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种保存要借地方、科研与市场两张皮川种图强还要迈过这些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四川本地猪种 猪种保存要借地方、科研与市场两张皮川种图强还要迈过这些坎

猪种保存要借地方、科研与市场两张皮川种图强还要迈过这些坎

2024-07-12 09: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侯冲 史晓露 邵明亮 寇敏芳 田姣

小满已过,初夏的热风又一次吹黄了四川大地的小麦和油菜,收获与播种的古老传承再次轮回。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从中央到省上,都把打好种业翻身仗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三农”重点工作。

在这个播种丰收希望的时节,四川日报全媒体组织精干力量,赶赴全省各地,探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试图用媒体的视角再次为四川种业把脉问诊。长达半个月的调研与探访之后,我们梳理了三大类12个事关川种图强的问题集中刊出,分别是:

一问基础研究的留白

种质资源的调查保护与研究,是种业研发“基础中的基础”。

但这个基础,四川并未能筑牢——今年,四川才正式启动全省首次水产种质资源普查。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川种图强的大背景下,作为全国种质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四川该如何做好调查与搜集?

作为四川的地方猪种,内江猪的保存,在非洲猪瘟爆发的背景下迎来转折。但执行的方式,却是经过重庆“周转”。而这,并非四川种质资源保存的个案。那么,四川种质资源如何不再“保存难”?

一组数据值得反思:四川种质资源深度评价与利用率只有2%。那么,保存后的种质资源如何不再“沉睡”?

二问“卡脖子”技术

眉山东坡区的黄颡鱼(黄辣丁)与斑点叉尾鮰(钳鱼)的种苗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但这个产业大块头却被原种(优质亲本)资源卡住了。除了黄颡鱼和钳鱼,四川四川种业“卡脖子”领域还有哪些?

种子被撤销审定,丧失了上市许可。但企业负责人一点也不难过:这些种子基本没有市场价值。这也是四川种业部分领域“卡脖子”的原因——企业没有能力研发,科研单位与市场疏“蒙起眼睛”搞科研。如何破解?

想要把“洋种”本土化的企业,却遭遇了本地资源设备不足的尴尬,只能去到外省来解决。攻克“卡脖子”技术之路上,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未来,四川的科研单位与企业如何携手,才能攻关“卡脖子”技术?

三问技术成果转化

一个现象值得深思:相距不到10公里的酿酒企业和糯米科研单位,绕了一圈才最终牵手。而这,只是四川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遭遇尴尬的冰山一角。

一组数据让人难忘:四川是种业的科研大省,八成以上科研资源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但却不直面市场;本该“唱主角”的企业,又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

成果转化路上,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谁来做“红娘”?让手握技术的“卖方”与联动市场的“买方”之间信息越发不对称该如何破解?谁来担任把技术“青果子”“催熟”的“实验田”?或许,一些思路和做法能够提供借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