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在变、初心不变:93岁“老发改人”回忆国家发改委67年成长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家关老委史大红 【名称在变、初心不变:93岁“老发改人”回忆国家发改委67年成长史】

【名称在变、初心不变:93岁“老发改人”回忆国家发改委67年成长史】

2024-07-11 09: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名称在变、初心不变:

93岁“老发改人”回忆国家发改委67年成长史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采访离休干部于永平

 

改革,曾经在这里生发;发展,如今在这里涌动。

坐落于北京市月坛南街38号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向来有“小国务院”之称,长期居于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核心”位置。如今,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立于1952年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也步入了自己成长的第67个年头。

67年风云变幻,改革发展迅猛如潮,每一次波涛涌动,都集聚起汹涌的新动能;67年峥嵘岁月,机构改革如虎添翼,每一次华丽转身,都澎湃着光辉历史的新浪潮。

所有一切,在今年已93岁高龄的“老发改人”——国家发展改革委离退休干部局的第一任局长于永平的眼中,是时代大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这个部门必须要经历的成长和蜕变。

启幕与变迁

于永平清晰地记得,1952年12月5日,“白手起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在北京市西城区北河沿54号(原北大三院)开始正式办公。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编制年度计划和5年长期计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日常有关经济运行的问题。

筹备初期的困难重重,似乎让这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部门有了更坚定的信念和更勃发的动力。自此,这个担负起重要使命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再也没有停下脚步。虽然,此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经历了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但国家计委的命运却同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步伐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并顶住了特殊时期的政治经济压力,释放出强大的改革动能,这个特殊历史背景下成立的宏观调控综合部门也在改革风雨中初具雏形。

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基本遵循着一条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道路前行。“1982年初,陈云同志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直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这期间计划经济慢慢地减少了,市场经济越来越多地占据着经济主导地位。”于永平回忆说。

循着1987年党的十三大“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调控模式的确立,1988年春便开始了机构改革和国家计委的改组。机构改革,首先决定废止国家经济委员会,其全部职能划归国家计委。于是,吸纳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全面缩小其指令性计划,代之以宏观调控为主要职能的新的国家计划委员会便登场了。

此后数十年间,国家计委几经变革,每一次“变身”都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于永平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梳理了这几次机构改革的脉络——

1998年的机构改革中,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与此同时,部门的主要职责放在了管理有关国民经济全局的事务上,着力制定发展战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并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减少繁多的行政审批手续。

2003年,随着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部分职能和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一同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计划”二字完全消失。

2008年机构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剥离在工业行业管理方面的有关职能和对国家烟草专卖局的管理,将这两项工作都划入新组建的工信部,并代管新组建的国家能源局。

2013年,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订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8年机构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职责中有七大职责被整合到新成立的部门或其他部门中。

“从国家计委,到国家发展计划委,再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这一机构的职能调整背后,反映出的是国家对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定位,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职能的转变。”相关受访专家称,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总设计机构,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阶段的混合性机构,再到市场经济阶段的宏观调控机构,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职能也随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沿着历史的记忆,我们不难发现,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着眼于中国经济腾飞跨跃的改革发展雄图伟略,就已经在这个部门萌芽、生发、探索、突进,并描绘出未来的宏伟蓝图。

瘦身与强体

“1988到1993年期间,国家计委先是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然后‘指令性计划’逐渐变成‘指导性计划’,原材料供应从100%的调拨,改成50%,后来变成30%的调拨。”前述曾任职国家计委的专家表示。而从1993年的国家计委到1998年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变化,背后“是要将一个综合经济部门改造成一个宏观调控部门”。

2003年5月16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又换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牌子。当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占主导地位,国务院各部门的职能机构都进行了改革。于永平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将国务院体改办的职能和国家经贸委的部分职能划归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利于完善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有利于把改革和发展、长远和当前、战略和政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增强协调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调控的有效性。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看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03年完成如此多新职能的并入,实际上是把短期调控、中长期调控、体制改革、总量控制等目标一致、彼此关联的宏观调控职能都归并到了一个部门,这完全是出于强化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统筹制定与部署安排的目的。

梳理相关资料不难发现,机构改革到现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逐渐从微观中“抽身”,不断突出宏观和经济综合协调职责,具体包括国民经济规划、产业和投资政策、体制改革等。于永平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即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有不少微观甚至中观层面的职责,还有对市场产品价格等具体事务的管理功能;而在多次机构改革完成后,其将更加突出宏观层面的规划、调控等职责。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的“瘦身强体”,根据当时的机构改革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整合并入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整合并入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农业投资项目管理职责,整合并入新组建的农业农村部;重大项目稽察划入审计署;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执法职责,整合并入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整合并入新组建的国家医疗保障局。

于永平认为,通过这轮机构调整,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其他部委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会得到明显改善。今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参与,更好发挥宏观管理和经济综合协调职能。

服务与创新

事实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每一个历史身份可能都无法像现在这样牵动人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宏观管理部门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早已完全有别于它的前身——那个依靠数字发布精确指令性计划来提供产品原材料、控制社会生产的国家计委。

现在,人们能从媒体上了解这个部门的几乎所有政策详请——在某些方面几乎就是反映中国经济冷暖的“温度计”,人们还迫切希望得知油价涨跌、药品降价、环保政策,甚至节假日制度的调整……如今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不仅如此的“亲民”,也更加积极主动地扮演好人民“服务员”的角色,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简政放权作为自身改革的首要任务,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审批、加强监管、优化服务的具体措施。

据了解,2013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连续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由长变短。如,全面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全部取消执业资格认定事项,包括价格评估人员、价格鉴证师、招标师职业资格认定,以及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等事项。取消15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审批事项,1项强制性中介服务事项等。

而梳理整合后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职责不难看到,当前和今后主要聚焦在: 

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提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负责监测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总量平衡、国家经济安全和总体产业安全等重要问题并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负责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

承担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的责任,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指导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和改革试验区工作,承担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和生产力布局的责任,引导民间投资的方向;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拟订区域协调发展及西部地区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等。

时间,镌刻国家发展改革委机构改革的恢弘历史。在于永平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勃勃生机,经济实力增长之快,人民获得实惠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宏观调控是为深化改革创造适宜的经济发展环境,宏观调控离不开深化改革的配合,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都是为了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这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时间,还将见证中国改革发展的灿烂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发展改革委这个重要的宏观管理部门必将汇聚起更加有分量有担当的磅礴伟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也必将在改革发展的新起点迎接璀璨的壮阔篇章。”于永平表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永远在路上……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宣教处提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