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闭到共生:产业社区设施配套空间模式探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各式咖啡配比示意图 从封闭到共生:产业社区设施配套空间模式探索

从封闭到共生:产业社区设施配套空间模式探索

2024-07-04 00: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产业社区已从以制造功能为主导的工业园区逐步演变成新科技孵化器和促进社区经济活动为主导的活力场所。然而,既有研究较多关注于产业本身的特征,而忽视了企业、人群的需求和对城市的带动作用。因此,本次研究重点从企业、人群和城市的需求特征出发,对产业社区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1、企业需求

产业社区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在同一地点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场所。不同阶段的企业可以在同一产业社区中选择不同类型、规模和价格的办公室:初创公司能够从小型孵化空间开始创业,最终成长为企业总部而无需更改地址。

图2:从初创企业到总部企业的办公空间规模

1、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

产业社区关注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能够缩短产业链上各方之间距离,通过有利的环境和密集的活动促进产业集群内和跨产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通过建立服务企业成长的科技和商务平台,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和机构的运作效率和节省成本,为科创企业提供成长平台,形成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

2、共享创业孵化平台

产业社区中共建的低成本孵化中心和中试平台可以为微型企业提供低成本创新空间。初创中心设有服务于产业社区内企业的多种类配套设施,如试制中心、共享会议室、展示交流厅等。而且,孵化机构可以横跨多项领域,为初创企业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

2、员工需求

对员工而言,产业社区需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非正式互动,在轻松的场合中传递共同目标、分享知识经验。针对创新群体上班时间灵活、业余生活丰富的特征, 产业社区可以提供居业无界的工作、交往和生活的空间,方便员工快速切换模式。

图3:创新群体一天时间安排表

图4:创新人群需求特征

1、关注职业环境中的人性需求

产业社区中可以设置亲子照料的关怀类设施,如幼托和健身点等生活休闲类设施,同时增强高质量活动场所和绿化休闲空间供给,方便员工在高强度工作和生活休闲中获得平衡,为员工提供必须的生活要素。

图5: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华鑫慧享城中的交往空间

资料来源:网络图片

2、促进员工生活中的非正式职业交往

社区内需配套多种特色休闲设施和生活提升类空间。利用有限的空间布局适合员工的高品质配套,如便利店、智能服务管家、高端诊疗所等,打破传统产业园内一店难求的坚固壁垒。

3、城市需求

对城市品质而言,也会从产业社区获得潜在的提升空间。企业员工和周边的居民会被较短的步行距离、优质的配套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环境所吸引。

图6:就业人员和居住人员非职场需求特征

1、活力圈关注城市访客全天候的活力

通过关注多类服务对象的全方位需求,推进产学研游居的一体化发展,促使产城边界模糊化。这种全时性复合型产业社区通过嵌入高等级大型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城市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宜人的环境,从而增强城市活力。

2、吸引城市访客

在更小的街区尺度上,产业社区的沿街界面可被改造成创意书店、咖啡馆、设计室、古董店、小酒馆,打造特色空间,成为人流交汇之地。户外空间也可根据季节更替举办夏季艺术节和户外表演,改变市民对产业社区刻板印象的同时还能吸引慕名前来的城市访客。

图7:城市配套设施示意图

资料来源:网络图片

根据企业、员工、居民等多维度需求,以社区服务为配套理念,形成产业社区的多项配套设施,并提出面向实施的标准化配套服务模块及三种时态的空间形态。

构建面向企业的8小时产业生态圈

产业生态圈重点关注企业成长,针对创新产业的需求设置配套设施,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资源和支撑,打造公共服务技术平台。设施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工作日的上午9点至下午5点。

1、创新服务平台

率先打造一批可供企业共享使用的平台和设施,如大型试制中心、孵化中心等,形成创新平台与创新产业空间的集聚区,促进产业社区内技术交流,也为创新企业提供就近研发试制的平台,有效地提升创新效率。

表1 创新服务需求下的配套设施

2、商务服务平台

表2 平台支持需求下的配套设施

3、交流共享平台

鼓励设立中小型共享会议平台,为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灵活多样的就近展示交流空间,也可兼顾职业培训功能,为产业社区员工提供职业能力培训。

表3 交流共享需求下的配套设施

2、营造面向员工的12小时居业交往圈

重点关注员工生活,打造5-10分钟交往圈,针对就业人群的通勤特征及交往习惯设置配套设施,为就业人群提供职业交往的交流载体。设施使用时间集中在工作日的上午8点至晚上8点。

1、职场交流空间

考虑到员工午休时间限制和晚上加班的需求,在产业社区中为职工提供职业交流场所,设施原则上以“短时间使用”和“短距离抵达”为主,可结合商务楼宇、园中园办公区进行综合设置。除社区内部食堂,还可设置大量小型商业服务设施,如咖啡馆、健身房等与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

表4 职场交流需求下的配套设施

2、职工关怀设施

对创新型人才来说,高压下从事超时的工作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多元化的空间可以帮助他们适当减缓压力。产业社区可为员工提供智能管家服务和婴幼儿托管服务,满足员工因办公地点较远而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同时还可设置关注员工身心健康的健康诊疗室等。

表5 职工关怀需求下的配套设施

3、创造面向访客的24小时城市活力圈

目前上海的产业社区大多处于城市边缘,周边高等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比较缺失。在既有配套设施基础上进行特色增补,可成功启动城市的聚集功能,形成具有地域针对性的地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设施使用时间为7*24小时全天候。

1、成为城市的“引爆点”

未来的产业社区可植入作为该地区的活力引爆点,植入文体休闲设施,使得产业社区文化和交流空间构建的重要场所,其目的在于将不同专业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引发城市访客24小时的活力。

表6 城市活力需求下的配套设施

2、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安全之地

当下,疫情冲击成为高端产业选择市场的必要考量,如何在这段特殊时期仍然保持产业链的韧性,保障关键行业在封控时期能够24小时有序作业,是产业社区必须面临的挑战。除了设置员工食堂、宿舍等基本保障设施外,还应设置若干应急设施。同时,对于城市而言,产业社区可在疫情期间为其提供灵活便捷的前置仓储功能,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

表7 疫情常态化防控需求下的配套设施

1、设施配置模式

结合既有规范,针对三类人群、三种时态圈,参考国内外优秀案例,对设施的服务半径、建议规模及空间布局进行初步探索。将产业社区内的配套设施分为地区级、组团级和街坊级三个层次,以使用频率确定空间布局,使用频率高的应该尽可能就近; 建设成本较高,使用频率低的设施,服务半径可适当扩大。

2、以组团为组织单元的产业社区标准化模块

将产业社区划分为若干300*300m(步行5分钟)的标准化街坊,结合轨交站点和路网结构,形成服务半径为1km(步行15分钟)的空间组团, 每个组团由研发产业、生活配套、产业配套和地区级商业配套组成,构建功能高度复合、分区明确的标准化模块。

表8 产业社区内设施服务半径及建筑规模

建筑规模参照《办公建筑规范》、国内外优质案例、《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等

图8:标准化街坊和标准化组团示意

表9 配套设施服务半径

每一个街坊设置一处小型产业共享空间,如共享会议室、3D打印室等,为初创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保障;同时,为员工的生活提供便利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如便利店、幼托管理机构等,提升空间品质和员工生活质量。

每一个标准化组团设置一处大型产业共享平台,为不同规模企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提供人才公寓和租赁住房,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人才聚集;结合地区中心布置商业、文化、体育等高品质服务设施。 针对不同的区位和发展需求,组团中各项用地的比例可根据功能发展重点确定。

图9:标准化8小时产业生态圈示意

图10:标准化12小时居业交往圈示意

图11:标准化24小时城市活力圈示意

产业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将其视为城市中孤立封闭的空间,而是应探索其空间发展的新模式、配套设施的新配置标准, 突出空间的开放性和设施的共享性特征,让其真正成为城市的创新“引爆点”。

本文来源: 规划上海SUPDRI(供稿:区域分院 张妍)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存量更新视角下城市遗余空间的活化利用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杨宇振:现代城市的差异与治理——日常生活中“以人为中心”的空间策略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面向高质量空间治理的社区智慧化数据库构建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