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传统游戏歘嘎拉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嘎拉哈算命各面的意思 满族传统游戏歘嘎拉哈

满族传统游戏歘嘎拉哈

2024-07-10 14: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01_副本.jpg

嘎拉哈是满、锡伯、鄂温克、达斡尔语“嘎尔出哈”的汉语音译,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式骨”,学名为“髌骨”,原指兽类或畜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的拐踝骨,多取之于羊、猪、鹿、狍、麋、獐、牛、骆驼等动物。嘎拉哈一般是长方体,两个大面,两个长条面,还有两头的小面,形状不规则。它的四个比较大的面,据清人徐兰《塞上杂记》记载:“有棱起如云者,为珍儿,珍儿背为鬼儿,俯者为背儿,仰者为梢儿”。这是古代的称法,近代与之稍异,凹面叫做坑儿,凸面叫做背儿,一面像支楞的花瓣,叫做珍儿,一面丰满而平坦,叫做轮儿。

歘(chua音)嘎拉哈.jpg

嘎拉哈的制作比较讲究,是把野兽或家畜的拐踝骨经过蒸煮去肉脱脂,然后上色。通常要上成红色或绿色,以红色为多。古代北方民族喜欢养猪,猪的嘎拉哈最容易弄到,所以是最常见的。狍子的嘎拉哈小巧玲珑,四面也比较平整,所以狍子的嘎拉哈是最好的,但很稀少。羊的嘎拉哈也称羊拐,与狍子相近,所以更加流行。

北魏时,拓跋鲜卑统治中国黄河以北,嘎拉哈开始成为了北方各民族的一种游戏器具。据杨宾《柳边纪略》记载:满族“童子相戏,多剔獐、狍、麋、鹿前腿前骨,以锡灌其窍,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击之中者,尽取所堆,不中者与堆者一枚。多者千,少者十百,各盛于囊,岁时闲暇,虽壮者亦为之。”可见,当时玩嘎拉哈的主角是男孩,以击打为主。后来,玩嘎拉哈的主角发展成为了女孩,并且更为流行。根据满族有关资料记载,因为在正月里有规定不许姑娘们动针线,于是女孩子们就兴起了这种在屋里炕上就能玩的游戏。而且,北方冬季寒冷,在热乎乎的火炕上玩嘎拉哈,也是女孩子游戏的上上之选。所以明清时期玩嘎拉哈在满族闺中盛行,并演变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文体游戏。

proxy.jpg

满族姑娘在玩嘎拉哈(网络图片)

嘎拉哈的玩法很多,最平常的一种玩法是欻的一种,通常都用四个嘎拉哈,并融入了一个拳头大小的沙包。玩时先将四个嘎拉哈抓在手里,一转手腕撒在炕上,然后用一只手将沙包向上抛起,沙包在空中之时,手要迅速抓起炕上的一枚嘎拉哈或数枚嘎拉哈,然后再将沙包接住,如接不住就为失败。成功抓起一次后,再接着抓,何时未接住沙包,何时转入下家。还有复杂一点的玩法,要按嘎拉哈四个面的变换顺序,在每抛起一次沙包时,把嘎拉哈扶正或按倒,并要接着沙包不能落地,最后要一次把嘎拉哈抓起,并接住沙包即为赢。如果有一次没接着沙包或没按规则顺序扶好嘎拉哈就为输,就转入下家。抓四样是欻嘎拉哈中难度最大的。所谓四样即四个嘎拉哈中坑儿、背儿、珍儿、轮儿各有一枚。因为四个不同的嘎拉哈位置很难在一起,在沙包抛起的一瞬间,要从不同位置上分别抓完四样嘎拉哈而又不准碰动其它嘎拉哈,难度相当大。所以,在过去善于抓四样的女孩子都是心灵手巧的。

歘嘎拉哈游戏很温馨。没有吵嚷,女人们围坐一团,静静的只见玩者右手臂摆动,眼神犀利地跟踪着嘎拉哈和口袋的行踪,能听到嘎拉哈脆脆生生的撞击。女孩、少妇轻轻地报着自己的分数,要是有分数不及别人的时候,就撵着同伴不依不饶,甚至,追到同伴家里一比高低,银铃般笑声在乡间回荡。

责任编辑: 曹淑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