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中国法制史》(1317)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唐律疏议共12篇其中第一篇是 1845《中国法制史》(1317)

1845《中国法制史》(1317)

2024-06-28 17: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4、“刘巧儿”婚姻上诉案是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审理的一个典型案例,审判人员是()。

D.马锡五

15、“夏有乱政,而作()。-->A.魏律

16、《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A.

篇目改为七篇

17、《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

-->禁榷制度

18、《大清民律草案》依照了(德国式民法)。

19、《大中刑律统类》共(121)门

20、《法经》的作者是()。-->A.李悝

21、《法经》共()。-->C.六篇

22、《法经》共()篇。作者是(-->六、李悝

23、《开皇律》的篇章体例主要依据()。-->

《北齐律》

24、《开皇律》规定的笞刑分()等。-->五

25、《临时约法》规定的立法机关是(参议院)。

26、《吕刑》的作者是()。-->吕候

27、《吕刑》的作者是()。-->吕侯

28、《钦定宪法大纲》的附录是()。-->D.臣民权利义务

29、《钦定宪法大纲》的正文称为(君上大权)。

30、《十九信条》公布于()。-->C.1911 年

31、《史记殷本记》说封囚西伯()-->B.羑里

32、《唐律》在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中规定,两个不同国籍的外国人相互侵犯时,则按()的法律处理。-->C.唐朝

33、《唐律疏议》/唐律的第十一篇是(捕亡)。

34、《唐律疏议》的第十二篇的篇名为()。-->断狱律

35、《唐律疏议》第二篇的篇名是(卫禁)。

36、《唐律疏议》第十二篇的篇名是()。-->D.断狱

37、《唐律疏议》共十二篇,其中第一篇是()。-->A.《名例》

38、《唐律疏议》规定:债务人负债不偿时,债权人可以强制扣押债务人的财物,这叫做(牵挚)。

39、《唐律疏议》中相当于现代法典总则的篇名为()。-->名例律

40、《天朝田亩制度》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处处平均,人人保暖”的原则,规定了此制度。凡参加起义的人必须把个人的财产统一上交,在战争中缴获的财物也必须归公。每个人的生活资料则统一供给。从天王到士兵都不领俸银。米、盐、油、衣等均有定量。-->A.圣库制度41、《天朝田亩制度》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原则,废除了()。-->私有制

42、《荀子·正名》说:“刑名从()”。-->B.商

43、《永徽律疏》的篇目共()。-->C.十二篇

44、《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颁布于(解放战争时期)。

45、《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A.1947年

4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的政体是()。-->B.责任内阁制

4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的政体是()。-->责任内阁制

4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规定国家的政治体制为()。-->B.责任内阁

49、《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采取的政体是()。-->总统制

50、《中华民国约法》采取的政体是()。-->A.总统制

5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

52、《周礼》规定,丈夫可以多种理由休弃妻子, 称之为()。-->B.七出

53、《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圜土

54、《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55、《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56、八议最早规定在()。-->A.《魏律》

57、把《具律》改为《刑名》,并置于律首的法典是(《新律》)。

58、把犯罪者捣成肉酱的刑罚称作()。-->A.醢

59、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的文献是(《大唐六典》)。

60、北京国民政府主管行政诉讼的司法机关是()-->D.平政院

61、北京政府的审判机构除了有特别法院、普通法院外、还有()。-->兼理司法法院

62、北魏律规定:“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及五品以上官,可用官爵折当徒刑二年。免官三年后,仍可降原阶一等再任官职。”-->A.官当

63、北周的中央审判机关叫做()。-->秋官大司寇

64、编赦和以赦代律是()立法活动的主要特点。

-->D.宋朝

65、采用重典治乱世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

66、充军创始于()朝。-->C.明

67、春秋时期楚国楚文王仿照周文王“有亡荒阅” 制定的一部法律,即追捕逃亡的法律。严禁奴隶逃亡,有逃亡者要大力搜捕;同时规定隐匿盗之赃物,与盗同罪。-->A.仆区法

68、春秋时期楚国楚庄王制定的一部法律。此法是关于宫廷保卫的法律。规定诸侯、大夫、公子入朝时,车不得进入宫门,以保障国君的安全。

-->B.茆门法

69、春秋时期对晋国铸刑鼎提出反对意见是()。

-->D.孔子

70、春秋时期晋国赵鞅公布成文法时/春秋时期晋国铸刑鼎,遭到(孔子)的反对

71、春秋时期首次公布成文法事件,郑国贵族子产把刑法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遭到叔向的反对。-->A.著刑书于鼎

72、春秋时期叔向反对郑国铸刑书于鼎,铸刑鼎的人是(子产)。

73、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将刑罚条写在()上。

-->竹简

74、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罚条写在()上。

-->铜鼎

75、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

76、春秋时郑国贵族。公元前 543 年他把刑法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他是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的人。-->A.子产

77、春秋时郑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他把刑法条文写在竹简上,被当时的执政杀害。-->B.邓析78、春秋时郑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邓析所作, 邓析将刑书写在竹简上。它便于宣传和携带。-->B.竹刑

79、此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董仲舒,目的是把皇帝神秘化。意思是说皇帝受天之命,所以皇帝被称为“天子”。-->A.君权神授

80、此种继承制度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指的是父亲死后,将王位传给正妻生的长子。它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继承制度。-->A.嫡长继承制

81、第一次将儒家的“服制”列入律典的封建法典是()。-->晋律

82、典卖法律关系制度化,始于()。-->宋朝

83、定的典章制度的那个人是()。-->周公

84、法典体例在宋朝发生了变化,采用()作为法律形式。-->刑统

85、封建建行政法典之大成的法典是()。-->大清会典

86、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确立于(《开皇律》)。

87、改“法”为“律”是战国时期的()。-->C.商鞅

88、工农民主政权时期,主要的司法机关是(肃反委员会)。

89、工农民主政权时期适用时间最长的土地法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90、工农民主政权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刑事法规是()。-->A《.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

91、官员若犯徒罪,允许其依法以官品与爵位抵罪的制度。这种制度进一步赋予封建官僚以法律特权,使他们可以犯徒罪而逃脱法律的制裁。此制最早规定在北魏律和南朝陈律里。北魏律规定: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及五品以上官, 可用官爵折当徒刑二年。免官三年后,仍可降原阶一等再任官职。”-->A.官当

92、汉朝的几部主要法典的总称,包括《九章律》九篇;《傍章律》十八篇;《越宫律》二十七篇;《朝律》六篇。-->A.汉律六十篇

93、汉朝的罪名,指给农民起义军通情报、当向导、供给饮食。汉律严格镇压此种行为,犯者处死刑。-->D.通行饮食罪

94、汉朝定罪量刑的原则,即公侯及其嗣子和官吏三百石以上者在法律上皆享受有罪先请示皇帝裁断的特权。凡经上请,一般都要得到减刑或免刑。-->A.贵族官僚有罪先请

95、汉朝定罪量刑的原则,即允许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对于一定的犯罪,除谋反、大逆外,可以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不受法律追究或减免刑罚。-->A.亲亲得相首匿

96、汉朝规定,吏民如知有人犯法,必须举告, 否则就是()。-->见知故纵

97、汉朝律典的代表是()。-->D.九章律

98、汉朝首次下诏废除肉刑的皇帝是()。-->汉文帝

99、汉朝以典型判例作为法律形式的一种,称作()。-->决事比

100、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可以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此法律形式为()。-->D.比

101、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此法律形式为(科

102、汉朝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叫做()。-->科

103、汉朝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同秦朝一样, 叫做()。-->廷尉

104、汉初至文景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的主导是()。-->黄老思想

105、汉代的买卖契约叫做()。-->券书

106、汉代的起诉叫()。-->告劾

107、汉代的一种法律形式,是针对某类事情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A.科

108、汉代的一种法律形式,是指可以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也叫“决事比”。-->D.式

109、汉代的罪名,即凡以邪道蛊惑民众者依律处以死刑。-->B.左道罪

110、汉代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叫()。-->A.鞫狱

111、汉代对当事人进行判决叫()。-->断狱

112、汉代对特定人才的任用方式叫做()。-->征辟

113、汉代经过审讯,得到口供,三日后再行复审,叫做()。-->传复

114、汉代死刑执行方式,汉律规定,除对谋反、谋大逆等重要犯罪立即处死外,其他死囚的处决须待秋季霜降后、冬至前进行。-->A.秋冬行刑115、汉代选任官吏的一种方式,或者由皇帝诏令各郡推举并皇帝面试后任用,或者皇帝直接征用有才能之人。-->B.征召

116、汉代选任官吏的一种方式,也叫辟除,是高级主管官吏或地方上郡守以上的官吏在其辖区境内对有名望又有统治才能的人,向中央推荐人才或自选属吏的制度。-->C.辟举

117、汉代曾明确利率,超过法定利率这叫做(取息过率),以缓解社会矛盾

118、汉代致仕的年龄是()。-->七十

119、汉代诸侯百官的器用、服饰、乘舆各有规制,如有“逾制”,即构成()。-->僭越罪

此为不完全版本,如有需要请留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