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引发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合理情绪疗法ret案例 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引发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

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引发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

2024-01-30 12: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人际交往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课题,不良的人际交往会影响到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严重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本案例基于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分析一个人际交往问题学生的心理帮扶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调整不合理认知B,建立信心,消除负性情绪,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于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关键词:人际交往;合理情绪疗法;心理健康教育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 5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在许多著作中也被译为“理性情绪疗法”[1]。合理情绪治疗是实际心理咨询的一种技能,属于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合理情绪疗法认为造成人们情绪变化甚至产生心理问题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和评价,即不合理信念。因此只有改变产生情绪困扰的大学生改变现有认知,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此来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2]。

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就是ABC理论,其中A 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 代表个体对诱发事件A的解释及评价即信念(beliefs),C 代表个体对诱发事件A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consequences),产生结果C的原因并不是诱发事件A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A的解释和评价,即B[3]。如何针对B进行合理信念的引导进而改变结果C,学者们进一步将ABC理论拓展为ABCDE的心理治疗模型,该模型认为改变观念B是改变个体不良情绪及行为结果的核心,最重要的就是对不合理信念B加以驳斥(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论证观念B的不合理性,将其转变为合理信念和认知,最终引导学生产生新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结果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

高校大学生思想积极活跃、自主意识较强,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和成长背景等原因,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在面临人际关系矛盾、适应不良等问题时不能很好地解决,容易出现抑郁、孤独、沮丧、焦虑、烦躁等情绪和行为上的不良状态,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根据ABC理论,产生这些不良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矛盾的不合理认知B,要帮助大学生解决人际冲突就要从不合理认知B着手。利用合理情绪疗法能够帮助我们增强对学生的了解,及时介入,有助于改变学生的不合理认知B,逐步减少甚至消除他们的负性情绪,对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案例简介

小李,女,汉族,某高校本科生二年级学生。长相清秀,出生于外省大中城市,父母为双职工,家庭经济条件良好,家庭关系和睦,无发生过重大变故。小李为独生子女,学习成绩优良,性格较为内向,兴趣爱好少。该生上大学后一直担任班委,大一的时候积极参加学院学生组织,后来因为无法兼顾学习而退出,之后很少参加校园活动。辅导员在与她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小李是一个心思细腻且敏感多疑的人,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习惯于埋藏在心里,不太善于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给人一种自负、清高、不易亲近的印象。某一天小李主动联系辅导员,表示近一个月的情绪状态很糟糕,没法集中精力去学习,并且伴有失眠的症状,想要寻求辅导员的帮助。

三、案例分析与解决

1、全面了解,综合分析,了解问题的成因

经过与本人一对一谈心谈话了解分析原因。小李作为班委与辅导员接触也较为频繁,在班级中能够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说话、做事有些拘谨,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交流不多。学习积极主动,成绩保持在中上水平。在与小李谈话过程中发现,她表现得有些紧张,但是语言表述清晰,内容清楚,偶尔会情绪激动。本人自述,大一时和舍友一起加入学生会,关系比较亲密,一起学习、玩乐,很快就成为好朋友,但是另一位同班同学加入后,和舍友关系越来越疏远,总是感觉自己被故意疏远,甚至自我感觉在背后说自己的是非。小李尝试和两位同学沟通交流,了解矛盾根源所在,希望能够相互谅解、冰释前嫌,但效果不佳。近一个月小李的负面情绪愈加严重,甚至影响了正常生活和学习,出现失眠、注意力、集中力下降等症状,小李感觉很苦恼,为什么自己真诚待人,但最终还是没法和舍友找回原来的友谊。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此案例为由人际交往的矛盾导致产生负面情绪,为一般的心理问题。根据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本案例中,小李与曾经的好友关系疏远,即诱发事件A,在与舍友沟通交流无效的情况下,小李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自己的真诚在好友看来无关紧要,产生不合理的认知B,继而出现失落、沮丧、失眠、注意力、集中力下降等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C。

要做好小李的心理帮扶工作,辅导员首先应该结合小李的家庭、性格等基本情况分析小李的心理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帮助小李改变不合理认知B。小李性格较为内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习惯于埋藏在心里,也不太善于与人沟通,容易让人误解,此外她内心敏感,总是觉得自己被故意疏远、被议论。小李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一直是重要的位置,原生家庭的影响导致她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加之刚入大学适应能力低,找到一个能一起生活、学习的同伴后,无法接受关系的疏远,加剧了孤独感,以致出现不良的情绪C。

2、合理认知,缓解情绪,解决实际问题

在对小李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之后要积极采取策略,帮助学生缓解不良的情绪,能够正常入睡,集中注意力,继而有效改变人际交往不良的状况。首先,辅导员要平复小李当下的悲伤、焦慮等负性情绪,其次帮助学生找出产生负性情绪的诱发性事件A,就是小李与舍友关系越来越疏远,与小李共同分析她对和舍友关系疏远这件事的看法、解释和评价B,纠正她对其不合理的认知。辅导员要对小李的不合理认知B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不合理认知B一般具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和糟糕极致三种特征,把握小李认知的主要特征,对准确分析问题并采取合理有效的帮扶策略具有重要作用。小李的不合理认知B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认为只要自己足够真诚,努力付出,友谊就能够持续长久维持下去。在人际关系的维持中,这种绝对化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双方经历的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共通点可能会不断消减,关系也自然而然会越来越疏远。(2)将友情的淡化归咎于自身原因或者对方的故意为之。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双方关系的疏远有时是因为共同话题的减少或者观念的不合,并不是其中一方的原因,也不能因此责怪自己、怨恨他人。(3)与好友关系的疏远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失落、沮丧等负性情绪,甚至出现失眠、注意力、集中力下降等行为表现。出现问题后,小李多次积极与舍友沟通交流,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也就没有必要过于在意结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