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曹操对马超“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的评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嘲讽马超的话语 如何看待曹操对马超“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的评价

如何看待曹操对马超“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的评价

2024-03-04 07: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面是一个大的背景,“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这个评价的背景还要细说一下。当时曹操使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他假装攻打潼关,让关中军阀的兵力都部署在潼关,然后向西北拐个弯渡过蒲坂津,接下来再向南渡过渭水,主要的战场就在渭水以南、秦岭以北,所以也叫做“渭南之战”。在曹操已经在蒲坂津立好桥头堡,打算全军渡过蒲坂津的时候,马超跟韩遂提议,应该主动渡过渭水到北岸阻击曹操。这样的话曹操无法渡河,“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但是韩遂没有听马超的话,认为应该放曹操渡过蒲坂津,然后在曹操渡过渭水的时候半渡而击。曹操就很顺利进入河西。事后曹操得知了马超的建议,就说出“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这句话。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看出曹操认同马超的战略,也对马超有过很高的评价。

马超对曹操军粮的判断是错误的

马超的战略的想法很美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没了粮食,军队的士气就崩溃了。曹操能够打败袁绍也是因为烧了袁绍的军粮。但马超认为曹操的粮食只能吃二十天,这个想法却是错误的。因为“潼关之战”从头到尾,曹操都没有面临过缺粮的危机。我们看当时曹操的行程: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三月,曹操逼反了“关中十将”,做战前的准备;同年七月,曹操出兵;同年八月,曹操来到潼关和“关中十将”对峙,并且派徐晃在河西立营;同年闰八月,曹操主力大军渡过蒲坂津;同年九月,曹操渡过渭水,与“关中十将”正面作战并且取胜。

从闰八月开始,曹操的军粮完全仰仗河东一郡。按照《三国志·魏书·杜畿传》中的记载,“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加上河东太守杜畿长期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已经变得十分富庶。九月份“潼关之战”基本胜利(“关中十将”主力被击溃,还有一些抵抗就不成气候了),河东郡还有二十多万斛的粮草。

有人认为二十万斛粮草也不够吃多少时间,毕竟古代男丁一个月就要吃三斛的粮食,打仗还有消耗更大的马匹。但曹操也不仅仅有河东一郡啊。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记载,从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就开始实行屯田的政策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在“潼关之战”的时候,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当然除了关中、西凉这些地方),与刘备、孙权不存在大规模的战事,粮草非常充足。即便河东的粮草不够吃,也可以从别的地方调运。曹操渡过渭水之后,关中军阀几次向曹操约战,都没有成功。可见曹操这个时候心态非常平缓,不存在缺粮的危机。

曹操为何给马超如此高的评价

既然马超对曹操一方的军粮的估计是错误的,那么曹操为什么会说出“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这样的话呢?而且这句话本身也非常的诡异,因为这是非常打击士气的一种话。我们看在“赤壁之战”那么惨的情况下,曹操走华容道的时候还不忘嘲讽刘备“得计少晚”,后来和孙权通书信的时候不愿意承认失败,说的是“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就拿“潼关之战”中来说,曹操对关中军阀的态度也是很轻蔑、藐视的。在曹操主力往蒲坂津去的时候,马超率军追杀曹操,差点杀死曹操,曹操也只不过说一句“几为小贼所困”,前后对比来看,“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这句话的语气未免有些过于激烈了。

从马超的判断本身的失误,以及这种过激的语气来看,曹操对马超的这个评价是很有问题的。第一可能压根没有这件事。这件事是出自裴松之引注的《山阳公载记》,并非正史。《三国志》中尚且有很多错误的、自相矛盾的地方,何况这些已经佚失的不被正史采用的史料。这是一种可能性。

还有一种可能性,曹操确实说了这样的话,但并不是真心说出来的。“潼关之战”关中军阀联军有十万人,曹操之所以能够轻易取胜,一方面是声东击西的战略很出色,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些军阀使用了反间计。在关中军阀中,韩遂和马超是领头者,曹操离间的方向自然也是这两个人。

曹操故意夸大马超的战略,很有可能也是出于离间的目的。毕竟这个战略被韩遂给否决了。我们看“官渡之战”中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建议总是不被袁绍采纳。曹操夸大马超,一方面加深马超与韩遂之间的嫌猜,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马超的自傲,希望马超与韩遂争权。如果真相是这样的话,相比于周瑜来说,马超更符合曹操所说的“虚获此名”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中国历史地图集》、《盐铁论》、《说文解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