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地理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嘉庆将军 清史地理研究

清史地理研究

2024-05-09 10: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清代盛京围场的隶属与盛京、吉林将军辖区的分界

任玉雪、李荣倩

一、问题的提出     一般认为清代盛京、吉林将军辖区是以柳条边辽东段分界的,忽略了盛京围场的存在。盛京围场位于柳条边以北,管理具体事务的机构称为“荒营”,长官称“荒营协领”,或者“协领”,隶属于盛京将军辖区。笔者认为以柳条边辽东段为盛京、吉林将军辖区的分界线,将盛京围场划入吉林将军辖区,并不妥当。     《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以下简称汇编)在“盛京地理总说”中,指出盛京辖区的范围:“盛京疆域限于奉天府尹所辖奉天府、锦州府所属州县和兴京属地。也就是说,《汇编》认为盛京疆域包括奉天府尹所属州县和兴京属地,这种说法忽略盛京将军辖区,显然是不准确的。笔者认为清代东北地区实行旗民双重管理体制,盛京疆域不仅包括奉天府尹所属的州县和兴京属地,还包括盛京将军辖区(本文将在下文详细论述)。     《汇编·东北卷》作者对盛京疆域认识的失误,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盛京(奉天)图幅中得到印证。《汇编》明确说明:“(柳条边)一支南行至今辽宁省凤城县界,这是农业区和盛京围场的界钱,也是盛京和吉林的分界线”,但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的盛京图幅中,盛京与吉林的分界,并非以柳条边的辽东段(威远堡门至兴京门)为界,而是向边外延伸,最远直线距离约38里。值得注意的是,向外延伸区域的标注地点———红石砬子,是盛京将军辖区的八旗驻防点,但并不属于奉天府辖区,这与《汇编》作者定义的盛京疆域(辖区)相互矛盾。由此可见,《汇编》和盛京(奉天)图幅的作者对盛京的地理范围并没有清楚的认识。     政区的边界是行政制度在地理空间的映射,本文的研究表明,清代盛京地区不仅包括奉天府尹所属的府、州、县及兴京属地,还包括盛京将军辖区。柳条边外的盛京围场隶属于盛京将军辖区,是影响盛京与吉林地区分界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以清代东北地区行政制度演变为基础,考察盛京围场的隶属,并以历史地图和档案文献为线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盛京、吉林将军辖区的边界走势,并绘制清代盛京围场地图。 二、清代东北地区的双重管理体制与盛京围场的隶属     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先后设盛京、吉林和黑龙江将军统帅八旗驻防东北地区,以盛京为留都,设户、礼、兵、刑、工五部,管理旗、民事务。乾隆朝之前,为开发东北,鼓励移民,设置郡县,以奉天府府尹统辖。故清代东北地区实行旗、民双重管理体制,机构隶属和行政区划边界比较复杂。 1.与盛京有关的地理名词:盛京统部与盛京地区     清代东北地区被称为“盛京统部”。全盛时期范围“东西距五千九十余里,南北距五千八百三十余里,东至海四千三百余里,西至山海关直隶永平府界七百九十里,南至海七百三十余里,北至……黑龙江外兴安岭俄罗斯界五千一百余里”。覆盖了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及外兴安岭以南、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阔区域。盛京被称为留都,所在的地区被称为盛京地区,有别于盛京统部,应指盛京将军和奉天府所辖区的区域。顺治元年,清朝定鼎京师,管理盛京事务的官员先为内大臣。后改为盛京昂邦章京(1646年)、镇守辽东等处将军(1662年)、镇守奉天等处(1665年)将军、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简称盛京将军(1747年)。盛京将军管理驻防八旗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务,在康熙中期,八旗驻防区已经演变为军事型政区。

顺治末年,盛京地区增置了奉天府,府尹正三品,与京府同,管理东北地区的郡县。清初鼓励汉族移民进入东北垦荒,并于顺治十年(1663年)设置辽阳、海城二县管理民人。顺治十四年(1657年)置奉天府,随着民人日众,郡县制度在东北地区迅速扩张。 2.清代东北地区的旗、民双重行政区划     清代东北地区实行八旗与郡县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意味着双重的行政区划。清代东北旗、民官员大多同城设治,可以说,与关内相反,东北州、县是通过圈占旗地设置的。此外,由于清初鼓励移民开垦,对移民耕种的地理位置并没有严格限制,自然产生旗、民杂居的现象。康熙十九年(1680年)旗、民界线划定之后,以往交错居住的旗、民,同交错的旗、民土地一样,都没有立刻清理,只是在房屋买卖方面作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地方政府管理时会依靠身份和区划两个要素,《盛京通志》曾提到:奉锦二郡旗民杂处,编户则守令治之,八旗则城守辖之,守令所治之外,有属本城城守辖者,有属他城城守辖者,又有不隶城守,总属将军辖者,彼此疆域广狭,参差不同,今照旗民旧界分列。     由此可知,地方政府对旗、民的管理,是依据身份和行政区划两个要素。由于旗、民杂处的状态从康熙朝一直延续下来,编纂者还特别说明,乾隆元年(1736年)的《盛京通志》的“四至八道”也是沿袭康熙时期的数据。     因此,旗、民行政区划无法与旗、民分布完全对应。州县四至八道内,不仅有民人村,也有旗人村,但民人进入州县界以外的城守界,则可能是非法的。旗民杂处,使清代东北地区的双重行政区划十分复杂,以下是开原地区的旗、民政区示意图:

资料来源:《盛京通志》(乾隆元年),卷12,《疆域》。     说明:示意图是利用开原城守和县的四至八道绘制的示意图,单位为里(清代单位)。     图1是开原城守和县的辖界示意图,可以看到开原县界绝大部分位于开原城守辖界内,这也是清代东北地区的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同城设治的旗、民地方政府,八旗驻防的辖区远远大于州县政区。而开原城守辖界,不仅涵盖开原县的大部分区域,还包括铁岭县部分地区。因此同城设治的旗、民地方政府,城守辖界较县界广阔得多。     也就是说,在同城设治的区域内,旗、民地方政府在划分管界时,有两个标准,其一是旗人、民人的身份,无论居于何处,按照身份决定隶属于八旗政府,还是州县政府;其二是行政区划,虽然旗民人口、土地交错分布,但如果按照地面来区分管界时,则利用四至八道形成的行政区划来处理。     综上所述,与盛京有关的一些政区概念,盛京统部、盛京将军辖区及盛京地区,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如前所述,盛京统部是指山海关以外的所有东北地区;盛京将军辖区是指盛京将军所管辖的八旗驻防区;盛京地区是指盛京将军辖区和奉天府辖区的总和。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除了雍正时期,盛京将军辖区的范围都远远大于奉天府尹辖区,即盛京将军辖区将府尹辖区包裹在内。因此,在讨论盛京地区和吉林地区分界时,仅讨论盛京将军和吉林将军辖区的分界就可以了。     由上述可知,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谭图)在界定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盛京地区范围时,将盛京疆域的范围限定为奉天府尹所辖的州县地区,另加兴京属地,显然对盛京地区的行政区划存在误解,导致谭图在绘制盛京地区和吉林地区分界线时出现错误。 3.盛京围场的隶属     盛京围场是皇帝及盛京官兵讲武、围猎的地方,也是盛京内务府每年向皇帝进贡鹿、麋、虎、熊、野鸡等动物的狩猎场。设置的时间不详,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天命四年(1619年)、天命十年(1625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等各种说法。围场设立后,管理具体事务的机构称为“荒营”,长官称“荒营协领”,或者“协领”,隶属于盛京将军。最迟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盛京围场管理机构名称更名为“管理围场事务处”。     盛京将军衙门共有协领共十一员,每年四季轮流巡查边外各处卡伦,由其中一员特别兼管围场事务,统帅演围、巡围翼长佐领二员,梅伦骁骑校八员,领催兵两百名。由于盛京围场地界辽阔,原设卡伦七处,1819年增加五处,共十二处,每处官一员,领催兵二十名,严密巡缉。所有巡围机构和官兵均隶属于盛京将军,其管理的围场显然应划入盛京将军辖界。     从行政区划制度的角度来说,盛京围场是盛京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地图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盛京图幅中,将围场的大部分地区划入吉林将军辖区,并不正确。 三、基于历史舆图的盛京、吉林将军辖区边界讨论

从清代留传下来的舆图的来看,盛京地区与吉林将军划界大约有三种情况,其一,《盛京通志》系列舆图,以柳条边辽东段为界;其二,清朝《大清会典》系列舆图,主要以盛京围场与吉林将军的分界为界,围场东部至辉发河上游;其三,《盛京典志备考》等图,以盛京围场与吉林将军的分界为界,但围场东部直抵朝鲜界。 1.基于《盛京通志》舆图的分界考察      《盛京通志》认为盛京将军辖区的北界为“边”,即柳条边辽东段。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盛京通志》的《盛京舆地全图》,记载“北至边二百六十余里边界”;在《奉天府形势图》中,记载“北至边二百六十余里威远堡边界”。在稍后的疆域卷里,盛京地区、奉天将军和奉天府的北界,均为北至柳条边二百六十余里。可以说,康熙二十三年版的《盛京通志》认为盛京地区的北界是柳条边辽东段。      此后《盛京通志》经历过几次大规模的修订,记录了盛京地区北界的变化,在乾隆元年版《盛京通志》的《盛京舆地全图》,显示“北至黑龙江外兴安岭五千一百余里鄂(俄)罗斯界,东至海四千三百余里东海界”,可见涵盖整个东北地区,是盛京统部的概念;在《奉天将军形势图》中,显示“北至边二百六十余里边界,东至兴京边二百八十余里乌喇界”,沿袭了康熙年间的将军辖区。但在《奉天府形势图》中,奉天府的北部、东部界则有巨大变化,“北至长宁县松花江八百七十余里蒙古界,东至永吉州东南长白山一千三百余里宁古塔将军专辖界”。      乾隆元年(1736年)奉天府辖界的更改,主要是由于政区的变化。雍正四(1726年)年在宁古塔将军辖区的吉林、宁古塔和伯都讷三城分别设置了永吉州、长宁县、泰宁县,隶属于奉天府,使奉天府辖界几乎覆盖了宁古塔将军辖区。不过,泰宁县于雍正七年(1729年)裁撤,长宁县于乾隆元年省,改设州同,隶永吉州,而永吉州于乾隆十二年(1745年)省,改设理事通判,隶宁古塔将军,与奉天府再无隶属关系。      清朝最后一次大规模修订《盛京通志》是在乾隆四十四至四十九年(1779-1784年),与乾隆元年的版本相比,盛京统部、奉天府及奉天将军的舆图全部继承下来,没做任何修改。但在《疆域形胜》卷中,按照政区变化对四至八道进行了修订。盛京统部和奉天将军的疆域没有任何变化,奉天府的疆界做了部分修改,“东至抚顺八十余里抚顺城守界,北至白都讷松花江八百七十余里蒙古界。”至乾隆四十四年,宁古塔将军辖区的民人与奉天府已经没有隶属关系,因此北部边界至白都讷的说法有误。与乾隆元年相比,由于永吉州的裁撤,东部边界回收到抚顺城守界,距盛京城80余里。      总的来说,从《盛京通志》的记载和舆图来看,盛京地区与吉林将军辖区的分界,基本上是以是柳条边辽东段为界。而《盛京通志》一般是奉天府府尹主持编写的,对后人的影响非常深远,现在认为以柳条边东段为界的说法,一般都是基于《盛京通志》的观点。 2.基于《大清会典》的盛京地区和吉林将军辖区分界考察      如果追溯《大清会典》所载的盛京地区相关舆图,会发现康熙及雍正朝的舆图,一般是绘制的盛京统部,即整个东北地区,无法分辨盛京地区与吉林将军的分界。但仔细观察乾隆朝《吉林全图》,西南到达伊屯河(伊通河)流域,而非柳条边。可见在盛京地区与吉林将军分界的问题上,乾隆朝会典舆图与《盛京通志》的观点并不一致。晚些的《嘉庆大清会典图》,将盛京围场明确的划入盛京地区。在《盛京图》及《奉天府图》中,在柳条边外明确标记有“围场”,位于吉林城与吉林所属辉发城以西,显然是盛京围场。舆图后面的文献说明还记载“长岭在英额门东,外有围场”。“辉发河出长岭东麓,东北流入吉林辉发城界”。由此可见,盛京围场位于吉林城以南,辉发城西南,英额门外的长岭以东。由此可见,清会典系列舆图与《盛京通志》舆图并不相同,比较明确的界定了盛京围场及其相关位置。在《盛京典志备考》的《盛京全图》中,盛京围场的东部边界直抵朝鲜界,并不正确,将在下文中详细讨论。     由上述可知,关于清代盛京围场的范围,不同的舆图存在巨大的差异。下文将利用历史档案文献进行考订,分析吉林、盛京将军的分界。 四盛京围场的范围与边界

保留至今的各种文献,对盛京围场范围的记载不一,本文尝试利用清代档案及舆图资料,探讨盛京围场的边界。笔者发现最早的相关档案始于乾隆五年(1740年),明确记载盛京围场隶属于盛京将军辖区,与吉林将军所辖围场分界清楚,清廷讨论如何在两者之间设置界碑。如下:两处将军(奉天将军、宁古塔将军)围场宜定界牌也,自威远堡至大孤山保(堡),奉天将军围场,大孤山以东系宁古塔将军之围场,与驿站大道俱隔二三十里及百余里不等,并无四至界牌……奉天所属威远堡边外相去宁古塔大路以东、宜通河之南至英额边门,俱系奉天所属围场地方,大路以北、宜通河之东宁古塔所属。 档案中提到的宁古塔将军,即为吉林将军。由上述可见,至乾隆初年,盛京围场与吉林围场相邻,两者的范围是清楚的。虽然两处围场的边界没有设置界牌,盛京围场的位置和边界还是十分清晰的,位于威远堡至吉林将军(宁古塔将军)辖区的驿站大路以东,伊通河(宜通河)以南,东南至英额边门附近。     此后,关于盛京围场的记载越来越多,范围和边界也越来越清楚。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盛京将军赛冲阿曾提到“盛京东北边外设立围场,东西南北宽长均有四百余里,西、南两面至边,东北与吉林接壤”。《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的记载则更为详细,南北约480余里,南至当时沙河尔郎头南的三通河(也称三屯河或三统河),北至阿机格色合勒北的义通河(今伊通河);东西约490余里,东至辉发城,西至开原威远堡边门;东南至西北约510余里,东南从骆驼砬子起,西北至三因哈达交界的西北封堆;西南至东北约520余里,西南从英额边门起,东北至色珠勒阿林。     道光年间的《盛京围场图》保留至今,直观地展示了盛京围场的位置和范围,也印证了乾隆初年以来的文献记载。笔者依照原图绘制,详见图2。由图可见,盛京地区通往吉林将军的驿路之南修建了封堆,可以视为盛京围场的北界。封堆是八旗驻防辖区分界的重要标志,笔者猜测封堆是吉林与盛京将军的分界标志。 图2显示,柳条边自西至西南方向延伸,与东部的河流一起,将盛京围场环绕起来。围场的四至清晰可见,威远堡至英额边门迤南的柳条边,将围场的西及西南包围起来;围场东至吉林将军辉发古城;东南为三道河(亦名三统河、三屯河),三道河右岸为盛京参山所在;东北至一统河源(亦名伊通河),与吉林围场相邻。

由图2可知,十二处卡伦分布在围场四周。卡伦设南北监督,据《盛京典志备考》记载,西半拉河监督辖南六台,包括蒙古霍落(蒙古伙落)、台必拉、西半拉河、大荒沟、土口子、梅河(梅河勒夫勒)六处卡伦;赫尔苏(赫尔东)监督辖北六台,包括双榆树、赫尔苏、归勒合、孤山河、那丹伯、大沙河。 盛京围场十二处卡伦共管理105围,如果按照使用的方式,可分为御围、王多罗树围(旺多罗树围)和鲜围,御围供皇帝围猎,王多罗树围供应内务府捕牲丁应差,鲜围是捕晒干鹿肉的场地。从105围隶属的卡伦来看,鲜围和御围主要分布在那丹伯、土口子和梅河卡伦附近,王多罗树围则主要分布在赫尔苏、归勒合和孤山河卡伦附近。

需要指出的是,图2中北部的驿站,自威远堡向东北,有棉花街(蒙古霍落)、叶赫(叶合)、克尔素(赫尔苏)和大孤山四站,隶属于吉林将军管辖,故驿路附近的土地为吉林将军所辖。驿路以南修建了封堆,故盛京围场与吉林将军辖地的北部分界是很明晰的。 盛京围场的东北边界,沿伊通河源折向东南,东至吉林将军所属的古城———辉发城,与吉林围场相连,没有封堆,分界线不清。在光绪初年,盛京围场荒地部分放垦,吉、奉两省官员都在努力争取土地,由此产生众多边界纠纷。在狩猎时代,盛京、吉林的围场以河流、山脉等自然地理界线为主,设置一些卡伦,巡察境内的非法活动就可以了,但到了清朝末年,大片土地开始放垦,农业开发及管理需要更准确的边界。     为厘清此段边界,光绪七年(1881年),吉林、奉天两省派官员共同对围场和荒地的边界进行实地勘测,主要是经界不清的伊通河至报马川地段,最后双方形成统一结论,绘制《奉吉两省会分界址图》,并附图说,如下:按图内黄线为吉奉两省分界,由腰水泡流入黑鱼沟至小沙河,向东至五石封堆,由封堆东南山头向南直取小背山东北之大泉眼,流入西亮子河,绕锅口山帽尔山之阳,入当石河,汇入辉发河。东北吉林界,西南奉天界。辉发河南以报马川之西南网(往)上,旧有封堆为限,网(往)东为吉林界,网(往)西为奉天界。小伊通河东岸为吉林界,西岸为奉天界,位于小沙河口东至横头山网(往)五石封堆至大泉眼及报马川,西南三处挖立封堆,谨照堪明定界绘图贴说各存一纸,用备查考。     由上文可知,吉林、奉天两省的官员对两省的分界进行了详细的勘查,用文字清晰地描述了边界的走向,另附《奉吉两省会分界址图》(以下简称《界址图》),图3是根据原图绘制的。图说中提到的黄色线,在图3中用断续线表示。奉、吉两省的分界,沿着小伊通河向南,经腰水泡、黑鱼沟、小沙河口,向东南迳小背山北的大泉眼,后沿着西亮子河、辉发河,至报马川西南的封堆。

光绪七年(1881年)奉吉两省的划界,也可以视为盛京与吉林围场边界的勘测。需要指出的是,根据道光年间的《盛京围场图》和《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记载,盛京围场东界至辉发城”。光绪七年的《界址图》中,东部边界到达报马川以西的封堆,包含了盛京参山的区域。笔者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参考了图2和图3及其他舆图和历史文献,绘制了盛京围场与吉林、盛京地区分界图,为图4。可见盛京围场北至一统河(伊通河)上源,东至吉林辉发古城,南至三统河(三道河)河源;西至威远堡边门。盛京围场形状略似不规则的长方形。1881年盛京、吉林勘界后,则明确标明边界是沿着盛京围场的北界,向东,经西亮子河、辉发河至报马川西侧封堆,这是盛京、吉林围场及附近地区的分界线。

文献来源:《户科题本》,乾隆五年六月十一日, 《题为遵议奉天府尹吴应枚条奏围场左近招民开垦地亩 事》,档号:02-01-04-13228-005,中国第一历史档 案馆;《盛京省城所属各城围场卡伦全图》,一卷,《盛 京围场图》,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编号: 057611;《户科题本》,光绪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呈奉 吉两省会分界址图》,档号:03-5667-018,中国第一 历史档案馆。

图4所示,威远堡以北的柳条边与驿站围出一个狭长的区域,似吉林将军的一条细细的腿,站立在盛京围场的西面。克尔素门和布尔图库门隶属于吉林将军,西侧为蒙古界;边门的东侧是盛京通往吉林的驿路,有棉花街(蒙古霍洛)、叶赫(叶合)、克尔素(赫尔苏)、大孤山(阿勒坦勒默勒)等四处,亦隶属于吉林将军,故驿路和柳条边围出一个狭长的地带,隶属于吉林将军。清末盛京围场放垦后,先后设海龙府、辉南直隶厅,以及东丰、西安、西丰、柳河四县,均隶属于奉天省,而边门和驿站形成的狭长区域,清末属于伊通县,仍隶属于吉林省。因此在1912年的吉林省全图上,可以看到吉林省伊通县似细细的腿,伸入奉天省,这种格局,也是清代政区边界的延续。 五、结论     盛京围场自设置以来,一直由盛京将军衙门管理。围场内设置卡伦十二处,另有协领统帅演围、巡围的佐领、骁骑校和领催兵等官兵巡缉,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设置了专管的管理围场事务处。管理盛京围场的机构和官员都隶属于盛京将军。故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讲,盛京围场无疑应入盛京将军辖区。     盛京围场的位置和边界在乾隆五年(1740年)就明确记载,位于威远堡至吉林将军(宁古塔将军)辖区的驿站大路以东,伊通河(宜通河)以南,东南至英额边门附近。道光年间的《盛京围场图》形象地展示了盛京围场的位置和范围,也印证了乾隆初年的文献记载。光绪七年(1881年),吉林、奉天两地官员共同勘定围场及附近地区的省界,最终确定分界线———沿伊通河河源,经横头山南五石封堆,沿西亮子河东南行,续沿辉发河,东至报马川西侧封堆。此线以北以东为吉林界,以南以西为奉天界。盛京围场的北部及东北部边界,亦在此次勘测中最后划定,即沿伊通河河源向东南,经横头山南五石封堆东南行,至西亮子河中游,即吉林辉发古城西。实际上,光绪初年划定盛京围场边界时,已经开始放垦,后设置州县。     综上所述,康熙、雍正及乾隆朝的《盛京通志》记载盛京将军辖界北至柳条边的观点,以及《盛京典志备考》等记载盛京围场东至朝鲜界的观点,并不正确。《嘉庆朝大清会典图》所绘《盛京图》和《奉天府图》是基本准确的,盛京围场应划入盛京地区。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盛京图幅,盛京与吉林将军辖区的分界线也不准确,盛京围场约有六分之五的面积划入了吉林将军辖区。

原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年第4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