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图片人中日月的64g合集包真的是非常完美大家快去 行业分析报告

行业分析报告

2023-03-24 22: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2018年度云南省重点产业发展报告(生猪、中药材、咖啡、花卉、茶行业)合集.rar

2018 年云南省生猪产业发展分析报告2018 年,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狠抓数量稳定、质量提升、脱贫带动、绿色发展和风险防控等工作,积极克服市场价格波动、环保压力加大和非洲猪瘟疫情发生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省生猪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并呈现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绿色发展步伐加快、产业扶贫成效明显等积极态势。一、2018 年生猪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一)生产规模稳中略增。一年来,全省生猪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养殖盈利大幅下降、禁养区养殖场户关闭搬迁全面推进,加之非洲猪瘟疫情发生,给生猪产业稳定发展带来多重压力。但由于省外生猪产能持续向我省转移,省内民营资本、产业扶贫财政资金以及扶贫小额贷款持续加大投入,全省生猪生产规模仍保持稳中略增态势。据行业预计,全年生猪存栏 4976 万头、出栏7386 万头,同比分别增长 0.5%和 2%,增幅分别高于全国 3.5个百分点和 3.2 个百分点;猪肉产量 626 万吨,增长 2%,增幅高于全国 2.9 个百分点;生猪产业一产产值 900 亿元、综合产值 1590 亿元,分别增长-1%和 5%。全年调出省外生猪 1165.23万头,同比下降 21.39%。云南生猪养殖大省地位持续巩固,生猪存栏、出栏规模继续位居全国第 5 位、第 6 位。(二)生猪价格波动较大。同全国一样,我省生猪价格总体呈现“上半年下跌、下半年季节性回升、非洲猪瘟发生后产销区有所分化”的特征。全省 28 个集贸市场价格监测点和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新增 6 个临时价格监测点数据显示:受供求关系、非洲猪瘟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影响,活猪价格由年初 15.22 元/kg 逐步下降至 5 月中下旬的最低值 10.75 元/kg,然后再逐步回升到10 月中旬的 14.59 元/kg;10 月下旬出现小幅回落,11 月初跌至 14.04 元/kg 后又小幅回升至 12 月底的 14.43 元/kg,期间主产区和主销区价差一度达到 3 元/kg 以上,但随着“调猪”改“调肉”等防疫措施落实,产销区价差逐步缩小。从全年仔猪和猪肉价格变化趋势看,与活猪基本相同。2018 年云南省 28 个畜产品价格监测点生猪价格变化表单位:元/公斤指 标月份份1 月2 月3 月4 月5 月6 月7 月8 月9 月10 月11 月12 月仔猪26.3826.3025.2023.5121.4420.0519.9220.7721.7622.1121.7721.70活猪15.1914.8713.4612.2111.0811.0011.3512.6813.9614.3414.3614.41猪肉26.5426.6624.9623.7222.4921.8221.9823.0223.9924.4224.6725.00(三)养殖生产保本微利。由于生猪养殖一度相对价高利丰,业界称 2016 年为“金猪年”、2017 年为“银猪年”。2018 年,生猪价格总体水平明显下跌,养殖效益大幅下降。据我省生猪定点监测数据分析,如果不扣除资产折旧和人工费用,我省养猪盈亏水平 2018 年 1 季度为 236 元/头,2 季度为-61 元/头,3 季度为 147 元/头,4 季度为 361 元/头,全年为 181 元/头(与去年的 284 元/头相比下降 36.3%)。如扣除资产折旧和人工费用,多数小散养殖户普遍亏损,但整个行业总体上基本实现保本微利。2016-2018 年仔猪及活猪价格变化情况表指标指标时间2016 年2017 年2018 年第 1季度第 2季度第 3季度第 4季度第 1季度第 2季度第 3季度第 4季度第 1季度第 2季度第 3季度第 4季度仔猪(元/kg)30.4240.0540.8839.2338.8237.5529.6227.3325.9921.6520.8121.79活猪(元/kg)18.3720.1219.1918.4518.4015.8814.3514.7914.5611.4012.6614.37猪粮比价8.229.068.708.889.288.066.737.006.785.035.646.36(四)生产结构持续优化。一是规模化养殖比重提升,年出栏 500 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预计达到 16%,比上年提高 1.36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环保压力加大、养殖效益下滑以及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影响下,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加快退出生猪养殖;二是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标准化养殖场投入生产,仅正大、温氏、神农等三大集团全年就新增加出栏 41.69 万头,占全省新增出栏的 28.9%;三是特色化发展成效喜人,云南六大名猪及宣和猪、高黎贡山猪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其中 2002 年育成的大河乌猪和 2017 年育成的宣和猪全年新增出栏 37.35 万头,占全省新增出栏的 25.9%;四是品牌化发展稳步推进,2018 年末全省有效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生猪产品共有 10 个,无公害生猪及猪肉产品共 133 个(涉及养殖规模 596.47 万头),宣威火腿于 2009 年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宣威火腿区域品牌价值 2015 年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为106.79 亿元。云南生猪及猪肉制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情况表产品名称登记时间2018 年养殖规模(万头)2018 年猪肉或火腿产量(万吨)宣威火腿2005 年4055.6禄劝撒坝猪2014 年13.000.8富源大河乌猪2014 年250.0016.8滇陆猪2014 年100.007.2诺邓火腿2014 年30.000.49诺邓黑猪2015 年30.002.20迪庆藏猪2015 年11.240.57楚雄撒坝猪2017 年50.003.16保山猪2017 年6.500.5楚雄滇撒猪2018 年80.005.50(五)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曲靖市全年出栏生猪1756.23 万头,在全省的占比达 23.78%,比上年增加 0.44 个百分点;曲靖、保山、红河等 3 个主产州市全年出栏生猪 3406.65万头,在全省的占比达 46.12%,比上年增加 0.5 个百分点;宣威、富源、会泽、陆良、隆阳、弥勒、麒麟、罗平、建水、沾益等10个大县全年出栏生猪2067万头,在全省的占比达27.98%,比上年增加 0.3 个百分点;年出栏 2000 头以上的大型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到 997 家,比上年增加 56 家、增长 6%;年销售收入1 亿元以上的国家级和省级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共 13 家,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 38.48 亿元,同比增长-4.5%。年销售收入 1 亿元以上国家级和省级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情况序号企业名称龙头企业层级企业地址主 营产品2017 年销 售 收入(万元)2018 年销 售 收入(万元)1云南神农农业农业产业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昆明市经开区饲料、生猪、猪肉1050001100002云南玉溪凤凰生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省级玉溪市红塔区猪肉59066478213云南东恒经贸集团省级曲靖市富源县生猪36424368654云南安友农场股份有限公司省级楚雄州南华县生猪、猪肉、饲料32361289405古城区良华牲畜屠宰加工有限公司省级丽江市古城区猪肉29360559206宣威市浦记火腿食品有限公司省级曲靖市宣威市火腿24935260147丽江三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丽江市永胜县火腿1792420268云南三丰牧业开展有限责任公司省级文山州广南县生猪850560009宣威市宣拓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省级曲靖市宣威市生猪152461052610云南省宣威市荣升火腿有限责任公司省级曲靖市宣威市火腿149671500411宣威市永进食品有限公司省级曲靖市宣威市火腿149311597612保山市勤丰食品有限公司省级保山市隆阳区生猪13775620013昭通市宏联实业有限责任责任公司省级昭通市昭阳区生猪、皮毛1234010200(六)产业扶贫取得成效。部分县(市、区)将生猪产业发展纳入精准脱贫项目予以重点推进,生猪产业扶贫取得一定成效。一是贫困地区生猪发展速度高于全省,88 个贫困县生猪出栏5318 万头、增长 2.8%,高于全省 0.8 个百分点;二是大企业大集团带动脱贫作用明显,温氏、正大 2 家集团企业截至 2018 年底共带动 6930 户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实现养殖增收或入股分红;三是特色生猪产业扶贫方兴未艾,在一批企业的带动下,大河乌猪、宣和猪、滇南小耳猪、藏香猪等特色生猪养殖对于部分建档立卡户脱贫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二、2018 年稳定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一)加强疫情防控。一是着力加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安排部署,强化责任落实和联防联控,狠抓监测排查、生猪调运监管、防控宣传培训、疫情应急处置等综合防控措施,成功扑灭了昭通市镇雄县、威信县、普洱市思茅区、昆明市呈贡区的非洲猪瘟疫情,2018 年 12月 29 日我省全面解除疫区封锁。二是继续强化生猪口蹄疫防控,强制免疫密度达到 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 70%以上,疫情调查、监测及检疫监管有序有效开展。非洲猪瘟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加强,为全省生猪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二)加大招商引资。各有关州市利用多种平台和渠道积极开展畜牧招商引资,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用地、贷款、环评、税收优惠等困难和问题,引进企业投资建设大型种猪场、饲料厂、生猪规模养殖场、生猪合作家庭农场。据昭通、曲靖、保山、红河、普洱、大理、德宏、丽江等 8 个州市统计,2018 年在建及筹建的 42 个生猪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协议总投资规模 170.63 亿元,其中企业协议投资 131.66 亿元,企业当年实际到位资金27.01 亿元。据企业反馈,2018 年仅温氏、德康、正大、神农4 大集团在云南就完成投资(包括直接带动农户投资)23.39 亿元。招商引资工作的推进,加上县域内社会资本以及产业扶贫财政、信贷等投入的增加,为全省生猪产业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投入支撑。(三)加快科技推广。一是围绕良种应用、地方猪开发利用、标准化规模养殖、疫病防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互联网 ”等领域,依托各级畜牧兽医科研、技术推广机构和省生猪、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产业技术体系等,积极开展生猪养殖技术推广服务,其中仅省家畜改良站就组织开展培训 689 人次。二是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持续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新创建 1 个国家级和 12 个省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全省生猪标准化示范场累计达到 179 个,其中国家级 49 个、省级 130 个。三是成功举办了“云南省第二届优秀种猪交流会暨学术研讨会”,省内多家农业科研院校、畜牧技术推广站所及种猪企业代表共 400 余人参加,共选定拍卖 12 头优秀种公猪。四是按照机构、队伍、制度、保障、服务“六到位”要求,高质量开展全国基层畜牧技术推广示范站创建,新增 16 个县站被公布为全国畜牧技术推广示范站,被评为全国示范站的我省基层站已达 30 个。科技推广工作的推进,进一步提升了全省生猪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统筹环保与生产。一是全面完成了禁养区划定和禁养区内相关养殖场户的关闭搬迁整改,全年新增 78 个县(市、区)完成划定,新增关闭或搬迁的 487 家养殖场户中涉及 248 家生猪养殖场户和 12.15 万头存栏生猪;二是在禁养区管理中依法依规和科学合理划定禁养区及确定关闭搬迁范围,同时在关闭搬迁工作中切实做好出栏指导、搬迁选址服务和结合产业扶贫等政策扶持新场建设,尽量避免“一刀切”,努力减轻禁养区管理对生猪生产的冲击;三是以生猪养殖场为重点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争取中央支持在会泽、沾益、蒙自、石屏、寻甸、镇雄、洱源等 7 个畜牧大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并推动各地整合资金5亿多元对1227个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配套设施装备进行建设完善,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76%以上。通过统筹环保与生产,进一步保护和提升了我省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强化质量安全。除大力推广生猪标准化养殖外,重点抓了以下工作:一是严格投入品监管,兽药追溯系统完成企业注册 3705 家,注册率 100%,经营企业数据上传率达到 57.1%,超额完成农业农村部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审查饲料生产企业条件并发(换)证 15 家,审查饲料标签 890 个,省级下达 1216批次的饲料质量安全抽检任务全面完成。二是严格生猪及其产品检疫检测,实施生猪产地检疫 1851 万头,屠宰检疫 1131 万头;生猪定点屠宰场(企业)实现“瘦肉精”监督抽检全覆盖,完成“瘦肉精”抽检 6.5 万批次,未检出违禁物质;省级开展以生猪产品为主的畜产品安全例行抽检 360 批次,合格率 98.6%;持续推进畜产品“放心肉”工程项目试点工作,实施猪肉产品追溯 3.8 万头。质量安全工作的持续加强,促进了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2019 年生猪生产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一)有利因素一是市场行情将趋于好转。目前我省部分规模养殖场生猪存栏仍较充足,生猪价格总体偏低并将保持稳定,市场供应有保障。由于2018年底我省仔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总体上有一定程度下降,加之疫情等因素影响将长期存在,从整个 2019 年来看,部分生猪养殖场户补栏积极性不高,并且还会有部分散养户退出,后期市场供应会有所减少,预计全年生猪市场供应将偏紧,生猪行情将好于 2018 年。二是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意愿强。2019 年 1 月 16 日,温氏集团与曲靖市人民政府签订了 温氏股份西南总部暨现代农牧全产业链项目合作协议,温氏将在曲靖市建设 500 万头生猪产业化暨种猪繁育基地,在沾益区建设温氏股份西南总部和温氏食品加工园。据了解,正邦集团也将投资上百亿在云南建设年出栏500 万头生猪绿色全产业链项目,正大、德康、神农、龙云大有等大企业大集团都将在云南加大投资扩大生猪产能。三是产业扶贫投入会进一步增加。随着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部分县(市、区)将更加重视生猪产业发展在精准脱贫中的作用,会有更多的财政资金和小额扶贫信贷投入到生猪产业扶贫领域,全省生猪产业发展将继续面临良好机遇。(二)不利因素一是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国内疫情仍呈点状散发态势,我省生猪养殖方式总体还比较落后,中小散养户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不高,加上部分州市对于打好防控持久战的思想认识不足,工作措施不力,对外来生猪及其产品运输、仓储、销售环节监管中还存在不少漏洞,同时少数地方餐厨剩余物喂猪现象还没有完全禁止,染疫生猪及猪肉产品流入我省再次引发疫情的风险依然很大。二是养殖行业竞争力依然不强。2018 年我省年出栏 500 头以上的生猪饲养规模化比重虽然提高到 16%左右,比上年增加近 2 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约 30 个百分点。中小规模养殖仍然是我省生猪产能的重要基础,在环境保护和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持续强化的新形势下,受污染治理和防疫投入增加、餐厨剩余物禁喂、生猪外调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其盈利空间将进一步压缩,势必进一步削弱我省养猪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屠宰加工与冷链运输约束增大。在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持久战中,主产区必然要加快实现由往外“调猪”为主向往外“调肉”为主转变。但长期以来,我省多数主产县(市、区)都是往外“调猪”,“调肉”比例极低,主产区生猪屠宰加工能力和冷链运输能力建设十分滞后,这一现状必将增加对主产区生猪养殖的制约。四是环保高压持续存在。关于养殖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大型规模养殖场 2019 年达到 100%、规模养殖场 2020 年达到 95%以上,这是国务院明确的硬性要求;同时,对未按规定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所建配套设施不合格或者未委托利用、处理粪污的养殖场(小区),生态环境部门将依法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并可以处 10 万元以下罚款,这是国家法规的明文规定。目前,我省 1000 家大型养猪场、4676 家规模养猪场中分别还有 103家和 678 家未全面完成粪污处理配套建设任务,已完成配套建设任务的 3998 家规模养猪场中仍有部分设施装备未能正常使用。污染防治攻坚作战的深入推进,将持续给我省生猪生产形成压力。四、抓好 2019 年生猪生产的对策建议(一)着力打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持久战。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依法和科学管控的原则,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突出主产区和种猪场、规模场、屠宰场,狠抓监测排查、流动监管、餐厨剩余物禁喂、应急处置等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尽最大努力防止疫情发生或扩散。(二)着力推动生猪产业扶贫。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整治任务和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摆到突出位置,积极争取更多的生猪发展项目进入产业扶贫项目库,特别是要从养殖品种、带动主体、扶贫模式选择以及市场信息、养殖用地、养殖技术等方面加强指导服务,因地制宜积极推动生猪生产促进产业扶贫和推动产业扶贫促进生猪生产。(三)着力引导养殖场户适时补栏和加快调整养殖结构。准确分析不同阶段生产面临的形势,并做好对养殖生产的引导服务。当前,要积极引导广大养殖场户把握生猪存栏下滑以及下半年生猪价格有望上涨的形势,适时增加补栏和加快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要引导中小规模养殖户根据市场需求走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四)着力提升屠宰加工能力。高度重视新形势下配套建设屠宰加工生产线对于保障和促进生猪养殖发展的重要意义,按照养殖与屠宰加工相匹配的原则,加快调整优化生猪屠宰加工业发展布局,多渠道增加投入,高标准建设或改造提升一批与主产区往外“调肉”需求相适应的屠宰加工厂。(五)着力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积极落实扶持政策,着力做好整县推进项目申报和实施,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切实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环保执法监管以倒逼规模养猪场履行环保义务,进一步加快推进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六)着力推动招商引资。各有关地区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在环境消纳入能力允许范围内按照以地定养、种养结合的原则加大生猪产业招商引资,特别是要在高端化特色生猪养殖、加工和生猪产业扶贫中加大招商引资。对已经签约的生猪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要细化责任,切实做好“解难题”的服务工作。2018 年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分析报告2018 年,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积极推进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中药材产业扶贫等政策拉动下,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同全国多数省份一样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 2018 年快报统计,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 794 万亩,种植品种产量 104 万吨,种植面积比 2017年增加 47 万亩,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其中,福贡、富宁两县种植面积分别超过 50 万亩,泸水、马关、贡山、云县等20 个县区种植面积分别超过 10 万亩。2018 年中药材市场行情总体走低。据康美中药网监测,2018 年中药材价格指数比 2017 年下跌 16.79 点,同比下跌 1.32%;三七价格较2017 年同期下降 20%以上,草果价格下降 50%以上,白及价格更是从 2018 年初的 600 元/公斤左右下降到年底 130元/公斤左右。三七、草果、白及三个品种的农业产值占全省中药材农业产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市场价格的大幅下降对全省农业产值增长形成较大压力,2018 年全省中药材农业产值 361 亿元,较去年增 2.56%。“企业 专业合作社 农户”三位一体的中药材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发展,全省中药材企业加工产值 414 亿元,同比增加 11.6%,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约 3000 个,参加农户户均收入 3 万多元。二、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一)引导产业科学发展。按照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大产业 新主体 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和“创名牌、育龙头、抓有机、建平台、占市场、解难题”的总体要求,组织专家编写了 中药材产业发展报告(20182022 年),编制了 云南省中药材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云南省中药材产业施工图(报审稿),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大力推进云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二)推动规范化基地建设。积极落实中药材产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中药材无公害、绿色、有机基地建设,支持建设道地药材良种选育、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作。目前,三七、重楼、砂仁等 17 个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突破 10 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超过 120 万亩,其中绿色、有机认证约 6 万亩。(三)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组织云南省“十大名药材”评选活动,“云三七”牌三七、“徐美德”牌天麻等十个中药材品牌获得“十大名药材”称号,并于 2018 年 12 月 14日举办云南省十大名药材专场发布会,在云南日报专版刊登中药材十佳企业及产品,有力推动了云药品牌的宣传。(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全省重点产业招商引资目标和全省“绿色食品牌”招商引资工作重点,把业内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技术研发、资本经营等先进生产要素引进来,进一步提升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康美药业、天士力集团、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上药控股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药企顺利进驻昆明、普洱、昭通、大理等州市,促进了中药材种植、加工水平的提高,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五)大力开展产业扶贫。研究起草中药材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组织省中药材专家服务团深入东川、彝良等地助力脱贫攻坚,指导适宜区贫困群众实施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落实财政涉农资金向贫困县倾斜的有关要求,协调生物产业发展资金向贫困县倾斜,实现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协同推进。目前,全省 88 个贫困县中药材覆盖面积突破 600 万亩,贫困户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获得的收入逐年增长。三、存在困难和问题(一)全省还存在中药材绿色、有机、GAP 种植基地规模小,良种选育滞后,基地标准化建设水平较低等问题。(二)大部分中药材以原料或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精深加工程度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短。(三)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缺乏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不能对中药材原料市场价格起到相应的缓冲作用。(四)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和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对产业发展影响较大。四、下一步产业发展建议下一步,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契机,以发展云南道地药材、特色药材、药食两用药材为重点,协同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重点抓好良种繁育、绿色基地建设、加工能力提升、龙头企业及品牌培育等工作。力争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 800 万亩左右,农业产值增长 3%左右。重点抓好以下 6 个方面工作:(一)抓良种繁育工作。重点推进建设 10 个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良种选育基地,积极开展良种选育、良种扩繁推广。优先在 16 个中药材“一县一业”重点县,扶持培育一批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生产经营企业,基本保障良种供给。(二)抓绿色基地建设。着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GAP 基地建设,引导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提升中药材基地建设水平及中药材质量。以农业农村部等三家联发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 年)的通知为契机,进一步引导各州市做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三)抓龙头企业培育和加工能力提升工作。支持中药材加工企业,以三七、天麻、石斛、重楼、灯盏花等道地药材为重点,培育 15 户中药材规范化产地加工企业,进一步提升中药材原料加工率和产业效益。支持研发中药材畜禽饲料及畜禽药物,进一步提升中药材原料加工率和产业效益。(四)抓品牌培育工作。支持中药材特色品种、大品种、药食两用品种原产地、主产区、集散地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造知名区域品牌,评选“十大名药材”中药材品牌,提升“云药”品牌形象。(五)抓产业扶贫工作。认真落实生物产业等涉农资金向贫困县倾斜的有关要求,协同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六)抓招商引资工作。瞄准中国 500 强及知名药企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配合有关部门和州市做好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相关协调工作。生物产业处2019 年 1 月 25 日2018 年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分析报告今年以来,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从业人数显著增加,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不断增强,为全省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向好发展做出了贡献。一、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2018 年,全省共有农业龙头企业 4054 个,同比增加了 258个。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2781.41 亿元,同比增长9.90%;支付劳动者报酬 137.11 亿元,同比增长 2.99%;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 285.58 亿元。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44个,同比增加了32 个。实现销售收入 1663.45亿元,同比增长 9.47%;支付劳动者报酬 62.78 亿元,同比增长 1.64%,带动农户增收 241.70 亿元。二、农产品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2018 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体 105232 个,其中:加工企业 7000 个,个体工商户 98232 个;农产品加工企业比上年增加 571 个,同比增 8.88%。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 3089.30 亿元,同比增长 12.16%;营业收入 2732.38 亿元,同比增长 9.52%;利润总额 258.70 亿元,同比增长 13.57%;上交税金 81.40 亿元,同比增长 23.68%;从业人员 81.49 万人,同比增长 10%;支付劳动者报酬 174.79 亿元,同比增长 17.50%;支付加工用农产品原料采购 1064.08 亿元,同比增长 11.33%。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体带动农户数 427.69 万户,带动农户增收总额 253.16 亿元。三、主要工作和成效(一)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1.贯彻落实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政策措施。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93 号)要求,研究起草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869 号)文,明确了 10 项重点任务,提出了 8项政策措施,报经省政府审批后已于 2018 年 8 月出台实施,有力推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018 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 3000 亿元,达 3089.30 亿元,比上年增 12.16%。2.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业发展。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集中建设储藏、保鲜、烘干等产地初加工设施。2018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4855万元(其中,扶贫统筹 3287.8 万元),实际到位 1567.2 万元,新增贮藏能力 18800 吨。3.提升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能力。组织企业争取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项目支持和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认定;组织企业参加科企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习借鉴各省区先进经验。(二)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和小巨人培育1.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针对 46 户有上市意愿的重点企业开展上市融资培训,引导支持农业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给证券公司进行上市辅导。2.积极开展与金融机构对接服务。通过与多家银行开展战略合作、举办银企融资对接会、向银行推荐贷款需求企业等方式,争取银行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信贷支持力度。2018年,共有 15 家银行签署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专项贷款金融服务书,协议金额 327 亿元。3.启动农业龙头企业运行监测预警。建设龙头企业统计数据直报操作平台,2018 年底实现全省农业龙头企业统计数据网上报送、分析、监测、预警,并关联手机 APP 及各相关农业信息网站,实现可公开数据信息共享。4.开展农业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按照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办法要求,精心组织、严格审核,一是做好我省 26 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到期监测,确保我省名额不减少,经国家批准,在淘汰3 户基础上,等额递补 3 户;二是开展第十三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工作 2018 年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增认定 104 户;三是开展 193 户到期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工作,淘汰 72 户。(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制定云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工作方案。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 号)要求,制定云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工作方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组织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行动示范项目。2018 年省内 8 个兴村强县行动示范项目获得农业农村部确认,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资金 1 亿元。目前全省共有 15个兴村强县行动示范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四)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助力产业扶贫行动1.开展全省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情况统计。2018 年 5 月印发关于开展农业龙头企业产业扶贫调查的通知和关于推荐有意愿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农业龙头企业的通知,统计梳理了全省 451 户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户情况,以及 2018 年有意愿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的农业龙头企业情况上报省政府。2.促进贫困地区产销对接。2018 年 9 月,在农业农村部的支持下,在香格里拉成功举办云南省迪庆州怒江州深度贫困地区品牌产品招商对接活动。来自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东等省 59 家国内知名企业、省内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迪庆怒江两州本土企业参加了对接活动,现场有7 个合作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达 8.3 亿元。3.开展云南省产业扶贫农业龙头企业信息统计。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编制扶贫企业基本信息表和企业带贫情况统计表,启动月报季报年报统计分析工作,开展对贫困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帮扶情况的动态监测。四、存在问题(一)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一是农产品加工发展层次低。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以粗加工为主的发展态势依然突出,主要以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和为发达地区提供精深加工初级原料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与先进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设备陈旧落后,企业运用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知名品牌的带动。三是加工技术水平低,高技术产品占比很小,大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60%的农业企业集中在基地种养业。四是农产品加工业以数量扩张和生产低成本为基础进行发展,产业层次和产品结构水平相对较低,附加值不高,企业数量多,产业雷同,市场竞争力弱。(二)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全省农业龙头企业仅占全国龙头企业数量的 2.9%,国家级龙头企业仅占全国总数 1253 个的 2.1%,在云贵川三省中列居最后,比四川少 33 个、比重庆少 5 个、比贵州少 1个。由于全省龙头企业实力较弱,多数企业装备水平不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不强,以致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强,对提升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发展作用不大。(三)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难仍然是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据调查,2018年全省需要金融支持的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 960 户,所需融资额约 272 亿元,但实际获得融资不足 20%。农业企业抵押担保难,贷款抵押物不足,普遍缺少不动产作为信贷抵押,难以提供符合银行贷款要求的抵押物。融资成本较高,银行放贷手续繁杂,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较为突出,还款周期与生产周期不匹配。部分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多项指标下滑,在龙头企业监测中被淘汰。(四)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紧密。农业龙头企业加工结构单一,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水平不高,有的还处于初级加工或原料直销阶段。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仅110%,远低于全国 220%的平均水平,蔬菜精制成品占比仅为 27%,水果精深加工率仅 21.7%,中药材加工比例仅为28%,全省每年仍有 27%的茶叶以毛茶销往省外。五、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建议2019 年,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和农村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 2019 年,实现全省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 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 8%,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3300 亿元,比上年增长 8%。2019 年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1.推进落实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政策措施。继续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869 号),指导各州市农业农村部门做好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相关工作,并加强对意见落实和推进情况的督促检查。2.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业发展。围绕 8 大重点产业,支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改善储藏、保鲜、烘干等设施装备条件。2019 年,继续组织实施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项目实施范围覆盖全省 16 各州市,各州市按照农业农村部“任务 清单”的要求,配合做好各地产地初加工项目实施基础及需求调查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按质按时按量顺利完成。3.促进提升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申报国家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相关项目。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建设,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管理,推动技术集成中试基地开放共享。组织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支持营养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与加工装备研制,支持产业联盟建设。组织参加中国农产品加工贸易洽谈会等展会,学习借鉴各省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先进经验。组织参加全国性、综合性科企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4.加大力度培养加工实用技术人才。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人才需求,组织开展农产品加工实用技术人才培训,落实农业农村部 6000 名农产品加工技术人才培训任务。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产品加工协同创新机制,培养一批职业技能人才和创业带头人。(二)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和小巨人培育1.开展“一企一策”分类指导工作。根据 2018 年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基础,以 8 大产业为重点,从销售收入5000 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中选择 100 户,作为农业小巨人企业重点培育对象实施“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省、州市、县各级农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土地、金融等部门,以及各大银行、担保机构分片区对重点培育企业等进行现场调研和指导,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制定“一企一策”分类指导方案并组织落实。2.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服务。继续加强银政合作助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开展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年度贷款需求调查,积极向省农村信用社、农发行省分行、农行省分行、邮储行省分行、富滇银行等机构推荐有贷款需求的龙头企业,争取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小巨人、农业龙头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战略合作,继续推进与农业银行省分行等银行开展战略合作,帮助龙头企业协调解决贷款难问题。3.做好农业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按照国家和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办法精心组织、严格审核,做好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到期监测、第十四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增认定和运行监测淘汰工作,及时增减递补。力争 2019 年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 900 户以上。4.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组织有意愿上市融资的农业企业进行上市融资相关政策及业务培训,落实国家、省级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指导农业企业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进行融资。5.继续推进农业龙头企业数据网络直报及运行情况监测预警。全面启用龙头企业统计数据直报操作平台,实现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各项统计数据网上报送、网上分析、网上预警,并关联手机 APP 及各相关农业信息网站,实现可公开数据信息共享。同时,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统计数据分析和生产经营运行情况监测预警,做好省、州市、县各级统计人员的操作培训工作。加强各级统计队伍建设,提升统计人员业务水平,提高统计质量。(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 号)要求,加强对已实施的15 个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项目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效率的监督检查,同时,做好 2019 年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制定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实行项目进展情况季报制度。2.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试点。落实农业农村部等国家六部委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经发20179 号,在全省范围内选择 3-5 户有条件、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试点,树立典型,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弥补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小、散、弱在市场竞争力弱的短板,提升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水平。(四)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助力产业扶贫行动1.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开展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帮扶建档立卡户相关情况调查工作,重点跟踪贫困县龙头企业帮扶贫困户项目实施、促农增收、帮扶机制等情况。省、州市、县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分批组织有意向的农业龙头企业到贫困县开展企村合作对接活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生产合作、股份合作、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2.开展迪庆、怒江“三区三州”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对接。组织 2019 年云南省迪庆州怒江州深度贫困地区品牌产品招商对接活动,加大宣传,扩大成效。同时对 2018 年已签约和动工的对接项目,加强指导和落实优惠政策。3.开展全省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情况统计监测。做好产业扶贫领导小组交办各项工作任务,加强对全省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情况统计情况的分析,及时发现推进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解决,进一步促进国家精准脱贫任务的全面完成。1云南省 2018 年农村居民收入分析报告一、2018 年云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情况2018 年云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768 元,突破万元大关,比上年增 906 元,增幅为 9.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0.4 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 8 位,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其中:1.经营净收入 5599 元,增 187 元,增长 3.4%,收入占比为 52%,依然是我省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工资性收入 3260 元,增 465 元,增长 16.6%,贡献率高达 51.3,已经成为促进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最强驱动力;3.财产净收入 187 元,增长 6.1%,比上年高出 4.3个百分点,有望成为新的增长亮点;4.转移净收入 1722 元,增 244 元,增长 16.0%,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对照以上图表可以看出 2018 年我省农村居民收入与全国对比,差距缩小到4 年左右,收入主要来源依然是家庭经营收入,而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最猛。二、采取的主要措施(一)大力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粮食单产提升,总体稳增;打造“绿色食品牌”行动有序推进,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等量效齐增,确保了我省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二)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提升了农民增收的科技含量。(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通过规模化经营提升了农民收入。(四)促进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就业转移政策3力度加大,农村劳动力本地外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助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五)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村集体收益分配红利增加,土地流转规范化程度提升,农村居民承包土地经营权转让租金净收入增长,农民财产收入渠道增加。(六)精准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出台新型经营主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提高财政资金对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加快产业扶贫项目落地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加快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三、下步工作打算(一)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抓手,努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好调顺调优农业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和区域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稳定家庭经营收入这个农民收入的基本盘,将扶贫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扶持与提高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加大产业培植力度,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定持续增长。(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等环节的工作,加快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本乡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创办领办家庭农(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4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开展创业创新,让“双创”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 2019 年全省完成清产核资。继续抓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在有经营性资产的村组,特别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经济发达村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四)认真落实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补贴,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措施,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稳步增加。云南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2019 年 1 月 25 日2018 年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分析报告2018 年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分析报告一、咖啡产业发展基本情况2018 年,全省咖啡面积稳定在 177 万亩,与上年持平;投产面积 135 万亩,比上年增加 5 万亩,增长 3.8%;产量14.5 万吨左右,比上年增 0.5 万吨,增长 3.5%,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 95%以上。受国际咖啡期货价格调整回落的影响,咖啡销售价在 12-19 元之间波动,总体价格比上年略有下降。农业产值 26 亿元,比上年增长 0.39%。重点龙头企业有云南咖啡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普洱爱伲庄园咖啡有限公司、普洱漫崖咖啡实业有限公司、云南思茅北归咖啡有限公司、保山白虎山咖啡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保山比顿咖啡有限公司、云南国滇咖啡有限公司、云南蓝珀咖啡有限公司、孟连达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等。二、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大力打造咖啡产业,强化云南咖啡品牌的宣传。按省政府主要领导要求,以及厅领导的安排,打造绿色食品牌,完成了咖啡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送审稿),在西安等 10 个城市成功举办了云南咖啡杯中国冲煮大赛,在普洱成功举办“2018 第三届云南咖啡生豆大赛暨第六届普洱咖啡生豆大赛”,组织企业参加了“2018 年 SCA 第 30 届全球精品咖啡博览会中国主题肖像国活动”。为云南咖啡提高产品品质、走精品化道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省精品咖啡所占产量的比重由 2%提高到 5%,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云南咖啡在国内的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成为国内终端产品消费的主要供应基地。二、存在困难和问题1.由于云南咖啡产业长期投入较少,导致云南咖啡产业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贸易结构不合理,产业价值流失严重,缺乏标准的加工、仓储、物流、交易等产业配套,加之国内市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对云南咖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不是很高,云南咖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只有 10%左右,云南咖啡的市场影响力小。2.由于产量、品质、采购成本等因素影响,以雀巢为代表的国际企业在云南以低于纽约咖啡期货 1015 美分/磅的价格收购云南商业级咖啡,导致云南咖农减少。3.云南咖啡产业在种植生产方面标准化程度不高,初加工水平低,导致产品品质不稳定。4.云南咖啡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一产,二、三产延伸和发展不足,导致产业整体产值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5.由于咖啡产业在全省农业产业中的比重不大,省里各级各部门对咖啡产业的投入一直非常少,产业基础薄弱。6.云南的咖啡企业缺乏积累,底子薄,对产业投入不足,企业“小、散、弱”,缺乏品牌影响力。四、下一步产业发展建议由于中国是全球咖啡消费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国内市场咖啡消费增长每年达到 15-20%,潜力巨大。计划 2019 年全省咖啡面积在 172 万亩左右,产量实现 15 万吨以上。主要措施:1、在云南咖啡生豆大赛、云南咖啡杯中国冲煮大赛的基础上,增加烘焙大赛,打造云南小粒咖啡“绿色食品牌”。2、咖啡期货已计划于 2020 年 6 月在郑州商品交易所(郑商所)上市,上市咖啡期货有利于咖农防范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有利于云南咖啡产业的发展。3、太平洋咖啡、阿里巴巴等大企业已经或即将建设即饮咖啡(罐装)生产线及大规模安装自动咖啡机,这将促进云南咖啡的销售和提升市场占有率。4、随着咖啡消费市场的扩大,云南咖啡国内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咖啡精深加工产品的增加,预计到 2025 年,云南咖啡产业可达到千亿产值。厅热作处2019 年 1 月 24 日2018 年云南水果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年云南水果产业发展分析报告一、水果生产情况水果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最生态、最具特色的产业,是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的关键产业。云南水果因其错峰生产优势与品质优势,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同质化、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提升产品品质、创立品牌效应、赢取消费心智是云南水果的着力点和发力点。“温果出国”、“热果北上”是云南水果立足消费市场的选择,预计 2018 年全省水果种植面积 810 万亩、产量 830 万吨、农业产值 145 亿元,增加值 100 亿元。因全国水果主产区受灾影响,今年我省水果总体价格比去年增加 2.4%,销售渠道畅通,价格波动处于常年的合理区间。二、主要成效(一)种植面积扩大。(一)种植面积扩大。预计 2018 年全省水果面积将达810 万亩(农业部门调度数),产量达 830 万吨,分别比去年增加 20 万亩和 45 万吨;预计综合产值可达 245 亿元以上,其中农业产值 145 亿元以上,产后运输、包装处理、加工、营销等环节产值达 100 亿元以上。水果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规模的扩大、产业链的延长、促进了一二三产的快速融合,拓展了价值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就地就业。(二)上市档期不断优化。(二)上市档期不断优化。随着全球市场需求的变化,进驻我省的陕西海升、美国卓莓、孟连绿营等很多大型企业都瞄准了云南牛油果、树莓、苹果、蓝莓、草莓等果种与全球市场、中国市场上市档期的错峰,不断优化生产区域选择,充分利用云南多气候类型优化熟期结构,确保云南上市的特色水果不与国外、省外的上市撞车,大宗水果少碰车。比如牛油果秘鲁上市时间是 4-8 月,我们的牛油果刚好从 9 月份开始上市,填补了国际市场的空白。其它如香蕉、鲜食葡萄、石榴、甜柿、冬桃、樱桃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已在积极作相应调整优化。品种熟期结构的优化调整为我省水果走向国际市场、增加国内市场份额、抢占高端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三)种植水平不断提高。(三)种植水平不断提高。水果标准园的创建为全省水果发展树立了标杆,后期新植果园努力改善提高果园喷滴灌、果园生草、果园生物物理防控等生产条件,积极推进老果园改造、新植果园密植栽培、果园简化修剪技术应用,大力提升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目前标准化生产面积已达 120 多万亩,苹果老果园改造 7 万多亩。水果产量、优质果率、安全水平大幅提高。(四)销售渠道通江达海。(四)销售渠道通江达海。我省的水果品种繁多,既有香蕉、荔枝、龙眼、菠萝、杨梅、酸角、芒果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又有苹果、桃、李、柿子、樱桃等温带水果,还有高寒带水果,水果种类多达 130 多种。上市时间一年四季都有,并且比全国其他水果产区都表现出早熟、特早熟特性。随着早熟品种的大力发展,很多品种上市时间不断拉长,分散了集中上市带来的市场风险,如我省的鲜食葡萄从 4 月 20 日采收到 10 月底,即由元谋的极早熟、宾川的早熟、建水的早熟到滇中麒麟、陆良、昭阳超晚熟,上市档期合理,风险较小。我省的特色水果有明显的时间季节差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同时具有东盟销售渠道的优势(很多随着蔬菜流通企业到东南亚市场),价格平稳,销售顺畅。2017 年我省水果水果坚果及其产品出口 74.2 万吨,金额 16.1 亿美元,出口金额占全省出口农产品金额的 38.4%,位居全省农产品单项出口金额第一位。出口创汇金额居全国第一,出口数量居全国第二;柑橘出口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柑橘出口的 33.8%;葡萄出口量和金额均位居全国第一。预计 2018 年将会有新的突破。(五)产品认证情况(五)产品认证情况。全省现有绿色水果认证 187 张,居全国第 9 位,批准产量 47 万吨,居全国第 11 位。有有机水果认证 138 张,认证面积 6.6 万亩,认证产量 10.1 万吨。昭阳区苹果现代种植基地全面实现了果园生草栽培,绿色防控全程推进。丽江市华坪县就有 4.77 万亩杧果通过有机认证,认证数量达到 31 个,其中有 1.4 万亩通过了欧盟有机产品认证。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基础设施差。(一)基础设施差。我省水果面积发展较快,但水果生产基础设施脆弱,水利、道路和园艺设施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大多数水果基地建设时间早,老果园比例高,导致水果平均单产较低、优质果率低、综合商品性状偏差。(二)科技推广滞后(二)科技推广滞后。省、州(市)、县(市、区)三级农业部门专门从事水果科技推广的在职技术人员与水果规模不匹配,水果技术储备不足,研发能力弱,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更新速度较慢。(三)产业化程度低(三)产业化程度低。由于对各种专业合作社、中介等组织发展引导培育不够,加之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因产后保鲜、加工、储运和交易等设施落后,全程打造水果产业链存在很多短板和弱项。(四)产业投入乏力(四)产业投入乏力。近几年,尽管各级各有关部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对水果产业的投入,但投入力度与发展速度和规模很不协调,投入乏力问题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四、下一步产业发展建议水果是我省主要园艺作物之一,也是当前我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最具优势和潜力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今后的发展思路是围绕云南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以省内、国内、国际(特别是东南亚)三个市场为导向;以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业综合效益为核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以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化经营为手段;通过优化布局,建立标准化基地、提高品质、创建品牌、扩大加工、强化营销,把我省建成面向省内外和东南亚市场的果种丰富,季节优势明显的特色水果基地。围绕上述思路,具体发展目标为:2019年,全省水果(含瓜果)面积 830 万亩,总产 870 万吨,农业产值 160 亿元以上。其中优势区域的水果产量占到全省水果总产的 70%,优质果率达到 80%以上,贮藏能力达到 40%以上,商品化处理达到 70%,加工能力达到 29%。围绕以上思路目标抓好以下重点措施:(一)瞄准供给侧改革进一步调优生产区域结构(一)瞄准供给侧改革进一步调优生产区域结构。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总体思路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滇中优质温带水果产区要巩固现有果园,提高果品质量,面向两广及东南亚市场加速发展早熟苹果和早熟梨,适度发展樱桃、草莓、油桃、布朗李、鲜食葡萄、果梅、杨梅、小红枣等名特优稀小果种,以进一步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滇南、滇西南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区要继续突出热区特色,把该区域建设成为我国又一柑桔优势产业带和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香蕉优势产业带;滇东北、滇西北优质苹果产区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基地建设,着力抓好以提质增效和无公害生产为重点的综合技术推广,使其成为我省面向东南亚的规模最大、品质最优、市场竞争力最强的优质苹果出口基地。(二)夯实水果良种苗木基地建设,加强良种苗木管理。(二)夯实水果良种苗木基地建设,加强良种苗木管理。创新机制,改变方式,积极培育引进大的企业介入苹果苗木、柑橘苗木、香蕉苗木等扩繁基地建设,确保老果园改造、品种更新和新植果园果穗枝、优质苗木的需要。同时要在规划和建设省级繁育场和州市级繁育场的同时,强化水果种苗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省地县各级种子站都要严格按种子法规定对水果苗木实行技术质量监督和经营管理监控,以解决我省水果种苗经营渠道混乱,品种多乱杂和种苗良莠不齐的问题,确保水果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三)大力推进推进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三)大力推进推进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要围绕农业部全程绿色标准化示范要求,2019 年我省拟选择东川、永仁、马关县建设国家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基地,依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抓好标准化技术的制定、科技培训、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加大品种更新换代,果树矮密化栽培、整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精确化肥水管理及花果管理等组装配套技术的普及推广,全面带动提升我省水果的品质和效益。培养一批名优水果种植能手,提高水果种植水平,加快名优水果品种的规模化生产。鼓励各级技术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协会、企业及农民,以水果技术的开发、咨询、服务、承包和转让等形式,积极介入水果产业开发和技术推广。同时,还要鼓励具备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农科教结合,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开发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竞争力强的特色水果新产品。(四)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农民专业组织,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四)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农民专业组织,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一是根据省政府制定的有关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加大对水果生产和加工、营销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建立企业联系制度,通过协会不定期的组织企业座谈会,沟通信息,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三是鼓励发展果农协会、水果营销协会等农民组织,通过他们找市场,跑订单,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2018 年云南省渔业产业发展分析报告2018 年,我省各级渔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国渔业渔政工作会议、省第十次党代会、中央 1 号文件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健康养殖及资源养护等各项工作,全省渔业发展呈现出健康稳定态势。一、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一、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一)生产规模情况2018 年预计,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 226 万亩(不含稻田养殖面积),同比减少 1.05%。全省水产品总产量预计达105 万吨,同比增加 1%。(二)生产产值情况2018 年预计,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 245.9 亿元,同比增加 0.61%。渔业增加值预计为 56.1 亿元,同比增加 6%。(三)市场价格情况2018 年预计,全省水产品总体价格平稳,渔民年人均纯收入预计达 16394.52 元,同比增加 7.69%,渔民增收明显。(四)市场销售流通情况根据 2017 年的调查,云南省水产品主要用于省内自销,内销水产品占水产品总量的 91%,销往省外的占 4.1%,销往国外的占 4.9%。此外,外省调入我省的水产品占我省水产品总产量的 14.9%。(五)水产品加工情况据初步统计:2018 年云南省水产加工企业有 46 个,水产品年加工能力达 17 万吨。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 15 个。水产冷库有 48 座,冻结能力达 1970 吨/日,冷藏能力达 3655吨/次,制冰能力达 96 吨/日。(六)品牌打造、质量安全监管及认证情况2018 年,全省创建健康养殖示范场 14 家;曲靖市麒麟区成功创建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认定省级水产原良种场 4 个,其中原种场 2 个、良种场 2 个。实现自 2009 年以来连续 10 年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实现了零死亡的目标,并通过了省安委会的考核。一、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一)主要做法1.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一、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一)主要做法1.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农渔发201639 号)的通知要求,积极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目前,我省应编制发布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 88 个县区(晋宁区已申请并入市级规划编制)已全部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占应编制总数的 100%;已完成政府发布工作的有 84 个县区市,占应发布总数的 95.56%。剩余 4 个县预计 1 月底全部完成发布工作。2.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2.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以创建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抓手,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麒麟区成功创建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健康养殖示范场 14 家。3.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助推扶贫攻坚。3.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助推扶贫攻坚。经过多年的发展,稻田养鱼已形成“稻鱼鸭”“稻鳅”“塘田式”“稻特”“稻蟹”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保山、昆明等城市附近,与休闲旅游结合的:“渔家乐”、“稻鱼节”等模式。每一种模式对助推扶贫攻坚都具有显著的效果,多的每亩可增纯收入 5000 多元,少的可增 1500 元。推荐“云南省红河县红河中海渔业有限公司”和“云南省洱源县半边天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我省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申报单位,并通过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组织的现场考核。3.推进渔业种业建设。3.推进渔业种业建设。2018 年,组织审定省级水产原良种场 5 家,通过云南省农业厅和云南省水产原良种场审定委员审定的云南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有 4 个,其中原种场 2个、良种场 2 个,认定品种包括大宗淡水鱼类、罗非鱼及土著鱼类,这批省级原良种场的供苗能力成为我省水产苗种的主要支撑。(二)取得的主要成效1.休闲产业发展较快,2018 年产值达 12 亿元,同比增长 15%。在农业部组织开展的全国休闲渔业品牌培育活动中,首届“农民丰收节”元阳哈尼梯田稻田综合种养成为特色,受关注度较高。2.渔民收入明显增加。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广养殖新技术新品种,加大水产品调结构、提质增效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水产养殖技术的提高增加了养殖单产,加之水产品价格的上升,使得渔民收入明显增加。2018 年预计渔民年人均纯收入达 16394.52 元,同比增加 7.69%。3.2018 年我省产地水产品、水产品苗种、水产养殖投入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均为 100%。4.渔业安全生产连续 10 年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实现零死亡。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资源环境约束增大。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资源环境约束增大。一方面是传统养殖水域和生产方式超越环境承载容量,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而要退出,如池塘尾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面对环境保护的压力简单采取“一刀切”的作法,最突出的就是电站库区网箱养殖的拆除使得水产养殖空间受到极大挤压。(二)丰富的资源与发展水平不匹配。(二)丰富的资源与发展水平不匹配。我省鱼类品种丰富、宜渔水域广阔、生态环境优越、市场需求旺盛,但发展不充分、发展水平不高,众多的优质土著鱼类得不到有效开发,六大名鱼形不成商品,水产品供给多为鲜活产品,水产品加工品缺乏无品牌、无拳头产品,在绿色食品牌的打造中不够强;难以提供多层次、多品种、多类别的产品和服务。(三)渔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三)渔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全省渔业行政、科研、推广等部门和机构基本还靠惯性思维和传统方法指导渔业发展。渔业生产和管理基础设施较弱,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经营主体较不强,弱、小、散格局依然存在。水产养殖违规用药依然存在,关联产业严重滞后,三产融合度较低。(四)服务支撑体系弱。(四)服务支撑体系弱。全省基层渔业支撑和服务体系的现状是以水产站为主体和载体,加挂渔政站(大队)、检疫站等牌子,由于缺乏开展工作的硬件、资金等条件,机构不强、队伍不稳、素质不高、开拓性差,力量不足,较难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水生动物类国家执业兽医师制度和渔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对水生动物病害防控队伍和渔政执法队伍更是提出严峻的挑战。四、下一步产业发展建议四、下一步产业发展建议一是着力保护独特的水生生物资源和水生生态环境,推进渔业发展生态化,以优质水域环境和丰富渔业资源夯实渔业绿色发展的产业基础。二是着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三产融合度,提供多样性品种、多层次产业服务形态,提升渔业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三是着力夯实发展内生动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渔业生产和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增强渔业发展内生动力。四是着力提升平安和谐水平。加强渔业生产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生态安全监管,努力构建平安渔业、和谐渔业。五是着力推进渔业法治建设。做好“六个一”放管服工作,加大渔政执法力度,拓宽渔业执法领域,规范渔政执法行为,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云南省渔业局2019 年 1 月 24 日-1-2018 年云南省牛羊产业发展分析报告一、牛羊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一)生产规模情况。牛羊生产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预计全省肉牛存栏 1290 万头、出栏 580 万头、肉产量68 万吨,分别比 2017 年增 2.2%、4.1%、4.7%,分别位居全国第 2、第 4、第 7 位。肉羊存栏 1670 万只、出栏 1170万只、肉产量 23.8 万吨,分别比 2017 年增 0.8%、4.4%、5.1%,分别位居全国第 8、第 9、第 8 位。奶类产量 59 万吨,比 2017 年增 1.9%,位居全国第 12 位。表 12018 年肉牛产业前十重点生产县情况序号县名肉牛存栏(万头)占全省比重(%)肉牛出栏(万头)占全省比重(%)牛肉产量(万吨)占全省比重(%)合计284.5722.073.0026.37.8523.32%1会泽县61.674.78(.224.87%2.713.99%2丘北县33.392.59!.693.74%1.902.79%3广南县42.483.29!.253.66%1.862.74%4寻甸县23.191.80.482.50%1.672.46%5弥勒市22.011.71.202.10%1.321.94%6罗平县18.371.42.491.98%1.632.40%7富宁县23.041.79.281.94%1.071.57%8宣威市30.812.39.971.89%0.981.44%9沾益县14.651.14.751.85%1.532.25镇雄县14.961.16.671.84%1.181.74%-2-表 22018 年肉羊产业前十重点生产县情况序号县名肉羊存栏(万头)占全省比重(%)肉羊出栏(万头)占全省比重(%)羊肉产量(万吨)占全省比重(%)合计423.2925.3431.2828.33%6.1825.96%1会泽县74.834.48e.725.62%1.195.00%2禄劝县42.322.532.362.77%0.632.65%3永胜县57.523.442.272.76%0.522.18%4宣威市47.422.840.502.61%0.813.40%5陆良县30.501.830.372.60%0.502.10%6师宗县31.101.86).632.53%0.723.03%7富源县35.242.11).262.50%0.461.93%8罗平县51.753.10).092.49%0.532.23%9巍山县19.971.20.472.35%0.421.76寻甸县32.641.95$.612.10%0.401.68%表 32018 年奶类产量前十重点生产县情况排名县名奶类产量(万吨)占全省比重(%)合计44.5375.49%1洱源县9.7616.54%2弥渡县6.3410.75%3大理市5.038.53%4宜良县4.738.02%5陆良县4.397.44%6晋宁县3.155.34%7个旧市3.125.29%8剑川县2.985.05%9石林县2.564.34建水县2.474.19%(二)生产产值情况。2018 年,预计肉牛生产产值 360-3-亿元、增加值 195 亿元,分别比 2017 年增 5.9%、6%。肉羊生产产值 66 亿元、增加值 36 亿元,分别比 2017 年增5.5%、5.9%。奶类生产产值 21 亿元、增加值 12.6 亿元,分别比 2017 年增 2.3%、2.5%。(三)市场价格情况。2018 年,据全省 28 个市场价格监测点监测数据显示,活牛平均价格为 26.97 元/公斤、牛肉平均价格为 65.31 元/公斤,分别比 2017 年上涨 2.70%、1.95%;活羊平均价格为 33.42 元/公斤、羊肉平均价格为69.09 元/公斤,分别比 2017 年上涨 9.60%、5.87%。市场供应总体平稳,除生鲜乳收购价格略有下跌外,牛羊肉价格稳中有升。如2018年第1周活牛平均价格为26.39元/公斤、牛肉平均价格为 65.10 元/公斤,活羊平均价格为 31.31 元/公斤、羊肉平均价格为 66.03 元/公斤,第 52 周活牛平均价格为 28.53 元/公斤、牛肉平均价格为 68.02 元/公斤,活羊平均价格为 37.00 元/公斤、羊肉平均价格为 73.71 元/公斤,第 52 周活牛、牛肉、活羊、羊肉平均价格分别比第 1 周上涨 8.11%、4.49%、18.17%和 11.63%。(四)市场销售流通情况。肉牛主要以寻甸、马龙、砚山、广南、芒市、巍山等大牲畜活畜交易市场销售为主,交易量占全省的 25%;肉羊主要以会泽、富源、大姚、双柏、龙陵、永胜等养殖场地销售为主,生鲜乳主要以乳品加工企业收购为主。2018 年,预计外调活牛近 80 万头,活羊近300 万只,分别比 2017 年增 1.2%和 3.5%。(五)牛羊产业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情况。全省-4-有牛羊龙头企业 205 家,其中肉牛 137 家、肉羊 42 家、奶牛 26 家,专业合作社 350 个。大理欧亚乳业有限公司、昆明雪兰牛奶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收入突破 10 亿元,云南新希望邓川蝶泉乳业有限公司、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云南乍甸乳业责任有限公司销售收入突破 5 亿元,云南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收入突破 3 亿元,云南海潮集团听牧肉牛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丽江永胜天瑞食品有限公司销售收入突破 2 亿元。云南爱伲农牧(集团)有限公司、云南三江并流有限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大理欧亚乳业有限公司、昆明雪兰牛奶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 2018 年云南省绿色食品10 强企业,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云南海潮集团听牧肉牛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2018年云南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牛羊产业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和“合作社 基地 农户”等合作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近 100 亿元。(六)品牌打造、质量安全监管及认证情况。重点培育云岭牛品牌、特色牛羊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打造区域公用品牌。2018 年,罗平县恒鑫牧业有限公司取得有机转换认证肉牛生产基地面积 13200 亩、养殖肉牛 300 头、产量 150吨,饲草料种植基地 13178 亩。曲靖浩凯农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取得有机转换认证肉牛生产基地面积 2800 亩、养殖肉牛 400 头、产量 70 吨,饲草料种植基地 4500 亩。截止 2018年 12 月 30 日,全省认证养殖基地 53393.5 亩,其中有机17329.9 亩、无公害 36063.6 亩;认证肉牛养殖 22700 头,-5-其中有机 1000 头、绿色 3000 头、无公害 18700 头;认证无公害肉羊养殖 225800 只;认证产品 33 个,其中有机 5个、绿色 14 个、无公害 14 个;认证牛肉产品 1540 吨,其中有机 257.5 吨、无公害 1282.5 吨;认证羊肉产品 224.66吨,其中有机 7.16 吨、无公害 217.5 吨;认证绿色牛奶产品 10840 吨。二、牛羊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一)主要做法。1.推进有机化发展。一是建设绿色有机牛羊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我省草地资源广阔、连片草场较多、四季放牧的特点和优势,重点在牛羊生产大县建设 40 个绿色有机牛羊生产基地。二是配套种植绿色有机饲草饲料。重点围绕 40 个绿色有机牛羊生产基地和规模养殖主体,种植绿色有机饲草饲料,培育绿色有机饲草饲料生产企业。三是提高绿色有机化良种水平。按照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主打有机,抢占行业制高点的要求,瞄准“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目标,优选主推牛羊品种,主推云岭牛,兼顾地方特色牛羊品种。2.推进商品化发展。一是提升产品加工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大原料、培育大龙头、发展大加工、创建大品牌、占领大市场,加快发展牛羊产品、乳制品加工业,开发保健食品、化妆品、药用制品等新产品,发展新业态,推进商品化发展。重点在昆明、曲靖、楚雄、大理、文山、保山等牛羊主产区,迪庆、怒江、丽江等特色牛羊养殖区,德宏、版纳、普洱等中缅中老边境地区布局肉牛标准化屠宰-6-初加工厂。二是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围绕“瞄准世界一流、抢占行业制高点”的目标,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以拓展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降低物流成本、线上线下融合为主要抓手,打造绿色食品通道大品牌,瞄准北上广、湖南、湖北等国内市场,中东地区和日韩等国际市场,扩大“云牛产品”市场影响力、占有率,重点在滇中地区和流通骨干通道布局建设活牛及其产品交易中心和批发交易市场。3.推进规模化发展。一是千方百计招大商。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聚焦牛羊产业,精心谋划、包装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牛羊养殖加工招商引资大项目,面对国内外招商,积极引进“大企业”、打造“大产业”、培育“新主体”、搭建“新平台”,力争吸引一批国内外一流企业、人才、技术入滇从事肉牛产业。通过多种渠道,深入了解并对接巴西 JBS、美国泰森食品公司(TysonFoods)、丹麦皇冠集团等全球最大国际牛肉制品加工企业的战略布局。结合云南毗邻印度、孟加拉国、中南半岛等肉牛资源丰富地区的优势,吸引上述企业入滇从事肉牛产业。梳理提出中国 500 强、业内龙头企业等重点目标企业精准招商计划。以万洲国际、国能能源、新希望集团、重庆恒都、湖南大康、北京首农、上海鹏欣、北京兴东方、长春皓月、上海牛旭等企业为重点,深入扎实开展年度目标企业投资需求研究、招商项目推介、精准对接洽谈、推进项目签约、强化动态跟踪服务等各项工作,直至项目落地投产。二是重点培育大龙头。-7-省级重点培育云南海潮集团听牧牛肉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三江并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理欧亚乳业有限公司、昆明雪兰牛奶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州(市)、县(市、区)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 2000万元以上的肉牛养殖加工企业 100 户。通过引入投资人、重组整合、重点扶持等措施,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加工能力,打造优势品牌,拓展高端市场,增强发展动力,做大主体规模,带动全产业链发展。4.推进名牌化发展。一是重点培育云牛云羊名牌。省级重点支持牛羊养殖加工企业向产品有机化方向发展,并严格按照有机牛羊养殖及其产品生产标准、技术规范要求,认定产地环境,配套建设标准化牛舍、有机屠宰加工生产线及饲草饲料。引导企业积极申报有机产品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二是重点培育绿色牛羊产品品牌。州(市)重点支持所辖牛羊养殖加工企业严格按照绿色肉牛养殖及其产品生产标准、技术规范要求,发展绿色养殖及产品加工。三是重点扶持牛羊企业品牌。省级重点扶持牛羊养殖加工企业做大规模、创新技术、做精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抢占行业制高点。四是重点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省级把“云岭牛”打造成为中国肉牛的名片,培育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品牌。文山州重点打造文山牛、楚雄州重点打造滇中黄牛、保山市重点打造槟榔江水牛、德宏州重点打造德宏水牛、迪庆州重点打造中甸牦牛、怒江州重点打造独龙牛,并在所辖区域开展地理标志登记。-8-(二)取得的主要成效。按照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工作要求,组织有关专家编制了肉牛产业发展报告,制定了肉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肉牛产业施工图,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肉牛产业发展的行动目标、行动措施和政策建议,高位推动肉牛等草食畜牧业发展。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18 年,预计新增牛羊、奶牛标准化圈舍 200 万平方米,总量达 9535 万平方米,青贮氨化窖 100 万立方米,总量达 2630 万立方米,储草棚 60 万立方米,总量达 750 万立方米,饲草料机械 4000台(套),总量达 93626 台(套)。二是规模比重明显提升。2018 年,预计肉牛规模养殖比例达 20.17%,比 2017 年提高 0.8 个百分点,出栏 50 头以上的比例达 11.72%,比 2017年提高0.9个百分点;肉羊规模养殖比例达35.03%,比2017年提高 1.1 个百分点,出栏 100 只以上的比例达 13.87%,比2017年提高1.2个百分点;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49.74%,比 2017 年提高 0.5 个百分点,存栏 50 头以上的比例达24.11%,比 2017 年提高 0.9 个百分点。三是生产水平明显提高。预计肉牛平均胴体重达 136.9 公斤,比 2017 年增 0.9公斤;肉羊平均胴体重达 18.9 公斤,比 2017 年增 0.3 公斤;泌乳牛平均单产 5.5 吨,比 2017 年增 0.2 吨。四是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今年以来,新增肉牛屠宰加工企业 5 户,其中,建成投产 3 户,年屠宰初加工能力可达 40 万头,比 2017年增加 5 万头;乳制品加工能力可达 80 万吨,比 2017 年-9-增加 5 万吨。五是肉牛产业健康发展。2018 年,预计肉牛综合产值可达 800 亿元,比 2017 年增 10.5%,其中,一产产值 375 亿元、二产产值 125 亿元、三产产值 300 亿元,分别比 2017 年增 5.3%、19.1%和 14.1%。六是云岭牛推广初见成效。2018 年,云岭牛种畜存栏达 9974 头,比 2017年增加 3294 头。其中,纯种母牛存栏 8627 头,比 2017年增加 2828 头;种公牛存栏 1347 头,比 2017 年增加 466头(核心育种场存栏纯种母牛 830 头、种公牛 220 头,合计 1050 头;扩繁场存栏纯种母牛 2027 头、种公牛 172 头,合计 2199 头;各县市区存栏纯种母牛 5770 头、种公牛 955头,合计 6725 头)。推广冻精 74678 剂、改良云岭牛 46441头、产犊 30210 头、成活 28961 头,分别比 2017 年增 5.8%、6.2%、6.9%和 7.1%。云岭牛(含杂交牛)存栏 100126 头、出栏 34307 头、肉产量 7570.4 吨,分别比 2017 年增 4.7%、5.1%和 5.5%。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18 年,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牛羊产业发展方面养殖方式落后、龙头带动能力弱、规模化程度低、从业者素质低、深加工比重低和财政投入不足、信贷支持不足、资源配置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这次机构改革将草原监督管理职责划归省林业和草原局,养殖空间将受到挤压,生态保护与牛羊产业发展的矛盾将更加突出,随着草原补奖政策支出结构调整,牛羊产业扶持资金将受到严重影响。-10-四、下一步牛羊产业发展建议(一)发展目标。到 2019 年,预计全省肉牛存栏、出栏、肉产量分别为 1300 万头、600 万头、70 万吨以上,肉羊存栏、出栏、肉产量分别为 1700 万头、1200 万头、24万吨以上,奶类产量为 60 万吨以上。(二)发展思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攻坚为抓手,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突破,创新制度、技术和组织方式,围绕转变牛羊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紧扣提升产业效益、农牧民增收两大主题,统筹生态环境、饲料质量、牛羊产品三大安全,突出抓好有机化、商品化、规模化、名牌化四个重点,构建良种繁育、饲料保障、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科技支撑五大体系,强化政策扶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建设现代牛羊产业。(三)重点任务。一是着力抓好肉牛产业。认真组织实施“牛羊产业发展规划”、“云岭牛产业发展规划”和“肉牛产业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好“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实施意见”,把肉牛产业发展成为 1000 亿级产业,把云南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有机肉牛生产基地和新产品新业态创新基地,把“云岭牛”打造成为中国肉牛第一品牌。二是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粮改饲试点为突破,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着力抓好扶贫工作。认真按照厅党组的统一部-11-署,落实一手抓业务、一手抓扶贫的责任,把扶贫工作融入业务工作之中,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贫困县发展牛羊产业,完成好厅党组安排的扶贫工作任务。(四)工作措施。1.挖掘资源潜力,强化牧草供给能力。统筹开发利用天然牧草、人工种草、退耕还草、秸秆等“三草一秆”多种资源,加快形成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继续实行以草定畜,合理利用天然打草场,加大退化草原改良力度,提高牧草综合生产能力。人工种草要建植高效优质的饲草料地,提高基础设施配套,加大机械化投入,提升专业化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对饲草料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加快研发推广相关精细加工和饲料配方技术,提高秸秆等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牛羊养殖节本增效。加快草种保育繁推一体化进程,筛选培育一批优良牧草品种,依托现代种业创新工程、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等,着力扶持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技术服务到位的草种企业。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饲草料生产体系,推进良种良法配套。依托粮改饲等项目,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新型经菅主体和广大农牧民大力发展优质饲草料生产。2.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基础母畜不足这个突出问题。我省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发展已进入重要转型期,到了由“千家万户小规模、房前屋后养牲口”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的发展阶段。充分利用政策资金围绕人工种草、畜种改良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做文章,着力解决饲草料供-12-应、良种繁育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对家庭牧场、合作社和种养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分类施策。对家庭牧场,支持建设棚圈、饲草料基地、储草棚等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培育形成生态家庭牧场。对合作社,引导农牧户将家畜、草场等向合作社整合,推广肉牛肉羊养殖先进技术和模式,着力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生产效率和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对种养企业,因地制宜推行草牧一体化绿色循环、草牧游三产融合发展等实用模式,达到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加大牛羊良种繁育,普及人工授精技术,不断扩大良种覆盖面,提高基础母畜养殖水平。3.完善草牧业(牛羊)经营体系,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草原牧区推进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相结合,鼓励发展“农户 合作社 企业”等模式,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产业发展轨道。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落实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决策部署,加强品牌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草牧业(牛羊)地理特色品牌。充分发挥草原牧区独特的资源优势,挖掘草原文化,盘活草原牧区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应用“草牧业 旅游”“ 扶贫”“ 文化”等模式,推进草牧业(牛羊)与旅游、扶贫、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市场竞争能力。4.加快科技创新,提升草牧业科技支撑水平。依托草牧-13-业试验试点区,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技术体系、创新联盟、学术团体和草畜企业的积极性,在优良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研发、山地作业机械研制、节本物流储运方式创新等方面,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整体提升草牧业科技水平。发挥草业技术推广部门和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围绕高产人工草地建植、天然草原合理利用、高效饲养管理等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草牧业(牛羊)信息化技术研发应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构建草牧业(牛羊)精细生产与智能管理系统,在产品销售环节引入“互联网 ”,提升全产业链信息化水平。2018 年云南省粮食产业发展分析报告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一)生产规模情况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 年我省完成粮食总播种面积6262.5 万亩,较上年增 8.7 万亩,同比增 0.1%;总产 1861万吨,同比增 17.6 万吨,增 1.0%;平均单产 297.2 公斤/亩,单产增 2.4 公斤/亩,增 0.8%。全年粮食产量稳中有增。粮食播种面积排名全国第 12 名,粮食总产量排名全国第 14 位。(二)生产产值情况据行业内预计,2018 年我省粮食生产产值 475 亿元,与上年比基本持平。(三)市场价格情况据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2018 年粮油市场走势整体偏弱运行,具体品种行情差异较大。小麦和稻谷受政策导向影响较强,随着最低收购价下调,全年价格重心下移;玉米市场化程度较高,受供需不平衡影响,全年价格整体呈现震荡走强态势。2018 年我省平均收购价格情况:小麦 2.56 元/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中晚籼稻 2.96 元/公斤,粳稻 3.17 元/公斤,玉米 2.15 元/公斤,油菜籽 5.33 元/公斤,与上年相比有涨有跌,但幅度均不大。从主要谷物分品种来看,小麦市场:受口粮消费习惯的影响,我省小麦需求近几年较为稳定。与 2018 年国内小麦市场价格重心下移相比,我省收购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运行价格平稳。小麦粉平均零售价 5.34 元/公斤,比上年上涨 8%。玉米市场:2018 年玉米市场价格整体呈现震荡走强的态势。分阶段看,1-2 月份企业为春节备货提价采购玉米,加之玉米加工补贴政策出台,带动价格稳中上涨;3 月份后贸易商出库进度加快,加工企业到货量明显改善,玉米价格应声回落;4-6 月份,在基层粮源继续减少、临储拍卖成交量持续高位的影响下,玉米价格稳中下行;7-8 月份市场以消耗拍卖粮为主,企业收购价格稳中有涨,而 9 月份新玉米上市量逐渐增多,价格连续回调;10-12 月份,基层上市进度缓慢,用粮主体对玉米价格的预期较好,企业收购价格不断上涨。稻米市场:2018 年稻米价格呈现平稳略降的走势,受最低收购价格下调的影响,稻谷开秤价低开高走,特别到收购后期,受粮源的限制,价格回升,稻强米弱现象又凸显。从全年价格走势来看,大体表现为 1-2 月份稳中有升,托市收购支撑市场;3-10 月份弱势下跌,低价政策性粮源大量投放市场;11-12 月份平稳略涨,政策收购提振市场。预计进入 2019 年,在国家稻谷去库存的大背景下,我省稻米市场将以平稳偏弱走势为主。(四)市场销售流通情况据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调查,今年 1-11 月全省累计粮食收购量 131.92 万吨,同比下降 38.95 万吨,减幅 22.8%。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 46.53 万吨,同比下降 7.14 万吨,减幅13.3%。由于全省收购价格略高于国内平均价格,收购量比往年减少。从收购进度数据上可以看出,截至 10 月底,中晚籼稻收购量同比下降 15.8%。近年来全省粮食在连年丰产丰收的基础上,粮食收购量逐年下降。主要原因: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水稻种植规模普遍小,虽然有最低收购价托底,仍然无法体现种粮效益,种粮没有成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劳动力和种子、农药、肥料、运输等成本上升,种粮效益下降。加上今年收购期降雨量较多,影响收购粮食品质,农户可售卖粮食减少;二是收购企业融资难度大。政策性贷款审批周期长,商品粮收购资金落实困难,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量;三是粮食收购方式单一,产能不足。订单收购、上门收购比例小;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稻工作滞后,运输、整理、烘干、晾晒、储存等产后服务能力不足,影响了收购量。(五)产业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情况据厅乡企处统计,全省农业产业现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12 户,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 1056 亿元,占全省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 60.4%,同比增 4.67%,高于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增幅 0.43 个百分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作用增强,规模效益明显提升,全省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排名前 100 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合计 1231.3 亿元,占全省农业龙头企业 3796 户合计销售收入 2531 亿元的48.65%。全省粮食类专业合作社 852 个、种粮面积 26.49 万亩。(六)品牌打造、质量安全监管及认证情况据厅农质检处统计,全省农业 2018 年新认证登记“三品一标”产品 954 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 521 个,绿色食品 42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5 个。截至 2018 年底,全省“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产品数量 2927 个;“双认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开展检测工作的前提,共有 58 家州(市)级、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获得“双认证”,占总数的 43%以上。国家农产品质检体系“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建设的16 家州(市)级、118 家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全部建设完工,其中 9 家州(市)级、49 家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获得“双认证”。近两年新增“双认证”检测机构 39 家,占了“双认证”总数的三分之二。二、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一)主要做法1.紧扣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空间布局,坚持质量兴农,以稳定粮食、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巩固提升主产区,打造优势特色区,培育壮大云南“粮油绿色食品牌”。进一步做强高原粮仓,提高口粮生产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我省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自我平衡能力。2.抓好四个坚持不放松。一是坚持以布局优化、时空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与生态协调统一为基本路线。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把保护耕地放在首位,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粮油发展全过程;二是坚持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战略,以粮食安全、绿色供给、农民增收为基本任务。突出保供给、保增收,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构建粮油绿色发展产业链,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变绿色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三是坚持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改革创新,构建以资源管控、产地环境监控和产品准入负面清单为主要内容的粮油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科学适度有序的粮油生产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发展的粮油生产体系,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全面激活粮油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以农民主体、市场主导、政府依法监管为基本遵循。既要明确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又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支持,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粮油绿色发展的积极性,推动实现资源有偿使用、环境保护有责、生态功能改善激励、产品优质优价。加大政府支持和执法监管力度,形成保护有奖、违法必究的明确导向。3.优化粮食产业空间布局。一是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二是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区”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安排,也是确保粮食安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并要求各地高度重视,确保按时按质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划定建设任务;三是要求各地建立粮油生产布局定期监测和动态调整机制。在优势区更好发挥资源优势,提升粮油产品生产能力,完善粮油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粮食产销协作机制,推动粮食产销利益补偿。4.重点保障粮食生产项目推动。今年 4 月 25 日,省政府在大理州召开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现场会,省委副书记和副省长在会上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做了安排部署,全省上下形成粮食稳定生产共识,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不松懈,组织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千方百计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省财政厅和省农业厅通力合作,及时下拨省级粮食生产专项资金 18771 万元,并本着向贫困县倾斜的原则,保证了项目的及时推进,为统筹生产赢得了主动。5.及时开展粮食生产督导和指导服务。为切实抓好示范区建设,全省各级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组织行政和技术专家,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开展督导和指导服务,把“绿色理念”贯彻工作始终。一是制订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粮油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组织开展了粮食生产交叉督导检查。二是围绕关键技术推广及新模式示范开展指导服务。省农业厅举办全省专题技术培训 6 期,培训州市县业务骨干 520 人次;州市及各示范县共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 3638 期(次),培训技术骨干 19232人、培训农民 502140 人,组织现场观摩 809 期(次),参加人员 78388 人;印发技术资料 1019192 份。三是努力推进精准施肥、施药。优化氮、磷、钾配比,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并改进施肥方式,采用种肥同播技术,氮肥后移技术,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同时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通过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采用植保无人机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二)取得的成效1.各地结合粮食生产专项实施,促进粮食生产内部结构不断调整,时空布局、品种结构及优质化率趋向合理,提质增效显著。在水稻方面:一是大力推广优质稻,优质稻占比已达 80%,改善了水稻的品质结构。二是围绕“云南六大名米”品牌建设,组织相关州市县开展了地方名特优香软米品种提纯复壮和保优栽培,加大云南特色优质粳稻、籼稻软米品种的推广,完成面积 216 万亩;三是推广“稻/豆、稻/薯、稻/鲜食玉米、稻/菜”等水旱轮作模式,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实现提质增效。四是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稻 ”综合种养技术模式,2018 年全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示范推广面积达 125 万亩,亩均增收 1500 元以上。五是多年生稻技术试验示范取得阶段性成绩。2018 年全省 13 个州市 59 个试验示范点共完成多年生稻试验示范面积 5120 亩,一季稻区亩产均超过 500 公斤,产量与当地常规水稻产量相当;1 年两季稻产量,亩产达 950-1000 公斤。减少劳动力成本投入,每亩节约成本 500 元左右。在玉米方面:区域上,在镰刀湾石漠化地区和干旱缺水的山区进一步调减籽粒玉米种植 70 多万亩。结构上,推广高蛋白玉米 56.8 万亩,高淀粉玉米 219 万亩,高赖氨酸玉米 25.96 万亩,高油玉米 16.9 万亩;粮改饲青贮玉米种植面积 70 万亩,鲜食玉米 2018 年全省种植面积达 240 万亩,其中,冬播及早春鲜食玉米面积 127 万亩、秋播鲜食玉米 54 万亩、大春播鲜食玉米 59 万亩。云南已成为全国双色甜玉米主要产区,并已形成全年供应态势。特色杂粮方面,积极发展适销对路的杂粮杂豆种植,新增面积 100 多万亩,且增收效果突出。不断探索和总结推广间作套种新模式,其中烤烟地和玉米地套种秋豌豆模式,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初步统计全省套种秋豌豆模式面积达 70 多万亩,平均亩产值达 4500 元,总产值 31.5 亿元,实现了“小豌豆大产业”增收模式;在适宜的高海拔山区发展夏秋鲜食蚕豆种植30 多万亩,平均亩产值 3500 多元,总产值 10.5 亿元。积极发展鲜食菜用蚕豆订单生产 130 万亩,豌豆 70 万亩,并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2.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完成玉米地膜覆盖栽培 820.7万亩,推广间套种技术 1181 万亩,玉米育苗 1.39 万亩和水稻集中育秧 10.38 万亩,移栽大田面积分别为 39.64 万亩和119.86 万亩,示范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88.7 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 1116.06 万亩,病虫害绿色防控 658.03 万亩,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 8.64 万亩。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粮食生产方式转变。一是按照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新型经营主体”的要求,进一步突出重点,通过项目资金倾斜、技术服务全程跟近,加大对种粮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扶持,充分发挥其在粮食高质高效创建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2018 年全省高产创建项目县示范区共有 50 亩以上种粮大户 880 户、种粮面积 5.65 万亩;专业合作社 852 个、种粮面积 26.49 万亩;家庭农场 429 个、种粮面积 2.8 万亩。新型经营主体的参与,为示范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在专业合作社参与的项目中,体现出“易动员、易培训、易指导”的“三易”工作局面,充分体现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与粮食生产能力的正相关关系,为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粮食产业发展新思路提供了依据。二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组织一批重点县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为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农业部门的技术服务保障能力和农业技术的集成创新能力。2018年全省完成水稻机插秧61.68万亩,玉米机械播种312.02万亩,马铃薯机械播种 36.91 万亩,麦类机播 24.22 万亩。4.积极开展宣传引导为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参与,发挥示范户的引领作用,增强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和传播科技的自觉性。各地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信息网络等媒介,跟踪报道和宣传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的政策措施、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及技术成果。全省累计开展宣传报道1671 次,其中:广播电视宣传 414 期次、报纸杂志宣传 147篇、网络媒体宣传 1118 次,其中在中央媒体宣传报道 3 次,在省级媒体宣传报道 38 次。通过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创建活动向纵深开展。5.与产业扶贫结合,助力脱贫攻坚各地将项目实施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整合资金,通过项目示范带动,技术推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助推脱贫攻坚。如楚雄州大姚县将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倾斜,因地制宜选择优势作物开展创建,实现增收脱贫致富,促进县域产业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红河州金平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筛选科技意识强的 112 户建档立卡户参与到高产创建,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掌握先进种植技能,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三、存在困难和问题(一)种植业内竞争突出。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特色经作发展迅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药材等产业发展,对粮食产业形成竞争之势,争地、争水、争劳力,其比较效益对粮食生产形成极大压力。(二)粮食弱化。各地在推进产业扶贫中,抓一县一业,一村一品,重点主要是蔬菜、水果、茶叶、花卉、药材等产业,而对于粮食生产,没有把其当作产业来扶持,投入弱化或边缘化。(三)种粮效益比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由于粮食直补标准相对不高,农民无法从粮食直补政策中获得大多的实惠,农资涨幅过大,吞噬了粮食涨价带给农民的利益,种粮效益比较低,制约粮食生产发展。(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足。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滞后,无法发挥种粮的规模效益,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还不强。四、下一步产业发展建议(一)落实责任主体。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粮油绿色发展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内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本意见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职责分工和具体要求,建立粮油绿色发展推进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重要情况要及时向省委农办、省农业厅报告。(二)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粮油生产绿色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省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 2 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粮油绿色发展。以“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粮食生产重点基地为重点,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典型、一批示范区、一批骨干力量、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突出“绿色”理念,围绕高产高效、节本增效,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抓好“技术集成攻关和技术瓶颈攻关”,形成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三)构建支撑粮油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教学、科研、推广、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机制,开展以粮油绿色生产为重点的科技联合攻关。在优质专用、抗逆及氮肥高效利用绿色品种研发、生产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保护和农产品绿色加工贮藏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尽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完善粮油生产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加快成熟适用绿色生产技术模式、优质氮肥高效利用和搞逆性强的品种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四)建立绿色粮油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机构监管和认证过程管控。改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提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证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实施农业绿色品牌战略,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粮油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健全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依托现有资源建立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五)完善生态补贴制度。建立与耕地地力提升和责任落实相挂钩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机制。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坚持补贴向优势区倾斜,减少或退出非优势区补贴。有效利用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方式,加大绿色信贷及专业化担保支持力度,创新绿色生态农业保险产品。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在农业绿色发展领域的推广应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节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态保护等领域。(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把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等内容纳入人才培养范畴,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的农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着力培育种粮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其率先开展粮油绿色生产。(七)建立考核奖惩制度。依据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完善粮油绿色发展评价指标,适时开展部门联合督查。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对粮油绿色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对粮油绿色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对落实不力的进行问责。1/142018 年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分析报告2018 年,在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厅领导的关心重视及各处室、各有关单位和各州市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处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部署,坚持质量兴花、绿色兴花,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根本目标,深入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产业链贯通,在全省花卉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我省花卉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2018 年全省花卉产业基本情况2018 年,全省花卉种植总面积达 171.4 万亩,同比增长9.7%;总产值达 525.9 亿元,同比增长 4.5%;鲜切花产量112.2 亿支,同比增长 1.7%;盆栽花卉产量 4.28 亿盆,同比增长 28.5%;出口额 2.06 亿美元,同比减少 1.9%;花卉企业数 2316 家,同比增长 8.3%;花农收入达 124.8 亿元,同比增长 3.1%。近三年,我省花卉产业种植面积以年均增长 13.7%的速度快速发展,综合总产值年均增长 6.5%,鲜切花产量年均增长 5.6%。盆栽花卉产量更是以 26.4%的年均增长率名列各指2/14标项首位,进一步巩固了我省开花类小盆栽主要产地的重要地位。表一:花卉产业主要指标发展情况表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同比增长(%)年均增长(%)总种植面积(万亩)132.5156.2171.49.713.7综合总产值(亿元)463.7503.2525.94.56.5鲜切花产量(亿支)100.6110.3112.21.75.6盆栽花卉产量(亿盆)2.683.334.2828.526.4出口额(亿美元)2.22.12.06-1.9-3.2花卉企业数(个)2136213923168.34.1花农收入(亿元)115121.1124.83.14.2(一)生产规模情况1、鲜切花1、鲜切花2018 年全省鲜切花种植面积达 22.7 万亩,产量达 112.2亿支,鲜切花产值突破 100 亿元,达到 100.6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4.1%、1.7%和 8.9%。近三年鲜切花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4.2%、5.6%和 20.8%。表二:鲜切花发展情况表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同比增长(%)年均增长(%)鲜切花种植面积(万亩)20.921.822.74.14.2鲜切花产量(亿支)100.6110.3112.21.75.6鲜切花产值(亿元)68.992.4100.68.920.8从鲜切花品种来看,我省生产的大宗商品鲜切花品种以3/14康乃馨、玫瑰、百合、洋桔梗、非洲菊等品种为主。以上 5种主要花卉品种产量为 98.3 亿支,占我省鲜切花产量的87.6%。其中康乃馨产量 31 亿支、玫瑰 57.4 亿支、百合 3.4亿支、洋桔梗 3 亿支、非洲菊 3.5 亿支。从全国范围来看,我省鲜切花品种康乃馨、玫瑰成为两项优势产品,康乃馨产量占全省鲜切花总产量的 27.6%,约占全国康乃馨产量的 85%以上;玫瑰产量占全省鲜切花总产量的 51.2%,约占全国玫瑰产量的 70%左右。2、盆栽观赏植物生产2、盆栽观赏植物生产2018 年,全省盆栽花卉生产种植面积达 11.15 万亩,同比增长 23.6%;盆栽花卉产量达 4.28 亿盆,同比增长 28.5%;盆栽花卉产值为 107.5 亿元,同比增长 22.4%。我省逐渐成为全国开花类盆栽观赏植物生产的一个重要地区,在全国盆栽花卉市场中所占份额仍然不断扩大之中。表四:盆栽观赏植物生产情况表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同比增长(%)年均增长(%)种植面积(万亩)8.499.0211.1523.614.6产量(亿盆)2.683.334.2828.526.4产值(亿元)86.5387.8107.522.411.5近三年来,我省盆栽花卉种植面积以年均 14.6%的速度快速增长,盆栽花卉产量年均增长 26.4%,盆栽花卉产值年均增长 11.5%。4/143、种用花卉生产情况3、种用花卉生产情况2018 年,全省种用花卉种植面积达 0.9 万亩。种子、种苗、种球产量分别为 14856.75 千克,85420.26 万株和14726.99 万粒,分别同比增长 69.2%、1.2%和-23.3%。种苗生产主要区域集中在昆明市、玉溪市和红河州,其中,昆明市生产种苗 48967 万株,玉溪市生产种苗 9306 万株,红河州生产种苗 24534 万株,3 州市种苗产量占全省种苗总产量的 97%。种球生产主要集中在曲靖市、丽江市等冷凉气候区域,其中,曲靖市以生产百合、马蹄莲种球为主,共生产种球 4114万粒,占全省种球生产量的 28%。丽江市主要生产百合、郁金香等种球,共生产各类种球 7314.00 万粒,占全省种球生产的 49.7%,已经成为我省种球生产的重要区域。4、食用和药用花卉生产4、食用和药用花卉生产2018 年全省食用和药用花卉种植面积达 76.3 万亩,同比增长 14%,其中,食用花卉种植面积 21.7 万亩,同比增长5.3%,占食用和药用花卉种植面积的 28.5%;药用花卉种植面积 54.6 万亩,同比增长 17.9%,占食用和药用花卉种植面积的 71.5%。食用和药用花卉产值 61.12 亿元,同比减少3.8%。表五:食用与药用花卉生产情况表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同比增长(%)年均增长(%)5/14食药用种植面积(万亩)57.5766.9276.314.015.1食用花卉(万亩)18.8320.621.75.37.4药用花卉(万亩)46.3246.3254.617.918.7食药用花卉产值(亿元)61.6563.5661.12-3.8-0.45、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生产5、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生产2018 年,全省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种植面积达 30.3 万亩,同比增长 10.4%。主要品种是以万寿菊种植为主。全省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主要分布在曲靖市、红河州、文山州,种植面积分别为 7.9 万亩、9.4 万亩和 11.2 万亩,以上 3 州市占工业用花卉种植面积的 94.1%。2018 年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种植产值达 6.2 亿元。6、绿化观赏苗木生产6、绿化观赏苗木生产绿化观赏苗木种植面积达 29.3 万亩,同比增长 2.41%,全省绿化观赏苗木产量 8.7 亿株,产值达 97.1 亿元。在我省加大了园林绿化工作力度,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文明城市为契机,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绿化观赏苗木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二)花卉生产产值情况2018 年,全省花卉总产值达为 525.9 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种植产值 381.8 亿元,同比增长 6.9%,农业增加值达 267.3 亿元;加工产值 33.2 亿元,同比增长 11.8%。第三产业产值(含花卉文化旅游产业)达 110.9 亿元,同比6/14减少 4.6%。表六:花卉产业产值情况表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同比增长(%)年均增长(%)花卉产业总产值(亿元)463.7503.2525.94.56.5花卉种植产值(亿元)315.3357.1381.86.910.0花卉加工也产值(亿元)3229.733.211.81.9花卉服务业产值(亿元)116.5116.3110.9-4.6-2.4从花卉种植(第一产业)产值组成来看,鲜切花产值达100.6 亿元,同比增长 8.9%,占种植产值的 26.3%。盆栽观赏植物产值达 107.5 亿元,同比增长 22.4%,占种植产值的28.2%;种用花卉 8.3 亿元,同比增长 7.8%;食用与药用花卉61.1 亿元(其中食用花卉 34.7 亿元,药用花卉 26.4 亿元),同比略减 3.9%;工业与其他用途花卉 6.2 亿元,同比增长2%;草坪草皮 0.85 亿元;绿化观赏苗木 97.1 亿元。从花卉加工(第二产业)产值来看,花卉加工产值达 33.2亿元。其中,干花制品 1.2 亿元,花卉食品及花卉饮料产值为 13.2 亿元,花卉保健品 4.1 亿元,花卉药品 2.2 亿元,花卉化妆品 0.5 亿元,花卉生化产品 0.7 亿元,其他花卉加工产品 11.3 亿元。从花卉服务业(第三产业)产值来看,全省花卉服务业产值(含花卉文化旅游产业)达 110.9 亿元。其中,花卉文7/14化旅游产业产值 55.5 亿元,同比增长 30.6%,以花卉旅游与休闲观光为主的花卉服务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市场价格情况2018 年我省无灾害性天气发生,同时受消费增长、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因素影响,鲜切花行情总体稳中有升,盆花除盆栽玫瑰价格有所下降外,其他盆花产品行情保持平稳。玫瑰、康乃馨、百合、洋桔梗、绣球、非洲菊等主要切花均价 2.76 元/支,较去年上涨 21%,其中玫瑰均价 1.29 元/支,同比上涨 6.55%,康乃馨均价 0.72 元/支,同比涨21.53%,洋桔梗均价 2.74 元/支,同比持平。满天星、情人草和勿忘我三大配花均价 24.83 元/公斤,同比微涨。主要原因三方面:一是情人节、七夕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消费热度上涨,鲜花消费成为众多年轻人消费的首选,消费活跃,在鲜切花行情的带动和刺激下,盆花行情也应时走高;二是教师节、母亲节、“520”等节假日,也逐步形成花卉消费新热点。三是花卉电商的发展,加快了对消费者鲜花日常消费习惯的培育。(四)花卉市场销售流通情况2018 年,全省花卉产业出口总额为 2.06 亿美元。其中,鲜切花出口 10.3 亿支,出口额 1.4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7.3%。8/14全省花卉产业外销 169.5 亿元,其中鲜切花外销 95.6亿支,占鲜切花产量的 85.2%;鲜切花外销额 85.1 亿元,占外销总额的 50.2%。盆栽花卉外销 2.55 亿盆,占盆栽花卉产量的 59.6%;盆栽花卉外销额 35.5 亿元,占外销总额的 20.9%。昆明市花卉出口总额为 1.84 亿美元,同比增长 4%,占出口总额的 89.3%。出口产品主要是以鲜切花为主,出口鲜切花 96199.4 万支,占出口鲜切花总支数的 93.5%。(五)花卉生产经营情况2018 年,据统计,全省花卉生产企业共 2316 家,同比增长 8.3%。其中花卉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 29 家,州县(市)级龙头企业 133 家;营业额 10003000 万元花卉企业 106家,30005000 万元花卉企业 31 家,5000 万1 亿元花卉企业 17 家,1 亿元以上花卉企业 10 家。花农生产合作组织及共 544 家,其中花农合作社 388 家,花卉专业协会 156 家。花农户数达 15.6 万户,花农收入达 124.8 亿元,从业人员达 39.57 万人。二、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一)以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2017 年以来,红河、丽江、曲靖、玉溪等地的现代花卉种植园区迅速发展,投资额累计达到 91 亿元。新建的花卉项目涉及高品质切花、盆花种植、种苗种球培育、新品种研9/14发、花卉旅游等多个领域。今年 4 月启动建设的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区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 2.9 亿元,实现总产值 2.3亿元,该项目将带动园区规划范围内的玉龙县、永胜县、宁蒗县花卉产业发展;曲靖马龙片区和楚雄州禄丰县、武定县花卉园区已初步形成产业聚集化发展态势。园区覆盖贫困户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其中,红河现代化花卉园区涉及泸西、弥勒和开远三个县市,园区覆盖贫困户从 2017 年的 482 户增加到 657 户。(二)以技术提升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一是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方式。近年来,花卉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已在昆明、玉溪和红河等地广泛应用,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等特点,初步建立起了“云南花卉绿色认证”标准体系,基于该标准体系,玉溪江川、通海和红河泸西的 1200亩花卉生产基地进行了改造提升,花农对绿色高效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花卉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二 是 加 强 花 卉 采 后 及 物 流 技 术 培 训。实 施 荷 兰Flowerwatch 公司冷链技术外国专家培训项目,邀请两位来自英国和肯尼亚的花卉专家,采取实地教学的方式,在昆明、玉溪、红河等 15 家花卉种植、物流和电商企业及花农合作社,开展花卉采后处理、冷储运输等实用技术培训,参加培训的企业和花农超过 500 人,业界反响良好。10/14(三)以“两展一会”促市场拓展和品牌打造2018 年 7 月 1315 日,第十九届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2018 中国国际家庭花卉园艺展览会和第十八届中国花卉零售业交流会成功举办。本届展会参观人数达 6.5 万人次,其中专业客商入场人数 2.7 万人次,成交订单数 6189 个,成交金额 3 亿余元,后续带动全产业链交易金额 30 亿元以上。展会期间,红河州弥勒市、开远市和泸西县,曲靖市、丽江市对当地花卉产业发展情况和园区项目进行了推介,促成 10个投资项目成功签约,签约金额 17 亿元。“两展一会”是国内最大的产地型花卉专业展会,通过搭建展会平台,使广大花卉企业及花农从中受益,实现了为花农找市场,为产业树品牌的目的。三、产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多年来,我省花卉产业积累了深厚的发展基础,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短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花卉知识产权保护缺乏有效的手段。花卉种业是推进现代花卉产业发展、促进花卉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省花卉科技创新实力全国领先,拥有 560 个自主研发的花卉新品种、100 余项创新型技术和专利,新品种新技术储备量较大,但由于缺乏健全的品种保护机制,导致新品种11/14实现商品化转化率较低,滞后了产业发展进程,是我省由花卉大省迈向花卉强省过程中的主要短板。(二)缺乏综合性的物流集散平台,制约花卉采后品质提高我省花卉缺乏全程冷链体系,包装不标准,核心是缺少规模化、集约化及规范化的储存、加工、中转花卉平台作为引导。全省花卉加工场地普遍小而散、不具备冷储条件,很难进行规范的采后处理,加之机场无冷藏条件,且安检、等待装机时间过长,造成云南外运花卉质量损耗率高达 30%以上,到终端市场客户端瓶插期仅为57天,为进口花卉10-14天的 50%。(三)在引导和推进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方面缺少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我省花卉产业集中度和组织化程度较低,70%以上的花卉产品由农户生产,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市场拓展能力有限,抵抗风险能力较弱。从事花卉生产经营的企业也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核心企业产值与生产能力占全行业的比率不到10%。受土地、技术、设施、产业转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产业呈现总体供给规模大、单个供给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优质产品率和生产效率较低等特点。要推进全省范围内粗放型、低效益生产模式向高质量、高标准、规模化、绿色化发展,还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和政策引导才能显现效果。而花12/14卉产业每年用于产业扶持的资金仅为 640 万元,产业引导效果非常有限。四、下一步产业发展措施建议(一)抢占创新高地,为云南花卉跨越发展提供核心动力完善花卉新品种法律保障体系,加强对国际知名花卉育种企业的引进和本土育种企业的支持,推进云南花卉育种企业联盟的不断发展完善,实施云南花卉产业技术研究院(国际花卉技术创新中心)、花卉公共种质资源库、花卉新品种测试中心和国家级和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促进花卉研发成果的推广应用,强化我省在花卉种业领域的引领地位,占领行业制高点,逐步成为亚洲及世界花卉科技创新中心。(二)改造升级,实施种植基地提升工程加大对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循环水利用等绿色高效生产种植技术的示范推广,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和花农合作社改造提升生产设施设备和技术水平,开展花卉生产基地环保生产认证(FPEA),通过花卉生产环节的设施和技术提升,提高我省花卉优质品产出比率至 45%以上,提升云花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三)重点突破,为产业发展寻求新的增长极以食用和药用花卉为重点突破口,通过引入大型食品加13/14工企业,促进食用玫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推进食用花卉由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省内及国际知名医药类企业,大力开发灯盏花深加工产品,带动花卉加工业整体升级,逐步将食用玫瑰和灯盏花打造成为世界闻名的云花加工产品品牌。(四)创新 1 N 布局,为云南花卉交易打造高效流通体系依托斗南花卉交易集散中心,优化流通功能布局,提升花卉核心流通节点的流通效率和质量;在晋宁、宜良、红塔、通海、弥勒、禄丰、玉龙等现代花卉产业园和花卉主产地建设集花卉储存、包装、分拣、集散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花卉集散中心,加强物联网建设和物流运输条件改善,创新 1 N交易模式,发展远程拍卖和基地直达新型交易方式,优化流通环节,疏解斗南花卉交易集散压力;推进全程无缝冷链运输,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操作,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和质量损耗率,使我省花卉自采后至市场终端的质量耗损率控制在 10%以内。(五)大力招强扶优,为云南花卉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对外加大招商引资,通过举办招商引资会、国际花卉企业及项目对接会,加强我省与国际花卉行业的沟通交流,促进合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政务服务质量,精简各项14/14行政审批手续,严格落实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花卉企业入滇发展。对内扶持优质企业,通过搭建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型平台,以现代花卉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引导分散弱小的花卉经营主体聚集发展,为企业提供物力智力支持,不断完善并拓展产业服务功能,为我省花卉企业持续做大做强提供坚实保障。(六)办好昆明国际花卉展,继续发挥展会作为品牌打造及市场平台的功能“两展一会”探索了花卉专业展会市场化运作、专业化实施、国际化发展的有效道路,为云南花卉产业搭建了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的有利平台。下一步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决策部署和“新平台、新主体、大产业”的发展思路,遵循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持续办好“两展一会”,努力为生产与销售、科技与服务、品牌与效益搭建高效对接平台,同时积极探索会展经济与一二三产高效融合的方式,培育花卉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花卉产业处2019 年 1 月 25 日2018 年全省茶产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2018 年,云茶产业发展坚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于我省茶产业发展实际,科学研判国际、国内茶产业发展的方向及趋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决策部署,以“千亿云茶产业”为发展目标,以“布局优化、品质提升、产业融合”为重点,以“稳面积、控产量、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为举措,坚持市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强化政策引领,加快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分析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一)坚持绿色发展,加速产业聚变。今年,全省茶叶面积趋于基本稳定;毛茶总产量适度增加,成品茶产量顺势增长;综合产值提速较快,有效带动茶产业二、三产发展;农业产值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收入增速持续保持在 10 个百分点以上;茶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效益凸显。总体上看,云茶产业发展呈现“面积、产量稳中有增,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的良好局面。一是生产规模稳中有进。全省茶叶面积 630 万亩,采摘面积 600 万亩,较去年分别增 1.7、2.6%;改造中低产茶园20 余万亩;茶叶总产量 39.8 万吨,较去年增 2.8%。二是加工能力持续提升。成品茶产量 30.6 万吨,较去年增 4.1%,其中:普洱茶产量 14.3 万吨,较去年增 2.9%;红茶产量 8.1 万吨,较去年 6.2%;绿茶产量达 7.9 万吨,较去年增 2.5%;其他茶类 0.3 万吨;精制率达 77%,较去年提高了 1 个百分点,全省茶叶精制水平稳步提升。三是综合产值增幅较大。综合产值达 843 亿元,较去年增 13.6%。其中:农业产值 167 亿元,较去年增 17.6%;农业增加值 125 亿元,较去年增 19%;加工产值 297 亿元,较去年增 6.1%;第三产产值 379 亿元,较去年增 18.4%。茶产业农业产值、加工产值、三产产值的比例为 1:1.8:2.3,全省茶产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四是产品价格持续上扬。全省毛茶均价 41.9 元/公斤,较去年涨 14.8%;成品茶均价 97 元/公斤,较去年涨 2.1%。其中:普洱茶均价 127 元/公斤,较去年涨 1.6%;工夫红茶均价 65.5 元/公斤,红碎茶单价 21.3 元/公斤,与去年持平;绿茶均价 78.5 元/公斤,较去年涨 13.8%。总体上,古树名山茶价格上扬,中端茶量价齐增,低端茶占比减小。五是茶农收入稳步增长。茶农人均来自茶产业收入达3630 元,较去年增 10.7%,茶产业扶贫成效凸显。六是企业实力日趋壮大。国家级龙头企业 4 户,省级龙头企业 70 多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数量持续增加、实力日趋壮大,有效带动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二)坚定政府引导,优化顶层设计。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决策部署,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落实“抓有机、创品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的措施,草拟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送审稿)逐级上报省委常务扩大会议、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于 2018 年11 月 12 日正式出台,意见共 10 条,聚焦云茶产业基地提升、加工升级、品牌打造、质量管控、科技攻关、产业融合、政策支持等方面精准发力,坚定了云茶产业走“绿色、有机”发展道路,对今后一段时间云茶产业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产业扶贫和茶农持续增收等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注重品牌塑造,力促市场拓展。品牌是市场拓展的助推器,只有唱响品牌,拓展市场才有底气;市场引领和驱动品牌发展,只有做好市场,品牌才能做大做强。近年来,“普洱茶”“滇红茶”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是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相关机构评选并发布了“2018 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普洱茶”公用品牌价值为 64.1 亿元,并获得“2018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连续两年位居第一;“滇红茶”品牌价值达 21.02 亿元,居全国第 26 位。二是由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领导小组办公室评选出了“大益牌”经典 7542 普洱茶(生茶)、“勐库牌”本味大成普洱茶(生茶)为代表的云南省 2018 年“10 大名茶”,3 家茶叶生产企业分别荣获绿色食品“10 强企业”和“20 佳创新企业”。三是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云南的“普秀牌普洱山普洱茶、昌宁红牌丹凤展翅”等 9 个企业产品品牌被评为金奖产品。四是在普洱市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云南国际茶叶博览交易会”,期间举行了首届国际普洱茶产业发展大会等一系列主要活动,扩大了交流合作,切实提升了普洱茶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交易总额 13.81 亿元,参展企业达 366 户,入场观众达到 12.3 万人(次)。五是积极组织茶企开辟省外云茶市场,制定省外巡展方案,择优选取了太原、沈阳、西安、呼和浩特、济南、深圳等重点城市举办茶博会,开辟云茶市场,总计 500 多家次茶企参展,实现交易额 10多亿元,新增经销商、代理商 300 多户。通过举行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茶类的品鉴会、推介会等,提升了云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了云茶品牌的经济效益和产业价值,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者对云茶产品的赞誉度和忠诚度。二、存在的问题(一)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不强。全省茶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茶园总面积的10%,抗自然风险能力弱。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仅为 20%左右,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二)产业链条短,三产融合度不高。全省茶叶精深加工比重为 77%,还有约近 10 万吨以毛茶原料方式自销或销往省外,导致加工增值效益流失;茶叶深加工及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产品的开发利用率不到 1%,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产业功能拓展不够,茶区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体验购物等茶旅结合项目开发滞后,没有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茶山景区(点)和茶文化产品,茶产业辐射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上仍有很大空间。(三)企业“小散弱”,融资难度大。全省拥有 1000 余户精制茶企,80%为中小企业。85%以上茶企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主要靠经验维持运行,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厂房陈旧等问题突出,企业竞争力普遍较弱。加之,部分地方融资出现银行“只还不贷”的情况,企业融资困难,固定资产投资减弱,导致目前茶企收储加工销售压力较大。(四)准入门槛低,市场监管难。我省茶园、古茶树资源大多为农户所有,大量毛茶茶农自行采制,生产加工不够规范,省内外有数万云茶经销商、门店、网店,加之外省茶人、茶商直接到茶区定制采购,行业进入门槛低,导致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混乱等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普洱茶因收储地域方式不同、年份长短对品质都有影响,目前尚无统一共识,少数企业和商家投机取巧,滥用古树茶、野生茶等概念,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假冒仿冒知名品牌,胡乱编造生产年份,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普洱茶的形象,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三、云茶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国际形势。目前,世界茶叶贸易总体处于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状态。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茶叶产能不断扩大。2017 年,全球茶叶产量 568.6万吨,同比增加 12.5 万吨、增 2.2%。其中,中国 255 万吨、印度 127.8 万吨、肯尼亚 44 万吨,分别位居前三。2.茶叶贸易量基本稳定。2017 年,全球茶叶出口贸易总量基本保持在 177.8 万吨,同比增加 2.2 万吨、降 1.2%。其中,肯尼亚出口 41.6 万吨,同比下降 6.4 万吨、降 13.4%;中国出口量 35.5 万吨,同比增加 2.7 万吨、增 8.1%;斯里兰卡 27.8 万吨,超越印度居第三位。总体上,国际市场基本稳定,产能过剩已成定局。(二)国内形势。据行业统计,国内产能过剩日益突出,产量过剩 12%,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产品价格动荡起伏,品牌拓展日益艰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2017 年,全国茶叶种植面积约 4580 万亩,总产量 255 万吨,国内消费量 190 万吨、出口量 35.5 万吨,产能过剩近 30 万吨左右。随着新投产面积增加,产量增加,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2.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近年来,国内茶叶市场保持稳定,2017 年国内销费约 185 万吨左右。其中,绿茶约占消费总量的 52%,市场销费呈现高价位茶占比下降,低端茶滞销的趋势,中档茶已成为主流消费品。同时,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茶叶消费逐渐由价格导向转为品牌导向。3.出口处于平稳态势。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量基本保持在 30 多万吨,2017 年出口 35.5 万吨,增 1.2%,出口创汇 16.1 亿美元,均价 4.5 美元/kg;云南直接出口约 9000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红碎茶出口 6000 吨,通过边贸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普洱茶出口 3000 吨,主要销往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欧美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四、下步工作重点及建议(一)认真抓好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863 号)贯宣工作。一是细化各有关部门、有关州(市)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压实工作责任;二是会同省市场监管部门印发云南省全面规范茶叶初制所行动方案,组织编制云南省茶叶初制所建设规范 云南省茶叶初制所达标验收规则,配合有关单位启动云南省古茶树保护及开发利用条例起草工作;三是会同省财政、省市场监管部门建立政策支持长效机制,制定省财政资金支持茶产业绿色发展的申报指南。(二)鼓励支持金融部门研发专属茶产业的金融产品,建立“惠茶企、利茶农”的信贷机制,以农行系统推出的普洱茶“茶企、茶商、茶微、茶农”4 款金融产品为契机,不断总结完善金融政策支持茶产业发展,解决茶企、茶农等“贷款难、贷款贵”的实际问题。(三)以巩固华东、华南等传统市场,积极培育华北、华中、东北等潜力市场,努力拓展西北及开拓“一带一路”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为云茶市场发展战略,积极组织茶企参与国内外专业的茶叶展会,持续举办好“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会同省茶叶流通协会开展好“云茶中国行”等系列活动,同时借助“多元化”的市场平台,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主导作用,提高云茶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占有率。(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鼓励支持省级科研院校加大对普洱茶产业的科技攻关;以项目示范为根本,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有关茶叶发展的项目扶持,组织实施好省级茶叶发展项目,打造“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示范样板,提高云茶产业从“茶园到茶杯”全产业链的附加值。(五)抓好“初制茶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公用品牌”的云茶品牌体系工作,扩大云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彰显最大程度的“品牌溢价”,巩固提升“普洱茶”“滇红茶”公用品牌价值。厅茶业处2019 年 1 月 25 日2018 年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年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分析报告一、蔬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一、蔬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蔬菜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云南农业覆盖面最广、受益人群最多的一个产业,更是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产业。云南蔬菜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充分发挥“天然温室”和“天然凉棚”优势,进一步巩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西菜东调基地,为保障全国乃至世界“菜园子”的产品生产发足马力。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总体战略部署,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措施,强力推动云南蔬菜产业向现代化发展。预计2018 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2010 万亩、产量 3040 万吨、农业产值 470 亿元,预计面积在全国排第 11 位、产量排第13 位。2018 年春秋两季出现部分地区、个别品种价格大跌及滞销现象,但总体仍符合季节性波动规律。二、主要成效(一)规模继续扩大。二、主要成效(一)规模继续扩大。2018 年蔬菜产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预计全省蔬菜面积达到 2010 万亩,同比增 140万亩,产量 3040 万吨,增 80 万吨,农业产值 470 亿元,增加值 320 亿元。出口创汇预计会有更大突破。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二)保供能力增强(二)保供能力增强。“十三五”以来,全省在蔬菜种植规模大、生产水平高的优势生产区域,以蔬菜标准化生产为带动,强化推进外销蔬菜基地建设。基地的发展壮大加速全省蔬菜高质量发展,南菜北运、西菜东输、云菜出海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云南的菜园子为全国菜篮子作出了积极贡献,提供了坚强保障。(三)生产水平提高。(三)生产水平提高。多年来,我省不断加强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多数表现优良的蔬菜品种在生产阶段表现了良好的势头。目前,全省蔬菜主栽品种的良种利用率已分别达到 96%以上。今年全省蔬菜平均单产 1512 公斤,大中小棚种植蔬菜 170 多万亩,喷滴灌技术应用大面积推广,目前已达 200 多万亩,绿色防控面积达到 450 万亩,绿色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四)组织化程度提升。(四)组织化程度提升。全省从事蔬菜生产加工的企业400 余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167 家,占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五分之一。蔬菜企业的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全省从事蔬菜种植的人员达 400 多万人,蔬菜加工 40多万人,蔬菜流通环节 10 多万人,同时带动了交通运输、冷链、包装、酒店、餐饮等多个产业的发展。(五)标准化生产快速推进(五)标准化生产快速推进。为进一步推进我省“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能力,提高蔬菜产品应急供应能力,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2018 年我省重点扶持建设宣威、建水等一批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基础好,能在增加蔬菜产品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改善生产条件,推进绿色标准化生产,增强“菜篮子”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品牌打造的支撑能力。(六)是产品销售渠道多样。(六)是产品销售渠道多样。云南蔬菜产品销往全国 150多个城市,出口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云菜进京”、“云菜入沪”、“云菜入粤”、“云菜入疆”、“云菜供港”、“云菜出海”是“云菜”出滇的主要供应渠道。预计 2018 年外销量 1300万吨,出口量 125 万吨,出口创汇 15 亿美元以上。我省供应香港的蔬菜占全港蔬菜进口量的 44.5%、位居全国第一位,云南蔬菜供应北京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位,云南蔬菜供应新疆位居第六位,年供应上海蔬菜 50 余万吨。云南省蔬菜产业在保障全国蔬菜产品供应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七)产品认证继续增加。(七)产品认证继续增加。截止目前,全省蔬菜“三品一标”累计认证产品 367 个、认定面积 297 万亩,已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园 121 个,12 个蔬菜产区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建成 24 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0 个省级和 3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多年来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均保持全国前列,连续多年未发生质量安全事件,“云菜”已经成为“健康、绿色、生态”的代名词。三、存在困难和问题。三、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是基地基础设施有待加强。我省蔬菜面积发展较快,但蔬菜生产基础设施脆弱,水利、道路和园艺设施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二是科技支撑体系不够健全。省、州(市)、县(市、区)三级农业部门专门从事蔬菜科技推广的在职技术人员偏少,蔬菜技术储备不足,研发能力弱,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更新速度较慢。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由于对各种专业合作社、中介等组织发展引导不够,加之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因产后保鲜、加工、储运和交易等设施落后,我省打造全程绿色标准生产和全产业链带动存在很多环节的短板和痛点。四是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我省蔬菜专项财政资金只有 2000 多万,平均 1 亩实际投入不足 1 元,与快速发展的蔬菜产业不匹配。四、下步产业发展建议四、下步产业发展建议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培育蔬菜优势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提升蔬菜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遵循“规划先行、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效益优先”的思路创建绿色蔬菜标准生产示范基地。突出适度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集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于一体,认真抓好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关键环节的落实,把标准化示范基地打造成为科技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新亮点,辐射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总的目标是,到 2019 年,蔬菜面积 2050 万亩、产量 3300 万吨、农业产值 500 亿元。围绕以上思路目标,主要抓好以下重点措施:(一)加快蔬菜品种选育与技术创新。(一)加快蔬菜品种选育与技术创新。合理保护和利用现有蔬菜种质资源,积极改良外来蔬菜品种,进一步加大蔬菜品种选育力度,促进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有机结合,改进育种方法,培育优质、抗病、高产、抗逆性强、适合现代化生产的蔬菜优良品种。(二)打造高原蔬菜品牌。(二)打造高原蔬菜品牌。增强品牌意识,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创建蔬菜品牌,提升我省蔬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推进蔬菜产业现代化进程。按照蔬菜绿色食品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布局的原则,实施“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的品牌基地布局,采取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结合产业扶贫和九大高原湖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两大行动,大力发展种养循环、秸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高效生态农业,着力打造一批蔬菜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打造好“绿色食品牌”第一车间。(四)创新金融服务。(四)创新金融服务。建立“担保贷款”融资新平台,实现贷款企业及合作社、合作银行、担保公司三者共赢。争取将蔬菜纳入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畴,建立蔬菜保险财政补偿新机制。创新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等融资新机制,解决蔬菜企业贷款困境。加大银政企合作力度,提升农业信贷资金在银行信贷总量中的比重,谋划解决市场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建立健全农业贷款财政贴息机制,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鼓励金融部门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面,进一步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的问题。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参保品种,提高保费补助标准,扩大覆盖区域。(五)突出减量增效,推动绿色生产发展(五)突出减量增效,推动绿色生产发展一是把蔬菜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控害行动,促进蔬菜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推动化肥减量增效,启动千村万户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机械深施、水肥一体、测土施肥等技术。建立财政补贴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机制,扩大有机肥应用规模,推广全元生物有机肥。选择蔬菜重点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创建,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标准体系,探索完善社会化组织统一服务模式。大力推广“清园控害 综合诱杀 生化调控”绿色防控新模式,高标准建设蔬菜菜绿色防控示范区。二是强化标准,安全生产。加快推行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广标准化设施和优质安全生产技术;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抓手,抓好县、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和专业大户、农民创业带头人标准化技术培训;加速优质、专用、抗逆、高产蔬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良种扩繁。鼓励开发、推广生物农药、新型农膜、生物肥料,以及高效施药、施肥新机械;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积极推广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力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 90%以上,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强化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科学用药,力争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创新科技措施,绿色生产,推进土壤生态安全消毒技术、轮间作换茬技术模式、湿(水)旱轮作、微生物菌肥(剂)活化等技术;示范推广集约化穴盘育苗、水肥一体化减肥增效、轻简降盐健生栽培技术、实用型机械化轻简化省工生产,以及两网一灌、两板一灯、性诱剂、天敌、生物农药规范应用的病虫害绿色防控减药增效技术;绿色生产环境控制、农业投入品、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等技术集成,形成蔬菜全程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并进行示范;加快开发加工、包装、运输和储藏(保鲜)技术设备,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1/132018 年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分析报告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一)马铃薯生产规模情况目前全世界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 150 多个,播种面积 3 亿多亩,总产量 3-3.5 亿吨。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西部、印度东北部、东欧、美国和南美安第斯山区。中国、印度、俄罗斯、乌克兰四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占到全世界的50%以上。2018 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 8000 余万亩,甘肃、贵州、云南、内蒙古四省区种植面积将近占全国的一半。马铃薯在云南十六个州市均有种植,2018 年云南马铃薯总产、单产、面积三增加。面积 844.2 万亩,同比增 26.5 万亩,增幅 3.2%,产量(折粮)209.2 万吨,同比增 10.2 万吨,增幅 5.2%,单产 247.8 公斤/亩,同比增 4.5 公斤/亩,增幅 1.8%。我省马铃薯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第三位。马铃薯种植主导品种是合作 88、丽薯 6 号、青薯 9 号、威芋 3号、宣薯 2 号等。大春马铃薯面积前 10 位的主产县为:宣威、会泽、镇雄、昭阳区、彝良县、巧家县、永善县、威信县、大关县、鲁甸县,面积占全省大春面积的 50%。冬马铃薯主产县:盈江、建水、陆良、会泽、宣威、开远、陇川、石屏,面积占冬马铃薯面积的 30%左右。(二)生产产值情况2/132018 年云南省马铃薯鲜薯总产量 1046 万吨,总产值118 亿元,比 2016 年总产值减少了 16 亿元,减幅 11.9%。造成当前马铃薯产值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价格的下跌主要是受供求关系影响。全国市场行情低迷,北方主产区风调雨顺产量稳定,库存量较大,导致运往西南、南方的马铃薯数量也有所上升,市场消化能力有限,低价蔬菜市场种类丰富,鲜薯消费量受到挤压等原因冲击了云南省马铃薯市场。二是马铃薯集中上市。2-4 月份,南方冬作区马铃薯鲜薯进入销售市场,进入 5 月份,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北方产区春季早熟马铃薯同时上市。对我省马铃薯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三)马铃薯市场价格情况2015 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进马铃薯加工主食化战略,同时马铃薯作为“镰刀弯”地区结构性调整和云南省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战略的不二选择,我省 2018 年马铃薯生产面积增加,再加上脱毒种植普及率持续提高、灌溉等水肥条件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北方主产区库存量大,马铃薯市场供给增加。市场消化能力有限,2018 年全国马铃薯市场行情持续低迷,2018 年 2 月冬马铃薯最先上市,春节前至 2 月初德宏州出现了最高点,马铃薯 3.5 元/公斤,进入 3 月价格明显下滑,价格跌到 2.2 元/公斤左右。同比减 0.6 元/公斤,减幅3/1323.0%。4 月红河、大理、丽江、楚雄、版纳上市后马铃薯平均价格为 1.5-2.4 元/公斤。同比减 36.1%。随着 4-5 月冬马铃薯鲜薯陆续上市,马铃薯的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到 2 元/公斤左右。大春马铃薯 7-10 月份开始收获,价格下降到1.0-1.8 元/公斤左右,进入 11-12 月,秋马铃薯收获,价格又有小幅的回升,回升到 2.1 元/公斤左右。马铃薯鲜薯地头价低,不少种植户的亏损已经很严重。随着上市量逐渐增加,价格下跌在所难免。种植户销售的意愿强烈。为了不影响下一茬作物的种植节令,种植户顺势销售。而冬马铃薯在云南是高投入高产出作物,种植技术水平高,产量高,即便是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种植户也有效益。例如:开远市中和营镇年种植冬马铃薯 3 万余亩,种植品种有合作 88、丽薯6 号、云薯 902 等。黑果山片区以丽薯 6 号为主,从播种、施肥、盖膜到收获,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每亩产量约 3-4 吨左右,按照 2018 年市场收购价格 2.0/公斤,每亩产值可达 6000-8000 元左右。(四)马铃薯市场销售流通情况从产业信息员反馈看,今年马铃薯经纪人收购规模比去年下降,积极性低于往年。种植户基本都是随行就市,冬马铃薯鲜薯市场销路畅、流通快、销售渠道稳定,经纪人盈利情况不如往年。合作 88 主要销往西藏、重庆、成都、贵州、4/13广西、西安、湖南、江西等地。丽薯 6 号销往北京、上海、武汉、山东、广州、西安等地。我省加工企业收购的原料30%来自省外,70%来自省内,货源充足,价格维持在600-850元/吨,精淀粉价格5000-6000元/吨。加工企业实力增强,品牌影响快速提升云南的天使、子弟、理世等薯片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实力大为增强,带动农民和基地建设能力提升,3家企业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云南云淀淀粉有限公司,2018年加工鲜薯10万吨,生产马铃薯精粉1.5万吨,公司获评“中国马铃薯淀粉龙头企业”,成为五家行业标杆企业之一。近几年我省马铃薯外销量稳步扩大,特别是冬马铃薯,超过80%外销到全国27个省市区。据中国海关信息中心及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7年云南省马铃薯出口量8.14万吨,出口金额7601.68万美元,在全国占比分别增长到15.96%和27.04%;从2010到2017年,云南省马铃薯贸易出口量和出口额平均占全国的10.37%和18.75%,均据全国第二位,是全国马铃薯出口大省。二、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一)集成示范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集成示范马铃薯脱毒种薯、高垄双行栽培或平作起垄栽培、地膜覆盖、水肥一体、水分高效利用技术、合理轮作、5/13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减少肥料和农药施用量,实施晚疫病绿色防控,以合格种薯、绿色栽培技术及新栽培模式相结合,引导农民科学选用脱毒种薯。达到促进作物增产、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的预期效益。从新品种收集筛选、优质品种提纯复壮、高产高效技术试验、适宜我省山区特点的农机具改进研发等方面着手,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挖掘马铃薯增产潜力。(二)加快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加强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在满足省内产区优质种薯需求的同时,服务国内周边省区并出口东南亚各国,重点建设 500 万亩标准化加工原料基地和 150 万亩外销型种薯生产基地,培育3-5个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马铃薯种业企业,初步实现云南种薯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供应体系,促进云南脱毒种薯覆盖率由 20%提高到 50%。2018 年云南省脱毒种薯推广面积达 445.77 万亩。(三)优化种植区域功能布局以滇中和滇北部分地区为主,加快专用型马铃薯品种和脱毒种薯扩繁和推广力度,积极发展晚秋和间套种,建立加工型原料薯、菜用薯和种薯生产基地;在滇中地区大力发展薯片(条)专用型品种,积极推广早春、晚秋间套种,建立薯条、薯片和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原料基地和菜用型商品薯生6/13产基地;滇西北以优质菜用薯和种薯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早春马铃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鲜薯的商品率,建立优质菜用薯和优质种薯生产基地;南部及地热河谷区重点利用冬闲田发展以菜用型为主的冬季和小春马铃薯种植。(四)推进马铃薯种植时空布局和品种结构调整推进马铃薯种植时空布局和品种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侧的角度,推进供给则改变,在品种、栽培技术上作典型示范,推进马铃薯时空布局调整和品种结构调整,引导春作种植区农民进行轮作,减少大春作马铃薯种植面积,提高马铃薯种植水平,从而提高种植效益;利用气候优势,扩大秋作、冬作和早春马铃薯生产,使云南马铃薯在时空布局和品种结构上得到一定程度优化,在市场竞争方面赢得了一些主动。(五)提高机械化水平通过近几年省农业农村厅对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示范推广和积极宣传,我省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改变了马铃薯全部由人工种植的局面,马铃薯机械化播种的行距与马铃薯机械化收获行距相同,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作业效果更好。2015 年全省马铃薯机械化播种面积 93444 亩,机械化收获面积 129984 亩,2018 年全省马铃薯机械化播种面积 369134 亩,比 2015 年增加 275690;机械化收获面积 452069 亩,比 2015 年增加 322085 亩。马铃薯机械7/13化播种、中耕培土、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既能减轻劳动强度、又能节本增效。(六)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力度扶持马铃薯生产、加工和产品营销龙头企业,重点支持“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建立马铃薯种薯市场和马铃薯商品薯市场。鼓励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马铃薯生产,稳定马铃薯市场,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服务。鼓励农民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七)积极开展产销对接利用气候优势和市场优势,通过 2018 年 10 月在昭通举行全省马铃薯种薯产销对接会,让消费端市场需求教育培训农技人员和种植合作社、大户,来引导大春马铃薯种薯生产区域和冬马铃薯生产区域的有效对接,继续优化云南马铃薯的时空布局和品种结构,降低市场风险。(八)助推脱贫优势乌蒙山云南片区,是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连片特困地区,是云南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云南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在这一地区种植历史悠久、适8/13宜区广、面积大、覆盖群众多,种植马铃薯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约占该地区贫困户的 65%,其产业收入约占其家庭收入的 30%。对这一地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实现当地贫困农户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九)创新发展模式组建马铃薯产业协会,强化对马铃薯产业的协调和统筹力度。按照“统一规划,分户经营;统一品种,分户种植;统一技术,分户指导”的原则,按照“产前提订单,产中推技术,产后抓营销”的服务模式,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市场 农户”、“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进行推进,健全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和薯农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十)强化品牌创建推广以优质绿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着力打造“云薯”品牌,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组织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创建名优产品。三、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马铃薯生产优势,马铃薯播种面积,马铃薯总产逐年增加,已位居全国前列。但客观分析,在马9/13铃薯产业中依然存在着许多制约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一)种薯供应不足种薯总产能不足,脱毒技术应用范围小、适宜于本地种植的优质品种不多,更新换代不够,脱毒种薯价格偏高,覆盖率低。种薯市场自发无序、监管乏力,劣质种薯侵入市场,严重影响了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二)单产产量较低受种薯品质、耕作技术、田间管理等因素影响,云南马铃薯平均亩产约 1000 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同是马铃薯产量大省内蒙和甘肃相比有较大差距,也有很大的增产空间。(三)机械化水平落后我省马铃薯种植以丘陵、山区为主,种植面积分散、地块小、坡度大,在耕地整理、播种和收获中很难使用各种通用的机械。适应于山区的中小型马铃薯种植机械缺乏,只能以人力或畜力生产为主,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大,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四)流通渠道不畅我省马铃薯交易流通平台建设滞后,没有专业大型交易市场和大型企业参与交易流通,缺乏开拓省外、国外销售市场的销售人才。以农户、个体农产品批发商和零售商为主,以本地农贸市场为销售终端。农户和零售终端规模小,中间流通环节10/13纷杂,造成流通不畅,效率低下。这种流通模式进一步限制了马铃薯的流通,阻碍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五)缺乏加工专用品种当前我省自主选育或主打推广的马铃薯品种主要以鲜食菜用为主,品种结构单一,且更新换代比较缓慢,缺乏优良的加工品种,特别是适合生产马铃薯全粉及制作薯条、薯片的物质含量高、薯形规则、芽眼较浅、表皮光滑的加工专用品种,所以没有形成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和经营企业的专用生产基地。(六)加工严重滞后加工落后是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欧美发达国家马铃薯加工比率在 60%以上,国内主产地内蒙乌兰察布、甘肃定西、黑龙江等地加工量占总产量的 30 以上,我省不足 5%。近两年全国马铃薯主食化产业联盟连续两次评选的马铃薯十大加工企业品牌、十大马铃薯特色小吃、十大马铃薯休闲食品、十大马铃薯主食中云南没有一项上榜。四、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议和对策(一)加大马铃薯种薯补贴加大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农民积极开展土地承包权合理流转,建立合理的脱毒良种补贴机制,引导农民扩大马铃薯脱毒良种的推广应用,提高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重点支持种薯生产、贮藏设施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市场与11/13信息服务等环节,积极探索马铃薯产业信贷保障和保险机制,加快实现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二)提高产业化水平不断筛选或研制适合我省地形条件的马铃薯田间作业的小型机械,加大马铃薯机械化项目的扶持。加大优质、高产、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的研发力度,加大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投入。研究马铃薯的绿色贮藏技术、低成本的主粮化技术,研究具有高原特色的、产品附加值高达休闲食品和保健食品加工技术等。拓展马铃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马铃薯生产的经济效益,加快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进程。(三)发挥冬马铃薯优势冬季马铃薯错季上市,价位高,远销省内外等地,是云南冬季农业开放的亮点,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滇中及以北地热河谷地区和南部坝区,土壤及光热水等条件较好,种植面积发展较快,产量也较高。南部热区的德宏、红河、临沧、普洱,地热河谷区的大理、楚雄、曲靖、昭通等地,已形成冬马铃薯优势区。按“以市场为导向,打好季节牌”的原则,不断加快调整马铃薯种植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高产创建示范力度。(四)加快种薯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在马铃薯产业链条中,种薯质量作为最重要环节之一,12/13是国际贸易中各马铃薯先进生产国间竞争的焦点。目前云南虽然建立起以省级扩繁马铃薯脱毒组培苗、生产原原种为主,以州、市生产扩繁马铃薯一、二级生产种,以县、乡生产马铃薯三级种薯的扩繁生产体系,但是规模依然跟不上大面积生产的需求,并且这个体系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五)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马铃薯产业经营主体,构建完善的新型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引导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形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围绕马铃薯产业发展,扶持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领军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壮大。(六)加强马铃薯营销网络建设我省马铃薯销售平台主要依靠交易中心和批发市场,马铃薯营销还处于原产品销售不具规模的初级阶段,市场占有量低。产业信息化程度低,市场预测预警能力不强,生产与销售脱节。因而要大力发展种薯业中介服务组织,组建种植协会、营销协会、营销大户等,扩大马铃薯销售市场。搭建共享的信息平台,从马铃薯种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13/13节的全产业链信息分析模式。(七)推动马铃薯精深加工的发展加强创立品牌,扶持有规模、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转化,形成从初级原料-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的马铃薯加工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以促进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

14人已浏览 2018-09-08 0页 5星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