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咖啡馆:重新定义公共文化空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吓人的面具简笔画 社区咖啡馆:重新定义公共文化空间

社区咖啡馆:重新定义公共文化空间

2023-07-01 02: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形形色色的咖啡馆开始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在老旧的居民楼下,在改造的厂区中,甚至出现在烟火气浓重的菜市场。与连锁式的咖啡店不同,这些社区咖啡馆并非建在传统意义上的闹市旺地,而是选址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街区,店里的装潢也不像连锁咖啡馆那般规整,在装潢、摆设、选品、音乐等细节中,却透露出店主的用心。

城市化的进程,让文化场所、工作场所的选择也变得多元,连锁咖啡店把咖啡文化变为“速食版”的文化,年龄白领在上班路上步履匆匆,用一杯咖啡激活一天的活力,而社区咖啡馆的功能正回归到市民休闲生活的层面。

社区咖啡馆衍生出的文化功能,是现代文化生活离不开的议题。尤其是社区咖啡馆如何利用方寸的城市空间,经营出独特的生活美学,且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空间,链接市民与城市的关系?

“舶来品”与城市文化空间

据资料考证,东非埃塞俄比亚人民发现了咖啡, 阿拉伯人民栽培了咖啡, 中国人民促进了咖啡从神饮药饮转变为大众饮料, 土耳其人民发明了咖啡最正宗最科学的饮用法, 南亚人民也参与了传播咖啡。

咖啡本是舶来品,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嘉庆年间, 洋人来到当时中国当时最大的通商口岸广州,已有记载煮、饮自己带入的咖啡。随后,各大通商口岸成为了中国人与洋人进行生意来往的地方,咖啡开始在这里普及和传播。

在世界的版图中,咖啡的传播在16世纪便已经开始。当时,威尼斯商人用土耳其进口咖啡豆经营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随后,英国牛津、伦敦、巴黎、马赛、维亚纳等地陆续普及。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的城市中陆续普及。而今,咖啡馆逐渐成为许多城市的街头风景线。(以上史料源于张箭,《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2006年刊载于《中国农史》)

在咖啡馆里,人们并不局限在喝咖啡和聊天,而衍生出许多文化交往的形式,谈生意、议论政治、讨论文学作品、休闲交友、欣赏文艺演出等。咖啡馆流行之初,更像是洋气的知识分子聚会。

咖啡馆会被当作是文艺演出的场所。这是由于其提供比专业性场馆便宜的场地,还供应饮品与小吃,为人们提供了谈天说地的空间。

20世纪初,法国一批年轻而有激情的艺术家,他们创作出自己的作品,但又无法把其带到昂贵的剧院中,于是便把他们的戏剧放在巴黎的咖啡馆中演绎,成为戏剧史上的“咖啡戏剧”。这些剧作充满创意,又具有先锋性,尽管没有形成流派,却衍生出一种小众的文艺形式。2001年之后,得益于文化人士的传播,“咖啡戏剧”在上海流行起来。(源于张余,《咖啡戏剧:先锋与时尚的交融——兼忆上海民间咖啡戏剧20年》,2021年2月载于《上海艺术评论》)

而今,去咖啡馆休闲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咖啡馆遍布大中小城市,且陆续向社区延伸。相较于连锁咖啡馆,社区咖啡馆能提供的空间更别致,服务更细致,扩展了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

咖啡馆嵌入 “可沟通城市”

把咖啡馆建设在社区里,通常是店主关于经营成本的考虑。老旧社区的铺面租金比闹市的便宜,又是人们聚居的地方,为咖啡馆的小本经营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出售咖啡并非咖啡馆的唯一目的。每家咖啡店的选品,营造的氛围,装潢、文化活动各有特色,咖啡馆不仅融合了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的场所,其让咖啡文化逐渐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且把人和社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开始在社区街角的咖啡馆驻足,也有了机会感受社区的生活。在这个层面看,社区咖啡馆的功能承接了城市的“可沟通功能”。

借用传播学中近年新兴的“可沟通城市”概念,可以对咖啡馆的文化功能作出一定阐释。“可沟通城市”的概念来源于美国传播学者在2007年提出的Communicative City。据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课题组发布在《可沟通城市的评价体系》对可沟通城市的内涵作出了界定:“可沟通城市”将沟通/传播视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城市的构成基础,各类主体通过信息传递、社会交往和意义生成等多种传播实践活动,实现城市的多元融合、时空平衡、虚实互嵌和内外贯通,即在人性充分实现维度上的多重“可沟通性”。

该文章也指出,文化场馆是包含在基础设施的层面。我们可以判断,咖啡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类的社区空间陆续出现,不仅为市民提供各类文化服务,还构成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因而具备“文化沟通”的意义。有学者认为, “可沟通城市”是为了让人们建立一个平等相处、且更便捷、舒适,包含本土文化脉络传承的社会。

同时,社区咖啡馆提供了的空间,是许多地方生活、工作场景无法比拟的。有评论认为,“我们有时需要这么一个地方:比卧室少些懒散,比书房少些孤独,比办公室多些自在,又比图书馆多些温煦。”

德国社区咖啡馆 Five Elephant

社区咖啡馆为了凸显自身的独特性,往往还会发挥创意,研发独特的咖啡风味,这促成了咖啡文化在社区的传播。不同的咖啡豆,研磨、烘焙的程度,还是冲泡的水温、手法等,都会带来不同的风味。

正如《咖啡风味化学》一书中写道:咖啡生豆的香气物质约有300种,但这仅仅是一部分。咖啡豆在每个阶段的香气物质以及数量都不同,在烘焙过程中产生的香气物质约有上千种。

即使美式咖啡、卡布奇诺、拿铁等经典咖啡饮品的地位难以撼动,街角咖啡馆创作出一款别出心裁的口味,便足以留住一批顾客。

不仅如此,顾客观看咖啡师的冲调手法,也是在进行艺术欣赏。正如在日料店,许多顾客不仅是为了品尝美味,欣赏美食的制作过程,或与主厨交流,都构成了一种神奇的体验。料理师的制作过程包含许多复杂的细节,烹调方法、食材处理,摆盘艺术等等。在灯光和音乐营造出的气氛下,食物的制作一一展开,为顾客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

可以看出,咖啡馆不仅是一处社区的休闲场所,其还是一个文化传播的空间,呈现出兼容并包的氛围。

公共空间的私域转移

连锁咖啡馆通常开设在人流密集的商圈地带,是大众化的产物。当咖啡馆开在寻常社区时,也意味着咖啡馆代表的公共空间从“公域”向“私域”转移。

连锁咖啡店如瑞幸咖啡、星巴克、Tims咖啡等,在选材、冲调方式、口味等层面各有特色,形成了成规模的经营体系,它们的品牌名声也更容易被大众所知晓。而在社区的空间中的咖啡馆品牌,以私人化为特点,在众多竞争对手的赛道中突围。

没有经过统一、连锁式管理,社区咖啡馆的设计、出品、陈设等构成了一种未成体系、略显个性的品牌风格。同时,社区咖啡馆置于社区的日常环境时,呈现出摩登现代与传统老派相融的特征,风格有杂糅创新之感。

社区提供的环境、布置、空间,让咖啡馆衍生出特殊的况味。咖啡馆与社区的生活空间相融,让咖啡馆的功能更适配居民生活的日常。

同时,区别于连锁咖啡店,社区咖啡馆也呈现出更深刻的人文关照。在装潢设计上,连锁咖啡店通常有着相似的装修风格,统一的菜单,程式化的购买流程。而在社区咖啡馆,老板通常是作为店铺的主理人,因而店铺也会加入更多个人特色,店铺中私人化的收藏品,精选的音乐片段,就连菜单选品都结合了店主个人喜好,装修风格的色调,装修细节把控,陈列与布置,在方寸空间中呈现出来,让社区咖啡馆呈现出张力。

此外,社区咖啡馆成了市民关注私人生活的隐蔽空间。咖啡馆成为人们新的休闲去处,社区居民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咖啡,为平淡的日常增添乐趣;附近的咖啡爱好者在这里聚集,谈天说地。在一定程度上,社区咖啡馆改变了一群人的生活方式。

雅致成为生活态度

上海有“咖啡市”的别称,追溯其历史,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外资和外国商品纷纷通过上海流入中国。摩登现代的生活方式,如戏剧文化,歌舞文化,咖啡文化等在上海交汇。这种中西交融的文化氛围,让上海迅速成为现代化的都市,咖啡饮品也逐渐走进平常人家。时至今日,上海的居民区里的洋房和法国梧桐,保留着上海的历史感和现代的风情,于是,将咖啡馆开在居民生活的社区是顺理成章的。有的社区咖啡馆成为网红地,吸引了年轻人前往打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咖啡馆开设在旧城区,有的通过修缮老房子改造而成,有的则在方寸空间中打造出异域风情。社区咖啡馆的氛围布置,实际上是人们把对都市生活美好和自在的期待 “引流”到日常生活场景。类似的思路在酒吧,书屋等社区公共空间也得到体现,这些场馆的特色门面、文化活动、店铺服务等手段都倾注了店主的用心,且丰富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互动。

有时候,社区咖啡馆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体会。三墩咖啡是杭州庙前街的一家有历史感的社区咖啡馆,它开设在老旧巷子里,周围是理发、换钥匙、改衣服尺寸等老式店铺。三墩咖啡整体店面营造80年代的复古感,“红纸”菜单、老式理发椅、老旧剪报、旧时代皮箱子等。这些元素可以带领顾客穿梭时空。这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距离,加速了社区形成文化氛围。

三墩咖啡馆

文化空间赋能城市建设

在旧社区建设咖啡馆,能焕发老旧社区的新活力。虽然咖啡馆的占地不大,但其在外部的装潢通常有特色,明艳的墙体色彩,有特色的店名,落地玻璃窗等等。店主们也会利用起店铺门前的空间,或种上鲜活的植物,或摆上手写体的菜单,或打起遮阳伞,摆上桌椅,供客人休憩。

社区咖啡馆外部的色彩丰富,与老旧社区形成鲜明的对比。老旧社区中,多数是斑驳墙壁,古旧的建筑,社区里栽种了高大绿植,场景普通而平静,当咖啡馆置于其中,其从外观上改变了社区的面貌,促进城市更新。

有社区咖啡馆会融入不同主题,形成风格各异的设计。在珠三角地区,一些咖啡馆会把粤语的词汇融入店的设计中,包括店名、装潢、咖啡杯的设计等;有的咖啡馆会办起展览,展陈店主多年的收藏;有的咖啡馆是由百年建筑改造而成,如北京的1901Cafe,其所在建筑是始建于1901年西什库教堂的配楼,有着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经改造的时尚咖啡馆,无论是外观、设计到产品的形式,呈现出独特的主题风格,让社区呈现出新旧迭代的交融感。

1901咖啡馆

社区咖啡馆正深度地融合在城市的人文建设。作为社区中的公共场所,社区咖啡馆提供了一个缓冲空间,鼓励人与人的互动,又鼓励相同志趣结成社群,由此构成的新的社会关系,为周围的老旧社区注入了活力。

Black White黑白精品咖啡(以下简称“黑白咖啡”),是开在广东珠海香洲区康宁路的一家社区咖啡馆。其开在老城区居民楼里,馆内工业风的装潢,开放式的咖啡制作平台,精致复古的咖啡机,浓醇的咖啡香气,吸引了许多新老顾客带着孩童和宠物来往。来到店铺的顾客可以休闲社交,或观赏烘焙、萃取工艺、学习咖啡文化。在这个角度看来,社区咖啡馆提供了社交空间,促进人际交往,塑造出更加温情的社区氛围,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社区咖啡馆的建设,其实是一场小规模的城市发展实验。其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意涵丰富的文化空间,连接起人与人的关系,同时,社区咖啡馆在物质空间里包裹起多元的文化形态,在形式和意义两个层面共同促进着城市更新。

参考文献

[1] 张箭,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J].2006.

[2] 张余,咖啡戏剧:先锋与时尚的交融——兼忆上海民间咖啡戏剧20年[J].2021.

[3]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谢静,潘霁,孙玮,可沟通城市评价体系[J].2015.

[4] 曾凡逵,欧仕益,咖啡风味化学[M].2014.

【撰文】 研究员 莫止霞 实习生 洪丹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打开南方+阅读全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