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的“君臣”观与“忠”的观念的演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君臣相得 先秦诸子的“君臣”观与“忠”的观念的演变

先秦诸子的“君臣”观与“忠”的观念的演变

2024-01-19 03: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补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禄养交而已耳,国贼也。( 《荀子·臣道》)

有高尚的道德使君受其感化,这是大忠,荀子举“周公之于成王”为例。事实上,这在封建时代的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以德行感动君主使其接受意见是次忠;能犯颜直谏是下忠。至于一味服从就是国贼了。

如上所述,先秦的儒家没有绝对君权的思想。

墨家认为君臣之间的道德规范是惠与忠,“ 君臣相爱,则惠忠”( 《墨子·兼爱中》)。君对臣应惠,臣对君应忠。墨家主张“尚同”:“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 《墨子·尚同上》)这里虽说“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但又说“上有过则规谏之”。一方面肯定下对上的服从,一方面也承认下谏上的必要。墨家也不是主张绝对服从。

道家不看重君臣关系。老子主张虚君政治,宣称“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十七章)。太上之君,无为无言,下知有之而已。杨朱鼓吹“为我”,孟子批评他是“无君”,为我确有不为君主服务的意义。 《庄子·齐物论》说:“ 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道家基本上否认了世俗的贵贱的区分。

宣扬绝对君权的是法家。申不害说:“ 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 《韩非于·外储说右上》引)以为君主应独断,即实行个人独裁。韩非明确强调尊君,他说:

夫有术者之为人臣也,得效度数之言,上明主法,下困奸臣,以尊主安国者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

故大臣有行则尊君,百姓有功则利上,此之谓有道之国也。( 《韩非子·八经》)

“有术者”亦称“法术之士”,其任务即在维护君权。韩非认为君与臣的利益是不同的,君臣是相互利用的。他说:

故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 《韩非于·饰邪》)

且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韩非子·难一》)

为君之道就在于凭借权势,运用赏罚,来迫使臣民为自己服务。“ 今人主处制人之势,有一国之厚,重赏严诛,得操其柄,以修明术之所烛。”( 《韩非子·五蠹》)他以为就可以达到国治民安了。“ 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陵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俘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 《韩非子·奸劫弑君》)这是韩非的刑法治国论。

韩非肯定刑法的必要,这是正确的,但他完全把人民看做为君主服务的工具,完全否认道德教育的作用,忽视人民的独立意志,就陷于非常的错误了。韩非的理论是为绝对君权辩护的片面观点。

与君臣观密切联系的是“忠”的观念。孔子曾说:“臣事君以忠”,但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忠不仅仅是臣对君的道德。孔子说:“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又回答子张问政说:“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回答樊迟问仁说:“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论语·子路》)这些“忠”字都不是指臣对君而言,而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待的准则。尤其是“与人忠”一句最为显著。孔子弟子曾子亦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忠就是尽心为人谋。朱熹注云:“ 尽己之谓忠。”这是正确的。

孔子所谓“忠”,不仅是君臣关系的准则,不仅是臣对于君的道德,这与春秋时代各国卿大夫的言论所谓“忠”是一致的。 《春秋左传》桓公六年记随国大夫季梁之言云: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这以统治者为民谋利为“忠”。

《左传》庄公十年记鲁庄公对曹刿说:“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评论说:“ 忠之属也。”这也是指上对民的态度而言。又成公九年记晋国范文子说:

无私忠也。尊君敏也。

这里不是说尊君为忠,而把尊君与无私之忠分开来说,足证忠非指尊君而言。又昭公元年记晋国赵文子说:

临患不忘国,忠也。

这将忠与国联系起来。又襄公九年记楚国于囊说:“ 君明臣忠。”则明显地以忠为臣对君的道德了。

可以说,春秋时代所谓忠,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与人忠”之忠,指人对人应遵循的道德。二是“臣事君以忠”之忠,指臣对君的道德。前一层意义是忠的原始意义,后一层意义是以后衍生的意义。在秦汉以后的封建时代,忠成为表示臣对君的道德的专门名词。但普通语言中所谓忠厚,仍是使用忠字的原始意义。随着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忠君之义已经破除了。

——摘自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