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国营五〇五七厂建厂五十周年文集编纂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营5727厂地址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国营五〇五七厂建厂五十周年文集编纂记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国营五〇五七厂建厂五十周年文集编纂记

2024-03-18 12: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对于很多人而言,“小三线”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对一些上海人来说,这个词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含义。四五十年前,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从都市走向山村,生产军工,一呆就是十余年。岁月无情,曾经的少年已然两鬓双白,回想起当年的奋斗历程,却依旧记忆犹新。温故过去,才能烛照未来。今天带来的是小三线研究者吴学辉编纂纪念文集的故事,历史只有通过研究,才能被后人更好地认知。通过他的记录,我们得以了解当年小三线建设的点滴往事。

文 | 吴学辉

一、萌发初衷

国营五〇五七厂是三线建设时期原兵器工业部1966年部署在重庆地区的100毫米高炮生产的专业铸造厂。第二厂名为“国营晋江机械厂”,下文中简称的“晋江厂”即国营五〇五七厂。

工厂建成后,也同时生产122毫米、152毫米火炮以及战车等军工产品部件。到2016年,已是工厂建厂五十周年的时间了。在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五〇五七厂人筚路蓝缕、艰难前行,为部队生产了大量火炮与战车等军工产品;军转民后,也同时开发生产了大量的民用产品,为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152毫米加隆榴弹炮

152毫米加隆榴弹炮

122毫米自行榴炮

在当时的技术与设备条件下,铸造生产的劳动环境是相当艰苦的。我在这个厂里工作了近三十八年,同所有在厂职工一样,热血青春、理想抱负都奉献给了工厂。没有几代三线军工人的艰苦奋斗、奉献牺牲,哪有今天的国强军强、岁月静好。

工厂实施三线调迁后,遗留在山沟里的老厂已不复存在,大量房屋设施空置在荒野中,逐步凋敝腐损。工厂调整并迁到巴南区大江工业集团后,五〇五七企业代号被取消了。随着企业改制组合及市场经济的演变,目前新厂区也破产待处理,大量生产设备停转闲置,职工下岗分流或提前退休,走向社会自谋生路。

虽然新老厂那些荒废的厂房宿舍及闲置停运的设备因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被历史淘汰,但它们曾经浸润着五〇五七厂人的血汗,创造过显著的辉煌,凝聚过五〇五七厂人为国防军工建设所作出的成就和贡献。过去的一切不能随着工厂的消亡而灭失。

人们常说“时间能改变一切”,但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

五〇五七厂虽然不存在了,可曾经的五〇五七的人还在,心不散。每当我们回首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看着那些黝黑铮亮的机器设备、幢幢矗立的房屋建筑、连绵起伏的山山水水,总让我们魂牵梦萦,生发无尽的情思和怀想。

彰往而查来,显微而阐幽。当年几代五〇五七厂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这种精神是伟大的三线精神,应当传承下去。我们三线人在国防军工建设的这段历史应当记录下来,让历史告诉未来,让精神传之后代。由此促使我萌生了组织相关人员编撰出版工厂历史文集资料的初心。

二、践行使命

2015年6月,经原同班组师弟郭方全同志介绍,我加入了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的《中国三线家园》QQ群。群员们对三线建设历史的回顾、探索、研究热情感染了我,回想我厂搬迁后,遗留在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的老厂是一块保留较好的三线建设工业遗址。于是便撰写了《关于设立重庆三线建设工业遗址博物馆的建议》,得到三线研究会的高度重视。

在群里,我先后结识了何民权、倪同正、杨克芝、陆仲晖等等许多三线企业的朋友;也陆续认识了陈东林、艾新全、田姝、张勇、刘洪浩、刘占国、徐有威、傅琳、李代峰等三线建设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对我筹划编辑厂史的想法,都给与了热情的支持和实际而真诚的帮助。

2016年10月28日,在江津区召开三线建设研究暨夏坝工业遗址创建研讨会前夜,我去拜望时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王春才老领导。因为1996年时,我在参与工厂脱险搬迁工作中认识了王春才主任。正是在王春才主任几次亲自到夏坝老厂作现场调查研究后,我厂脱险调迁才最后挤进了国家计划的笼子。

此后因工作原因,我与王老再无联系和往来。但是让我震撼和感动的是,仆一见面,王老立刻就叫出了我的名字,并亲切地拉着我的手,把2016年5月16日我同工厂负责搬迁工作的甘性明副厂长和计划员党玉霞拜访王老时,在王老书房的合影照片送给了我。阔别二十年,王老对我还有如此清晰的记忆,照片也作了精心备注,保存如新,真是难能可贵!随后王老询问了五〇五七厂老厂现状情况,特别对我想要编辑工厂五十周年厂史的设想给与了仔细的指点和建议。已届八十二岁高龄的老同志,还把三线建设的事如此的挂在心上,能对他所接触的千万人中我这个普通的三线人有如此的记忆,能不让我震撼和感动吗?

一张永不褪色的照片

2015.10.11 江津夏坝工业遗址创建研讨会代表留影

这次研讨会上听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先生和重庆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的发言后,给我很大鼓舞和启发。

由此想到,既然夏坝地区的三线工业遗址存在建馆的可能性,那么一旦建馆,五〇五七厂的厂史等有关历史资料和各种文物,就是必不可少的入馆资料。结合王老对我编撰工厂厂史想法的热情鼓励和指导支持,让我坚定了编辑工厂五十周年厂史的决心和信心!

研讨会后,我即将要准备收集工厂有关文物文献资料汇编的基本设想,与受邀参加研讨会的本厂代表陈志强、李治贤、郭方全、杨晋琥、张学琼、吴汉涛等同志通报商量。

当时,大家觉得工厂已不存在,要进行这项工作,又没有原厂级领导支持,困难很大。如果我敢牵头,可以试一试。我想:所谓盛世修志、传承文明;积物存史、昭示后人。五〇五七建厂迄今五十年了,因为我们无愧于五〇五七厂、也无愧于三线建设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大家一起把这段历史记录编写出来,既是历史见证,又可供当今和后世研究、挖掘。

咱们五〇五七厂的人工作环境这么差都走过来了。只要大家拿出我们曾经敢想敢干的精神,支持我,这点血性和担当精神我还是有的。在我鼓动下,大家基本认可和统一思想后,厂史文集编辑工作就初步确定下来了。

会后连续两个月的实践中,我不断给本厂散居在全国各地能找到的新老同志电话联系,谈我的设想,千方百计游说、解释、鼓励。除个别同志外,均得到了较好的回应和支持。

11月8日,我草拟了《关于还原五〇五七厂历史风貌的工作意见》,跟陈志强、李治贤、郭方全、陈年云等几个骨干同志在QQ上传阅、电话上商量后,大家都有了信心,也开始分头联络,展开动员工作。

11月19日,我联系好原工厂子弟廖晓忠同志,确定在重庆市璧山区青杠工业园区内廖晓忠同志自办企业“重庆众青齿轮有限公司”里,正式召开首次编纂工作商讨会。

2015年11月19日,璧山青杠工业园区“重庆众青齿轮有限公司”首次商讨会会场

青杠商讨会邀请了时为重庆党史研究室二处处长艾新全、二处副调研员俞荣新、江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宗明、江津三线研究会会长何民权、央视《大三线》摄制组常规兵器摄制负责人刘占国(重庆广电纪实传媒工作人员)、重庆楚马风电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原四六八厂三线子弟吴一航、重庆南岸渝发食品厂总经理,原五〇五七厂协作单位江钢厂职工刘忠放、天宏集团重庆分公司总经理,原六一七厂三线子弟万洪春等同志与会,给我们编撰工作给与建议和指导帮助。

2015年11月19日,璧山青杠工业园区“重庆众青齿轮有限公司”首次商讨会代表合影

2015年12月12日,吴学辉在鱼洞镇向原部分厂级领导汇报厂史文集资料编撰设想座谈会。吴学辉右手方起:党委书记涂建勋、厂长田学良、总工程师陈志强、副厂长杨中正、大江信达铸造公司(5057搬迁改制后二级单位)总经理李学文、副厂长戢焕良、党委书记陈年云。

璧山青杠商讨会议后,编纂工作经向原工厂历届厂级领导通报情况后,首先得到工厂老三线建设者厂长田学良、党委书记涂建勋、总工程师吴永俭(家住上海)、总会计师郭祖祥(家住四川彭州)、总工程师陈志强、党委书记陈年云(家住成都温江)、副厂长王书杰等原厂级领导的热情支持,同时带动了其他厂级领导也陆续参与进来。他们纷纷拿出原已写成的回忆文稿或着手撰写新的文稿,为厂史文献资料的编撰增加了更加丰富的内容。陈志强总工、陈年云书记还直接参加到编辑小组中工作,成为五〇五七厂建厂五十周年文集编辑工作的中坚力量。

2015年12月24日,在重庆大江信达车辆公司铸造公司“商讨5057厂建厂50周年史料征集会议”合影

2016年6月25日,巴南区渔洞财富大酒楼召开5057厂建厂50周年史料编辑工作会合影 左起:吴汉涛 杨晋琥 张学琼 郭方全 陈志强 吴学辉 李治贤 明德才 谢寨川。  郭方全供图

2016年8月6日上午,吴学辉向原5057厂级领导汇报厂史资料编辑工作情况  李治贤摄

2016年8月6日上午,5057厂史资料编辑工作情况汇报会后留影  李治贤摄

2016年8月6日下午,编辑人员完成初稿后在巴南区鱼洞云篆山湖畔松林山庄留影   李治贤供图

此后直到文集编撰完成和出版社拿出初稿样书,编辑小组前后召开了六次工作会议。使编辑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各种稿件和图片资料也陆续收集起来。

实实在在地讲,从萌生编辑工厂历史文集的念头开始,我的思想和主要精力就放到了这项工作上。随着职工们各种稿件和图片的陆续到来,校核、修改、交换相关意见、分类编排,甚至重新帮他们写过,再把这些文稿打成电子文档,占去了我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那时基本上每晚在下半夜2点以前都坐在电脑前做这些事情,没有好好的睡个囫囵觉。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因为编撰建厂50周年文集的倡议是我发出的,并挑起了编撰工作这个头,而且下决心要在当年度把文集编撰出来,成功出版,以纪念五〇五七厂建厂50周年。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再苦再累,我都必须带头拼命干。所幸自己的身体都承受了下来,也许这就是信念转化为精神力量的作用吧。

5057建厂五十周年文集主要编辑人员

2016年8月9日,厂文集资料电子文档完成初稿交给了出版商樊武群总经理。

18日,我携李治贤老师赶赴成都,与陈年云同志汇合后,第二天在樊武群总经理工作室里,我们与樊武群总经理共同协商,对文稿进行了集中修改。考虑到有限的出版资金来之不易,迫于无奈,我就忍痛大力压缩削减了第四卷图片专辑中的一些图片,然后与樊武群总经理正式签订了出版协议。

为抓紧时间保证文集早日出版,21日晚上,我提着二十多斤重的纸质样稿,在无法购买到当晚的客运火车和汽车票的情况下,高价搭乘成都东站的私家黑车回重庆,结果被这部黑车以成都方向“羊儿客”给的钱不够,车子没油也有毛病了为由不能再走,甩在了内江客运站,几经论理吵骂也不管用。考虑时间已至半夜,饥肠辘辘是小事,样稿在身,责任重大,徜有散失,那就是大麻烦了。我只好让步,最终说动黑车司机把我送到高速公路边,另花高价搭乘了一辆过路车才回到永川家中。经我与老妻刘世碧几天几夜的认真仔细校核后,又背着样稿到重庆,于26日上午召集李治贤、陈志强、郭方全、明德才、吴汉涛五同志在李治贤老师家中再次集体审看样稿,并对文集各分卷商定好正式书名。当天即由李治贤老师把审看修改完成的电子文档发回给了成都樊武群总经理处。

文稿交出版商樊武群女士申报团结出版社后,在樊武群夫妇的斡旋努力下,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出版书号就下来了。他们随即积极主动地协助我们对文集各卷进行校核订正和封面的设计,并抓紧在12月24日保质保量完成了1200套6000本的印刷,并连夜驾车从成都赶到重庆,保证了我们25日文集按期举行了文集首发式和厂庆活动。

2016年8月26日,文集编辑小组主要工作人员(前排左起:李治贤 陈志强 吴汉涛;二排左起:郭方全 吴学辉 明德才。陈年云家住成都请假。)在李治贤家中审看出版社打印的纸质样稿后合影留念

三、职工支持:

五〇五七厂虽然在1999年就撤销番号,九九归一并迁入重庆大江工业集团。但由于我们工厂是专业铸造厂,产品素有“傻、大、黑、粗”著称,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则以“脏、苦、重、累”为特点,连劳改犯都不愿意在这样的工厂工作。但五〇五七厂人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即使在这样艰辛劳苦的工作环境下,职工和邻里之间的交往与感情方面,都保存着远比现今城市中浮躁凡俗风气要纯真、朴实得多。人情味、认知性、和谐度都相当高,也容易交流沟通。对五〇五七老厂的回忆和念想,是职工家属们经常回顾的话题,也是我敢于撑头编撰厂文集的基础。

1966年建厂以来,历届厂领导相当重视工厂的思想文化建设上,由此培养和锻炼了大批有相当写作能力的文化骨干和文学、文艺爱好者。在工厂,我相继在十多个部门工作过,与很多员工和文化骨干分子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和交往。

所以,当我号召和组织大家共同回顾还原工厂历史原貌的建议后,积极投稿和提供物品、照片时,许多普通职工都参与进来,支持力度也大。

当我们需要资金出版书籍,号召大家捐资捐款赞助时,尽管因种种原因,在整个搬迁入大江工业集团九个三线厂中,我厂职工的工资收入和退休金是最微薄,许多职工家庭经济都相当拮据,处于集团公司倒数第一的档次。

尽管这样,为编辑出版工厂文集的筹资募捐消息发出后,先后有七十多户人家,包括两家已经移民海外的职工,他们从50元到数万元不等,踊跃出资捐款。特别是原晋江修造厂(厂属大集体)党支部书记邹平孝同志,当时已患癌症住院,她母女二人都各自捐赠100元,让我们感动不已!可惜到文集出版时,邹平孝同志已不幸逝世了。

在大家的支持下,募捐总金额达145,611元,最大限度地为我们编纂工作和文集出版解决了资金方面的困难。

此期间,许多同志无偿为编辑工作出力跑路、提供各种方便;协助打字、复印资料等等,使我们的编辑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特别是在山东大学任教的本厂子弟李毅嘉教授特意请假十天,专程从山东大学赶来协助我们编辑文稿;本厂子弟,幼年就患有高位截瘫行动不便的田丽芳老师也拖着病体上云篆山来帮助我们打字校对文稿。

粗略统计,开展厂文集编辑工作以来,大家出资出力,直接或间接参与、支持这项工作,以及文集出版后踊跃购书的职工家属达400多人。

四、社会支援

收集、编撰工作起步后,为尽量搞好这项工作,我将这一举动及时向三线建设元老王春才老先生给予了汇报,得到王春才老先生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给我寄来许多参考资料,还转达了中国社科院陈东林先生对我们编纂厂史工作的高度关注之意,并经常电话关心问询、指导编纂工作的开展。

同时经与《三线风云》主编倪同正老师通报交流情况后,倪同正老师十分热情地给我指导、指点,又寄来了《三线风云》1、2期书刊。同时,又协助联系他同事、成都锦江厂陆仲晖站长给我邮寄来他们编纂的全套《锦江岁月》和《中和风雨行》等撰写记录三线历史的书籍;还让湖北杨克芝先生给我寄来《卫东记忆》等许多三线工厂编纂的书籍资料。

同时,重庆三线研究会艾新全先生、江津三线研究会何民权先生也对我们的编辑工作十分关注和支持。他们都先后几次参加我们的编辑工作商讨会,为我们出谋献策,建议帮助。四川广安的傅琳先生,在我们参观广安三线博物馆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相关资料,让我们开阔思路和视野。与此同时,央视《大三线》摄制组的刘洪浩、刘占国先生;四川外国语大学三线研究所所长张勇先生除了自己关心过问我们的编辑情况和推荐相关文章外,也将上海大学徐有威教授关于小三线建设的书籍赠送给我以做参考。

倪同正、陆仲晖、张勇博士寄来的参考资料

2015年12月5日,我在参加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国三线建设遗产价值与品牌建设研讨会》会议期间,王春才老先生、陈东林先生、倪同正老师、杨克芝先生等许多同志都对我们的编纂工作给予了关心、指导等热情帮助。

这些三线建设研究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让全体编委会成员信心大增,也使直接参与工厂50周年文集的编纂人员干劲十足,不辞辛苦、在办公条件不具备、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冒着重庆严酷的高温,从2016年7月中旬进驻巴南区鱼洞云篆山一处农家乐,奋战两个月,于2016年8月9日完成了文集的全部初稿编辑工作。

2016年5月10日,三线元老王春才、《三线风云》主编倪同正、《大三线》摄制组导演刘占国,在重庆关心指导5057厂建厂50周年文集编辑情况后,在长江边的留影。

五、文集简介

《重庆大三线建设史料丛书.国营五〇五七厂建厂50周年文集》全书总体涉及的时间从1966年7月至2015年11月,跨度五十年有余。内容体裁上有“厂史(含有关附录)、个人回忆录、诗词歌赋和散文小说、照片与三线物品图集”等。

编纂体例上我根据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个人文稿图片的内容题材、文章体裁,参照史志编纂的基本要求,认真审稿组稿、分类谋篇布局,使各卷内容基本相当,不至于厚薄差距过大,然后交卷各主编(责任编辑)人员校对润色,编纂成册。由此形成四卷五册的《国营五〇五七厂建厂50周年文集》。

2016年9月26日,王老为5057厂建厂50周年文集题写“晋江丛书留记忆,文韵影迹展风采”的墨宝。

为尽量保质保量系统地编好文集,我们规定并执行了稿件征集与编撰五大原则,即:内容真实性原则、传递正能量原则、人员广泛性原则、资源全面性原则、史料多样性原则。

编成后的各卷分类如下:

1、第一卷为厂史专篇,卷名《晋江风采》。分为三篇九章及两个附录,共260588字,为正厂史。

第一篇为工厂1966年至1999年取消5057厂工厂番号为止。其中1986年以前的厂史主要根据原1973年革委会时期编写的《国营晋江机械厂建厂史》和1986年编写的厂史基础上修正补充改写而成。

第二篇为工厂并迁入大江工业集团后改制为二级单位的铸钢分厂时期(2000年--2015年)的大事记。

第三篇为50年来5057厂员工获得厂级及以上荣誉称号人员的《光荣榜》。

附录两篇:《国营晋江机械厂建厂史》和《国营5057厂子弟学校校史》为原件照录。

2、第二卷为职工回忆录,卷名《晋江记忆》,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共228596字,辑入文章51篇;下册206226字,辑入文章46篇。全卷分七辑刊辑录了职工家属和本厂子弟个人撰写的三线时期生产、工作;思想、文化;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回忆性文章。

3、第三卷为文学类专篇,卷名《晋江文韵》。分四章,计144766字。辑录了晋江人所写的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包括富有历史底蕴的七、八十年代厂办报刊诗词钩沉,共计158篇。

4、第四卷为图片专辑,卷名《晋江影跡》。分五章,共60868字。从征集的6000多张图片和其它物品照片中,辑录入1000余张编成。这些5057厂人的摄影作品和实物报刊书画照片,留下了一个个历史瞬间,一个个青春倩影,一幅幅亮丽画卷,使人记忆犹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工厂50年来所经历和走过的基本历史足迹。

 (本文摘选自吴学辉所写《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国营5057厂建厂五十周年文集编纂及厂庆活动回顾》)

 作者感谢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提供帮助。

吴学辉

作者简介

吴学辉:男,重庆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企业经营管理师。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三线风云》编委会副主编。

1969年3月,重庆第46中插队下乡,1971年11月进入兵器部国营五〇五七厂工作,历任车间副主任、团委书记、厂办主任、运输处长、厂搬迁工程指挥部副部长等职。

1972年9月出席四川省革委/成都军区国防工办“抓革命、促生产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为青工代表。

2016年主持并总编国营五〇五七厂建厂50周年文集(四卷五册)。该文集已被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重庆图书馆、贵州社会科学院、青岛档案馆等单位收藏。

2017年承担“成都.大邑雾山三线记忆小镇” 三线文化进乡村,对成都依山农业开发公司改造利用原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遗址进行关三线文化元素设计打造工作,为《大邑雾山.三线记忆展览馆》名誉馆长。期间主编《三线人诗书影画作品选》、副编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三线风云》第四集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