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四渡赤水是长征时的神来之笔?老蒋称它为一生中最大耻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四渡赤水电影迅雷下载 为什么说四渡赤水是长征时的神来之笔?老蒋称它为一生中最大耻辱

为什么说四渡赤水是长征时的神来之笔?老蒋称它为一生中最大耻辱

2023-05-21 11: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长征是我们党最为艰苦的一段时期,也是我党面临生死攸关的最重要的时刻,只要出现一点失误,后果不堪设想,而在长征中有这么一场战役,被伟人称为是神来之笔,是他最得意的一场战役。它取得了长征中最具有意义的胜利,拯救了我们党,战后蒋介石感叹道:“我军各部迟滞呆笨,被其玩弄欺诈,殊为一生用兵莫大之耻辱。”外国人也赞叹道它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这到底是是什么样的一场战役呢?

我军被迫长征危急时刻1934年,在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势利后,红军不得不开始大规模转移,这就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但是,由于当时我党的指挥权不在伟人手中,而在博李二人手中,在他们的错误指挥之下,我党军队损失惨重,从8万人最后只剩下3万人,而国民党堵截红军的部队有40多万人,如果指挥不当,很可能面临覆灭的危险。遵义会议之后,我们党确立了伟人的领导地位,于是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毛主席带领红军转战于川贵滇三省,与红四方面军协同作战,最终绝处逢生,这就是著名的四渡赤水。

第五次反围剿形式图一渡赤水和二渡赤水一渡赤水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当时,面对后方敌人的堵截,我们红军朝西突围,国民党军队也马上朝着土城行进,双方在距离土城远的青杠坡爆发战斗,局势非常危险,此时三万多红军在河谷地带被敌人牵制,无法北渡长江,渡过赤水河已经是当时唯一的选择,于是伟人当即立断,保存实力撤离战场,渡过赤水河向四川南部进军。然而蒋介石在赤水河岸也布满了埋伏,等待我军的进入,因为一渡赤水是无奈之举,他也料到了我军想要渡过赤水河的意图。面对准备充足的敌军,我军和他们激烈交战,最终双方都损失惨重,我军伤亡了三千多人,大概占到了全军十分之一的人数。

双方激烈交战一渡赤水之后,我军决定通过金沙江向北推进,此时的敌军又在后方围了上来,包围圈越来越小,红军只能再次迂回。这时我党注意到,敌方贵州的兵力空虚,趁此机会我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攻占桐梓和娄山关一带,再次占领遵义城。不同于第一次渡赤水的无奈,第二次渡赤水非常考验一个指挥官的才能,他需要指挥员在危急时刻能巧妙的发现敌方包围的漏洞。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渡赤水红军留下了很多船和浮桥架,为以后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做了铺垫。可想而知,当时的伟人已经想到了接下来的可能,并想到了应对的办法。

二渡赤水的太平渡口顺利转移二渡赤水之后我党又要面临什么样的处境呢?国民党采取了什么做法让我党决定第三、四次渡赤水的呢?前两次渡赤水的决定让我党脱离了生死关头,暂时能够缓解,但是敌人的堵截并没有结束。这时,我们党决定再次突围,突围的地点定位王家烈驻守的打鼓新场,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之前的湘江战役,我们军队从8万损失到3万,我们急需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而王家烈部比较薄弱,是个合适的敌人。从此之后,我党开始在战场上从被动掌握了一定的主动。

我军渡过赤水河然而当时毛主席发现打王家烈虽然难度不大,但战略意义也非常小,可能即使胜利也是徒增伤亡。他力排众议,决定反攻周浑元。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最终红军攻破了周浑元,顺势突围,进行了三渡赤水,为最后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三渡赤水之后,我军留下第九兵团对追击的敌人进行反击,在敌人主力被牵制之时,主席决定大军直捣蒋介石所在的贵阳。蒋介石非常害怕,马上调兵防守,我军又表现出了想要东渡赤水的想法,蒋介石又慌忙派兵拦截,没想到这次还是虚晃一枪。

毛主席运筹帷幄最终蒋介石的军队由于向东追我军去了,而我军则已经向西突围,与红九兵团胜利会师。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朝着两个方向越走越远,知道了的蒋介石气得直骂人。四渡赤水的传奇由此诞生,从此之后,我军摆脱了生死攸关的局面,毛主席的威望在我军越来越高,我党有了毛主席的带领,革命也开始了新的征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