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交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和同学闹矛盾不想上学 师者交流

师者交流

#师者交流|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小于是入学一个多月的男生,是双胞胎中的弟弟,比较要强,从小学开始成绩就没有哥哥好。小学时曾在班级里发脾气,跑离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大家都不愿意和他玩。他特别想重新开始,对自己很有期望,暑期班主任家访时他表示期望自己能考上市重点高中。但是,进入初中后,他的成绩不像哥哥那么靠前,起伏不定,他就经常在家发脾气,并向家长表示不想来学校,觉得自己胸口闷,想去看心理医生。在家会经常和妈妈哭闹,对哥哥发脾气、攻击哥哥。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从小在竞争的环境下长大,使他在认知上调整难度大,这需要家长与学校的配合。学校已经针对他的情况,请班主任、任课老师、心理老师、家长进行过详细的商讨,帮助这个孩子调整认知、改变行为,以顺利适应初中生活。

从以上几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预备年级的学生出现拒学情况主要是对新环境不适应,与以往的学习成绩和环境进行对比,孩子在上学前表现出逃避、哭泣、惊慌、抱怨和自我折磨等行为。在心理方面,拒学学生具有明显的苦闷、烦躁、焦虑等心理特征。在身体方面,拒学学生具有头昏、胸闷、腹痛等症状伴随。

2. 初三年级的拒学现象

与预备年级相比,初三学生出现拒学情况的表现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会比较明目张胆地向父母表示自己不想来学校,读不进去书,并且不来学校的时间会明显比其他年级的同类学生要长很多,有的甚至可以一两个月不来学校,伴有躯体症状的情况会明显少于其他年级的同类学生。

小强是我记录的第一个初三年级拒学的学生。初三第二学期,他已经不来学校一周左右了,家长已经没有办法让他来上学,并且他什么也不和家长交流。我和班主任老师到家里去看他的情况。从他沉默的态度、冷漠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他态度的坚决。他主要是因为同学关系有点小矛盾而不想到学校上学,想远离那个跟他有矛盾的同学。这个学生后来一直在家复习,直到中考。

小乐也是初三下学期出现拒学行为。我和班主任来到她家里,我和她单独交流得知她想在家自学,不想进学校,觉得在学校学不进去。现在进入复习阶段,由于以前底子薄,老师讲的很多内容她都不会,每天都很难过,可是妈妈觉得她在家根本就不看书。在和她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她始终不太愿意讲话,但是倾听比较认真。我们假设:如果回学校,应该采用何种方式学习?我把和她交流的结果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最后达成一致,就是她可以在课堂上做自己会的练习卷,不用跟着老师的进度。第二天,她回到了课堂。直到毕业,她未再出现拒学行为。

分析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初三阶段的学生拒学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日常中的矛盾,如果在较低年级不至于成为拒学的原因,但在初三阶段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应。二,孩子现有成绩和未来预期有着较大的差距,引发逃避心理。三,孩子拒学行为的周期较长。

3. 其他各年级出现的拒学现象

其他各年级中,完全不来学校上学的学生比较少,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还是会有,并且多数都伴有躯体症状:肌肉紧张、心悸,周期性出现的胃痛、腹痛、头痛或者其他疼痛,恶心、呕吐、腹泻以及呼吸急促,等等。他们会出现抗拒行为 : 他们通常乖乖待在家里 , 当要求其上学时会有言语和行为上的反抗。例如 : 发牢骚、哭闹、发脾气,甚至表现出攻击性行为。通常早上较为严重,表现为拒绝起床。同时他们在心理上表现出不良适应性的恐惧及过度焦虑,较易出现分离焦虑、广泛性焦虑和社交焦虑、抑郁以及适应障碍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睡眠问题。

拒学行为的原因分析

虽然说各个年级的拒学会有不同表现,但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类似,可以分为个人、家庭、同伴群体、学校、社会五个方面。

从个人角度来说,比较敏感、内向、胆小、自尊心比较强的一部分孩子,他们会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甚至多疑,容易产生拒学问题。从家庭方面来看,在养育方式上,父母过于溺爱或者是过分干涉孩子,造成孩子内心脆弱、耐挫力比较差,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要弱一些;在家庭结构上,家庭结构长期不完整、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的孩子,容易出现拒学问题。在同伴群体方面,在校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一部分孩子,他们缺乏朋友,不受同学欢迎,容易出现拒学问题;受到同学嘲笑与欺凌的一部分孩子,他们会惧怕来学校,也容易出现拒学问题。从学校来看,学业有困难的一部分孩子,他们由于无法完成课业,会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与责罚,也容易出现拒学问题;学校管理过于严格,或者是老师过于苛刻,学校追求升学率、考试排名等,使孩子排斥学校与老师,也是学生拒学问题的原因之一。从社会来看,有关升学、就业压力方面的负面报道和宣传,也对一部分孩子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拒学的本质是不适应学校生活,上述五个原因中,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是主要原因。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不良的教育方式,如要求严格、亲子沟通不足、家长过多保护、家庭外的互动不够等。学校因素主要包括考试压力、师生关系和群体关系的恶化等。

拒学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中学生拒学行为的矫正,一是尽早让孩子回到学校,孩子在家滞留的时间越长,回到学校的难度越大;二是取得孩子对矫正的理解和配合,这是心理方面暂时出现的行为现象,不是疾病,无需抵制;三是需要建立一个矫正团队,包括专业心理教师、家长、班主任和孩子。

最好的矫正是提前预防和遇到后及时矫正。我认为可以从预防和对策两个方面,从家庭、孩子个体、学校、社会四个角度入手。

1. 建立科学友善的亲子关系。拒学的孩子中,有 50% 左右父亲或者母亲长期不在身边,他们要么是在外地工作,要么是婚姻重组后,把孩子放到老人那里,亲子之间长期缺乏沟通;有 60% 左右家长都比较溺爱孩子,对孩子缺乏约束力。父母与孩子加强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动态、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可以防患于未然。

2. 顺应和引导孩子阳光成长。从孩子个体来说,如果孩子是比较胆小、内向、适应性弱、爱抱怨、敏感、孤僻、比较自我的这种类型,家长就要从小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大方、大度一些,不要总是计较得失,同时,不要总是指责孩子。这需要家长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关注,并且身体力行地和孩子去实践。孩子到初中出现拒学问题,其实早就有苗头,只不过是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3. 探索有效的策略矫正治疗。对于已经出现拒学问题的孩子应该采用何种策略来有效解决呢?我觉得可以从个体咨询、家庭治疗、学校辅助几方面入手。个体咨询的策略和方法是多维度的,一般会先明确孩子焦虑以及拒学行为产生的原因,而后认知重建,以帮助孩子辨别不良思维 , 学会理性思考。这时往往需要家长与班主任、心理老师共同配合,使孩子能够减轻抵触情绪。学校咨询工作可以建立班级的支持性方案,避免学生返校时遭遇嘲笑;建立学校和家庭间的辅导计划,帮助学生形成在学校时的正面体验。

4. 营造有利的社会舆论氛围。社会应尽量避免对于拒学等负面信息的大量与夸张的报道,形成一种正面导向与社会舆论,让学生可以正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本文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