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段位,还要分弱业5,中业5,业5大圆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围棋1段什么水平 同一个段位,还要分弱业5,中业5,业5大圆满?

同一个段位,还要分弱业5,中业5,业5大圆满?

2024-01-12 04: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叠甲环节

        本文根据木叶(的中之人)的个人经验以及互联网上查阅到的资料编写,可能已经过时或者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中国围棋段位简介

        进入正题。本文主要面向新人围棋爱好者,阅读完全文需要大概10分钟。

        围棋段位,是用来衡量一个人下围棋的水平的标准。除段位以外,还有级位这一在段位之下的标准,因为级位的区分度很低,这里不过多讨论,只需要了解一般来说,级位最低是18级,最高是1级。

        围棋段位有业余和职业之分,业余段位为1段至8段,职业段位为初段(一段)至九段。以木叶的经验而言,业余时间学棋一年左右即可尝试参加业余比赛,获取业余1段的段位。如果两个【同一个省份,同一个时期的】业余棋手相差1个段位而想进行双方都有机会取胜的对局,一般来说会让1子(通常叫做让先,棋力差的一方执黑先行不贴目),2个段位则让2子,段位相差更多时可能需要让4子,6子甚至9子。(此时棋力差的一方很难抓到棋力好的一方的失误,所以需要让更多的子来进行平衡)

        而对于职业棋手来说,段位与实力并不成正比,职业初段棋手战胜职业九段棋手也是常有的事。一般以等级分,或者通过WHR算法生成的榜单分数来对比两位棋手的实力。过去通常认为,顶尖职业棋手和刚成为职业初段的棋手,水平差距也只有让2子。现在由于国内增加了成为职业棋手的名额,以及AI的出现让顶尖职业棋手水平提高等因素,可能差距会扩大,但木叶认为不会达到让3子。(注:这里水平差距是双方有正常的思考时间,能基本完全发挥水平的条件下衡量的,30秒读秒/15秒读秒的快棋中,棋力好的一方的优势会更大)

 

中国围棋段位获取方式

        在中国,业余段位的获取方式主要是参加业余围棋比赛(有些地区有“考段”的方式,木叶并不了解,在此不多赘述),成为职业棋手的方式是参加一年一次的全国围棋定段赛取得前X名的名次。(X根据参赛选手的年龄段和性别确定)。

       一场业余比赛,提供的业余段位晋升名额,通常是根据参赛选手的数量乘以升段比例决定的。例如一场有200个业余1段,100个业余2段,50个业余3段,20个业余4段参加的省级比赛,可能会有200*20%=40个晋升业余2段,100*15%=15个晋升业余3段,50*10%=5个晋升业余4段,20*8%≈2个晋升业余5段的名额。升段的比例在各个省份均有不同。

       业余6段,曾经需要由中国围棋协会审批,参加符合条件的比赛(必须有五个以上省级单位参加,其中5段棋手不少于15名棋手总人数不少于50名)取得前6名。现在业余6段的授予则是下放到了省级比赛,原则上每年每个省不超过10个业余6段名额。业余7段,目前仍然需要全国级别的围棋比赛,业余8段则是去年增加的新级别,在此之前,业余8段都只是一个荣誉称号。成为业余8段需要在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中获得冠军,或者参加在之前能够晋升业余7段的比赛,且参赛选手中7段达到10人,在比赛中获得冠军。

       根据百度知道中的某个回答,截至2021年7月,全国业余棋手共计只有3名业余8段,10名业余7段,257名业余6段。可以说,在这之前能取得业余6段,水平已经和刚成为职业棋手的职业初段不相上下。

 

同一个段位产生水平差距的原因

      看到这里想必不少朋友已经可以明白了,到目前为止,业余6段以上大多数还是通过全国比赛产生,而且需要在全国比赛中取得前几名的名次,具有全国统一的一个高标准,达到标准的棋手大都实力强劲,可以说是半职业也不为过。但是业余5段及以下,则由于各个省份参加围棋比赛的人数不同,围棋比赛频率不同,比赛的升段比例设置不同等因素,水平差距非常大。业余5段作为之前省级比赛能获取的最高段位,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某个省份提升业余段位的难度。公认的比较容易获取业余5段的地区是上海、江苏。

       此外,除了在空间上,不同省份的段位对应的水平不同以外,在时间上,各地在近年来也在逐步提升升段比例,降低获取业余段位的难度。以木叶所在的省份为例,2012年,升5段的比例还是8%,一年也只有2次可以升5段的比赛,而现在,根据木叶的围棋老师的说法,一年已经有七八次可以升5段的比赛,而且比例也有提高,导致现在的5段平均水平比以前的5段更弱。

       “弱业5、中业5、业5大圆满”这种看上去像是玄幻小说中的等级体系,却在业余围棋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业5和业5之间的差距,比业5和普通职业棋手之间的差距恐怕还要大。如果把有业余6段实力,但是一直没有参加全国大赛的业余5段定义为业5大圆满,现在的上海、江苏等地区的业余5段定义为弱业5,可能业5大圆满能同时下1对7个弱业5的指导棋并且让2到4子,然后全部轻松获胜。

        也因为这样,现在评判一个棋手的水平,通常不再只看业余段位(除非达到了业余6段以上的层次),而是使用网络围棋平台上的段位作为参照。

 

网络围棋段位体系

       目前使用人数最多的网络围棋平台是“弈城围棋”和“野狐围棋”。在这两个平台上,如果最近15盘/20盘升降级对局输的太多,会降级/降段;如果赢的比较多,则会升级/升段。这种动态的段位机制与一些电子竞技游戏的机制相似,比较能反映一个棋手最近的状态和真实水平。

       虽然网络围棋平台中的段位也会随着注册用户增多变得更容易提升,也有使用AI作弊获取高段位的问题,但并不妨碍它是目前业余围棋界衡量业余5段以下棋手水平的最佳方式。曾经有好事者制作了不同地区的业余段位与网络围棋平台段位的对照表,可能有些过时,也存在不够准确的问题,但也可以看出网络围棋平台的统一的段位比各地都不相同的业余围棋段位更适合作为衡量水平的标尺。如果一个业余棋手拥有了弈城、野狐这两个平台中的9D段位,基本可以认为他是“业5大圆满”(通常说强业5)或者更高水平了。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做的对照表,目前可能已经过时了

        当然,业余6段及职业棋手无法通过这个标尺来衡量水平,就像一般人考95分,学神考100分,看起来差距很小但是学神考100是因为试卷只有100分(笑)。

衡量水平差距的方式——让子

       最后,补充一下关于让子棋的一些小知识。

       如果你能读到这里,相信你应该已经知道,围棋是一个对局双方比谁在棋盘上控制的地盘更多的游戏。棋盘共361个交叉点,取一半为180.5,那么在不贴目(执黑先行一方对执白一方的补偿)的情况下,在棋盘上控制了181个交叉点就能取胜。

       中国规则规定,黑方需要让给白方3.75子,即黑棋需要控制184.5个及以上交叉点才能取胜。(出现0.5,是因为围棋中存在某些特殊情况,会让部分交叉点为双方共有)。日韩规则数目,黑方贴6.5目,1子=2目,所以实际上相当于贴3.25子,和中国规则相差无几。

       有些想当然的朋友就会因此觉得,让2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白方多给黑方2子。然而实际的情况是这样的:

让子棋是黑棋先在棋盘上摆两个子,不是最后数子的时候让!

       让X子棋中,黑棋会在棋盘上先放置X子(也有不是上面的固定摆法,而是黑方自由在棋盘上先下X步棋的让子方式),且不进行贴目,然后轮到白方行棋。局终数子时,黑方退回让的子的一半(比如让2子,则还1子),即有180.5+X/2个以上交叉点即可取胜。(其实本质是让子棋通过数目进行胜负计算,且不进行贴目,此处不展开细说)

       既然先行一方在正常的对局中,要贴3.75子,那么让2子棋中先行一方取得的优势就不仅仅是2子。根据AI的推算,2子优势大约为16-17目,即对局结束数子时的8子~8.5子。

       如果对局双方差距没有这么大,可以选择让先不贴目的方式进行对局。下面这张图可以大致展示AI判断的让子数和目数的关系,基本上是线性增加的,多让1子约等于终局数子时多让10-12目,即5-6子。

使用katago-40B,设置激进度为0时的AI判断目差和让子数的关系

 

参考及总结

       写下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看到最近有些围棋相关视频(大部分是战鹰相关视频)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哭笑不得,一眼顶真的吹嘘言论,比如什么室友是业余9段爆杀过战鹰啊,比如鱼妹妹是职业四段,可以让职业二段2子等等……

        根本原因则是木叶在尝试整理搜集相关资料时,发现并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总结,有用信息分散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其中发布在野狐围棋上的《关于围棋行业试行业余8段等级设置有关事项的意见》在我第二天补充时甚至打不开网页了。如果有现成的文案,哪里还需要木叶来专门进行总结呢?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顺带求个点赞关注转发什么的)如果你是想要获取业余段位的新人围棋爱好者,可以联系当地的围棋协会或者围棋培训机构等进行咨询。

        最后,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

参考:

1. http://www.wzweiqi.cn/ziliao/yydwz.aspx 中国围棋业余段位制

2. https://new.qq.com/rain/a/20220302A0130L00 关于围棋行业试行业余8段等级设置有关事项的意见

3.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48017047.html 百度知道:中国围棋—业余5段、6段、7段、8段现在有多少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