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四笔钱”之长期投资:手把手教你学会长期投资的钱要怎么安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哪些指数基金值得长期投资呢 且慢“四笔钱”之长期投资:手把手教你学会长期投资的钱要怎么安排

且慢“四笔钱”之长期投资:手把手教你学会长期投资的钱要怎么安排

2024-07-06 06: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天,小慢将带你深入了解长期投资~

小慢认为长期投资的合理预期年化收益率在15%是差不多的。也许,你会觉得15%并不高。目前,世界上公认投资最厉害的投资大家巴菲特,他在55年的时间里,年化收益也只维持在20%。那你要是能拿到年化15%,已经很不错了。

不过,在这里,小慢要跟你提个醒,年化15%并不是说每年都能赚到15%,而是在一个长周期内累计收益折算回来,相当于每年赚了15%。

什么意思,可以看下面这张图:

这张图 是中证500指数从2007年到2017年的每年收益情况,11年间,中证500的年化收益折算回来是11%。但是,大家可以看到这11%并不是平均每年都是11%。

所以,用于长期投资的钱,一定是在3-5年内都不会被用到的钱,你需要通过时间去化解短期风险,等待未来比较高的收益。

接下来,小慢将带你深入了解,如何安排长期投资的钱:

一、长期投资的收益来自于哪里?

二、合理运用工具获取收益

1、工具选择——指数基金

2、基于估值的投资方法

三、已有存款/每月结余,如何选择投资方式?

 

一、长期投资的收益来自于哪里?

先来看下, 年化15%它究竟来自哪里?其实是来自于股市的,是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 

(图片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 

这张图记录了近50年的时间中,房地产、十年期国债以及股市的长期年化收益率,你会发现,这些国家股市的年化收益率基本上都在10-12%,它证明了股市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场所。

再来看A股,这张图里面的蓝线是Wind全A股指数走势,代表着中国股市的平均水平,它也维持着10%-12%的年化收益水平。

图里面的红线是全A股指数所含公司净资产,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资产积累。你可以理解为红线是中国经济增长,也是公司经营带来的利润增长,股市的上行是围绕着这根红线进行的。

不过股价在跟随的过程中,会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在牛市的时候,很多人都特别愿意去买,会把很多股票的价格哄抬的特别高,但实际的利润增长并没有那么好;在熊市的时候,基本没人愿意去买,把很多股票的价格压的很低,但实际的利润增长并没有那么坏。

这是一张上证指数成立以来的点位与交易量的走势图,图中的橙色线是对应时间的成交量,你可以看图中的三个圆圈。这三个圆圈是中国股市在这10年间的三个高点,尤其是2015年牛市的时候买的人最多,这个位置是市场情绪最最喧闹的时候。

然而,在经历短暂的上涨后,股市都会出现一个快速的,且幅度巨大的下跌。在市场情绪喧闹的时候进入,承受巨大的亏损,这是很多人在股市亏钱的原因。

那么,你应该如何避免不必要的亏钱经历,找对长期投资的方向,做到长期坚持下去,以获取年化15%的长期投资收益,同时还不要占用你太多的时间呢?

二、合理运用工具获取收益

1、工具选择——指数基金 

首先,你应该有一件得心应手的工具,小慢建议你选择指数基金,它是长期投资的首选。

先来了解指数,指数是按照一定的筛选条件,把符合条件的股票集中在一起,例如你听得比较多的沪深300,买的就是中国股市最大的30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

至于指数基金,因为普通人很难直接购买指数去做投资的,所以基金公司就开发出了专门跟踪指数的基金,让普通人能够以比较低的门槛参与指数投资。

指数基金有什么优点呢?

省心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以不用去学习枯燥的会计知识、跟踪瞬息万变的公司变化。当然,即使花费了很多时间在选股、选基金上,也未必能取得好的收益效果。风险低 购买单个股票常有退市的风险,一旦股票退市,你持有的股票价值就会变得极低。而指数基金不必有这个担心,因为指数基金是可以不断替换选取公司,若某个公司的业绩不好,就有可能会被替换成业绩好的。理论上,指数基金可以一直存续下去。成本低 由于指数基金是被动跟踪指数的,基金经理只需要完全仿照指数的选股方式进行管理,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所以,指数基金的管理费和交易费,相对于主动基金的费率会更低一些。

不过,指数基金只是工具而已,你还需要找到适合的投资方法,以做到长期坚持下去且安心不焦虑。

2、基于估值的投资方法

在这里,小慢和你分享一种方法——基于估值的投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你判断市场情绪,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是一种比较容易去实践的方式。

你可能会问:“估值是什么?”

估值其实是评定一项资产当时价值的过程,就好比你平时出去购物,你肯定会去看,这件东西到底有没有用,哪个牌子的性价比最高,你内心其实是有一个评估逻辑的。

同样的,在投资市场中,可以用估值来评估刚才所说的市场情绪到底是高还是低。 在估值方法里面,你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指标帮助判断,比如说市盈率、市净率、市盈率百分位、市净率百分位等。

那市盈率是什么?

市盈率 = 公司市值 / 公司盈利

市盈率是来自于股票的概念,它反应了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公司值10万,公司每年能产生1万的利润,那公司的市盈率是10倍,代表着你投资这个公司需要10年回本。

你简单想一下,10年回本的东西,是不是要比20年才能回本的东西要好一些?但是,在投资里面,不全是这样的。因为,在市盈率里面藏着未来利润增速的事情。

例如,市场觉得这个公司的利润能快速增长,明年开始就能每年产生2万以上的利润,那花20万也是值得的。所以,利润增速快的公司,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市盈率。

这对于指数来说也是一样的,单纯看市盈率是不行的。这个时候,你需要结合市盈率的百分位去看。

所谓的百分位,举个例子:

有一家咖啡店,它会记录每天的收入情况,假如今天收入了九千元,店长想看一下今天的收入效果,他只需要看一下今天的收入在以前的记录中排在什么位置,也就是计算一下今天收入在历史记录的百分位,就能够知道今天的收入好还是不好。

一样的道理,如果你发现指数的市盈率比它历史上90%的情况都要便宜,那就相当于是商品打了折,后续的上涨概率会很大;但是,如果你发现指数的市盈率比它历史上90%的情况都要贵,那你就要谨慎一点了,有可能天花板就在眼前。你可以用市盈率的百分位的概念,去近似的模拟市场情绪的高低情况。

这是2008年到2018年的市场指数和估值的走势图,图中绿色的低估区间,是高性价比的时候,图中红色的高估区间,是低性价比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这其实能和熊市、牛市非常完美的对应上。

因此,当你把市盈率和市盈率百分位结合起来看的时候,也就是开始说的估值法,它能够帮助你找到性价比更高的一些指数,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市场现在的情绪,帮助你更好的判断买卖点,去找到大概率能赢的投资,并长期的坚持下去。

三、已有存款/每月结余,如何投资?

说了那么多,你可能还是会觉得比较难落实到每个人具体的投资上,就像一个典型问题,“我有多少钱?我该怎么去投?” 

小慢觉得你需要分成两类看,一类是只有每月结余可用来长期投资,一类是其实已经有一定积蓄了,有一笔钱可以用来长期投资。

1、每月结余可用于长期投资

这种情况,小慢建议你趁早开始,把可以长期投资的钱始终留在市场上,基于之前所说的估值方法,每月去购买最优性价比的指数。然后,你一定要坚持下去,这其实也是一个不断积累本金的过程。另外,大多数人都将长期投资当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其实你只要开始了并且坚持下去,你就已经超过很多人了。

如果你没有时间去选择最优性价比的指数,你可以选择长赢指数投资计划中的S定投,它是基于估值的指数基金定投,通过简单的设置每月投入金额,长赢会根据当时的估值给出市场上最优性价比的资产。

→  详细了解【S定投】

2、已有一定积蓄可用于长期投资

一定积蓄就意味着钱是相对比较多的,那仓位控制会变得非常重要,你要针对当前可投入和未来可投入的钱做一个合理的规划,比如把这笔钱分成好多份,然后根据市场整体情绪,通过份数的逐步投入来进行仓位的控制,让仓位保持在涨跌都舒服的一个状态。

其次,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市场上可投资的资产品种很多,当你安排好足够份数的时候,就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选择不同性价比的资产进行配置,比如股票、债券、原油、黄金等。这样分散配置,能在保持较高收益的同时,还能够降低整个资产的波动,让你更好的把长期投资坚持下去。

尤其是A股市场,有的时候市场情绪会变得特别的低,机会就会变得很多。所以,当你有一大笔钱的时候,不要一笔把这些钱一次性投入到市场里面,而应该掌握好投资的节奏。你可以在一些更有利的位置,买入更多的仓位,从而把买入的成本控制在更低的水平。

不过,说实话,这对投资能力的要求特别苛刻,因为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普通人很难通过自己去完成,也没有这个精力去完成,毕竟投资只是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小部分。

如果你没有精力去构建一个完整的投资方案的话,小慢希望基于估值、仓位管理、资产配置的长赢指数投资计划中的150份方案,能够成为你认可的投资方案。

→  详细了解【长赢投资计划】

对于长期投资,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一定要趁早。同时,做好资金规划,把真正能够长期投资的钱始终放在市场上,去分享经济增长红利。相信十年之后,你一定能够感受到长期投资给你带来的非常大的变化。

风险提示:基金投顾组合策略的风险特征与单只基金产品的风险特征存在差异。投资者应自行阅读基金投资顾问服务协议、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规则、风险揭示书、基金投顾组合策略说明书等文件,在全面了解基金投顾组合策略的风险收益特征、运作特点及适当性匹配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审慎作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