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后妃制度,明朝妃子位分顺序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后妃份位表 明代后妃制度,明朝妃子位分顺序表?

明代后妃制度,明朝妃子位分顺序表?

2024-01-19 17: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明朝妃子位分顺序表?

明代后妃的封号按等级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昭仪、婕妤、美人、才人、选侍、淑女等等。皇后是正一品,之后二品是皇贵妃,等级森严,一切的福利制度都按照这个顺序来的

明代妃嫔制度上承唐宋,下启满清,按以下等级进行排位。

一,皇后

明朝同样遵循我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的皇后制度,同一时间内只设一后,皇后地位极为尊崇,妃嫔对皇后既需要执妻妾之礼,也需要执君臣之礼。

二,妃

明代皇妃在演变中形成了三个等级,分别为皇贵妃、贵妃、妃。其中,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并不常设,其人选多为皇太子生母或者圣眷深重的宠妃。

贵妃在明初并非单独的妃嫔等级,作为妃的第一位号,贵妃与贤妃、淑妃等同属于妃级序列;但随着历史发展,加之本身隐含“群妃之首”的寓意,贵妃地位逐渐上升,在宣宗朝取得了有册有宝的待遇,实际上分化成为一个新等级。

三,嫔

皇嫔的划分则以明世宗为明显界限,世宗以前沿用昭容、昭仪、婕妤、美人等九嫔旧称,册命上也没有定制;世宗时重新定制,规范了册封仪式,确定九嫔地位完全平等,并规定九嫔各自拥有相应位号。

四,姬

对于妃嫔之下的后宫女子是没有官阶的,通常为昭仪、婕妤、美人、才人、选侍、淑女等。

1、 正一品:皇后;

2、 从一品: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3、 正二品:夫人;

4、 从二品:妃子;

5、 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

6、 从三品:贵嫔;

7、 正四品:婕妤;

8、 从四品:容华;

9、 正五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10、 从五品:嫔妃;

11、 正六品:小仪,小媛,良媛,良娣;

12、 从六品:贵人;

13、 正七品:才人,美人;

14、 从七品:常在,娘子;

15、 正八品:选侍,采女;

16、 从八品:更衣。

明朝的后宫等级除皇后外,还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才人、选侍、淑女等级别。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众皇妃之下。

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

皇后

正一品: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从一品:夫人

正二品:妃(四位)

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

正三品:贵嫔

从三品:婕妤

正四品:容华

从四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正五品:嫔

从五品:小仪、小媛、良媛、良娣

正六品:贵人

从六品:才人、美人

正七品:常在、娘子

从七品:选侍

正八品:采女

从八品:更衣

二、明朝后宫多少嫔妃?

明朝的后妃制度既因循前朝之制,又有所创新。明朝后妃共分五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嫔以下还设有昭容、昭仪、婕妤、美人等。

(神宗王皇后)

皇后为帝王的嫡妻,后宫之主,掌管六宫,有处置妃嫔和宫人的权利。

有明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上,共有二十位皇后(排除后世追封的):太祖马皇后、惠帝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张皇后、宣宗胡皇后、宣宗孙皇后、英宗钱皇后、景帝汪皇后、景帝杭皇后、宪宗吴皇后、宪宗王皇后、孝宗张皇后、武宗夏皇后、世宗陈皇后、世宗张皇后、世宗方皇后、穆宗陈皇后、神宗王皇后、熹宗张皇后、思宗周皇后。

皇贵妃在后宫中列第二等,地位仅次于皇后,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辅佐皇后治理后宫。明代皇贵妃这一等级正式设立于景帝景泰年间。整个明朝晋封皇贵妃者十一人,她们或是深受皇帝宠爱并生育皇子,或是皇太子生母。贵妃次于皇贵妃,明朝一共册封了十五位贵妃。

妃位于后妃第四等,也是后宫设立最多的。妃子又被称为“娘娘”,除了生育子嗣外,还要协助皇后治理六宫,参加祭祀活动。嫔位于妃之下,处于后妃中的第五等。明朝之处并未设立嫔位,直至明世宗即嘉靖帝十年,才正式设立嫔位。嘉靖十年(1531),册德嫔方氏、康嫔杜氏、丽嫔阎氏、庄嫔王氏等九人。

三、明朝后妃称号是怎么来的?

明朝后妃的称号是皇帝封赏的

四、明朝嫔妃职位表?

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

尚宫总管六局事务。

一司为:宫正。

掌管戒令责罚。

品级皆为正六品。

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

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

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

明英宗复辟,多亏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

这就是后世动辄为母后上徽号的滥殇。

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

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

五、古代后宫嫔妃等级秩序?

清朝的后宫分为九个等级 :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

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制度规定尽管十分严格,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康熙、乾隆的妃嫔都大大超过规定,而同治、光绪等又远没有那么多的妃嫔。清朝宫女人数比明朝减少,按定制在三百人以下,实际上也不止此数。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

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

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

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皇后 (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

皇贵妃 (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 8人)

贵妃 (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 8人)

妃 (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 6人)

嫔 (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 6人)

贵人 (五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4人)

常在 (六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3人)

答应 (七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2人)

宫女 (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

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

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大小排列:

皇贵妃

贵妃

正一品:惠妃 淑妃 德妃 贤妃 宸妃 庄妃

庶一品:妃

正二品:贵姬

从二品:昭仪 昭媛 昭容 昭华

庶二品:淑仪 淑媛 淑容 淑华

正三品:修仪 修媛 修容 修华

从三品:贵嫔

庶三品:婕妤

正四品:贵仪

从四品:顺仪 顺媛 顺容 顺华

庶四品:充仪 充媛 充容 充华

正五品:姬

从五品:容华 婉容

庶五品:婉仪 芳仪 芬仪 德仪 贤仪 微仪

正六品:嫔

从六品:良媛 良娣

庶六品:小仪 小媛

正七品:贵人

从七品:美人 才人 良人

庶七品:常在

正八品:选侍

从八品:娘子 舞涓

庶八品:宝林 娱灵

正九品:芳婉 柔婉

从九品:顺常 顺成

庶九品:承徽 列荣

正十品:御女 采女

从十品:答应

庶十品:充衣 承衣刀人 更衣

嫔妃各等级名额:

正超品: 正宫.尊尘皇后、中宫.懿妖皇后(各1名)

从超品:(西南北宫各1名)

正一品:皇贵妃、皇淑妃、皇贤妃、皇德妃(各1名)

从一品:封号贵妃、封号懿妃、封号尊妃(各2名)

侧一品:元妃、惠妃、静妃、涟妃、华妃、湘妃、温妃、柔妃、安妃、令妃、庄妃、容妃、宁妃、宸妃、宜妃、昭妃、伊妃(各1名)

正二品:昭仪、昭容(各3名)

从二品:淑仪、淑媛、淑容(各3名)

侧二品:贤仪、贤媛、贤容(各3名)

正三品:修仪、修媛、修容(各3名)

从三品:充仪、充媛、充容(各3名)

侧三品:贵嫔(共4名)

正四品:淑嫔、德嫔、贤嫔(各3名)

从四品:婕妤 (共4名)

侧四品:容华 (4名)

正五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各4名)

从五品:祥嫔、惠嫔、静嫔、涟嫔、丽嫔、温嫔、柔嫔、安嫔、庄嫔、容嫔、宁嫔、宸嫔、宜嫔、(各1名)

侧五品:贵姬、淑姬、德姬、贤姬(各4名)

正六品:良仪、良媛、良娣 (各5名)

从六品:小仪、小媛、小娣 (各5名)

侧六品:祥姬、惠姬、静姬、涟姬、丽姬、温姬、柔姬、安姬、庄姬、容姬、宁姬、宸姬、宜姬、(各1名)正七品:贵人(10名)

从七品:才人、丽人(以下不限)

侧七品:常在、

从八品:御女、采女、淑女、黛女

侧八品:小主、秀女

末九品:更衣

无品级:秀女

古代等级制度明显,后宫亦是!真够讲究的,看来要好好专研一下下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