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四川师大汪明义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2024-06-26 16: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社会科学网成都讯 (记者 陆航)5月16日,四川省社科联与四川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实践创新”座谈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三苏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及学生代表100余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回顾与展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推动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实践创新。四川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黄进主持座谈会,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汪明义致辞。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的号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中国与世界,不断推进思想和理论创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使命担当和实践要求。汪明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5·17”重要讲话八年来,始终关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高校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主要阵地,四川师范大学持续学习贯彻“5·17”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进,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积极发挥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作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奋力打造哲学社科的“师大品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盖凯程、四川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查庆、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期刊社副社长单孝虹、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楚军、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子祥、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何理、四川师范大学三苏研究院副院长刘开军分别围绕“产业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结合”“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科研促学科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建设三苏研究新高地”等主题发言。盖凯程提出,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和结果,因此科技创新成果能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中,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发展,助推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想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就必须牢牢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主线,有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查庆说,四川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学校内涵发展进行思考谋划,推动实施文科高质量发展计划,引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呈现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单孝虹认为,革命文化是“两个结合”的产物;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借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的洗礼中获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与革命文化相互注入活力,共同承担中华民族复兴使命,一起驱动中国社会发展。楚军提出,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胡子祥分享了西南交通大学以有组织科研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并提出了以科研促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何理分享了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发挥应有作用的经验做法,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开展思路。刘开军从建设思路、工作重点、有组织科研、主办全国性高水平学术沙龙、与省市校企联合办院等方面分享了三苏研究院的建设情况,以及持续推进三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设想。

  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不断赋予理论思维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特点。与会学者认为,值此“5·17”讲话发表八周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明确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我们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注重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扎根现实沃土、着眼现实问题,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推动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实践创新。

  原文网址: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5/t20240517_5751952.s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