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海固为何从“富庶”走向“瘠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固原历史故事 历史上,西海固为何从“富庶”走向“瘠苦”

历史上,西海固为何从“富庶”走向“瘠苦”

2023-08-24 19: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因电视剧《山海情》热播,西海固的知名度空前提高。但在地图上,其实找不到西海固,作为行政单位,它只存在了2年左右(1953年至1955年),1982年后,西海固作为称谓,又重新被提起。

    提起西海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穷,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然而,据学者杨钧期的《西海固贫困的历史认同述论》,直到清代早期,从无文献称西海固“贫瘠”,唐人反而说西海固等地是“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以前引诗歌为例,也只称“凄凉地”。

    那么,西海固是如何从“富庶”走向“贫瘠”的呢?

    西海固本是游牧地

    西海固之称最早出现在1949年8月,甘肃平凉地委为剿匪,在西吉、海原、固原三县设“西海固剿匪肃特工作委员会”。1953年10月,设西海固自治区,归平凉地委管理。1955年,更名为固原回族自治州。世纪80年代,西海固成为我国最早的区域扶贫开发试验地区之一,西海固这一称呼重现媒体。此时已不限于三县,周边贫困县也被划入其中。

    2002年,宁夏同心县张家树村小学生马燕的日记在法国出版,它真实记录了马燕的求学故事,呈现出人类自强不息的精神,引起轰动,后被译成英、日等文,总发行量超10万册。西海固遂成贫困地区的代名词。

    其实,西海固在新石器时代尚属宜居,从已发现的670多处遗存中,出土大量石斧、石镰、骨针等,且发现碳化粟(小米)。早在西周时,西海固便是中原王朝的养马区,“(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

    春秋战国至两汉,黄河中游持续800年温暖期,西海固年均气温较今天高2℃,年降水多100至200毫米。春秋战国时,西戎鼎盛,分为八国,其中义渠、乌氏据有西海固。乌氏被秦惠王所灭,后代可能就是月氏人。义渠则在80年间五战秦国,后插手秦内政,与宣太后勾结,被秦昭王所灭。故土编为北地郡。

    义渠、乌氏以游牧为主,秦人据西海固后,《商君书》计划组三军,“壮男一军,壮女一军,男女老弱一军。壮男之军应敌,壮女之军修工事,而老弱之军使牧马牛羊”。仍保持游牧状态。

    唐代只在固原屯田200顷

    魏晋南北朝时,因连年战争,宁夏北部、汉代修建的引黄灌溉系统被破坏,导致生产力下降。北魏政府迁移大量民众到薄骨律(今属宁夏灵武)等军镇屯戍,却仍以西海固为牧场,“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余万匹,骆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

    唐代时,西海固是西北马政的中枢,所谓“唐人养马,亦于泾渭,近及同华,置八坊,其地止千二百三十顷”。直到天宝年间,固原仅7580户、39122人,加上未编户者,应不足10万人,虽是贞观时的3倍,但对生态影响甚微。

    唐朝规定:“王师外镇,必籍边境营田。”但在开发固原上,保持了克制,仅建4军屯,共200顷耕地,“无点集追呼之绕、科索之烦,顺天因地,马畜滋殖”。安史之乱时,固原被吐蕃占据,唐为夺回固原,最多时,西北四大节度掌军达22万人,军需烦苛,致西北经济凋敝。固原在唐蕃间数度易手,生态遭到破坏。即使如此,当时西海固“森林植被还占总面积的30%左右,草场植被面积占大半,农耕地仅占10%左右”,仍称“草肥水美”。

    干旱不如过度开发可怕

    明朝时,西海固又被设为国家马场,作为九边重镇之一,固原屯兵数量增加,达10916人,随着人口增加,西海固“旱则赤地千里,涝则洪流万顷”“州境山地六分,川地四分……并无水田……更无可以开垦之处”。

    自汉末起,西海固遭遇长期干旱,但干旱不可怕。塔里木盆地持续干旱7000多年,20世纪初,斯文·赫定进入时,却被宽阔的大河所吸引,大河两岸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柴达木盆地也干旱,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森林覆盖率却在30%以上。

    问题的关键,在于明朝地方官员垦殖无度。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三边总制秦舷认为“固原以北延寰千里,闲田数十万顷,旷野近边,无城堡可依”,提出“每二十里筑一堡”,“募人屯种”,共修城堡1.4万多所,万历初年,宁夏后卫的屯田达4359.61顷,可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后,仅剩1465.07顷,“开垦徒费人工,收获全无花利”。

    随着人口增加,人们纷纷进入贺兰山砍伐树木。明宣德(1426年至1435年)时,贺兰山还“多松,堪栋梁之用”,到弘治八年(1495年),只剩“悬崖峻岭之间”还有森林。

    据学者赵云在《清至民国时期固原地区土地利用及其环境效应》中的介绍,一亩林地土壤流失为每亩4公斤,农地为238公斤,农闲地为450公斤。森林遭大规模破坏后,西海固丧失了大量林间储水,年蒸发量接近降水量的10倍,干旱更加严重,土地更加贫瘠。

    到清代康雍乾时期,固原人口迅速增长到14912户,是明万历时的13倍。

    乾隆的馊主意害了西海固

    康雍乾时,世界很多国家均人口激增,或与美洲食物普及有关,或与大航海促进全球贸易有关。各国解决方案不同:英国向海外扩张,分散人口压力;法国爆发革命,大量人口死亡;日本闭关锁国,使国民无法享受国际大循环之利,压抑了生育需求;清政府则对传统生产挖潜,吸收人口增长的压力。

    乾隆下旨:“向闻边省山多田少之区,其山头地角,闲土尚多。”鼓励开发山地,表示:“严禁豪强首告争夺,俾民有鼓舞之心,而野无荒芜之壤”。山地生态脆弱,乾隆的馊主意引发恶果——大量人口涌入西海固。嘉庆时,固原纳税的耕地面积超330万亩。

    1862年至1871年,西北地区爆发起义,人地矛盾也是原因之一。战争致隆德县“城空无主者五年,人民杀毙饿死十有八九……村村焦土”,连镇压起义的左宗棠都悲叹:“景象不似人世”“瘠苦甲于天下”。这是历史上首次有人称西海固“瘠苦”。

    战争还破坏了西海固的生态环境,“官树破伐罄尽,山则童山,野则旷野”。清朝灭亡后,西海固“土匪骚乱,民生不堪,聚落萧条”。1920年,海原大地震,“造成浩劫,损伤生灵无数,沧海桑田,今夕悬殊”。

    “人口增加-过度征用自然-引发灾害-人民死亡-刺激生育”成为恶性循环,干旱、半干旱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仅7至20人/平方公里,西海固超标4至10倍。搬迁人口,恢复生态,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山海情》再现了这一重大扶贫工程的过程。据统计,上世纪70年代,固原市森林覆盖率仅1.4%,如今已达28.4%,西海固甩掉了“不宜居”的帽子。

    (《北京晚报》2.10 唐山)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