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真正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在天晴了的时候这首诗是现代诗人谁创作的 引领学生真正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引领学生真正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2023-07-18 13: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另外,现代诗王国的成员众多、面容各异,我们不可能在四年级这一个单元,仅通过四首诗的学习就对现代诗的特点有一个全面认识,因此,本单元究竟要学哪些现代诗知识,应该从具体文本的特点出发。

(一)现代诗诗行排列的逻辑

冰心的《短诗三首》所表达的情感,单纯而清新,并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这三首诗的形式特点却有新颖之处。从修辞角度可发现:《繁星(七一)》《繁星(一三一)》都使用了排比手法。

《繁星(七一)》中的排比,是以方位词引领的、句式整齐;《繁星(一三一)》是以相同词语和句式“哪一……没有……?”作为提示语的排比。都是排比,为什么两首诗诗行的排列不同?即为什么第一首诗的三句,要逐句退格而不对齐呢?这是由排比的内部关系决定的。排比的各项目之间有三种关系,并列、承接和递进。《繁星(七一)》是递进关系,视线从广角到聚焦,从大到小,由远及近,逐渐聚焦到“母亲的膝上”,退格排列呈阶梯状,有助于读者形成递进感受;而《繁星(一三一)》是并列关系:三个反问句构成类比的逻辑。至于“没有你波涛的清响?”的退格,是因为上一句还没结束,如果写在上一行,则上句过长;而换行也在提醒读者:此处要停顿,放慢语速,沉浸想象与回味。

可见,诗行的排列,有其表达意义的逻辑。逻辑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单纯的感觉走向专业的鉴赏,在提高文学审美能力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

诗行排列的特殊形式,在诗歌研究领域被称为“形趣诗”“图像诗”或者“具体诗”。这种诗歌,在形式上将图画与文字结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古代就有了。中国古代的“形趣诗”主要形式有两种:绘图填文成诗,如盘中诗、酒壶诗、梅花形诗等;文字排列成诗,如三角诗、宝塔诗、龟形诗等。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最早的例子是公元9 世纪的《阿拉蒂亚》(Aratea)手稿。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拉伯雷的《巨人传》就用瓶子的形式组成了神瓶显示的神启。现代作家如鲁迅、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也都有过这类诗歌创作。而郭小川、贺敬之等的“楼梯诗”则主要受到苏联诗人马雅科夫斯基的影响。

总之,研读诗行排列的形式及其意味,是走进现代诗的一把钥匙。

(二)现代诗比喻的特点

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如《礼记·学记》所言,“不学博依,不能安诗”,意为不懂比喻难以为诗。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也谈到了隐喻和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可见,无论中西方,诗歌使用比喻是一个普遍现象。胡壮麟认为:“诗人和作家,他们多半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他们在无穷事物中捕捉到的哪怕是一丝一缕的联系或感受,都很难用常规的语言表达,于是不得不把那些本来是不清晰的、原始的、隐喻的感受,直接用语言的隐喻表达。可见,没有隐喻,诗歌和一切文学创作将黯然无色。”

许多现代诗也沿袭了这个写作传统。《短诗三首》中,《繁星(一三一)》《繁星(一五九)》都使用了比喻手法,将大海的浪潮比作“我的思潮”,将“天上的风雨”比作“心中的风雨”。而艾青的《绿》,最大特点是通篇虚喻:除了开头“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有个具体的喻体,全诗写绿,更注重心理感觉,比喻不是为了描绘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此之谓“以虚喻实”。

艾青这首《绿》, 写于1979 年2 月23 日的广东迎宾馆。作者在《我的创作生涯》中写道:“一九七九年二月至三月,我随一个访问团到广州、海南岛、湛江、上海。”写了《盆景》《拣贝》《天涯海角》《神秘果》《珠江夜航》《盼望》等诗作。此前的艾青,在北大荒、新疆等地过着非常艰难的生活,甚至在1972 年因得不到及时救治,右眼完全失明,停止写作已经多年。

作者原先生活的二月北方,衰草枯杨,毫无生机,故而甫到广州,满眼青翠欲滴,便感觉“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各种不同层次的绿,在一位曾是画家的诗人笔下,自然能够表现得更为丰富,第二节中,便铺陈了各种绿色;第三节,用了一组排比的句式,又是铺陈!这是豪华汉赋的写法,用来渲染环境、气氛,整节诗充满了欣喜,流动着热情:柔软的春风,吹绿了大地;细密的春雨滋润万物,雨过之处,满眼绿意;流淌的河水,普照的暖阳……让生命更加勃发;第四节,所有的绿,拥挤、重叠,本是一种喧闹的感觉,但作者又说这些绿是“静静地交叉在一起”;第五节,一阵风吹来,这静静交叉的绿,又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静景与动景、狂放与节律的结合,妙不可言。这些绿,感动了从北方春寒中赶来的作者,也温暖了当时的作者,于是写下了这首《绿》。

这首诗所用的比喻,具有强烈的主观心理色彩,正如统编教科书所言:“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因此,本诗充分体现了现代诗的构思特点。与同单元内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后者写的也是春天的景象与感受,也写到了“山间移动的暗绿”,但是,明显后者写景更加具象。

(三)现代诗中的形象

古诗中自然也不乏生动的“形象”,但因字数限制,往往以精当的“炼字”点到为止,不会详细铺陈(长篇叙事诗例外)。而现代诗因为没有字数限制,往往可以对形象渲染刻画。这个特点突出体现在《白桦》一诗中。

《白桦》是苏联诗人叶赛宁的作品。《白桦》一诗,除了统编教科书选择的顾蕴璞的译本,刘湛秋、王志刚、蓝曼等人也翻译过。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及翻译风格不同,我们读出的意味也不尽相同。以蓝曼的翻译为例:

洁白的白桦树,

站立在我的窗前,

披一身雪粉

好似银子镶嵌。

在那树枝上

挂着白雪一串串,

毛茸茸的枝条

白缨缨一片。

在沉睡的寂静里,

白桦伫立默然,

那金色的火焰

又把雪花点燃。

慵懒的朝霞,

偎在白桦的身边,

为白桦再次银镀,

全身更加皑皑耀眼。

这个译本中,白桦树是一位高大的男子形象,“站立”“伫立”“慵懒的朝霞,偎在白桦的身边”“全身更加皑皑耀眼”,如穿了银甲的卫士,连朝霞都依偎在白桦的身边,就像教学参考书说的“高大挺拔”。而在统编教科书使用的顾蕴璞译本中,白桦树是“玉立”的,玉立一般是亭亭玉立、形容少女。叶赛宁另外一首写白桦树的诗《绿色的秀发》中,更是运用拟人化手法全方位塑造了一位美丽、可爱、多情的少女形象。

关于《白桦》一诗中这棵桦树的形象,学术界的意见并不统一。有人认为在俄罗斯传统诗歌中,白桦树是少女柔美的意象,但叶赛宁的《白桦》表现为斗雪傲霜的俄罗斯力量的象征。也有学者认为《白桦》“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雪中的一棵白桦,写得如此美丽动人”。这是将白桦树的意象归入小姑娘的意象中。

本文无意研究叶赛宁诗歌的意象系统,也无意研究俄罗斯诗歌中白桦树的意象传统,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准确感知诗句刻画的形象。

比如统编教科书译本中第一节“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请问:雪花是喻体,还是实景?换言之,喻词“仿佛”只管到“涂上银霜”,还是管到“披上雪花”?如果“雪花”是喻体,那么这首诗无疑是以比喻整体构思的;如果只管到“涂上银霜”,那么此诗就是实写雪中的白桦树。对照蓝曼的译文“洁白的白桦树/ 站立在我的窗前/ 披一身雪粉/ 好似银子镶嵌”可知,顾译本中的“仿佛”只管本行。

第二节,“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请问:白桦的花穗是白色如雪绣,还是被雪覆盖之后呈现白色?白桦树的树皮确实是白色,但它的花穗也是白色吗?此外,白桦树的花穗,冬天不落吗?查资料可知,白桦树的花穗,只能是绿色,只在春天绽放。对照蓝译本可知,这里的“串串花穗齐绽”,其实是白桦树披雪之后毛茸茸的枝条,“花穗”也是喻体。

第三节和第四节,“灿烂的金晖”是夕阳、朝阳还是灯光(“朦胧的寂静”是傍晚吗)?“银色的光华”又是什么时候?这些问题弄不清,整首诗的完整形象就难以建立。

有人认为,诗无达诂,这首诗整体读下来,觉得很美就够了,不必纠结“雪花“的虚实、景物的时间。对此我们不敢苟同:读完此诗,如果连诗中的景象是否雪景都不明确,连白桦的形象是阳刚美还是阴柔美都含糊,如何进入审美情境呢?

(四)现代诗的情感

古人也吟咏风花雪月,也抒发亲情相思,类似情感在现代诗里有何不同?

一方面,现代诗人抒发感情,有时更加浓烈直白,不似古人倾向含蓄,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诗例比比皆是;更加突出主观感觉,不似古人寄情于实景,艾青的《绿》就是典型例子。另一方面,古人有古人的生活,反映古人生活的经典“意象”是梅兰竹菊,鸟兽虫鱼,舟船车马等,寄托的情感是驰骋边塞、回归田园、渴望功业、去国怀乡等;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生活,反映现代社会的经典“意象”,往往是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产物,如地铁、手机、高楼、霓虹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在现代社会可能已荡然无存, 但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有相通之处的。

关于古今诗歌的情感,让我们再次回顾钱锺书《谈中国诗》的结尾:“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 在此意义上,现代诗的特点、现代人的情感,与古诗、古人并非绝缘。

3

现代诗单元的教学建议与设计

教学设计,既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有真切的学情基础。

本单元提出“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初步了解”到什么程度?学生此前已经读过一些现代诗(包括儿童诗),如二年级下册的《祖先的摇篮》《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三年级上册的《听听,秋的声音》,三年级下册的《池子与河流》,四年级上册的《秋晚的江上》《花牛歌》等,应该对现代诗“形式灵活自由、句式长短不一”的特点很熟悉了;四年级下册现代诗单元的教学,如果仍停留于此,就难免幼稚。因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应在古诗、现代诗的比较中,进一步把握现代诗内在的特点。除了诗歌、散文教学中通常重视的朗读、想象、补白等策略,针对现代诗的特点,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比较:深入感知现代诗的特点

要想突出特点,最好的办法便是比较。根据前文对本单元四首诗的分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比较。

1. 形式比较

《繁星》三首的错行排列有什么不同?为何这样排列?先比较前两首:都是排比,为何诗行排列形式不同?

读懂前两首之后,再来设问:课文中的第三首诗,即《繁星(一五九)》,与第一首接近还是与第二首接近?

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再次涉及思维方法的训练:作比较,要抓准比较点,明确是在什么意义、什么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可知,从内容角度看,第三首诗显然与第一首接近,都是怀念母爱,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此诗却与第二首接近,都是类比—比喻。基于此,可以再次让学生说说:第三首诗的诗行,为什么这样排列?

2. 手法比较

《绿》的诗意简单,但以虚喻实、突出主观感受。读到第三节“ 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可以让学生联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遍山原白满川”,比较古今诗歌有何不同。《绿》和《在天晴了的时候》也适宜比较阅读:后者也是写春天的景象与感受,也写到“山间移动的暗绿”,与艾青笔下的“绿”有何不同呢?

3. 情感比较

同样是《绿》和《在天晴了的时候》的比较阅读,此时比较两位诗人面对春天的不同心境。前文述及艾青的创作背景和经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为什么把笔触集中于主观感受,以及这种感受如此强烈的原因。

(二)仿写:进一步促进对现代诗的体味

冰心《繁星》中的小诗,对当时的诗坛产生了深刻影响,“小诗讲求凝练与侧重表现内心世界,在新诗的艺术探索历程中具有桥梁的意义”。冰心自序说:“一九一九年的冬夜,和弟弟冰仲围炉读泰戈尔的《迷途之鸟》,冰仲和我说:‘你不是常说有时思想太零碎了,不容易写成篇段么?其实也可以这样收集起来。’从那时起,我有时就记在一个小本子里。”可见其形成是记录那些迸发的灵感。在单元学习中,教师不妨把作者的创作心路告诉学生,邀请学生动笔写下自己零碎的思想,也许就成了自己的诗集《火花》《浪花》《雏菊花》……学生还可以读一读日本作家松尾芭蕉的俳句和泰戈尔的《飞鸟集》,因为在现代文学史上,正是郑振铎等现代文学家最早译介了这些作品,才使得这种一行至四行的“小诗”流行起来。在单元教学中,教师适量补充一点文学史发展的脉络,回到作家创作的心路上,引领学生体会诗歌创作并不神秘。

现当代诗人们有很多重视诗歌形式的表达,可以分享给学生,教师可以拓展“宝塔诗”“楼梯诗”等材料,引导学生创作或改写。学生还可以试着把一篇小散文、一首散文诗、一段话改写成诗行的形式,再通过朗读,感受分行带来的不同。

学生读到的诗歌不同,仿写的路径也不同。统编教科书选编的诗歌,除了《繁星》适合仿写,其他诗作的仿写有难度,但是大量的儿童诗是可以仿写的。教师可以提示若干仿写或创作的路径,这里说到的每种路径,都需要借助具体诗作给学生示范、铺路。

(三)拓展阅读:促进能力迁移

现代诗歌的学习,同其他文体单元的学习一样,仅凭几篇课文是不够的,还需要以略读、自读的形式大量拓展。现代诗单元的教学,应从真正的单元教学目标(引领学生走进现代诗的世界)出发,而不是仅仅完成统编教科书中四首诗的教学,就必须引入丰富的诗歌,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展阅读的方向:其一,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儿童诗,如当代小诗人姜二嫚的诗,诗人王小妮编选的诗集《给孩子们的诗》;其二,富有哲理耐人回味的中外短诗,如卞之琳的《断章》、鲁藜的《泥土》、聂鲁达的《统一》等;其三,突出现代人生活及情感的诗。

上文曾谈到,统编教科书选编的四首现代诗,没有特别着意“现代人”不同于古人的情感、现代诗不同于古诗的意象,因此,教师不妨在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充满当代生活意象、抒发当代人情感的诗歌,比如土耳其诗人贾希特·塔朗吉的《火车》(余光中译),甚至打工诗人许立志的诗……总之,多方向拓展阅读,才能使学生更充分地感知现代诗的样貌,享受真正的诗教:生活处处皆可为诗,只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有一颗愿意感受的心灵。

也许有教师担心:拓展这么多,哪有时间?我们认为,第一,相对于有些文体(如神话、小说)的拓展耗时较长,诗歌单元的拓展,因篇幅短小而方便得多。第二,推介给学生的课外诗歌,无须过多解释。诗无达诂,好诗更是咀嚼不尽,学生读得似懂非懂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让学生尽早、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现代诗,或许就在不经意的一瞬间,某个学生被某一首诗打动,留下终身难忘的心灵印记。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教师引导学生投入时间、认真实践。单元整体任务可以设计为:合作/独立编写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诗歌创作展;搜集外国诗歌的不同译本(甚至找来可以读懂的外文原作),编入诗集并进行鉴别比较,选择一个常见意象(如月亮)或母题(如亲情),搜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并比较,在诗歌朗诵会上请不同学生朗诵,感受不同韵味,等等。

本文通过对统编教科书中现代诗单元具体作品的研读,试图揭示现代诗的某些共性知识以及个性特点。单元教学设计要以相应的语文课程知识为基础,学生的读写实践活动,本质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文体单元而言,教师只有基于文本解读、深入领会文体特点、准确把握文体知识,才能更好地驾驭文体单元,设计出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投稿路径

路径二:通过人教网(www.pep.com.cn)进入,在首页依次点击“相关网站—人教报刊社—投稿”。

来源 | “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公众号

内容来源 | 《小学语文》2023年第4期

作者 | 王漫、吕俐敏,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

人教教材培训

微信号:rjjcpx

85后女教师小培老师

服务数百万教师家长

帮你培养出优秀孩子

给努力帮你的小培老师

点亮下面的“在看”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