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国内外历史街区微空间活力重塑比较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外传统建筑改造现状研究 观点丨国内外历史街区微空间活力重塑比较研究

观点丨国内外历史街区微空间活力重塑比较研究

2023-10-10 06: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 国内外历史街区微空间构成要素的比较

历史街区微空间构成要素多样,戴俭在《中西方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比较研究》中,将建筑外部空间分为四个方面。其中,“中心与轴线”,“边缘与边界”,“形式与形态”是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它们每一种构成要素都以其独有的方式影响历史街区微空间的行为活动发生。

3.1 中心与轴线

中心形式多样,既可以是实体的建筑形式,也可以是虚体的自然要素。中心通过设置特定空间的标志物,从而限定周围的局部空间。中国传统历史街区中心与轴线往往相互叠加,是空间营造核心控制元素。中心由殿堂、楼阁担当,通过体量和尺度给行为主体造成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心理暗示。对于西方传统建筑外部空间,中心与轴线同样作为空间的核心控制元素存在。古罗马、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时期,中心明确,主辅轴同时设置,空间充满专制色彩。古希腊、中世纪时期,权利的分散与市民文化的兴盛使相应的外部空间倾向多元、有机,中心自由,轴线灵活。

3.2 边缘与界面

空间是由边缘与界面围合构成。边缘与界面是空间内与外、疏与密的交界地带,起围合界定的作用。中国历史街区单一性质的封闭空间边缘相对简单,多以建筑和墙体作为结束。群体空间边缘模糊,界面呈现出的水平和垂直形态的连续性。西方街区,边缘界面建筑形态,垂直界面空间组织等均会对外部空间品质产生影响。传统西方的广场空间布局理性,界面由建筑或柱廊构成,统一对称,限定感明确。如巴黎旺多姆广场、梵蒂冈圣彼得教堂广场等(如图 2)。同样西方重视功能需求,为了塑造丰富的景观空间,边缘界面的形态与构成要素活泼自由。

3.3 形式与形态

形式与形态是通过平面开合、立面构成以及群体组合的角度分析空间构成与组织的要素。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属于观念形态,强调表达“礼制”秩序,要求方形或矩形为主,倾向于封闭,有机形态注重体现自然秩序。传统街区在自然作用下,空间形态迥异,分为:散点型、单线型、复线型、网格型等四种类型。西方历史街区微空间形式与形态与不同历史时期相对应。古典主义时期,权利集中,微空间几何感强烈,形态单一,多为方形,矩形,圆形等观念形态。民主色彩浓厚的古希腊,中世纪时期,从功能出发考虑微空间,以不规则的有机形态为主,空间动态感强烈。

四.历史街区微空间活力影响因素

微空间活力与街区物质环境以及使用对象行为活动紧密相关。国内外有关于历史街区微空间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大致相同。微空间影响因素归纳起来分为物资环境要素,社会文化要素。物资环境要素包括:街巷空间,环境设施,功能构成。社会文化要素包括:人口构成,民俗文化活动。

4.1 物质环境要素

首先,街巷空间是串联商业、居住等各类功能的重要构件,根据其空间形式不同分为:底界面和侧界面。其次,环境设施要素,集中体现街区的人性化,现代化水平,关系重大。简·雅各布斯提倡街区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最好是多于两个。街区商业活动丰富多彩,也将衍生的多彩生活,如各种各样的文化机会,街头景致。对于商业化历史街区,良好的业态构成能够在全体各时间段聚拢人气。吸引游客的同时,吸引街区及附近居民。这种在街区微空间中活动人的多样性的提升也提高了街区的活力,例如青岛中山历史文化街(如图 3)。

4.2 社会文化要素

从社会角度来说,街区居民是街区各项行为活动的参与者,直接影响历史街区活力。街区居民大致分为 : 原住居民、租住居民、商户三类。不同的人口构成也是雅各布斯关于城市活力多样性的重要要求。从文化角度来说,民俗文化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民间艺术发展成长的沃土,也是历史街区地域特质和文化特质的集中体现。

五.国内外历史街区微空间活力

重塑策略的比较

5.1 国外历史街区微空间活力重塑的几种策略

日本在 20 世纪 70 年代通过规划设计商业街、广场和绿地等公共空间逐步改造历史街区微空间。法国 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在修复建筑物与改造周围公共空间的同时,使现存的街区结构保持不变。德国 70 年代中期,通过原有街区结构的延续,逐步改善历史街区的空间环境,恢复历史街区活力。1963 年竣工的慕尼黑中心商业步行街区(如图 4),在改造中,既注重保护传统的空间特征与艺术风格,又利用各种现代的设计手法,取得了“保护”与“更新”的完美结合。

5.2 台北街区微空间活力复兴的实践

台北的街区营造中强调街道对台北过往文化的延续。旧街区以高密度底层建筑的混合空间形态为特色,底层为临街店铺,二层以上为居住办公的混合空间。品牌商店和办公楼分别在街区外围,内部分布文创小店、便利店与工作室(如图 5)。另外,政府挖掘台北地域资源,让某些即将面临消失命运的老产业通过多种形式与民众产生连接,产生新的活力,例如,南岗瓶盖工厂游乐园展览设置游戏空间,以便民众了解过去南港工业发展,同时营造新的生活场景。

5.3 上海历史街区微空间的实践

新天地场位于上海淮海中路的南面,是中共一大的会址,片区基础设施陈旧。设计重点是要在密集的旧屋中“掏空”出一些空间。中心的步行广场,串联南北地块,原有狭窄私密的传统里弄空间被部分地敞开,形成良好的公共活动中心。在步行广场的周边则保留了旧的城市肌理,包括狭小的宅间路和过街楼等元素。整个微空间围合界面的设计原则 ①外观修复:清除加建部分,“恢复”原来的建筑立面,石库门、线脚、砖纹、雕刻等细部加以修复。 ②外墙保护:全部或局部拆除掉原有结构,采用内框架形式,满足现代大空间的使用要求,而外墙经整修后仍然维持原有风貌。 ③新旧对比:新的建筑作与旧建筑共置,以全新的设计手法、材料、空间效果反映时尚的特征,(如图 6)。

六.结语

历史街区微空间活力重塑,是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微空间构成要素和设计方法的比较,让我们更加相信活力重塑有据可循,且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上存在差异。借鉴国外成功的设计理念结合国内历史文化现状才能重新激活历史街区微空间活力,刺激后续建筑的开发,从而达到加速整个区域持续发展的目的。

端 午 安 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