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81年,被威胁砍断双手……吴孟超院士的一生让人泪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吴孟超院士做了多少手术 离家81年,被威胁砍断双手……吴孟超院士的一生让人泪目

离家81年,被威胁砍断双手……吴孟超院士的一生让人泪目

2023-06-08 11: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21年5月22日是让人悲痛的一天。这一天,我们痛失两名院士。

一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

另一位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老先生。

袁老先生让我们不再饿肚子,吴老先生则是让很多病入膏肓的人恢复健康,重获新生。

吴孟超老先生是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也是中国肝脏外科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他在医学上成就惊人,还被誉为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

1922年8月31日,吴孟超生于福建省闽清县。因为家里人口众多,为了讨生活,5岁时他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

在马来西亚,幼年的他上午帮父亲割橡胶,下午去华侨学校读书。

割橡胶是很辛苦的劳动,半夜就得起来,在漆黑的橡胶树林里背着竹筐赤脚前行。他经常一天就要割一百多棵树。

到初中毕业时,他的双手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一把割胶刀玩得飞转。

他曾笑言这是自己接受的最早的操刀训练。而到90多岁宣布退休时,他也仍保留着当年那把割胶刀。

初中毕业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身为班长的吴孟超主动建议把毕业聚餐的钱捐给前方浴血奋战的抗日将领。

令大家意外的是,毕业典礼那天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朱德、毛泽东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报。这件事引起了全校的轰动,也让吴孟超激起了回国读书报效祖国的心情。

1940年初,18岁的吴孟超和几个同学一起离开马来西亚,踏上回国之路。

回国前一晚,几位激动的年轻人彻夜长谈,一夜未眠,甚至忽视了来送行的父母。多年以后,吴孟超回想起那个夜晚,他说:

“我就记得临走的时候,我的妈妈抱着我妹妹,向我挥手。这是我想起来觉得最后悔的事情,那个晚上我应该跟父母住在一起的,他们应该也没睡好觉。”

他没预料到,那一天也是与母亲的永别。

回到国内后,因为战争爆发去不成延安,他在昆明进入同济附中学习。

在附中读书期间,吴孟超被小偷偷光行囊,又失去了与家里的联系,靠卖报纸、拾破烂、做家庭教师等兼职,苦苦支持着学业。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认识了女同学吴佩煜。

吴佩煜的父亲是滇缅铁路的站长,家境尚可。看吴孟超冬天穿着单薄,吴佩煜给他织毛衣。而吴孟超则每天最早到,最晚走,为的就是陪这位漂亮又刻苦的女同学自习。

互帮互助的两人很快就在彼此间萌生了好感。高中毕业以后,吴孟超本来想考工学院,在吴佩煜的建议下,两人一同走上了学医救人的道路。

1943年,两人双双被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录取。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吴孟超进入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即后来的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当上外科军医。

这位年轻的医生还因此结识了著名医学家、“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并拜入其门下,向裘老学习医术与医道。

吴孟超常说:“从医这么多年,我时时记住裘老师讲过的一句话——医术有高低,医德最要紧。”

在裘老的教导下,吴孟超确定了自己日后专攻肝脏外科的方向。1958年,以吴孟超为首的“三人研究小组”成立,中国人正式开始向被称为医学禁区的肝胆外科进军。

为了研究好肝脏的结构,三人小组解剖了几百个肝脏标本,最后制作成功了我国第一个肝脏腐蚀标本。

1963年,医院尝试第二例肝癌切除手术。外科主任郑宝琦扛下责任,在动刀前一刻把机会让给了吴孟超。而吴孟超也不辱使命,成功为患者进行了手术。

这也是该院的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

吴孟超又提出“五叶四段”的肝脏解剖理论,并一直沿用至今,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同年吴孟超发明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他连续为71位患者做了肝叶切除术,全部成功!

1964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鉴于吴孟超在医学界划时代的创新与成就,拍摄了《向肝脏外科进军》的彩色纪录片。

但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吴孟超被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由于他是归国华侨,也因此有“里通外国”的嫌疑。

最严重的时候,还有人扬言要砍掉他的双手。

1969年,吴孟超随第二军医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之后他又被派到陕西的农村下乡巡回医疗。

就在下乡的时候,吴孟超听说,三人小组中的一位发生了不幸。

但吴孟超没有放弃自己。他自学中医,当上了“一根银针一把草”的赤脚医生。

就算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吴孟超还始终想着肝胆外科的研究工作,在他的不断申请下,“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了8年的肝胆外科又得以恢复了。

1975年,来自安徽的农民陆本海找到吴孟超求医。患者腹部高高隆起,像一个怀胎十月的孕妇。当他的腹腔被打开时,一个巨大的蓝紫色肿瘤赫然出现,让在场的医生都感到毛骨悚然。

吴孟超用了12个小时成功地切下了这个重达36斤的巨型肿瘤,创造了世界纪录!

这个病人一直活到现在,有媒体回访他时,陆本海正在田里干活,他的体重也长了15斤。

同年7月,第二军医大学奉命迁回了上海,第二年,吴孟超率先在上海进行了18万人次的肝癌普查,开展肝癌早期诊治的课题研究。

同时他还带头招收研究生,数十年来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高端人才。

1979年9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上,吴孟超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团员出席。他以1960年1月至1977年12月期间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总手术成功率91.2%的经历,震惊了国际医学界。

作为国际医学界对中国的肝脏外科学的肯定,吴孟超被立即增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

1983年,吴孟超又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大手术!他为仅仅四个月大的女婴,成功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肝母细胞瘤!

这个瘤子大到什么程度呢?它的体积比婴儿的脑袋还大!

本来肝脏血管密布,手术难度非常大,而婴儿的血管更细小,婴儿的耐受力和抵抗力也差,所以这个手术的成功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但在吴孟超手里,奇迹会从1%的可能变成99%!此后他又为14位婴儿切除了肝脏肿瘤,其中13例全部成活!

而他紧接着开展的一系列小儿肝脏外科研究与临床实践,让中国肝胆外科的声誉更令人瞩目。

美联社为此特意刊发了报道,称中国成功实施了第一例婴儿巨大肝脏肿瘤的切除手术。日本人还曾经专门派出了一个摄制组拍摄吴孟超的手术过程。

后来,吴孟超救的第一名小婴儿长大也成为了一名护士。

但就在吴孟超巧施圣手挽救无数生命的同时,他的母亲却离他而去。

1982年,吴孟超托来上海的弟弟给母亲捎了礼物,还说很快就会回家乡看望母亲。

他曾回忆道:“带了一双绣花鞋、一对玉手镯、一盘介绍我成就的录像带。我妈妈是个童养媳,从小没享过什么福。绣花鞋和手镯有点像人家送姑娘出嫁时的陪嫁,我就带给我妈妈。听说我妈妈收到之后非常高兴,说总算可以放心了”。

但之后没过多少时间,吴母就在睡梦中去世了。

从1940年离开家乡后,40多年过去了,吴孟超再也没见过母亲。这也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不仅背井离乡,和至亲遥遥相望而不得相见,连身边的爱妻,吴孟超也颇觉亏欠。

吴孟超和吴佩煜 1941年在昆明相识,1951年在上海结婚。到2011吴佩煜病逝,两人一共度过了70年的时光。

吴孟超是肝胆外科专家,吴佩煜则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妇产科教授,两人都很忙,但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相伴多年,从来没有吵过架。

两人一直是大家眼中的恩爱夫妻。少小离家的吴孟超,在吴佩煜这里获得了一个最安定的大后方。

吴孟超每晚都会在卧室处理工作,为了不影响太太休息,两人分房睡,中间放了一个活动移门。但只要丈夫房间的灯不关,吴佩煜就睡不着。

吴孟超时常看书看到一半睡着,吴佩煜就像看孩子一样把他手上的放大镜和书轻轻拿下来,给他放平枕头盖被子。

吴佩煜还是吴孟超的“生活秘书”。她会把用过的日历纸做成便签本,记录下有关丈夫的一切“琐事”——谁打电话来找,什么时候出差,病人的情况等等。

吴孟超在家时,吴佩煜去买菜总是先考虑他的口味。而喜欢吃包子喝稀饭的吴孟超,哪怕只有一个包子也要分一半给老伴。

但吴孟超还是对妻子感到愧疚,他曾说:“她也是做医生的,很努力,也有工作任务,也有晋升的要求。但我家里的事从来不管的,她必须把很多精力放在家和孩子上面”。

有时候吴佩煜也会向吴孟超抱怨他把家当成旅馆,但每当丈夫有新的任务,她都会说:“你放心去做吧,家里你就别管了,我来管。”

在吴佩煜的支持下,吴孟超从死神手中拉回了16000多个肝胆癌症患者的生命。

1991年,吴孟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但无论拿了多少奖,他都对夫人说,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可惜2011年8月,89岁的吴佩煜还是离开了她爱的这个男人。

亏欠父母,亏欠妻子,但吴孟超一生从无愧于他的病人和他的医学事业。

几十年来,吴老都坚持出门诊。无论是初诊病人还是复诊病人,他都不厌其烦地给病人解释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还会亲自为病人做B超。

他甚至还习惯地弯腰将病人的鞋子摆在最适宜病人下床穿着的位置。

而且为了少上厕所多看一个病患,他常常一上午不喝一口水。有学生心疼老师,会偷偷塞给他牛奶,却从未见吴孟超喝过。

1986年,吴孟超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后,由于还兼做手术、科研、带教研究生、肝胆外科主任等工作,实在忙得连气都喘不过来,领导决定不再让他“出门诊”。

但此举引来各种疑难高危病人纷纷“拦路求医”,让吴孟超自责不已,申请重启专家门诊,定在每周二上午,数十年雷打不动。

只要不出差,吴孟超都坚持每周主刀至少3台疑难肝胆手术,直到97岁高龄,他仍在手术台前跟病魔战斗!

护士长程月娥曾回忆,吴孟超除了礼拜二不开刀,一三四五都要开刀。

“通常来说,如果他只开一个,情绪就会不太好。不过瘾!他会找你的茬。他开两个会很好,觉得很有成就感”。

遇到放长假时不开刀,吴孟超就浑身难受。他还经常跑去手术室。程月娥问他,没有手术你来干吗?

他说:“我洗个澡总可以吧?”

因为外科医生平时开完刀,要在手术室洗一个澡出手术室。吴孟超跑去手术室洗澡,就好像那天也去报到过了。

在手术台边,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长时间的站立很多年轻人都会腰酸背痛,这位90多岁的老人却体力惊人,总是完美地做完最高难度的手术。

但因为常年手术时用力抓地,他双脚的第二个趾头已经“默契”地压在大脚趾头上。

数十年兢兢业业,他还练就了过硬的“饿功”和“憋功”:时常七八个小时饿着肚子不进食、不上厕所。

吴孟超还有一套手保健操,一有空就做,以保持手的灵活。

但一辈子用力拿手术刀的结果是,吴孟超的右手食指上关节微微向外弯曲,像个钩。食指畸变后指尖已经和中指指尖永远无法并合——这却是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

正因如此,在面对病人满腹腔的充血时,所有人都只能看到满眼的红色,但吴孟超可以直接伸手入内,代替眼睛游刃有余地选中血管一掐,血马上就能止住。

在一次长达10个小时的手术后,耄耋之年的吴孟超院士衣襟湿透,嘴里还说着“我老了,我的日子不多了……我得争分夺秒”。

哪怕在2005年他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前夕,考核当天决定取消他的手术,也被他严词拒绝。

手术后领导问病人是谁如此重要?吴老却说:

“是一位河南的农民”。

吴老解释,这位病人病得很重,家里又穷,“乡亲们凑了钱才来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这番话让考核组全员不禁肃然起敬。

2004年,82岁的吴孟超还不顾众人的反对,为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做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

万一手术失败就是晚节不保。

但整整十小时后,他成功了。

他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

不仅不在乎名誉,吴孟超对生活也没要求。大女儿吴玲曾回忆:“父亲吃得很简单。他对生活一点要求都没有,吃没有要求,穿没有要求,住也没有要求,都没有特殊要求……”

但每年的大年初一清晨,作为院长的吴孟超总会第一个赶到病房,向全院上下所有病人拜年,将新年的第一声祝福送给住院病人。

1996年,吴孟超还慷慨解囊,以个人历年来积蓄和奖金30万元和社会捐赠共500万元捐出,成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技术基金”;

2006年,吴孟超又拿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600万元奖金,全部用于肝胆外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我的平台有了,接班人也有了,我的心就定了。”

不收红包,还要用最节约、最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医治病人,这是吴孟超一贯的坚持。

2012年2月3日,吴孟超光荣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2018年7月,吴孟超参加节目《朗读者》,96岁的他仍坚持每周3台手术。

在节目中,主持人董卿含泪读出了和吴孟超合作多年的护士长写的一封信:

“认识您三十多年了,

在很多人看来,

您是个传奇,

但只有我看到过,

手术后靠在椅子上的您,

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

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

掌心向上的双手在微微颤抖。

(你说)力气越来越少了。

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

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

记住给我擦干净。

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

2019年1月14日,吴孟超院士退休。

吴孟超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的无数个第一:翻译出版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专著;制作中国第一具完整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成功完成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切除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和技术体系,创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

吴老的父亲因为胆结石早早去世。他为了救国,学了这一行,却没有机会给自己的父亲医治。

多年以后他来到父母的墓前,哭着说:“妈妈爸爸,我已经为祖国也做了一点事情”。

他说:“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致敬吴老,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