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控制哪家强?红米K60 VS 一加ACE2,结局让我大跌眼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哪个车标是红色的 散热控制哪家强?红米K60 VS 一加ACE2,结局让我大跌眼镜!

散热控制哪家强?红米K60 VS 一加ACE2,结局让我大跌眼镜!

2023-05-26 23: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现在手机的3000价位,大家似乎都在拼性能和价格,也就是所谓的性价比。但是现在的手机CPU和内存基本是一样的,所以说影响性能的可能最大的就是底层算法和散热了。在开始今天的对比之前,我们先来熟悉熟悉手机散热的特点那么手机散热的关键是什么?有人说手机散热好就是CPU温度低,性能强也有人说手机散热好就是手机摸上去不烫手但是实际是这么简单吗?我认为答案可能更偏向第一种,那就是好散热的手机必定是CPU的温度被压制在温度墙下,如果CPU的发热量较大,那么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就是整个手机变成散热的载体,从手机表面来说,最好是整个表面都温热的,这样表面的热量散的出去,内部芯片位置的热量才能出的来,而那种CPU上非常热,但是原理CPU的地方却基本不发热,反而是散热不好的表现,说明热量没有及时均匀的散出来。

那么散热好对手机有什么好处吗?那就是提升性能啦!因为一个手机,你CPU的最大能力是90分的话,如果底层软件优化,可能可以让90分提到100分,但是如果散热拉跨,到达了温控瓶颈,然后CPU就降频,这时候你的CPU只有50-60分的水平了。所以为什么这两年的手机发布会,散热会称为各个品牌方非常重要和比拼的一点,各家都说自己用了XXX面积的散热,用了石墨烯,用了各种你听不懂名字的散热材料。但是具体表现如何,我认为还是拉出来溜溜才能知道谁是裸泳,谁是真的强。这次测试的是3000价位炙手可热的2款手机,红米K60和一加ACE2也就是下面两款

先看关键配置: 一加ace2: 满血版骁龙8+处理器,12/16GB大内存,LPDDR5X规格,搭载内存基因重组技术,5177mm²超大vc散热面积。索尼imx890旗舰主摄,5000毫安电池配100w闪充,其他有红外,全功能nfc,立体声双扬声器,x轴线性马达。12+256GB版本2799元。

红米k60: 降频版骁龙8+处理器,8/12GB内存,LPDDR5规格,5000mm²vc散热面积,ov64B扫码主摄,5500毫安电池配67w闪充,其他有红外,多功能nfc。12+256GB版本2699元。

测试方法,跑分!测试道具,海康威视的红外热成像仪,精度0.1摄氏度。比赛开始!左边是红米K60,右边是一加ACE2

同时打开安兔兔跑分!开跑!可以看到,一开始的待机温度,红米K60低高上2度

然后伴随着跑分的跑起,红米K60的温度要比一加ACE2要高一些。

然后我用热成像来看看,你会发现,上侧的红米K60的正面,似乎温度不高,当然红外热成像看到温度不高,屏幕的温度基本在38.3度左右,而这个时候CPU其实已经四十多度了,应该是表现了散热没散出来。而不是发热不大,毕竟跑分程序一样,CPU一样,不可能不热。

上面是红米K60,暗色区域是摄像头,旁边高亮区域就是CPU的位置,可以看到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颜色区分,从深色直接变成了亮黄色,说明这里的温度比旁边高很多,CPU的热量堆积在这里,没有通过手机背板散出。而且背面的最高温就是这个高亮区域,有44.0度。

然后下侧的一加ACE2的屏幕,基本在37.4度,正面的高温也是在一加ACE2上,说明一加ACE2的屏幕区域有大量的散热片,而且透到屏幕上的散热面积也很大,很均匀,没有明显的高亮亮斑(如果有,说明散热不均匀,有局部积热)而下面的一加ACE2的散热效果就很明显好很多,整个背板的温度比较均匀,最高42.9度。

从红外热成像其实也印证了我的猜测。那就是在散热方面,红米K60正面屏幕的散热并不理想,这么大一块面积没有通过散热材料,将热量导过来。然后背面的CPU区域也是这个问题,就导致了CPU区域明显的高热,热量堆积,极其容易发生热衰竭。然后跑着跑着,红米的跑不下去了,因为过热了,安兔兔自动结束了程序。。。这是完败啊

再放个温度对比的测试图,你会发现,一加ACE2自始至终就要比红米K60的温度低两三度

然后我跑了第二次,这次我来到了空调房,这次没有崩溃跑不下去,2个都顺利跑完了。然后看看温控曲线,红米K60还是要高上2度

然后跑分的结果,似乎因为高温,也可能因为算法,性能也差了一些。温度上红米k60最高35度,一加ACE2是33.4度。跑分上一加ACE2要高不少,算了算高了4.7%,性能差距也不小了。所以今天的结果,很明确,散热,跑分,一加ACE2强于红米K60!

希望这篇简单直接的对比测评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618买到喜欢的手机最后放2链接,喜欢的朋友欢迎点赞关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