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吉林市社会发展报告暨“十四五”展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吉林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建议 解读:吉林市社会发展报告暨“十四五”展望

解读:吉林市社会发展报告暨“十四五”展望

2024-07-12 20: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本文总结了“十三五”以来的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通过总结经验启示及分析发展问题,为“十四五”发展提供有益的观点。

  关键词:“十三五”  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四五”

  “十三五”以来,特别是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吉林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吉林市经济实力扎实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一、“十三五”期间吉林市社会发展报告

  (一)国民经济稳定提高,三次产业健康发展

  五年来,吉林市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52.6亿元,是2015年的1.13倍,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11.8%。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3.6:41.2:45.2逐渐转变为2020年的13.8:35.2:51。

  农业发展多措并举。五年来吉林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取得了突出业绩。一是农业总量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2020年达到201.4亿元,粮食总产量426.2万吨,粮食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63.8万公顷提高到65.6万公顷,生猪出栏量恢复到190万头的正常水平。二是现代农业取得巨大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12.5万公顷,累计24.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7.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2%。累计推广增产增效绿色技术328项,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三是农业区域布局逐步优化。昌邑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吉林省首个以粮食产业为核心的国家级园区。蛟河黑木耳、桦甸黄牛2个产区晋升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别是蛟河市黄松甸镇被评为全国首批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五年来吉林市加快补足短板,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吉林市统筹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多元发展的工业产业新格局初步构建。冶金、石化、化纤等传统支柱产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医药健康、碳纤维、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工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6%,比“十二五”末期提高3个百分点。优势产业持续壮大。石化产业形成千余种产品生产体系,建成国内最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生产工艺填补国内空白,ABS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工业集聚效应显现。磐石明城镇成为东北地区最大钢管集散地。蛟河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初具规模。经开区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结构逐步由“传统工业独轮驱动”向“高技术产业多点支撑”转变。

  服务业成为重要支撑。2020年,吉林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92亿元,占GDP比重51%,较2015年提高5.8个百分点,已然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全市通过加强服务业发展引导,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支撑等多举措推进服务业发展。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0亿元,本地电商网络零售额达到130亿元,增长20%以上;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20亿元,是2015年的1.3倍;快递邮政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2.9亿元,是2015年的4.4倍;公路客运周转量10.4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41.9亿吨公里。特别是吉林市旅游业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旅游人次比‘十二五’期间环比增长了86%;旅游收入比‘十二五’期间环比增长了132%;北大湖开发区被确定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培训基地。2020年雪季,北大湖、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接待冰雪游客均突破27万人次,分别增长56%和24.8%,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6%和43.2%。吉林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得到省政府批复,并连续获评中国冰雪旅游十强城市。

  (二)改革开放取得突破 科技创新彰显活力

  吉林市从解放思想抓起、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从优化营商环境破局,内外改革不断向深水区进发,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活力显现。

  对内简政放权不断深入。五年来吉林市累计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84项,市本级“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提高到99.5%,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第二届中国营商环境特色50强城市。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8%,20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同城通办”“就近可办”,成为全国首批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升级。吉林市积极拓展与浙江省及温州市对口合作,打造9个总投资400亿元的产业园。正式签署长吉一体化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44个合作事项启动实施。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设立,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92亿元,对外进出口贸易国家和地区达到100个。

  科技创新效果显著。这五年,吉林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33项。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6户,是2015年的4.2倍。全年全市共认定技术合同287份,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达到58957.9万元。吉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96户,位列中国社科院·全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第31名。申请省级以上项目180项,扶持资金3936万元。省科学技术奖4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3项)。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6个。

  (三)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城市建设生态宜居

  “十三五”期间,吉林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各项任务落实,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20年,吉林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在80%以上,较2015年提高12%;11个国家考核断面中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0%以上,荣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全市完成32个重点流域水质提升工程,新建污水处理厂,落实水源地“划、立、治”,建成区“九河一湖”10个黑臭水体完成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开展绿盾专项行动累计完成自然保护区内3393个违法违规问题整改。农用地环境质量类别完成划分,18家企业列入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松花湖拦网养殖、五虎岛违建、北大沟黑臭水体等一大批历史性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十三五”时期,吉林市确定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战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市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推进完善吉林市生态环境应急预案体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率达到100%,完成了《吉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修订工作。通过建立“走遍江城”精细化治理常态机制,开展城乡“七边”环境卫生治理行动,完成六项清理任务,改造主要街路、公园、广场绿化景观,启动环卫市场化改革,将吉林市打造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文明之城、卫生之城。

  (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事业全面进步

  “十三五”期间吉林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攀升。2020年吉林市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5年的1.3倍、1.4倍,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0万人,企业退休人员人均领取金额增长24%。全市6541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0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五年来吉林市社会保障事业蒸蒸日上,民生福祉持续向好。一是社会保险标准不断提高。2020年城乡低保标准比2015年分别提高20.9%和50.5%。失业保险待遇水平增长45%。稳岗返还资金五年累计发放金额达4.36亿元,惠及职工58.5万人。二是养老体系不断完善。2020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总人数75.1万人,接近2015年的1.2倍。三是医疗保障大堤进一步筑牢。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近280万人,是2015年的1.2倍。5年间,城乡居民参保缴费财政补助标准提高1.3倍。城乡居民门诊慢性病执行全省统一的18个病种,大病保险报销限额从16万元提高到30万元。

  (五)公用事业成绩斐然,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吉林市城市公用事业欣欣向荣,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2020年吉林市区至永吉县城公交线路开通。“12345”便民服务热线完成整合,被人民网评为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先进单位。累计投入资金11.6亿元,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3个,被确定为全国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十三五”期间吉林市城乡建设相得益彰,全市在建设“美丽吉林”的道路上奋力疾行。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城建投资342.6亿元,建成大型桥梁12座、主次干路45条,新建改建公路3751公里,“一江两岸”生态绿道等投入使用,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87个。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建美丽乡村72个,建设“四好农村路”795.8公里,完成农村改厕1.6万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全覆盖。

  (六)教育文化事业全面推进,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

  “十三五”期间,吉林市教育和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日益兴旺。2020年吉林市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综合治理项目11个,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7所。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0个,总藏量370.5万册;博物馆16个;文化馆11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6%和97.3%。市歌舞团第23年参加了央视春晚等国家级演出。

  “十三五”期间,吉林市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体育实力不断增强。截止2020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41所,是2015年的1.1倍;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4736人,是2015年的1.2倍;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4057人,是2015年的1.2倍;注册护士15996人,是2015年的1.2倍;全市编制医疗床位28102张,是2015年的1.1倍。2020年全市共举办20多项的赛事活动,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40余项,参与人数近60万人(次),接近2015年的2 倍。在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部分项目比赛中,吉林市冰雪运动员为吉林省代表团获得8金11银7铜,总奖牌数比上届多11枚。

  二、十四五展望

  吉林市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发展壮大,一路走来,惟其艰难,方得玉成。展望“十四五”,吉林市将按照旅游文化名城、现代产业基地、创新创业高地和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在推动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提高上,跑出吉林市加速度,成为全方位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现代化都市。

  (一)聚焦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

  促进农业全面升级。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吉林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发展农业的自然资源禀赋较好。“十三五”期间吉林市农业经济运行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平稳向好,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逐步优化。但目前的农业集中在种植业和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总规模偏低,农业产业链总体较短,农副产品深加工程度不足,2020年全市农副食品加工行业产值仅有120亿元,不足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0%,而且集中在粮食加工企业和屠宰企业,肉制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农业企业较少。“十四五”期间吉林市应积极调整优化农林牧渔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保障农产品生产供应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从农业大市进化成为农业强市。

  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村是三农问题的载体,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建设美好农村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十三五”时期吉林市美丽乡村建设切实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农村建设与先进地区和城市建设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十四五”期间吉林市将以农村全面现代化为目标,巩固“一十百千万”工程成果,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使乡村居住条件进一步与城市看齐。

  聚焦农民全面增收。实现乡村振兴,重中之重是促进农民收入提高。2020年吉林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一半,较低的收入使得农村人口加速流失,根据七人普公报,相比六人普吉林市流失的78万人口中,75%是乡村人口。稳固乡村人口,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是吉林市“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首先应以人为基础建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推广“能人+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第二是要抓惠民政策落实,做好落实好教育、就业、医疗等常态化民生服务工作。第三是要持续抓好扶贫工作,围绕边缘户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管理,落实好各项政策,不断巩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二)全面提质增效,实现工业复兴

  工业铸就城市辉煌历史。吉林市是典型的东北老工业城市,作为新中国化学工业、铁合金和碳素工业的故乡,奠定新中国工业基础的“156”工程中有7个项目落户吉林市。八十年代吉林市工业在全国仍有较强影响力时,经济总量一度进入全国前三十五名,以吉林市GDP总量排名较高的1988年为例,当年吉林市不但工业门类齐全,而且各行业中均有重要企业,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9户,产值千万元以上企业近百户,而目前吉林市工业行业高度集中,化工、冶金行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0%,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仅有400余户。

  工业萎缩影响城市发展。吉林市经济发展程度长期与大庆、鞍山相当,但如今吉林市GDP已经落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吉林市工业支撑程度不足,同样是工业城市,目前大庆第二产业占比在45%以上,鞍山在40%,吉林市已经萎缩至35%。受此影响,吉林市GDP总量在全国已经滑落至180名左右。“十四五”期间吉林市要建立发展优势,必须恢复工业经济引领作用。

  以国有企业为基础延长产业链。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来吉林省考察时强调,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作为吉林市工业发展核心力量,以占全市规模工业9%的总户数,创造了51%的工业总产值。但目前吉林市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例如吉化、化纤的产品集中在产业链条的上游,产业链延展程度较弱,产成品中的终端消费品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从吉林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应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为基础,全力打造一批引领性成长性强、质量效益明显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市经济腾飞的增长极。

  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当前吉林市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这种状况要在“十四五”期间加快改变。吉林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六大产业集群,其中精细化工、先进材料、装备制造、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物产业集群均与工业有关。吉林市应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立足吉林市工业基础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推动吉林市工业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全面跃升,到2025年,力争规模工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以上。

  (三)吸引消费潜力,聚焦旅游产业

  精准聚焦旅游产业。当前服务业占吉林市GDP比重已经超过50%,成为吉林市经济的主要支撑,加快服务业向好发展是实现吉林市“十四五”目标的重要基础。根据七人普结果,2020年吉林市常住人口362万,比六人普少了78万人,十年下降18%。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807元与1096元,人口的显著流失与较低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使得本地消费能力和潜力均较弱,快速发展服务业必须放眼域外。从吉林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与城市高附加值服务业薄弱的发展基础出发,全力发展旅游业是推动吉林市服务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冰雪”“避暑”双轮驱动。吉林市的雾凇冰雪资源与消夏避暑资源是吉林市宝贵的发展资源,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机遇和成长潜力。做大做强雾凇冰雪产业和避暑休闲产业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立足吉林市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旅游文化产业集群的有效举措。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接待游客总人数较“十二五”环比增长86%;旅游总收入环比增长132%。吉林市冰雪旅游在国内冰雪核心圈产生重大影响,松花湖与北大壶是全国顶级雪场,吉林雾凇名扬海内。“十四五”时期吉林市不但要保持住冰雪产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还要大力开发生态休闲避暑产品,推动冰雪、避暑产业齐头并进持续健康发展,将吉林市打造成旅游者心驰神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全域布局综合发展。按照吉林市旅游文化名城的定位,只有充分整合吉林市旅游资源,坚持系统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才能健全旅游文化产业集群,达成“十四五”既定目标。十四五”新征程已经开启,吉林市将围绕世界冰雪旅游目的地,国内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的预定目标,突出冰雪旅游、休闲旅游等5大产业链条,围绕雾凇冰雪、温泉康养、避暑休闲、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历史文化等板块,大力开发红色游、研学游、体育游、工业游、乡村游等新型旅游产品。通过支持北大湖、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实施提质扩容工程,支持松花湖风景名胜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丰满、桦甸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措施,推动“十四五”期间全市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均增长60%以上。

  征途漫漫从头越,追梦前行再出发。“十三五”期间吉林市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十四五”时期更是吉林市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五年。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肩负着吉林市400万人民的期待,凝聚着全市人民的信心,吉林市必将开创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新局面,在奋斗中书写新的华彩篇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