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幕后推手:吉尔德定律,大带宽支撑大数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吉尔德m120 大数据的幕后推手:吉尔德定律,大带宽支撑大数据

大数据的幕后推手:吉尔德定律,大带宽支撑大数据

2024-07-05 17: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数据的幕后推手:吉尔德定律,大带宽支撑大数据

互联网和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发展催生的一对孪生子。互联网能够方便、准确地记录用户相关数据,引领世界进入数据爆炸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数据积累速度,而且产生了大量的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这也促进了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同时,互联网也是大数据分析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如搜索引擎技术就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算法设计,面向互联网用户的精准营销也是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据的。

2010年,Google的董事长艾瑞克•施密特说:“从人类文明产生到2003年,全人类共创造了5 EB 的信息。如今,我们每两天就会产生同等量的信息。”到2013年,我们生成这样规模的信息量只需要10分钟!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变得越来越便捷,这种前所未有的产生数据的加速度使人类进入了“大数据”的新纪元——一个被“信息洪流”覆盖的时代。

信息爆炸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但近年来人们更加感受到大数据的来势迅猛。以物联网和家电为代表的联网设备数量增长迅猛。2007年,全球有5亿个设备联网,人均0.1个;2013年,全球有500亿个设备联网,人均70个。随着宽带化的发展,人均网络接入带宽和流量也在迅速提升。全球新产生数据年增长率为40%,即信息总量每两年就可以翻番,这一趋势还将持续。目前,单一数据集容量超过几十 TB 甚至数 PB 已不罕见,其规模大到无法在容许的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

目前,我们每天在互联网上留下来的数据,有50%是被浪费掉的。在中国,每天流失掉的数据超过80%,仅有20%左右的数据被留下来。数据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在带宽和存储设备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大带宽是处理极端高速关键数据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快速高效消化和处理大型数据集的基础。对于大数据而言,它的头号大敌就是带宽。无论是何种应用,带宽不足,都会影响数据的高速流动。

将传感器、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收集和储存的分散信息和数据连接起来,并进行交互和多方共享,需要搭建一个庞大的网络,消耗大量的带宽。大数据中包含大量占用高带宽的应用,尤其是以视频图像为主的监控业务(如智能交通等)。以北京公交系统视频监控业务为例,目前北京有3万多辆公交车,如果每辆公交车上面安装 4 个摄像头,则 3 万辆公交车的数据总量预计将达到约 180 GB,且对图像的连续性和实时性有较高要求,其传输带宽谱需求绝不是目前2G、3G甚至未来4G可以轻松承载的。

在大数据时代,全球数据量每 18 个月将翻一倍,但带宽并没有以几乎同样的速度在增加。从 1986年开始,全世界数据存储量每年增长率大概在 28%,但是数据传输带宽的年增长率只有 6%。传输带宽增长具有一定规律,它遵从吉尔德定律(又称为胜利者浪费定律)。

吉尔德定律可表述为:

在未来25年,主干网的带宽每6个月增长一倍,其增长速度是摩尔定律预测的CPU增长速度的3倍,且将来上网会免费。定律中所描述的主干网增长速度比 CPU 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微软公司的实验证明,在 300 km 的范围内通过无线方式传输 1 GB 信息仅需 1 s,这是我们计算机调制解调器传输能力的1万倍!这一事实表明,带宽增加在技术上不成问题,其关键是用户需求(需求日渐强烈,带宽也会相应增加,上网费用自然也会下降)。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因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网络的包围中而逐渐忘却“上网”之类的字眼。

吉尔德定律的提出者是乔治·吉尔德。乔治·吉尔德认为,20世纪70年代昂贵的晶体管,当前却变得如萝卜白菜一样便宜。虽然主干网带宽现在还是稀缺资源,但是有朝一日会变得足够充裕,届时上网价格也会大幅下降甚至免费。美国已经有很多的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向用户提供免费上网服务。随着带宽的增加,并且将会有更多设备以有线或无线方式上网,这些设备本身并没有什么智能,但大量这样的“傻瓜”设备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时,其威力将会变得很大,就像利用便宜的晶体管可以制造出价格昂贵的高档计算机一样,只要将廉价的网络带宽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也会给人们带来巨额的回报。

乔治·吉尔德,1939年11月29日生于纽约,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马歇尔·麦克卢汉并称为“数字时代的三大思想家”。其实,乔治·吉尔德掀起的波澜远远超过后两位。20世纪80年代,他是供应学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90年代成为新经济最重要的鼓吹者之一,是《财富》《福布斯》《哈佛商业评论》等著名杂志的撰稿人,著有《通信革命——无限带宽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电视之后的生活》《微观宇宙》《企业之魂》和《财富与贫穷》等多部著作,集“作家、思想家、未来学家、技术预测家、产业分析家、经济学家”等无数头衔于一身,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产业博学家。

2003年,《福布斯》全球行政总裁年会在上海举办,成为国内引人注目的新闻之一,乔治·吉尔德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老头子实在是个“陌生人”。同年5月,乔治•吉尔德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性的著作《通信革命——无限带宽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疯狂之作,一本疯狂到足以让比尔·盖茨深省的著作,一本撬动了万亿美元股票价值的著作。全书分为新的光、新的通信技术、应对丰富的带宽、通信世界的凯歌和光的意义五大部分,既富有技术内涵,又富有诗情画意。几乎每一部分都可以很快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就像新时代的《圣经》一样,《通信革命》向世界说着同一句话:要有光!

但遗憾的是,国内没有任何媒体将焦点聚在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和书籍之上。的确,对于这位曾经是高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分析家和未来学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时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乔治•吉尔德在美国高科技领域就已经如雷贯耳,他经常与“商人”安迪•格罗夫,“管理学教父”汤姆•德鲁克等同场演讲。只不过,在这些大腕面前,他还只是配角,打酱油的小二而已,其报告只是为整个会议“热场”而已,出场费税后也就2万多美元。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乔治•吉尔德出场费如火箭般暴涨到 10万美元以上。飙升速度如同互联网股票一样,不,他的速度属于比互联网股票更迅猛的新电信股票。

1996年,乔治•吉尔德开始出版个人编写的月刊《吉尔德技术报告》,实际上就是把吉尔德的文章重新包装为研究报告的形式,分析技术趋势,推荐潜力股票,首发印数8 000份。很快,这份薄薄的非正式出版物已经成为华尔街最炙手可热的参考物,股票分析师几乎人手一册。到2000年,它的订阅人数达到7 万,一年订阅费高达2 000 万美元,收入甚至比很多正规的杂志都高得多,堪称个人出版的奇迹。可以说,他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出版公司。

1997年,有 350 人参加了他主办的第一次 Telecosm 会议,每人收费 4 000 美元。这使他的服务模式进一步丰富。在资本市场的“吉尔德效应”初步形成,钱眼更大了,他的胃口也大了。吉尔德开始推荐股票,直接影响了资本市场。1998年他推荐的效果非常出色,但是1999年开始变得越来越虚幻,用词也越来越夸张,开始了“疯狂”的前兆。

环球电讯是在1997年由现任主席Gary Winnick 集资成立。吉尔德把他捧为最值得投资的股票。2000年互联网泡沫开始破灭,到了2001年,面对人们的质疑,吉尔德还极力辩解:“如果环球电讯会破产,我就把自己的房子都卖掉。”他预测环球电讯“将会角逐全球王者宝座,但在一个数以万亿美元计的大市场中,不会出现输家。”

到了2002年1月28日,环球电讯依照《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申请破产保护,创下美国电信产业最大破产事件纪录,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第四大破产纪录。此时公司股票价值仅剩12.5亿美元,与2000年高峰期的480亿美元相差巨大。吉尔德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和最差的股票推荐者。

吉尔德自己也没有逃脱自己的预言。他自己也是自己信仰的忠实信徒,因此,股市的惨跌也让他血本无归。现在,他住的房子也被抵押出去了。众星捧月的演讲已经远去,因为他已经一文不名。他的报告依然在继续出版,但是订阅量已经下滑得惨不忍睹。

中国平均网速不到全球的一半,带宽过小势必会成为大数据时代的瓶颈,升级带宽是当前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