与思考]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农业发展条件,而在农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改变了农业发展条件、影响农业发展类型和地域分布。依据农业出现时间和特点可将农业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种类型(三种类型当今并存,不同地区存在发展阶段差别,类比人口增长模式),发展过程中机械化水平、商品化程度、科技化水平越来越高。

地形地势、气候、水源、土壤、灾害会限制农业的分布与发展(原因在于生物对气候的适应性),市场需求和技术越来越主导农业产品的发展方向。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差异使得各地形成发展特定农业类型的相对优势,交通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业逐渐突破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自然区位不变或变化小,人文区位变化大)[但自然地理环境依然占主导地位],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对农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