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吴孟超院士讣告 痛悼!“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

痛悼!“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

2022-10-08 19: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痛失双星!据央视新闻消息,2021年5月22日中午13时05分,就在袁隆平院士逝世的前两分钟,“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

吴孟超从医70多年,自主创新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论基础,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台中肝叶切除术,至今完成一万六千多台重大肝脏手术,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肝癌患者术后最长存活已达45年。如今全国肝胆外科的专家和医生中,八成以上都是他的学生。

吴孟超在96岁高龄时,仍坚持每周至少安排三台手术。他曾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2019年1月14日,当时97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从院士退休。从1949年同济大学毕业后,吴孟超就一直在第二军医大学工作,到退休时整70年。

在院士退休仪式上,吴孟超说:“虽然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我觉得我身体还可以,所以我有信心,也有决心。”

2015年南方日报记者曾获准跟随当时94岁的吴孟超进入手术室,亲历他为一名肝癌复发患者做手术的全过程。在现场,吴孟超做手术不仅手稳,而且手准、手快,手术时甚至不停催促递送器械物料的护士“快一点”。

此前报道: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医学是温暖心灵的科学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周一早上9时许,穿着灰蓝色洗手衣的吴孟超在外科手术室外,花了近2分钟时间用满是泡沫的海绵仔细刷洗着手臂,接着熟练穿上了深绿色的手术衣。外人很难想象,这位戴着手术帽、口罩和眼镜,只露出花白眉毛,身形瘦小的医生是一位94岁的老人。

2015年,吴孟超手术前仔细洗手。

手术室内,一名63岁的肝癌病人已经进入麻醉状态,助手医生和护士也已就位,等待着吴孟超主刀切除肝癌细胞。

50多年前,吴孟超选择进军肝胆外科时,国内这一学科还是一片空白。如今,他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尽管已是九旬高龄,他仍坚守手术台,每周都要安排1—2台手术。2013年,他甚至为自己的女儿做了肝癌细胞切除手术。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九旬高龄亲自为女儿做手术

近日,笔者飞赴上海,获准进入手术室,目睹了吴孟超手术的全过程。

手术台上这位63岁的病人,曾在18年前由吴孟超主刀,切下了一个巨大的肿瘤,18年来一直安然无恙,前段时间因为外伤入院检查,才发觉肿瘤已复发。影像片显示,他的肿瘤已长到与肝脏一般大小,且与血管紧密缠绕,分离难度很高。

打开腹腔时,更加棘手的问题摆在眼前:因为此前做过手术,病人的腹腔粘连非常严重,肝脏、肿瘤与腹壁长在了一起。

身形瘦小的吴孟超站在病人的左侧,踩在踏脚凳上,头微微低下去,眼神笃定,耐心地一点点分离腹膜与腹内器官。助手们用剪子勾住已分离开的腹壁,用吸引管不时吸去腹内渗出的血液。

10分钟,20分钟,30分钟,40分钟……时间一分一秒地走过,手术室内气氛安静而紧张。一直悬着手腕进行操作的吴孟超依然沉稳笃定,动作熟练灵活。

9时50分,腹腔粘连终于分离完毕,病人紫红色的肝脏呈现在眼前,出血量开始增加,一团团蘸满血的纱布被扔进了桶内。吴孟超开始分离肿瘤与肝脏:既要保证肿瘤被干净地切除,又要尽量少切除正常肝脏,方寸之间衡量着主刀者医术的高低。

肝脏大部分被腹壁覆盖,里面的血管、胆管在肝脏切除过程中需要离断、结扎。在肉眼看不到的情况下,只能靠手感来判断。吴孟超不仅手稳,而且手准、手快。他可以凭手感就能分辨出肝脏与肿瘤之间缠绕的分界线。

10时20分,一个11.8×10.2厘米大小的肿瘤被分离出肝脏。护士长搬来椅子,他这才疲惫地坐下,由助手负责缝合。

但新的状况出现了:病人的出血量明显增加,一时间气氛重新紧张了起来。术前备血量已不够,医生们开始紧急向外院协调用血,护士们小跑着送来血浆、纱布和药品。吴孟超又投入了急救。

11时10分,病人情况稳定下来,吴孟超背着手缓慢地走出了手术室。两个多小时的手术,让他疲惫不已。

90多岁还上台做手术,吴孟超在手术台上专业的表现令人肃然起敬。更令人钦佩的是,在2年前,他还曾亲自主刀为自己的女儿做手术。

当时吴老50多岁的女儿结肠癌肝转移,会诊时许多医生都不敢给她做手术,最终吴孟超决定自己来,“躺在手术台上,她就不是我的女儿了,她就是个病人嘛。”虽然说得轻松,但术后那段时间,吴孟超一有空就去女儿床前陪伴看望。

向肝脏外科进军连闯“禁区”

肝脏血管密集,纵横交错,手术中极易引发大出血。50多年前,肝脏手术在国内被视为生命禁区。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肝癌患者占了世界患者数量的一半左右,而当时肝癌手术的成功率却是零。

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以后,吴孟超在老师、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的建议下,选择了当时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的肝胆外科,接连闯过了肝脏手术的多个禁区。

1959年4月,吴孟超小组制成了中国第一具能满足科研需要的肝脏腐蚀标本,中国医生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肝脏内的血管分布;他创立“五叶四段”新理论,提出肝脏解剖在外科临床上分为“五叶四段”最为实用;为解决肝脏手术临床的出血难题,他尝试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常温下无血切肝法”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

1960年3月1日,他在常温下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闯入了“禁区”;1963年,他成功地实施了中肝叶切除术,突破了“禁区中的禁区”,1975年,他成功地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18公斤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并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使外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成功率达到100%。

“光靠开刀解决不了肝癌的问题,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作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分外注重基础研究,力排众议,扩大了实验室规模,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外科专科研究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他“实现了从一名外科医生向一位科学大家的跃升”。

从医60多年来,吴孟超为14000多名肝胆癌症患者做过肝脏手术,从未放下过手中的手术刀。他在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为国内外培养了超过1000名肝胆外科人才。

吴孟超平时态度温和,但一站在手术台上自然就会流露出一种威严,握紧手术刀的双手有力又坚定。他动情地说:“我现在90多岁了,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所以我需要培养更多人才,把这个平台铺好,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对待肿瘤“快、准、狠”对待病人“慢、拙、仁”

吴孟超的同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曾说,“吴氏刀法”对待肿瘤“快、准、狠”,对病人则是“慢、拙、仁”。吴孟超在病人中的口碑极好,除了精湛的手术技术,还因为他对待病人总是如春风般温暖。

2015年,手术中,中间执手术剪者即为94岁的吴孟超。

“你是哪里人,家里有几口人?”面对千里迢迢前来求医的病人,他总是会先跟病人聊聊家常,让病人消除紧张的情绪。冬天的时候,他会先把手捂热,再去触碰病人的腹部做检查;他还坚持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给病人用便宜的药,减少重复检查。

护士程月娥说,吴老问诊很仔细,往往看一个病人要问上半个多小时。由他负责过的病人,总会被吴老不经意的小细节所感动:检查时顺手拉上屏风,检查完后顺手掖好被角,并弯腰将鞋子摆放好。

2005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参评时,上级派人来考核,他原定的手术需取消。但吴孟超却坚持不能推迟手术,只因病人是一位穷苦的病重农民,来上海住院的钱都是村里一点一点地凑起来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

吴老有20字“养生口诀”——心态平衡,脑子常用,手脚常动,管住嘴巴,定期体检。他保持平和心态,平淡面对各种殊荣和各种烦恼,一心投入医学研究中,把每天查房、定期门诊和为患者做手术看做是身体锻炼。

“我觉得医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可以指导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做得好的话,能够得到病人的尊重,那是其他职业很难体会到的一种感觉。”吴孟超说得很实在。在他的影响下,三个子女也都学医。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吴孟超白眉微动,慈祥地笑着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