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的起源、发展及特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名中医推荐的医书 中国古医籍的起源、发展及特点

中国古医籍的起源、发展及特点

2024-06-18 04: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三阶段:为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实际上当视为两部分,其中以1840年为界。明至1840年前,这期间除了一些有影响的综合性医书外,还有一些标志着中医学术重要发展的书籍问世。如温病类著作:吴有性的《瘟疫论》,吴瑭的《温病条辨》,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另外如咽喉、眼、齿、伤等所谓小科,原来大都附于其他医书之后论述的,这一时期也逐渐从综合性医书中独立出来,对各科的病因病理、临床辨证治疗及预防方面有了更为系统的专门著作。这一时期整理、集录医书较多也是一大特点,其中包括大部头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如《普济方》、《薛氏医案》、《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六科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宗金鉴》等。这些图书对保存、整理、研究、继承中医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与今天相隔的时间尚不算很久远,我们也还有可能看到较好的版本。

1840年以后,由于鸦片战争,西方文化逐渐渗透,随之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从医学发展的角度计,这一时期当另有论题。但就其中古医籍讲,则由于西方医学的文化传入而影响了其发展进程。但这一时期亦有少数有影响的中医书问世,如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唐容川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都带有这一时期的明显特色。

3古医籍的分类

从现存的医学书目中,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到古医籍的分类和发展。早期的医学书目虽有《七略》的药目、南宋时期的《医经目录》和《大宋本草目》等,但均已早佚。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一部医学书目为明末殷仲春的《医藏目录》,书中将所收录的医书分为二十类。清代传世较广的医学书目应推1819年由日本丹波元胤编纂的《中国医籍考》,是书广泛收录了我国自秦汉以来至清代中叶的历代医籍三千数百种,并分为医经、本草、食治、脏象、诊法、明堂经脉、方论、史传、运气九类。近代医学藏书家裘庆元和曹炳章二人各收藏医书三千余种及其目录,陈存仁亦撰有《皇汉医学丛书总目》,这些均不失为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医学目录专书。

现代,在1945年前后,由日本冈西为人编纂的我国《宋以前医籍考》,记录了宋以前医学书籍1860种,分为内经、运气、难经、五脏、房中、临床各科等23类。1958年由北京图书馆和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牵头,组织全国包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各省图书馆在内的59个图书馆,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录了古今中医图书7661种,分为16大类,书中记有书名、著者、卷数、年代、版本及收藏地。16分类包括:医经、脏象、诊断、本草、方书、伤寒金匮、温病、临床各科、针灸、养生、综合性医书、医案医话医论、医史、法医、兽医和工具书。

1978年,再次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牵头,利用七年的时间向全国113个各类图书馆广泛征集馆藏中医图书目录,截止1985年,花了7年时间,经过核实、整理、归纳,共收录了中医图书 12,124种,重新编写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基本反映了目前中医图书的现存、馆藏情况。其分类以学科分类为主,兼顾到中医图书的体裁特征,划分为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按摩、本草、方书、临床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综合性著作等12大类。

现在中医界广泛应用的即是这12大类3级类目分类法:12类本身作为一级类目,以临床各科为例,所分的内、外、妇、儿、伤、眼、口齿诸科为二级类目,在外科下又分为外科通论、外科专论、皮肤等,即为三级类目。再如本草为一级类目,本草经、综合本草、食疗本草、炮炙等即为二级类目,“本草经”中的“本经辑本”、“本经注释”即为三级类目了。就前后的两次编纂的《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在分类的形式上亦有所改进。

前一次分为十六类,尤其是综合性医书类,分类不甚明确,医理和临证、通论和临床医书混在一起,经过再一次斟酌细分,把原综合性医书根据中医应用的实际情况,兼顾体例特征,又分为基础理论、临证综合和医学通论三部分,并把其各归到基础理论、临床各科和综合性著作中,使之各类的划分更加有条理性和便于读者应用。再次编著的综合性著作和原综合性医书在内容上有实质性的不同:原综合性医书是指上述理论综合、临证综合和医学通论三部分的混合编录;而如今的综合性著作下二级类目则分为医学通论、丛书合刻、文史丛书中的医学著作和工具书。这样的分类相对地讲更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

4古医籍的特点

从中医书籍的发展上讲,有很强的继承意识。在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拿出任何一本,总是先有“古人云”、“经曰”等,其次才是作者的发挥和创新,充分体现着中国尊古、崇古的道德思想。另外中医书籍还有一种滚雪球的模式: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本只有397条,数万字,但后世对其的注释、发挥、解释、应用心得等的著述竟达数十种,上百万字。这是第三个特点。

另外在写作上还有一重要特点:在现在的中医古籍整理中,我们常常可以从众多的古医籍中辑出历史年代远久、早已佚失而只有其名的医书,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古医籍中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我们从早在唐代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至宋代的《圣惠方》、《圣济总录》、《证类本草》,再至明代的《本草纲目》,更不用说明清时期令人瞠目的各种大部头全书、丛书、总录等,都具有这种文献整理的写作特点。这些书不仅论述有条理,而且引文有出处,使后人观之一目了然。这一特点对古医籍的利用、保存和继承发挥了重要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