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哈尔滨大桥垮塌原因找到了 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

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

2024-07-08 21: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与网络质疑赛跑——哈尔滨大桥“垮塌”事件 一、事件概述

2012年8月24日早晨,哈尔滨一处新建大桥坍塌,四辆载重货车翻到桥下。事故共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媒体曝出该桥是哈尔滨新建的阳明滩大桥,建成不足一年。

8月24日中午,哈尔滨市政府举行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就大桥坍塌事件发表官方说明,通报了死伤人数与载重货车的简单情况。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在发布会之后的采访中表示坍塌原因初步认为可能与货车超载有关,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调查。

8月25日下午,哈尔滨市政府就大桥垮塌事件举行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发布会通告事发桥段并非阳明滩大桥,并将事故定性为“侧滑”而非坍塌。发布会公告称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伤者正在全力救治。此外,发布会还就倾覆车辆、桥涵排查与车辆超载治理情况进行通报,并否认“找不到施工单位”一说。

8月27日,哈尔滨市政府举行第三次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三环路群力高架桥洪湖路上桥分离式匝道侧滑事故的设计单位、工程资质、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并再次强调发生事故的匝道与阳明滩大桥没有关系。

二、舆情发展态势分析

微博关注度分析

8月24日腾讯微博对此事的讨论情况

各大微博上对“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垮塌”事件的关注度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以腾讯微博上的增长最为明显。事件发生在早上5点半左右,而6时之前微博上就已出现73条相关微博。6时的相关微博就暴增数倍到560余条,7时又暴增数倍到3100余条,8时之后的相关微博数量就已经上万了。上午10时达到本日的关注最高峰3.9万多条。11时之后,微博关注度大幅回落。

舆论关注度走势

从图上看,新闻和微博对大桥侧滑事故的关注度走势大体相同。由于舆情需要一定的发酵时间,微博在事故发生的第二天(25日)出现关注度高峰。27日,哈尔滨市政府召开第三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对侧滑事故的关注度形成新的小高峰。

24日早晨,中央电视台发布消息称“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发生事故”。由于权威媒体最早发布的出事地点为“阳明滩大桥”,之后虽然哈尔滨市政府多次表示事故与阳明滩大桥无关,但仍遭一片质疑。

24日午后,人民网发来了新闻发布会的消息,哈尔滨市政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初步怀疑车辆为超载。“超载说”一时引发网上热议。

24日晚间,人民网再发一稿:“哈尔滨市建委表示,因为阳明滩大桥施工指挥部已经解散,所以无法查询到是哪家单位负责的这段事故桥梁。”这条消息的影响力不亚于“超载说”,有微博用户立刻通过新闻影像资料整理出大桥相关建设单位的名录。

25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各大都市报开始发力报道。发表题为《哈尔滨大桥垮塌,官方:疑为车压的》的文章。发表社论《哈尔滨高架桥坍塌,全是超载惹祸?》。@张泉灵在微博上说:“据说(阳明滩大桥)还申请鲁班奖?鲁班得气得活过来再死一遍!”25日下午,中新社传来哈尔滨市政府关于大桥垮塌事故的第二次新闻发布会的实录。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伤员救治情况,声明事故发生地并非阳明滩大桥,并澄清“找不到施工单位”一说。

26日,已经有媒体将报道的焦点转移到事后问责。新华社发表评论《哈尔滨塌桥事故背后有何“难言之隐”》。人民网文章称《哈尔滨市建委回应大桥坍塌事故说法前后矛盾》。文章引用网友“曾筱琪”的话:“昨天建委说查不到,今天政府说这事不存在,其实不管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只希望,事故的原因能够尽快查明。”

27日的《黑龙江日报》刊文《以人为本科学排查彻底整治,坚决杜绝类似事故再度发生》。27日下午,人民网传来哈尔滨市政府第三次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人民网的消息称,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事故大桥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

28日媒体主要以评论的形式继续关注哈尔滨大桥侧滑事故。《济南日报》发表评论《大桥已经坍塌,真相不能跌落》。《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没有安全感哪来幸福感》。

三、网民观点倾向性分析

“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垮塌”话题网民观点分布

政府公信力遭质疑(31%)

网友“铁血柔情快乐”:直到25日的新闻发布都没公布是谁干的,诚意何在?更让人瞧不起的是,通篇使用“侧滑”一词来搪塞民众。塌了就是塌了,连错误都不敢正视,还能指望说实话么?

网友“曹林”:举国媒体都聚焦哈尔滨,用的词都是“大桥垮塌”,只有哈当地媒体用的是“匝道侧滑”。看看当地网站的这篇报道:哈尔滨三环高架桥匝道侧滑,20多名农民工手掰车门救人——突发事件后地方政府两招公关手段:一是玩弄文字游戏粉饰灾难;二是打感动牌混淆视线掩饰问题。

行政问责机制应尽快启动(26%)

网友“韩志国”:民众与社会对官员本来就毫无约束能力与制衡手段,如果问责制再虚晃一枪,那就意味着放纵官员渎职和妄为。重启问责,从哈尔滨垮桥做起。

网友“杨普”:桥垮塌了,有很多原因,但是“人”的问题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本,人祸猛于虎。面对一次次的悲剧,一次次的伤痛,政府应该再多一些勇气,多一些决心,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敢于追究责任的决心。

官方信息透明度不够(18%)

网友“詹国枢”:哈尔滨桥梁坍塌事故发生三天后,公众居然至今仍对“桥是谁修的”不得而知。巨大的尴尬背后是公众越来越强烈的质疑:有关方面对桥梁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讳莫如深、秘而不宣,究竟有何“难言之隐”?

网民吐槽“超载说”(12%)

网友“范炜”:车“超载”了,车胎没爆,桥塌了。

网友“艾德嘉tony”:据说现在能安全过桥的只有米线了。

官方应直面工程质量相关问题(9%)

网友“晓东识途”:哈尔滨市阳明滩大桥引桥垮塌事故定性为“分离式匝道侧滑”。目前公开的信息是货车严重超载行驶,设计上存在先天不足。但混凝土里含有鹅卵石、木头等混合物,一条编织袋若隐若现,梁箱体内部钢筋没有被绑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关资料迟迟不对外公布,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四、媒体评论

新华社:《哈尔滨塌桥事故背后有何“难言之隐”》

重要的市政交通工程项目,“公开、公示”是最基本的要求;鲜血和生命的教训前,不存在“不能说的秘密”。细致深入的事故原因调查有待时间,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随时公布事态进展,尤其在第一时间公开桥梁设计单位名单,却是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尽之责,这是对伤亡者家属和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基本尊重,也关系到有关方面对待这次事故的基本态度和查处决心。

工人日报:《大桥“侧滑”,善后程序一个都不能少》

调查、问责、公开、反思!事故发生之后的善后程序,一个都不能少。一次完整的善后是为了保证更多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的安全,是为了保证更多百姓出行的平安。

新京报:《哈尔滨高架桥坍塌,全是超载惹祸?》

即便桥从设计到建设没任何问题,大桥坍塌也不能只归咎于超载。既然当地超载严重,平日里有没有加强对超载车辆的查处,限制其上桥?大桥垮塌不可能毫无征兆地发生,超载对大桥的损害必然是日积月累,可在大桥的日常维护工作中,为何未及时发生事故隐患所在并采取措施?此次大桥坍塌,设计、施工、日常管理维护,三个环节,必有一个存在问题。对此,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昨天也表示:“我认为刚投入运行一年就发生断裂坍塌,肯定有问题。”至于到底是哪个问题,希望这次事故的调查,能揭开真相,给公众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北京晨报:《不问责比大桥坍塌更可怕》

耗资十多亿元的大桥,不仅承载着公众的出行安全,更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此巨大工程容不得丝毫麻痹大意。不折不扣地保障工程质量安全,这本该是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总投资18.82亿元的大桥,在建成通车不到一年之后,便发生整体塌落,不仅给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惨重损失,更赤裸裸地暴露出这是典型的“豆腐渣”工程。当然,如此问题工程的败露,更是摆在有关部门面前情真意切的“反腐线索”。

五、舆情应对

大桥出现事故后,各相关机构纷纷回应。其中既有些许亮点,又有若干不足。

亮点一:响应迅速,及时更新

大桥侧滑发生在24日早晨5点左右,当天中午哈尔滨市政府就召开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发布会通告了死亡人数,并表示事故原因可能是货车超载。面对舆论中的质疑声,25日下午哈尔滨市政府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确认货车超载的事实,并表示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第二次新闻发布会还澄清了事故地点,并否认“找不到施工和监理单位”。虽然新闻发布会不断地澄清事实,然而舆论的质疑还在继续。27日,第三次新闻发布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大桥的施工和监理单位,并再次强调出事路段与阳明滩大桥无关。

亮点二:重在证据,各方参与

哈尔滨市政府为证明事故桥段与阳明滩大桥无关,没有停留在口头上的表态,而是利用地图和设计图等手段向公众解释。关于货车超载的问题,新闻发布会也公布详细的数据。哈尔滨市政府提供的证据经得起推敲和验证,是本次舆情应对的一大亮点。除了政府负责机构,其他各方也参与回应质疑。

针对有媒体指出在大桥断裂部分看到鹅卵石和编织袋,大桥第四标段的承建方表示记者所看到的编织袋应该是无纺布,在桥梁伸缩缝中采用无纺布和泡沫等是正常的做法。

不足一:前期单方面强调“超载”

尽管24日中午的新闻发布会相当及时,但单方面强调事故原因“可能是超载”有失妥当,容易造成推卸责任的印象。24日新闻发布会后,网友纷纷调侃“超载说”对政府处置事故的公信力有影响。

不足二:对责任单位语焉不详

关于事故桥段的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的质疑贯穿三场新闻发布会。24日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后,就有媒体曝出哈尔滨市建委称无法查询到哪家单位负责事故路段。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仅仅否认了“找不到负责单位的说法”,但仍然没有公布负责单位。直到27日下午的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事故桥段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才予以公布。晚通报不如早通报,应避免语焉不详造成形象损失。

六、舆情点评

一座刚刚建成10个月的大桥竟然突然坍塌,媒体和网络上对大桥背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质疑。网民们则给这座桥起了个形象的名字“桥塌塌”或“豆腐渣工程”。也有网友认为通过大桥的四辆汽车全部超重也是大桥坍塌的一个原因。也有观点认为这不是“垮塌”而是“侧翻”,事件应该是一次重载车压翻桥梁的事故。

城市公共设施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一旦出现事故,伤亡人数、事故原因以及相关责任人都需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在事故处置期间,相关机构还应针对潜在的风险做出预判和补救。在哈尔滨新建大桥侧滑事件的舆情应对中,有以下四点值得思考和借鉴。

与媒体赛跑,抢占话语先机。

与以往事故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闻发布会不同,这次事故发生后不到半天时间,主管机构就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伤亡情况和事故原因。之后的三天时间又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及时通报最新情况。由于政府新闻发布及时,掌握话语的主动权,这次事故中没有出现明显的谣言传播。

追赶舆论,与质疑并驾齐驱。

舆论的动态性要求政府新闻发布随时待命,质疑得不到正面的回应就会蔓延。本次事故的舆情应对紧跟舆论焦点,回应舆论质疑,在对话中消除公众对事件的误解和对政府的误会,三场新闻发布会功不可没。

秉承科学的精神,重视证据的作用。

事物的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在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后,哈尔滨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初步怀疑车辆为超载,但具体事故原因还要在专家组调查确定后对外公布。由于未涉及大桥本身的原因,网友纷纷调侃“超载说”。第二次新闻发布会通过地图和设计图向媒体解释了事故发生地与阳明滩大桥无关,相关图片被媒体纷纷转载。尽管公众对于“事发地是否是阳明滩大桥”仍有怀疑,但哈尔滨市政府提供的证据是经得起检验的。与仅仅口头解释相比,使用图表等证据进行说明的效果要好很多。

主动反思,落实行动。

在事故发生后,尽管有媒体报道黑龙江省做出查找安全隐患、全面整改工作的部署,同时强调“不允许隐瞒作假”,但是一篇反思文章难敌千口。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新京报》等多家媒体在事故发生后纷纷发表评论,直指哈尔滨市相关机构。事实上,媒体指出的都是关于预防和处置方面的常规问题,如果哈尔滨市政府能够像事故发生当天一样迅速主动作出反思,并落实到行动,将更有利于舆情的化解与政府正面形象的塑造。

◆舆情应对小贴士·黄金4小时

释义:亦有“黄金2小时”、“黄金1小时”之说,强调涉事主体介入、新闻发布的及时性,即速度第一。新媒体环境下“层层请示汇报”已不能满足突发事件的应对需求,需要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声,展现负责、重视的姿态,获得网络舆论的话语权。这条技巧考验涉事主体的应急能力,建立舆情应对长效机制,“早发现、早介入、早发声”才能保证“黄金∗小时”内介入。

案例延伸:“天水市委秘书长”酒驾打人事件

2013年6月30日,网友微博称“天水市委秘书长及政法人员”与出租车司机和乘客发生肢体冲突,导致出租车上乘客住院。天水市官方在获知不到三小时内回应称,打人者身份为个体经营者,驾乘人员均非天水市委、市政府以及市直部门、单位公职人员,并告知公众,发生事故的车辆不存在酒驾问题。快速回应压缩了不实信息传播的事件和空间,使得危机应对的难度降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