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哪些油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吐哈油田有哪些单位 新疆有哪些油田

新疆有哪些油田

2024-07-10 06: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克拉玛依油田——克拉玛依油田是我国解放后于1955年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译音,得名于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地,现为克拉玛依市区东角一座天然沥青丘——黑油山。

2.吐哈油田——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哈密市境内,负责吐鲁番市、哈密市的石油勘探与开发。吐哈盆地东西长600公里、南北宽50~13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1991年2月全面展开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由中国石油下属的吐哈油田公司负责勘探、开发、运营。

3.塔里木油田——位于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由于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作用不断发展扩大,塔里木油田被经济学者称为中国西部的能源经济动脉。

扩展资料

克拉玛油田即新疆油田,其勘探开发单位新疆油田公司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准噶尔盆地及其外围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集输、销售等业务。因其位于克拉玛依地区,习惯把新疆油田称为克拉玛依油田。

新疆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大油田,原油产量居中国陆上油田第四位、连续25年保持稳定增长,累计产油2亿多吨。2002年原油年产突破100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

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预测石油资源总量为86亿吨,天然气为2.1万亿立方米,目前石油探明率仅为21.4%,天然气探明率不到3.64%,勘探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今后一个时期,公司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科学经营油田,实施加快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和人本战略,用5-10年时间,把新疆油田公司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油气生产企业;到本世纪中叶,油田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把新疆油田建设成为具有创造力、竞争力、生命力的世纪油田。

新疆油田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四个大庆”战略任务中的新疆大庆,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

据最新资源评价,塔里木盆地最终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为160亿吨油当量,其中,石油80亿吨、天然气10万亿立方米,被中外地质家称为21世纪中国石油战略接替地区。 1989年以来,在中国石油的领导下,塔里木油田公司借鉴国际油公司的成功经验,采用“两新两高”工作方针,在塔里木盆地开展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

十多年来,取得丰硕成果,发现了一系列优质油气田,特别是找到了大规模的天然气资源,促成并加快了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形成了现代化的油气生产基地。发现中国最大的沙漠油田——塔中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130万吨,可采储量2036万吨。

发现中国第一个亿吨级海相砂岩油田——哈得油田,探明加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2亿吨。发现中国最大、特高压、特高产、特高丰度优质整装气田——克拉2气田,探明储量284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290亿立方米。找到了中国最大的凝析油气聚集带——牙哈-英买力油气田群。发现了中国第一个亿吨级礁滩相油气田——塔中Ⅰ气田。

参考资料:克拉玛依油田-百度百科参考资料:吐哈油田-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塔里木油田-百度百科

请问,中石化西北油田成立30年以来,为新疆地方经济做了哪些贡献?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2014年10月15日对外称,自成立至今的30年来,已累计向新疆上缴各类税费110.9亿元,援建地方基础设施投资3亿多元,援疆资金超114亿元。

  多年来,西北油田努力加大资源本地转化的力度,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油助力。2010年至2013年,以原油供应为基础的当地产业用户共形成9家,累计供应原油1664万吨、天然气近30亿方,占油气总产量的大部分,其中优惠金额数亿元。

  通过多种途径缓解地方就业压力,“十二五”以来,西北油田吸纳100余家为本地企业为油区发展服务,直接或间接为当地提供用工岗位20000多个;先后招聘3000余名新疆籍代运行人员和物业管理人员来油田工作,占该类用工总量的50%;累计引进新疆籍大学毕业生226人,占同期引进正式员工的72%,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9人。

  西北油田称,为保护好塔克拉玛干大漠脆弱的生态环境,西北油田大力实施效益型环保建设和碧水蓝天工程,利用太阳能发电、污油泥处理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投资千余万元在茫茫戈壁中建成了50余万平方米的绿化区域和生态恢复林工程。从2014年开始,该油田将连续3年在每年7000万元环保投入的基础上,再追加5000万元实施10个重点环保项目,以推进油气资源的绿色开发。

  1996年以来,西北油田积极承担了国家级扶贫开发县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的援建工作,每年输送原油4万吨支援经济发展,并实施造血式扶贫,前期投入500万元援建了4350亩红枣滴灌示范园,目前已种植800亩,1.2万名农民直接受益。

  据知,长期以来,西北油田向轮台县援助各类救灾物资20余吨,发放慰问金25万元。历年来,通过希望工程项目资助新疆各族贫困生千余人,累计捐献各类资金和物资达2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疆工作更加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加快新疆发展和稳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新疆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位置,确定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新疆党委、人民政府带领全疆各族人民,坚决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积极构筑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的辉煌成就。

  一是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1978——2008年,新疆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从2003年起,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1.1%。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13元增加到2008年的19893元,在西部省区中位居前列;全口径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7.12亿元增加到2008年817亿元,增长近114倍,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1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50倍;1978——2008年,新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56.7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的137倍。特别是2000年以来,新疆进入了大规模投资开发的“黄金”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1377亿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6%,大大超过建国后新疆前5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总和,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基础产业和新的生产能力,对支撑新疆大开发、大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新疆在国家大局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疆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极大地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实施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目前全区水库总库容83.8亿立方米,在建的水库库容约60亿立方米,拟建山区控制性水库库容70多亿立方米,全部建成后库容将达218亿立方米,届时新疆将依靠大型水利枢纽适时调节供水,有效地掌握水资源配置的主动权。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在相继建成北疆铁路、南疆铁路、兰新铁路复线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先后开工建设了精—伊—霍、乌鲁木齐—精河复线、奎屯—北屯、吐鲁番—库尔勒二线、喀什—和田、兰新线嘉峪关—阿拉山口段电气化改造、库尔勒—阿克苏二线、库车—俄霍布拉克、五彩湾—将军庙、哈密—罗中等,目前正在同时建设11条铁路,兰州—乌鲁木齐第二双线、福海—富蕴、将军庙—哈密、哈密—策克(额济纳)等五条铁路将于今年年底前陆续开工,新疆铁路进入了高速建设时期,这在新疆乃至全国省区铁路建设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同时,新疆公路和民航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公路里程14.7万公里,在全国排名第10位;民航机场15个,通航里程14.8万公里,是我国拥有机场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目前新疆公路和民航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规划2009—2013年公路建设总投资1200亿元,重点建设境内高速公路网络、加大国省道改造力度、加强口岸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除在建的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喀什机场改扩建和哈密机场复航工程外,“十一五”后两年,新疆还将陆续开工建设伊宁、吐鲁番、库车、石河子、博乐等机场。

  三是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光热、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粮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78—2008年,农业增加值由14亿元增加到691亿元,增长48倍。2008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棉花产量301.6万吨,比1978年增长54倍,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40%;林果面积1450万亩,其中南疆环塔里木盆地达1200万亩,果品产量451万吨,成为农民增收新的重要增长点;肉类产量175万吨,比1978年增长16.5倍,现代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27%。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治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以来,新疆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相继建成了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三大油田基地,初步形成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库车四大石油化工基地。2008年,原油产量2772万吨,天然气产量240亿立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长6.7倍、95倍,油气当量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随着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中哈石油管线、独山子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等工程建设,奠定了新疆作为全国重要的战略能源基地和国际能源安全大通道的地位。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已进入大发展阶段,一大批有战略眼光的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纷纷介入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一批千万吨级的煤田相继开工建设。在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卡拉通克铜镍矿、阿西金矿、阿舍勒铜矿、罗布泊钾盐等一批重点项目,钢铁、贵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天山北坡经济带、乌昌一体化、库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等工业聚集区,新型工业化显示出极好的发展前景。

  新疆人文、地理、自然生态环境之独特,旅游资源之丰富是内地省市所不具备的。新疆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8年,全区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195万人次,超过了全疆人口总数,国内旅游收入197.95亿元;接待国际旅游人数36.32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6亿美元。

  四是对外对内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拓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和俄罗斯市场,加强与内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贸易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目前,新疆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已与14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08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222亿美元,是1978年的946倍,居中西部地区之首。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新疆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目前在新疆落户的区外企业达10549家,其中世界500强及外国知名企业25家,引进我国500强企业75家。

  五是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普九”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推进,率先对贫困地区中小学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义务阶段中小学生免收学杂费。全面推进“双语”教育工程,把提升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国家和内地省区的大力支持下,内地高中班和疆内初中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医疗卫生服务逐步改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大力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促进了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乡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9元增加到2008年的114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9元提高到2008年的3505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5倍和28倍。

第一个五年计划新疆的重要建设成就

  新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与“三大改造”同步进行的。由于指导方针正确,计划积极可靠,主要比例关系合理,速度恰当,各族干部和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因而圆满超额完成了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

  一·五计划期间,新疆提前两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计划,一九五七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36亿元,超过计划1.86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长63.15%,年平均增长10.3%。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取得巨大成绩。

  (一)工业。一九五七年工业产值达到4.45亿元,超出计划1.52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长158.7%,年平均增长20.94%,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提高到43%。在对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全面完成了原有企业的整顿、巩固和提高工作,使企业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扩大,新建、续建了石油、有色金属、电力、煤炭、森工、建材、缫丝、印染、畜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169个,加上改造后的公私合营企业(不含手工业),全区新增工业企业245个,职工人数增长了38倍,初步建立了新疆的工业基础。一·五期间,大力加强了电力建设,一九五七年装机总量增加到247台、4.9万多千瓦,比一九五二年增长近9倍。到一·五期末,全疆有3个市、28个县有了电力,发电量达到8000万度,基本上满足了主要城镇用电需要,改变了这些城镇靠油灯、蜡烛照明的落后面貌。一·五计划期间,地方煤矿达到19个、小煤窑33个,原煤产量增加到117.7万吨,基本上保证了全区工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用煤。

  一·五计划期间,新疆石油工业开始起步。一九五○年成立的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一九五五年起由中国经营,改称新疆石油公司,它推动了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五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地球物理勘探,发现一批含油构造,其中详查了45个。特别是一九五五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使新疆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石油基地之一,一九五七年石油开采能力达到24.7万吨,生产原油9.5万吨。

  有色和稀有金属生产也发展起来。中苏合营的新疆有色金属公司的创办,为开发新疆的有色金属,打下了基础。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了全部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选矿厂,初步建成新疆的有色和稀有金属基地,开采10种矿石,一九五七年矿石产量达到5万吨,出口换汇1.6亿卢布。

  钢铁生产方面,新建了八一钢铁厂93立方米的3号高炉,完善了3座转炉,使生铁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炼钢能力1.9万吨。

  机械工业企业五年内发展到22个,重点建设了十月汽车修配厂(后改为十月拖拉机厂)、矿山机械厂等几个大厂。五年内生产的农机具,使新疆使用新式农机具的耕地面积大大提高;金属加工的产值增长了5.8倍。

  森林工业也开始建立。五年内建立了7个伐木公司、8个大型制材厂,锯材和制材能力达到20万立方米,采伐量增长3倍。

  建材工业重点发展了水泥生产,年产量达到2.14万吨,增长11倍,实现了70%的水泥自给,扭转了基本靠内地调入的状况。

  一·五期间棉纺纱锭发展到3.17万多枚,布机增加到1224台,棉布产量达到3827万米,印染布达到2943万米,用布自给率达到40%。同时还建成和田缫丝厂(3200绪能力),一九五七年生产丝278吨。

  农牧产品加工工业也发展起来。机制面粉加工能力增长了32.4倍,油脂加工能力增长30%,轧花能力增加近200倍,新疆60%以上籽棉可以就地加工。其它轻工产品,如制裘、制盐、陶瓷、酿造等,也有较大发展。

  由于工业的发展,职工增加到4.7万人,增长1.5倍,工业装备水平和职工素质也得到提高,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达到6858元,增长近1倍。工业产品品种增加,物耗减少,成本降低,上交利润增加。到一九五七年,地方工业系统上交利润和折旧资金3814万元。

  (二)农业。一·五计划期间胜利完成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并且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合作化运动,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这期间,国家增加了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入,建设了一批水利工程,增加了贷款和物资支援,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一九五七年农业产值达到5.9亿元,超额完成计划任务。一·五计划初期,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是扩大耕地面积。起初的方针是,“要在搞好水利建设的同时,大力开荒以扩大耕地面积”;一·五计划后期,又实行了“扩大耕地面积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相结合”的方针。到一九五七年,全疆耕地面积扩大到2929.5万亩,五年内净增加614.8万亩,粮食及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大幅度增产。

  一·五计划期间,为了提高农业技术,有关部门先后从苏联引进乌克兰0246号、83号冬小麦品种(引种面积占16%)、白马牙玉米品种(引种面积占26%)和优良棉花品种。棉花种植由南疆扩展到北疆,在玛纳斯河流域开辟了新的棉花基地,打破了北疆不能种植棉花的定论。五年内推广新式畜力农机具11.4万件,新式农机具化程度达到40%。在生产建设兵团、国营农场的示范和帮助下,培养了一批农业技术骨干,使农业生产从条播密植、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到收割脱粒,都逐渐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技术,科学种田普遍推广,开始改变过去“二牛抬杠”犁地、骑马撒播、大水串灌等原始的耕作方法。一九五七年与一九五二年比,粮食产量增长9.4%,棉花增长1.7倍,油料增长1.8倍。畜牧业生产方面,建设了一批国营牧场和公私合营牧场,加强了草场建设和牲畜品种改良,年末存栏牲畜增长34%。

  一·五计划期间,新疆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棉花大量调往内地。五年内调往内地的棉花共120.5万担。出口畜产品总值达2亿元,换回大量建设物资、设备、汽车等。

  (三)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一·五计划期间,新疆除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支援兰新铁路建设外,还大力进行了公路建设。五年内修建公路12条,正式公路总长2150公里,还修了4979公里简易公路。到一九五七年新疆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万多公里,除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外,县县可通汽车。修通了喀什至吐尔嘎特的公路和跨越昆仑山的新藏公路,打通冰达坂,建设了跨越天山的乌鲁木齐至库尔勒的公路,缩短了南北疆运输里程。客货运输汽车达到8400辆,增长1.3倍。五年中架设电话线路4597对公里,新建了乌鲁木齐自动电话和国际转播台,修通了乌鲁木齐至兰州的3条载波线路,改善了通讯条件。

  (四)基本建设。一·五计划期间,基本建设贯彻了“以新建为主,以生产性建设为主,以中小型、自给性建设为主,加快建设,提高经济效益”的方针,共完成投资14.64亿元,比恢复时期增长3.3倍。基建投资用于完成新建项目的占94.8%,其中大中型项目占4.4%,小型项目占95.6%;完成的总投资中,农业项目占51%,轻工业项目占9%,重工业项目占40%。一·五计划期间,计划在建的2213个建设项目,大部按期建成交付使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82%,速度快、效益好,基本建设队伍也壮大起来,到一九五七年,全区设计、施工队伍发展到10万余人,并能担负起比较复杂的工业、水利、交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勘测、设计和施工任务。

  (五)商业供销和对外贸易。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还由于一九五二年后干部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职工普遍增加了工资,农牧民平均消费水平也得到较大提高,商业、供销部门的压力增大。全疆商贸部门除了大力加强工业原料、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的收购、供应外,还积极组织货源,做到了社会商品可供量与购买力之间大体平衡。一九五七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8.93亿元,五年中年平均增长19.2%,各种生产物资和生活用品的供应成倍增加,城乡市场活跃,商品充足。

  对外贸易增长也较快。五年出口总值完成4.74亿卢布,主要商品出口量一九五七年与一九五二年相比,纯羊毛增长18%,绵羊增长7.3倍,金属矿石和其它出口物资都有较大增加。五年内国营商业部门上交利润2.5亿元。

  (六)财政。在“紧密配合生产,大力组织税源,努力增加企业收入”的原则下,一·五计划期间新疆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五年内,全疆财政收入共计8.6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5.14%,大大超过了工农业增长速度。五年财政总支出9.49亿元,年平均增长30.3%。收支相抵,只有5600万元的差额,改变了恢复时期大量依靠中央补贴的状况。

  (七)文教、卫生体育事业。教育事业中,高等学校由原来的1所增加到5所,一九五七年在校学生达到3909名,比一九五二年增加1.5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537名,增长2.1倍。五年共培养各类专业的本科、专科毕业生2596名。中等专科学校由11所发展到21所,在校学生11733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72.49%,五年内共培养出工、农、医和师范等中等专业毕业生7349人,缓解了区内经济文化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普通中学中,高级中学增加到21所,在校学生4776人;初级中学增加到96所,在校学生5.6万人。一·五计划期间,由于对各级学校招生与毕业生之间的综合平衡不够,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快了一些,招生计划订得高,以致造成大学招部分初中生,中专招部分小学生的现象,学生质量降低。一·五计划期间,小学由1776所发展到225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比解放时提高1倍。这期间扫盲33.5万人,提高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五年内的各种卫生事业机构由150个发展到853个,其中医院由89所增加到113所,新建疗养院4所,卫生防疫站由2个发展到53个,妇幼保健站由9个发展到64个,病床数由985张增加到8358张,万人平均由1.95张增加到14.3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由1214人增加到9869人。一·五计划期间,还认真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开展经常性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控制了解放前广为流行的天花、疟疾,基本上制止了性病发生;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了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体育等事业,一·五计划期间也都有很大发展。

  事实说明,新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建设成就是突出的,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使新疆的落后面貌初步改变,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五计划时期,是新疆发展国民经济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

关于克拉玛依石油发展史

克拉玛依油田迈向智能化

这是一座为共和国的建设立下过特殊功勋的油田,这是一座开采了半个世纪依然充满活力的油田,这是一座身处戈壁荒漠却能自觉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的油田,这是一座偏处西北却能把数字化做到全国领先的油田。

  她就是过去由新疆石油局开发、现在由新疆油田公司开发的克拉玛依油田。

  功勋油田

  共和国石油工业长子建立三大功绩

  1955年10月29日,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黑油山下,克拉玛依1号井喷出了强劲的油流。从此,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诞生了,西方学者言之凿凿的“中国贫油论”破产了。

  1913年到1915年,美孚石油公司与北洋政府签订协议,派地质师克拉普和富勒到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行程12800公里,均未发现有开采价值的石油资源。

  1914年至1919年,美孚耗资270万美元,在陕北的不同地质构造上打了7口探井,均未获得工业油气流。

  据此,富勒发表了几篇论文。他在《中国东北部的含油远景》一文中写道:“中国东北部的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含油可能性。”在另一篇文章里他认为中国“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石油开发工作……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生产出大量石油。”

  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系教授希洛埃1927年在《远东矿业与工业》一书中说:“中国石油的储量充其量也不过美国的1%。”

  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经理罗杰斯在1932年出版的《美国实业发展史》一书中断言:“中国大部分及西藏大山脉……都没有储存有开采价值石油的可能。”

  从此,“中国贫油论”成了一道令人丧气的魔咒。

  因此,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不仅在现实层面为对石油如饥似渴的新生共和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工业血液,而且在精神层面上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迷思,为共和国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发更多更大的油田扫清了观念障碍。

  这是克拉玛依油田毋庸置疑的第一大功绩。

  初生的克拉玛依油田自落地之日起就开始奔跑。从发现之日起仅仅4年之后——到1960年,克拉玛依油田年产原油达到161.6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38.5%,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截至2010年,克拉玛依油田共生产原油近3亿吨、天然气534亿立方米。2010年,克拉玛依生产原油1089万吨,生产天然气38亿立方米。

  克拉玛依蕴藏着全国储量最大的环烷基稠油,生产着全国品质最好的环烷基稠油系列产品。目前,克拉玛依所生产的原油中,“环烷基稠油”的产量超过了1/3。“环烷基稠油”可以比喻为石油中的稀土。从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到要承受冬夏达70摄氏度以上温差的塔里木沙漠公路,从远赴南极的“雪龙号”到超过国际最高标准2倍以上的食品级白油,它都不可或缺。

  在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的茫茫荒原顽强拼搏,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奉献巨量石油、特种石油,这是克拉玛依油田的第二大功绩。

  就在克拉玛依人快马加鞭力促增产的1959年,中国发现了大庆油田。1960年,克拉玛依油田从仅有的几万名石油工作者当中,选派出了包括克拉玛依油田最高行政领导——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张文彬在内的6000多名骨干支援大庆会战并扎根在黑土地上。在此后三四十年间,在江汉、胜利、华北、塔里木等油田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克拉玛依油田都毫无保留地奉献出了人员、技术和一切需要奉献的物资。

  可以说,中国陆上的大部分油田,都有克拉玛依油田的血脉传承。

  因此,克拉玛依油田不仅是共和国石油工业的长子,而且是共和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石油圣地”的誉称,并非虚至。这是克拉玛依油田的第三大功绩。

  百年油田

  专家对克拉玛依持续繁荣充满信心

  作为新中国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今年已经56岁了。历数全世界的油田,能在勘探开发50年后仍然保持青春活力的,屈指可数。那么,克拉玛依油田是否也垂垂老矣?

  从1981年到2010年这29年中,除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降低产量外,克拉玛依油田的油气产量一直保持着逐年增长的态势。2002年,克拉玛依油田原油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

  那么,这种上升的态势还能持续吗?

  在技术层面上,油气产量持续上升的决定性因素是油气储量。克拉玛依油田的主要勘探领域——准噶尔盆地的油气总资源量为107亿吨,其中石油86.8亿吨,天然气2.5万亿立方米。截至2009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19亿吨、天然气储量2175.8亿立方米,油气资源探明率仅仅分别为24.4%和8.7%。

  2005年,中国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的贾承造说:“全国有很多老油田发展到一定的高点之后,产量都在下降,只有克拉玛依油田的产量一直稳步上升……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中油集团公司和中油股份公司领导与专家对克拉玛依油田率先建成百年繁荣的油田充满了信心!”

  绿色油田

  环保优先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绿意蒙蒙

  6月25日,新疆测绘局航拍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时发现:除抽油机所占地基被硬化外,连绵起伏的沙丘基本上被生机勃勃的梭梭、红柳、绿草所覆盖。现在,在这片4.88万平方公里的沙海中,有克拉玛依所属的石西、石南、陆梁、莫北、莫索湾等5座油田的数千口油气井在日夜喷涌。它们年产油气当量近500万吨,占克拉玛依油田总产量的近35%。

  截至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而这个我国第二大沙漠固定沙丘的植被覆盖率达40%至50%,半固定沙丘的植被覆盖率达15%至25%。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能绿意蒙蒙,和克拉玛依油田从上世纪就开始坚持环保优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挺进沙漠腹地的大规模勘探开发,环境保护被列入了全程监督下的油气田开发的技术方案中:凡是人为动过的沙丘作业面,施工完毕后,全部进行固沙处理。在陆梁油田的开发中,曾有一家施工企业的职工不按规定线路在沙漠中开车行驶了约500米的路程,被新疆油田公司处以巨额罚款,并被责令恢复地表植被。

  沙漠油田开发20年来,新疆油田公司对沙丘作业面做到了100%固沙处理。仅此一项费用,就占油田开发总投资的5%。

  从2007年9月开始,新疆油田公司开展了以“油气田地貌恢复到自然状态,生态环境得以保持,油气田设施统一规范,给员工创造一个绿色、舒心的工作环境”为目标的“创建绿色油气田”活动。目前,这项活动已建立起了长效机制,油田实现了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2007年,地处沙漠腹地的石西油田获得了“国家级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荣誉,陆梁油田也已于近日通过了“国家级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评审。

  数字油田

  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

  克拉玛依油田是名副其实的边陲油田。在一些人心目中,边远就意味着落后。事实果真如此吗?

  1993年,当时的克拉玛依油田决策层决定在油田整体上进行“信息化建设”。在中国石油石化行业,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过两年的摸索,1995年,克拉玛依正式踏上了数字油田的建设征程。

  1999年11月,“克拉玛依数字油田信息平台”的第一个版本在北京正式发布。次年5月,这个平台就在中石油集团全国范围内的其他油田推广。2008年,这个平台已经不断完善升级至6.0版。平台上80多套系统一共开发了16000多项功能,并且实现了所有系统的集成。

  如今,克拉玛依人这样说:克拉玛依油田有两个,一个在准噶尔盆地38万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中,另一个在虚拟的计算机网络中。也就是说,通过数字化,克拉玛依油田已经被装进了计算机里。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油田中都处于领先水平。现在,只要你坐在装有相关系统的电脑前,轻点鼠标,全油田的任何一口油井的任何情况,一切均可尽收眼底。

  一个最近发生的事实说明了数字油田的力量——

  勘探风城油田,用了28年。在前24年的时间里,一直采取的是“分层勘探”模式,也就是科研人员以小组的形式,对这个区域中一个个有希望的“点”进行攻关。依靠这种“蚂蚁啃骨头”的方式,24年间,总共才探明6000多万吨原油储量。

  这是因为信息化手段的制约,研究处于分立的状态。

  2007年,数字油田基本建成,克拉玛依的科研人员开始在一个叫做“勘探协同工作环境”的虚拟空间中上班。他们有了对风城油田进行“整体勘探”——将整个区域作为基本单元来进行研究的条件。于是,仅仅4年的时间,一个拥有4.2亿吨环烷基稠油资源量的、中国最大的整装稠油油田全盘托出。

  数字油田不是结束,而是开始。1月15日,“智能油田”建设开始全面实施。

  “智能化油田就是能够全面感知的油田,能够自动控制的油田,能够预测趋势的油田,能够优化决策的油田。”克拉玛依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化油田的定义。根据项目实施方案,5至10年后,初步建成的智能油田可以根据世界石油天然气市场的情况,自动调整战略战术,做出生产决策。克拉玛依石油人还将可以在网络终端上操控准噶尔盆地的任何一口油井、任何一条管线和任何一个阀门。

  代表着现代科技先进水平的“数字油田”已使克拉玛依油田发生了凤凰涅槃式的变化,而“数字油田”的升级版“智能油田”的建设,又将使克拉玛依油田焕发出怎样的活力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