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透视,画好切面圆柱体的秘诀所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圆柱体椭圆怎么切 圆形透视,画好切面圆柱体的秘诀所在

圆形透视,画好切面圆柱体的秘诀所在

2024-07-11 21: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原创视频教程,让画画不再难学 』

玩艺课堂

第6期

知识点:圆形剖面透视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柱体的画法,圆柱体的结构简单,整体型是一个竖长型的圆柱,顶面是一个椭圆形的切面。但这个型体难点在于,顶面切面的透视与圆柱内部圆形剖面,该如何正确的切分。

切面圆柱体素描详解

写生参考图

圆柱内部的剖面,从上到下看到的面积是越来越大的。

我们在学习一点透视的时候,知道了什么是近大远小。但在圆形透视中,为什么我们看到离我们近的圆形剖面小,离我们远的圆形剖面反而大呢?

如果大家对这个透视概念不理解,看下面这张图,你就会明白了。

我们在理解圆形透视时,不能用近大远小的概念去理解了。颠倒一下,用“近小远大”这个概念去理解,反而更符合我们图中看到的透视效果。

圆形的透视也是有讲究的,例如图中的米字交叉切分法,是我们在找圆形剖面比较常见的手法。它也符合一点透视的规律,圆形两侧的辅助线往后方延伸也会消失于一点。

下面我们来结合实际案例,学习一下圆形透视,在圆柱中的运用。

(圆柱体素描)

起稿

我们先用结构素描的手法,把形体透视找出来,起稿用2b型号铅笔即可。注意观察顶面圆形剖面,以及圆柱内部剖面的变化。

圆柱内部圆形剖面,从上到下是越来越大的。如图:圆的剖面“1”看到的面积比较小,圆的剖面“3”看到的面积比较大。

接着我们看圆柱顶面的切面透视,它的形准很重要,这个地方如果找不准,第一眼看去就会觉得很别扭。我们在找型时,可以用一个小正方形把它框起来,中间用十字虚线标注一下,观察圆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弧度。前面的弧度要比后面弧度稍微大一些(近大远小)。

圆柱两边的垂线受透视的影响,底部要比顶部窄一些。写生素材图中看起来会比较明显,但我们起稿时不用把透视画太夸张。

这一步我们可以擦掉画面的辅助线,准备上色。

铺大关系

铺底色阶段,我们还是用偏软一点的型号给暗部上色。交叉排线,线条密度适中。

圆柱的形体是一个弧面,我们要顺着它的结构形体进行排线。

铺底色的阶段,线条逐渐变得越来越细腻、密集。

注意面与面的转折,顶面圆形切面与圆柱体相交的地方,受光源照射影响最小,所以颜色最深。

注意明暗交界线在圆柱体上的转折变化。

铺出投影

沿着圆柱右侧边线,用重一些的调子区分投影和圆柱的颜色变化。

反光的大小和位置要留好。

加深背景与投影交界的位置,这里靠近背景衬布,用颜色的深浅区分前后的层次关系。

加深一下明暗交界线、暗部颜色。

强化完成后,向亮部、灰面区域过渡。

观察画面目前最深的三个区域,它们的颜色对比也有深浅之分。投影比后边背景深,圆柱暗部比前者浅一些。(投影最深的地方用8b,不是特别的深的地方6b足够)

明暗交界线的颜色深浅变化,从上到下由深变浅。

圆柱暗部、投影完成后,加入背景衬托亮灰面。

深入阶段

用交叉排线的方式,把背景铺完。

圆柱亮灰面的转折很微妙,因为它的颜色很浅,我们刻画的时候,要把调子控制好。基本用HB、2h型号刻画。

调整完圆柱的亮灰面,我们用硬一点的4h、2h为顶面圆形切面上色。虽然它受光源照射面积最大,但是不能完全留白,要铺一层浅调子。

完成效果

学员作品讲评

学员:墨儿-May

这张作业的效果很好,黑白灰层次对比强烈,体积感、过渡也控制的很好。如果看画面的问题所在,只有重颜色部分有点过了,向圆柱明暗交界线部分,它与顶面圆形切面相交的地方太深了。减弱一点重颜色,效果会更透气,太重的颜色会让画面显得沉闷。

学员:lafeier

画面的黑白灰控制的不错,排线也蛮精细,但边缘线的处理和型有一点点问题。首先圆柱底部的轮廓卡的稍微有点重,这个区域与地面交界,左半部分受光照明显,轮廓线虚一点、浅一些;右半部分靠近投影可以稍微重一点点。然后顶面切面的透视,后半部分的弧度有点太平了,前后弧度虽然有对比,但不要让后面弧度比前面小太多。

学员:Isabella liu

其实第一眼看画面的氛围、透视,都还不错,但是细看画面的笔触,有点粗糙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从画面笔触的粗细可以发现,这幅画并不大,画面一但小了,笔触就会显得较粗,细节刻画不如大画幅丰富。建议大家开始画素描最小用8开纸,或者4开都可以。

高清视频讲解:

https://v.qq.com/x/page/m0562lg87uc.html

高清作画过程: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c0OTQ0MDEzMg==/v.swf

- END -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