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相的具体官衔是什么,为何有的宰相只有头衔而无实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在线录制音频的软件下载免费版 北宋宰相的具体官衔是什么,为何有的宰相只有头衔而无实权?

北宋宰相的具体官衔是什么,为何有的宰相只有头衔而无实权?

2023-06-02 22: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北宋宰相的具体官衔是什么,为何有的宰相只有头衔而无实权?

北宋前期,沿袭唐代官制设多个宰相,同时为了削弱相权,又增设了副宰相数人,甚至还有许许多多的“使相”。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宰相扎堆的现象,从而大大降低了宰相的重要性和含金量。北宋时期,宰相的名目很多,其官职有别,为了搞清楚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以下作个简单介绍。

宋代中央官僚机构设置,以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官制改革为分界线,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建立宋朝,到神宗元丰五年的官制改革的120多年间,即北宋前期,是以使职差遣为主的时期;元丰改制直至南宋末年的190多年间,是以三省六部制为主的时期。元丰改制前后,中央官僚机构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

唐初,为了便于宰相集议军国大事,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中宗即位,移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分理众事。

宋初承唐中期及五代之制,在宫城内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集中处理行政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其题榜止曰“中书”,故简称为“中书”,印文敕则曰“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都堂。

中书门下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其职权,《宋史·职官志》称:“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两朝国史志》则说:“同平章事,是为宰相之职,掌邦国之政令,弼庶务,和万邦,佐天子执大政。”

其实,北宋前期的宰相并非“事无不统”,当时军政归枢密使,财政归三司使,宰相只是行政长官。《宋史·职官志》大概是就整个宋代而言,对于北宋前期,《两朝国史志》的说法则更为确切。

北宋前期宰相无常员,以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师官充任,通常设2员,分日掌印,有时设1员或3员。如宋初就有三相,即范质、王溥和魏仁浦。三相罢后,则赵普独任宰相,时间长达近十年之久。此外,宰相还各兼馆、殿学士之职:如置两相,则上相兼昭文馆大学士并监修国史,次相兼集贤殿大学士。如置三相,则上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简称“昭文相”;次相兼修国史,简称“史馆相”;第三相兼集贤殿大学士,简称“集贤相”。

如仁宗至和二年(1055),文彦博和刘沆、富弼三人同时为相,由文彦博任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昭文馆大学士,刘沆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兼修国史,富弼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

宋代为了分割宰相的事权,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起于政事堂共同商议处理国政大事。北宋前期,参知政事亦无常员,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六部尚书等官充任,通常也设2员,如首任参知政事,就是两人。有时也设1员或3员以至4员。

中书门下的直属机构有五房,即孔目房、吏房、户部、兵礼房、刑房、五房各置堂后官3员。中书门下的各房办公处所,总称曰“制敕院”。堂后官俗称“堂吏”,是朝廷的高级官吏,最初从在京各司选用吏人充任。至开宝六年(973),太祖为了革除堂后官擅中书之权,多为奸赃的弊病,决定改用士人。太宗以后,又改为选人或京朝官充任。

唐朝后期,常以宰相兼任节度使。五代时,节度使多带宰相衔而不问朝廷政事。宋初承袭此制,凡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三省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或同平章事者,皆称之为“使相”。

使相不参预政事,不签署敕书,仅在除授将相等制敕末尾保留其官衔而已。也就是说,使相是授予贵族、高级官员的一种荣誉头衔,并非是真正的宰相。如宋初,晋王赵光义曾以亲王加中书令为使相,秦王赵光美曾以亲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使相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