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是如何成为山东的省会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唐山是哪里的省会 济南是如何成为山东的省会的?

济南是如何成为山东的省会的?

2024-07-13 10: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山东省的省会。其实济南一开始只是个沿海城镇,那么它是如何成为一省的中心,让我们来走进济南,了解它成为省会的历程。

夏商时期的东方中心

夏朝和商朝前期,虽然有姒姓、姜姓等中原部族迁入,但济南地区依然是夷人的天下。商朝后期,济南毗邻殷商京畿地区(以今河南安阳为中心),是商王朝统治和经略东方的中心。在此背景下,商王朝在济南境内的古济水沿线设置了许多邦国或城邑,这些邦国或城邑自西向东主要有异、噩、乐、亳、商等。

(城子崖遗址,商代时的济南城。)

商代,济南有一处商邑,故址就在今章丘市绣惠镇女郎山北、绣江河(古称"百脉水")畔的回村。商朝灭亡之后,此一商邑逐渐废弃成为丘墟,遂有"商丘"之名。先秦时,"商""章"是通假字,所以"商丘"又写作"章丘",讹变读作"阳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称商朝高祖商亥的爱妾在女郎山脚下溺水身亡,尸体埋在女郎山上。因此,后世女郎山上祠祀"章亥妾"的香火长盛不衰,一直延续到十六国时期。

总之,商代中后期,济南是商王室统治和经略东方的中心,为此济南殷商文化高度繁荣,并吸收了济南土诸文化的部分因素,从而形成了具有济南特色的大辛庄类型的殷商文化。

齐国西陲的咽喉重镇

济南作为重镇,各种势力向西渗透济南,这情况早在西周前期就开始了。进入东周(春秋战国),齐人加快了西进的步伐,蚕食鲸吞,逐渐将整个济南地区纳入了齐国的版图。由于济南依山傍水,地处咽喉要道之上,是齐国西陲的门户,是齐国进取中原、争霸天下的跳板和基地,所以齐国政府一向是以战略的高度来经略和建设济南的,尤其是济南境内的济右走廊和济水通道,更是齐国经略与建设的重点。

齐桓公元年(前685),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借风云际会登上齐国君主的宝座。次年,他就出兵谭国,使其彻底沦为齐国的附庸,从而扫除了齐国西出中原争霸天下的障碍。为了加强对济右走廊的开发经营和统治力度,齐桓公将他的四位重臣分封于济南,具体说就是将谷邑(故址在今济南平阴东阿镇)封给管仲,鲍邑(在今济南东郊鲍山下)封给鲍叔牙,宁邑(后世称宁戚城,故址在今章丘刁镇王官村南)封给宁戚,卢邑(故址在今长清归德镇卢城洼)封给齐国正卿高傒。以上四座重镇在济右走廊上自东北而西南一线排开,仅从布局上就可见出手不凡,战略意图是很明显的。尤其可见,济南是齐国霸业的重中之重。

(梁王遗址,战国时期发现的济南城)

两汉时的济南,作为地名第一次登场。

秦朝初并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今济南地区大部隶属于济北郡。济北郡治博阳,博阳故城在今泰安东南旧县村。汉初,分济北郡置博阳郡,济北郡移治卢县(故址在今长清归德卢城洼),博阳郡仍以原济北郡治为郡治,淄博县(今山东泰安东南旧县村)。大约在汉高祖六年(前201)至高后元年(前187)之间,博阳郡治北迁至济水之南的东平陵,博阳郡改称济南郡,"济南"一名从此见诸史册。终两汉之世,济南或为郡,或为国,下辖东平陵、历城(县治在今济南旧城区)、土鼓(县治在今章丘明水镇)、菅(县治在今济阳东南)、著(县治在今济阳西南)等县,总之今济南老城区以及济南地区的东半部都在济南郡(国)的辖域之内。

济南郡治东平陵兴建于战国,汉代多次重修。城区内文化堆积层很厚,基本以汉代为主。其中城内中部偏北发现大面积夯土台基,俗称"奠基地",是两汉济南国的宫殿区或济南郡郡衙所在地。城内西北部是制陶遗址,城内西侧偏南处,俗称"铁十里铺",发现大面积冶铁遗址,出土铁器数量多,器类全,而且铸造精良,说明东平陵城在西汉时期是一处综合性的冶铁铸造业生产基地。

汉代在工矿地区设"官"予以管理和经营,比如在以丝麻纺织为主的手工业发达地区设"工官",在冶铁业发达地区设"铁官"。西汉时,全国共设工官8处,铁官44处,东平陵就各占一处。东汉章帝曾把他珍藏的三把宝剑,分别赐给三位宠臣,其中赐予尚书陈崇的那把宝剑就叫做"济南椎成"。由此可见东平陵经济之繁荣,冶铁业之发达。

(两汉时期的济南郡)

由齐州升格为济南府,济南的升级之路。

隋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裁省济南郡,以齐州直接统辖历城等属县。不久,又改为郡、县二级制,齐州改称齐郡。隋代齐州或齐郡辖历城、祝阿(县治在今禹城境内)、临邑(县治在今济阳境内)、临济(县治在今章丘黄河乡临济村)、章丘(县治在今章丘绣惠镇回村)、亭山(县治在今章丘曹范镇)等十县。至于今长清、平阴一带,则隶属于济北郡。另外,隋新置商河县,属渤海郡。唐代恢复隋初州县二级制,济南仍称齐州,商河地属棣州。

宋初,分全国政区为15路,今山东地区设京东路,齐州隶属于京东路。神宗熙宁年间,京东路划分为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由于齐州恰好地处京东东路首府青州与京东西路首府兖州之间,故而在政区归属上,隶属关系屡有变化。

当时齐州辖域仅有历城(治所)、长清、章丘、禹城、临邑五县。今平阴一带时置平阴和东阿二县,属濮州,商河属棣州。

宋代州分六等,依次为都督州、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团练州和军事州。北宋前期,齐州仅是防御州。由于宋英宗即位前曾任齐州防御使,故其即位后升齐州为兴德军,即由防御州升为节度州。宋徽宗即位后,具体说在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为尊显英宗,又升齐州为济南府。

(北宋的齐州,宋徽宗改为济南府。)

由齐州升格为济南府,也是济南在北宋时期交通、政治、经济、军事地位提升的必然结果。

北宋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济南距离京畿地区较近,且不论是陆路还是水路,都处在京东地区的交通要道上,故素有"畿左名邦""东方名郡"之誉。在经济上,济南"其地富饶",都市经济繁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铜版,就是当时济南工商业繁荣的力证),是北宋中央政权最重要的税源地之一。军事上,济南位于北宋政权北部防守的前沿地带,战略地位重要,故而时人有"全齐奥区,首推历下"之语。文化上,北宋前期,济南一带是儒学复兴和古文运动的重要基地,北宋中期以后更是俊才星驰,词坛两大高峰"济南二安"——李清照(易安)和辛弃疾(幼安)——的横空出世,更为济南增添了无限的荣光。

北宋重文轻武,以文治国,往往把著名的文臣外放到名胜之地去任职,故而饶山水之胜的济南也就"每有风流太守来"了。在众多曾经任职济南的风流太守中,尤以曾巩(字子固,雅号南丰先生)对济南城建和济南文化贡献良多。

"山东第一州"

金代,济南府下辖历城(府治)、章丘、长清、济阳等七县。商河县属棣州,平阴、东阿属东平府。金代在今山东地区设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这是历史上首次以"山东"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当时,济南府隶属于山东东路。山东东路首府为益都(青州),但是山东东西路提刑司以及后来添置的山东东西路宣抚使司都驻济南,可见济南地位的重要,故而时人说:"济南介山东两路之间,最为重要。"

元代,山东地区属于"腹里",直属中书省管辖。济南设路,治历城,下辖11县,今济南地区大部属于济南路。平阴属于东平路,长清属于泰安州。元朝政府设置的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司和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也都驻济南。元代济南的政治地位在继续上升,故而当时就有济南是"山东第一州"的说法。

金元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经济凋敝,文化衰退。然而济南地区则是个例外。

金朝初年,金人扶植的刘豫伪齐政权从济南北郊向东借助济水下游故道,开挖了直通渤海莱州湾的小清河,济南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城市经济持续繁荣,城市建设大力推进,乃至金元之际诗豪元好问有"济南楼观天下莫与为比"的评说。

(金朝的济南成为攻击南宋的重要后方基地)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并与大小清河实现联运,进一步加强了济南水陆辐河的交通枢纽地位,促进了济南经济尤其是工商业的发展,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描述他所见到的济南,说:"第六天傍晚,抵达一个名叫济南府的城市。从前这里是一个宏伟的都市,大汉使用武力迫使它降服。这地方四周都是花园,围绕着美丽的丛林和丰茂的瓜果园,真是居住的胜地。这里丝的产量,多得出奇。在司法上,这个城市管辖着帝国的十一个城市和为数相当多的村镇。这些都是一些商业昌盛的地方,尤其是丝绸业……"

金元之际,济南诞生了两位英雄豪杰,他们是历城人张荣和长清人严实。张荣、严实趁天下大乱,分别占据章丘黉堂岭、长清青崖山,四下攻城略地,发展成为控制众多州县的军阀。后来他们先后投靠蒙古政权,成为坐镇一方的汉人世侯。在张荣祖孙统治济南、严实父子统治东平期间,济南一带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达,文教事业欣欣向荣,以致几乎整个元代,济南都是中国北方令人瞩目的文化高地,为元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省会的确立

明洪武元年(1368),置山东行省。九年(1376),改山东行省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主管全省民政。当年,布政司驻地由青州府迁至济南府,济南从此成为山东省省会,明初人危素在《济南府治记》一文中论及济南成为山东省省会的原因,说:"济南之为郡,岱宗当其前,鹊华经其后,泉流奔涌,灌溉阡陌,民庶繁夥,舟车辐辏,实乃要会之地,故置行中书省,以尊藩服。"

(明朝的济南府,山东第一州。)

明代济南府领4州26县,地域之广空前绝后,今济南绝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济南府,仅平阴一带隶属于兖州府。清雍正年间区划调整,济南府辖历城、章丘、长清、济阳等16县。今平阴一带地属泰安府,商河则归武定府。

明英宗即位后,封其次子朱见潾为德王,初封德州,后改济南,遂于成化元年(1465)在元代济南公张荣府邸旧址上大兴土木,修建德王府,历时两年竣工。德王府亦称"德藩故宫",位于济南城正中心,"居会城中,占三之一",规模宏敞,泉林优美,宫室富丽,是明代济南城中规模最大、最为华美的建筑群。

(明朝济南城城防图)

中国古城的传统建筑格局一般呈方形,四门两相对应,南北城门之间的道路形成中轴线。而济南城因地势复杂及防御需要,东门偏北、西门偏南、北门偏东、南门居中,即古谚所说的"四门不对"。受地形、湖泉和沟渠等影响,城区也没有围绕中轴线作对称布局。大致来看,北部为大明湖风景区,中、东部为官署和商业区,南部为驻军区,西部为商业、手工业和水运码头区。

总结

省会地位的确立,为济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首先,作为全省首善之地,城市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山水园林风景型城市特色进一步凸显,"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较之往昔更成为一处孕育诗人的"诗地"。

其次,水陆四通,舟车辐辏,簪缨相望,工贾毕集,济南得风气之先,大大加快了文化吸纳、消化、整合和创新的步伐,而文化的对外辐射与输出,范围之广、力度之大,亦非过去所能比。

(水系发达,交通便利,加上地处四方八达的位置,济南成为了省会至今。)

再次,更多的全国一流的文人学者流寓济南,极大地提振了济南的学风文气。

最后,省会集中了全省最庞大的高端消费群体,极大地促动了济南工商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升了与之相关的各个门类的艺术和技艺。

因此,省会地位决定了明清时期的济南,无论是在学术、诗歌、戏曲、艺术诸领域,还是在商业、饮食、中医药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建树非凡,成就卓著,在全省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总之,明清济南文化的格局、气象、成就和影响,都是与其作为一个大省省会的地位极为相称的。

参考资料

《千年省会~济南城》

《济南府志》

《济南,一个东方中心城市》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