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庵镇来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周至县张东升神父简历 祖庵镇来历

祖庵镇来历

2023-07-24 17: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鄠邑”脱胎于“扈(hu)邑”,“扈邑”两字则更为古老,距今将近4100年。

扈邑在远古时代,是大禹儿子有扈氏的封国,都城在如今甘亭镇郭村、韩村一带,《元和郡县志》载:“故户县城,在今县城北二里许,夏之扈国也。”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

大禹死后,大禹的儿子夏后氏的夏启改“禅让制”为“家天下”,建立夏朝。有扈氏不服气,为了王位继承权,与夏后氏大战于今天的甘河、甘峪口一带。

此事《史记•夏本纪》有详细记载:“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之野。”有扈氏是黄河部落族联盟的“十二牧之一”,亦称扈国。这便是“扈邑”的由来。(丰镐遗子书文)

大禹子夏启废禅让制建夏朝

夏朝灭亡,到了商朝时期,这里又变成了北伯侯崇侯虎的”崇国”,西伯候姬昌剿灭崇侯虎,从西岐迁都于此,建立“丰邑”。

周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改“扈邑”为“鄠邑”。汉朝初年设置“鄠县”。

1964年为了简化生僻字,“鄠县”改为“户县”,2016年底批复户县撤县设区,户县最终变成“鄠邑区”。

祖庵镇重阳宫

重阳宫所在的祖庵镇地处鄠邑区和周至县的结合部,在鄠邑区以西,穿过鄠邑区县城甘亭镇一直朝西开车,过涝河、甘河即到 祖庵镇。

在正街路北可以看见门口有“天下祖庭”四个字的大型景观石,后面山门有“重阳宫”三个大字,这是元朝昭文馆大学士真迹,看见了重阳宫,就到了祖庵镇。

周至县终南镇

现在的祖庵镇归鄠邑区管辖,实际上祖庵镇这一块地方自古千年间一直归周至县管辖。周至县有个终南镇,以面向终南山而得名,离祖庵镇近在咫尺。

早在汉武帝太初年间,当时的终南镇就是周至县的县城。北周天和二年,周至县县城从终南镇被撵到了现在的鄠邑区甘河镇,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周至县城才从甘河镇搬到了现在的二曲镇。

唐武德二年在终南镇这里设终南县,后撤销沦为清平镇。到了宋朝大观元年,清平镇出了个道士张守真帮助赵光义登上帝位,朝廷复设终南县。元朝时期,撤销终南县并入周至县至今。

今天鄠邑区的祖庵镇、甘河镇在古代都隶属于周至县,解放后才划到户县(今鄠邑区)管辖。

所以现在祖庵镇虽然隶属鄠邑区,但是文史资料要在《周至县志》里面找。清乾隆年间周至县令邹儒撰写《新建终南义学记》记载:“县东三十里,有终南镇,山水秀丽,村庄辏集,乃邑之名区也。

按唐书武德初置终南县,何其盛也.........今乃列为,又于祖庵镇修骆公祠。”

周至县最早是大禹父亲“崇伯鲧”古骆国的封地,商朝时期,祖庵镇这里还有一个小封国,这就是“古郝国”,所以祖庵这地方历史也是十分久远。

古时祖庵镇一直隶属于周至县,祖庵此地跟随周至来回变换行政隶属,东汉时期归武功县,到了唐朝好不容易归了京兆郡(西安)。

到了后唐就归了凤翔府(宝鸡),元朝又归安西路(西安),明清总算安顿在西安府(西安),解放初期又先归咸阳,后归宝鸡。看的人现在是一头雾水。

重阳宫王重阳画像

祖庵这地方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甘河在祖庵镇南三里处分成两条河,一支向西绕镇北去称“西甘河”;

一支向北穿镇而过称“东甘河”。东西甘河又在祖庵镇北五里处合二为一流入涝河最终归渭。

《周至县志》记载:祖庵此地早在宋代便形成大的村落。因刘蒋两姓居多,故叫刘蒋村。

西安这一片,宋元时期,先属宋朝,后归金国,最后又被元朝占领,战乱频繁。但中国古代是农业经济,有水的地方农业就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就容易形成集镇,因有东西甘河水利之便,刘蒋村形成集市贸易。

因双河环绕,故改刘蒋村为双溪镇。

清朝乾隆年间的《西安府志》第8卷“大川志”引用明朝《周至县志》记载:“甘水北流至李家寨分二支,其西支流径双溪镇西,为沙河(西甘河),至宋村东北入渭;其东支流径双溪镇中,为瑞福河(东甘河),至史家庄入渭。”

可见甘河最早是直接入渭河的。要说起祖庵此地从“双溪镇”变成“祖庵镇”就不得不说全真教主“王重阳”。(丰镐遗子书文)

射雕:中神通王重阳

关中灵秀之地,自古多出神仙,楼观有太上老君,华山有陈传老祖,骊山有女娲娘娘,终南山有云中子;集贤镇有赵公明,终南镇有钟馗,玉蝉镇有刘海;

天仙配在苍峪口,白蛇传在木塔寨,牛郎织女在斗门;周文王祝村义收雷震子,闻太师魂断王曲绝龙岭!仙道传说经久不衰!

古都咸阳也不类外,现在天下驰名的“茅山道士”开山鼻祖“三茅祖师”就是汉朝时期咸阳南关的“茅家三兄弟”。

到了宋政和二年,在今天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双照镇大魏村人王家出生一个小孩叫王中孚(也就是后来的王重阳),幼好读书,更擅长骑射,后府学,高中宋朝文、武双举人。

还没等到王中孚当官,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了。金国在宋朝的地盘上立了一个傀儡政权,这就是刘豫的大齐,关中地区就由刘齐管辖。

宋朝的文凭大齐肯定不认呀,没办法。王中孚接着应试,进入咸阳府府学,成为刘齐政权治下的诸生。

刘豫的大齐王朝稀泥摸不上墙,金天会十五年,金国直接废了大齐国,自己管辖关中一代。金天眷元年举行武举,王中孚前往应试,中甲科,成为地地道道的“武状元”。

王中孚改名王德威,但是未得到重用,而是被安排到甘河镇成为一个收取酿酒税的小官。所以《射雕英雄传》里面说王重阳抗金失败,才出家修道活死人墓,当为杜撰之说。

祖庵:活死人墓

金朝正隆四年王德威自己说在甘河镇碰见八仙里面的吕洞宾和汉钟离,在遇仙桥得到汉钟离和吕洞宾点化后,王德威随出家为修道,于金大定元年在终南山南时村(今祖庵镇成道宫村))掘地为墓,题为“活死人墓”,开始了离家弃俗的修道生涯,以纸牌写上“王害风灵位”立于墓中,并改名王重阳。

金朝大定三年,王重阳填堵了“活死人墓”,迁居到双溪镇所在地刘蒋村结茅庵居住,大定七年王重阳将刘蒋村茅庵焚毁,并向众人辞别,到山东宁海州传道,遇到了后来全真教的骨干周伯通和全真七子。

射雕:中顽童周伯通

大家看仔细了,大名鼎鼎的全真教二把手“中顽通”周伯通这个人不是臆造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可见金庸先生之博学非同一般。

《全真教祖碑》碑文节选:“郡豪有马从义者,先梦南园仙鹤飞翥,俄倾,真人至,马公信犹未笃,真人於鹤起处筑全真庵..........法名曰钰,号丹阳子。........有谭哥者,患大风疾,垂死,乞为弟子............训名处端,号长真子。.........又有登州栖霞县丘哥者.........训名处机,号长春子者是也。

九年巳丑四月,宁海周伯通者,邀真人住庵,榜曰:「金莲堂」。夜有神光,照耀如昼,人以为火灾,近之,见真人行光明中。

宁海水至咸卤,真人咒庵之井,至今人享其甘洁。于是就庵建「三教金莲会」伯通为会首。”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山东宁海州本地有土豪,给王重阳修了一座全真庵,王重阳收为徒弟,赐名马钰,道号:丹阳子。后来又收谭处端为弟子,道号:长真子。

又收栖霞县丘处机为徒弟,道号长春子。到了大定九年四月,宁海人周伯通为本地道首,有庵堂名曰“金莲堂”,便约王重阳来此居住,到了半夜庵堂起红光,百姓以为起火,前来救助,看见王重阳在光芒中行走。

当时宁海靠海,井水咸苦,王重阳在金莲庵的井上做法,井水立即变得甘甜。百姓感恩在此修建庵堂,名曰“三教金莲会”,王重阳命周伯通为会首。

全镇祖庭

王重阳去世后,弟子护送其遗骨葬于旧居。马钰袭掌全真教,在王重阳修道的双溪镇刘蒋村重修祖师茅庵,手书“祖庭”二字为额。

嗣后,王重阳弟子王处一上奏,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丘处机远赴大漠觐见成吉思汗,被封为国师,总管天下道门,全真教大行天下。丘处机又请改名重阳宫。

元朝至元六年,元世祖忽必烈敕封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时重阳宫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

至大三年,元武宗进一步加封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因王重阳真身埋葬于此,称“全真祖庭”,“祖庵”二字也就是从此而来。

双溪镇亦因之改称祖庵镇,迄今已有800余年。(丰镐遗子书文)

重阳宫:王重阳墓

正如《广两曲志》评述:“甘水翼之、郝村分封,五帝肇基,重阳建宫,三辅巨观”。

千年风雨,今重阳宫尚在,里面有王重阳弟子丹阳子马钰为师父守墓而植的“千年银杏树”,还有以历代碑刻闻名的“祖庵碑林”,以及王重阳祖师墓。

甘河遇仙桥

今王重阳碰见吕洞宾和汉钟离两位神仙的“遇仙桥”还在,是宋、金时期在甘河上所建三孔石拱桥,桥梁保存尚好,南北两边各有四条圆雕龙头,北面东边第一个龙头的龙须上雕有浮雕王八一只,紧紧咬住龙须,人称“鳖咬龙胡子”

今西安城里有个“八仙庵”,里面有个遇仙桥,就是甘河遇仙桥的“高仿版”。

明嘉靖《陕西通志》记载:“遇仙桥,跨甘河,通鄠县,为王重阳遇仙处。相近双溪镇有通济桥,赤谷、甘谷水经其下,祖庵镇瑞福河上有瑞福桥。”但不知此处因何要将双溪镇和祖庵镇混用,实在令人不解。

秦人尚黑,饥寒能战,关中之地,古为帝都,文风墨气尤重。明朝时期虽帝气外泄,但祖庵此地仍出了几位风流人物,首屈一指的当属“王氏三贤”。据《明史》、《贾志》记载:王家世居祖庵南街,其父王傅好书善文,是明朝成化11年乙未科二甲进士13名,官至太仆卿、郧阳太守、为官直谏,官声颇佳。

王傅有三个儿子,个个文采出众,其三子王元亨早在正德二年就科考中举。到了正德六年辛未科考,其长子、次子更是双双高中进士。一门四贤才,两代三进士,所以王傅的三个儿子也被称为“王氏三贤”。

王傅长子王元凯高中二甲进士37名。授兵部给事中,时户部侍郎王崇庆以谏言获罪廷尉,王元凯上奏施救。皇上大怒,诏诣左顺门对状。王元凯曰:“主事侍郎官因谏言入狱,我是谏官,以谏言得罪,是我的本分。

现在权奸诛灭未久,朝廷不可以谏言施罪与人,以滋祸端。”皇上感悟,释放王崇庆。当时权贵当道,王元凯上奏,均不得报,乃力疏恳致仕。归乡后专心著述。

王傅次子王元正高中三甲进士123名,授翰林院检讨侍经筵,明朝嘉靖三年爆发了“大礼议”事件,王元正就是参与者之一,老逝后被追赠光禄寺少卿。

继“王氏三贤”之后,明朝嘉靖年间祖庵镇又出了一位李复聘。李复聘是祖庵镇西街人,嘉靖41年高中壬戌科三甲进士102名。任山西闻喜县知县,勤政爱民,备受百姓拥护。

其任广东道御史时,不畏强权,上疏弹劾大臣11人,荐举有望官员10人,被称为“铁面御史”。升任江西参政后,因病归故里。后复出任湖北郧襄副史,治兵蕲州,不久疾卒,以身殉职。李复聘墓原位于祖庵镇西北,墓前有石羊一对,前些年差点被盗。

祖庵城隍庙

康熙《周至县志》载:“周至县有县城镇、终南镇、哑柏镇、祖庵镇、青化镇、临川镇。清乾隆十四年新增马召、黄巢峪、焦家集3镇。”

到了民国年间逐步形成4大镇,8小镇之说。民国14年重修《周至县志》载:“4大镇为县城镇、哑柏镇、终南镇、祖庵镇。”

祖庵村所在的祖庵村分东西南北四堡子,原先为防御匪患都修有城堡,当时堡子内有个大十字,分出四条大街。

关帝庙、城隍庙雄踞街中,东门外是送子娘娘庙,西门外有三义庙,南门外有药王庙,北门外就是重阳宫。四条大街商铺林立,好一处繁华景象

影视剧《让子弹飞》

因祖庵镇靠近终南山,民国时期南山多匪,山下但凡经济繁华之古镇都驻有民团。民国初年关中各村都兴办神团(又名:硬肚团、红枪会,类似于义和团,苦练刀枪不入)保寨防匪,后来被吸收为民团,驻扎北街。当时周至县曾设塘房5处,其中就有祖庵塘,当时还有驻兵四人。

祖庵镇还有区公所,驻扎在城隍庙。

民国元年到民国15年间,周至县走马观花换了24任县长,当时土匪横行,日闻匪警,夜有抢案,南山下的黑水口子、辛口、西骆峪内成了土匪的聚集地。早在清光绪廿八年的时候蒋村镇乡贤宫炳南就在祖庵镇南街创办双溪学堂,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乡贤在民国17年也惨遭土匪杀害。

民国27年(1938年)兴平有名的惯匪余明友曾到祖庵镇抢了两碗大烟土,民国34年(1945年)祖庵保警队放纵队丁带枪砍伐东寨堡河堤树木32株,乡民劝阻,反将乡民3人绑去。乡民代表李先生前往调解,也被吊绑在城楼上拷打,有乡民带巨款前去望乡坪,也被保警队以抓赌为名,拦路抢去。后来保警队队长带骨干直接上山当了土匪。

虽说南山土匪不少,但祖庵也不乏革命志士。民国 2年的时候,祖庵镇出了一位牛人,一时间省府震动。这就是李秉银,李秉银为了反抗官府的欺压联合安家寨安大魁,带领数干本地群众占据香山,竖起“打富济贫”的旗号,一时间周户两县惊慌,省府大震。急忙派兵镇压,最后寡不敌众李秉银单骑逃往终南山。

祖庵此地民风彪悍,民国18年(1929年)国府在祖庵镇成立区党部,我党在祖庵镇也成立地下组织。当年临川寺农民暴动,祖庵区公所曾被捣毁。

民国21年(1932年)祖庵区长高区长带领副区长,催粮委员,保卫团长等人催粮逼款,吊打拘禁群众。王郭村青年农民李希平,秘密组织农民骨干70余人暴动,当晚冲进祖庵,杀死副区长以下4人,缴长枪11支,救出被关押的农民10多名。撤出祖庵后,占据周至虎头山,后被县长王文伯率官兵冲散。

祖庵镇祖西村

解放初期祖庵镇的堡子还在,解放后50年代黄土搬家时期祖庵各堡城墙先后拆毁,四堡名称渐失,后多称祖庵四街。

1958年3月将周至县甘河、青阳、永安、祖庵4乡(大水屯、小水屯除外)和尚村、九峰两乡白马河以东的12个自然村划入户县,至此祖庵镇隶属户县管辖。

2000年按东、南、西、北街方位,祖庵村分为“祖东村、祖西村、祖南村、祖北村”四个村。2013年祖庵镇被列入陕西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之一,2014年祖庵镇又进入全国重点镇名单,2016年影视大鳄华谊兄弟曾来祖庵考察,乡间流传要在此地修建影视城,2017年祖庵镇又进入西安市特色镇名单,2018年五月从九峰虎头山下来开车前往渼陂湖路过祖庵镇,看见镇口不知啥时候修了一个大牌楼,上书“祖庵古镇”四个鎏金大字,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条通往鄠邑区县城的大路上原先有一景,就是路上有一长溜长了几十年二十几米高的水杉树,这次路过此地有好长一节地方,树竟然没有了。(丰镐遗子/张新武书文)

编辑:小户 |审核:李琦

资料来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