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取未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各城市税收占gdp比重 质取未来

质取未来

2023-07-23 14: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特刊14-图5.jpg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珠三角,我国发展最早、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肩负重任、备受瞩目。  

面临各种风险挑战,珠三角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在三大重要变革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基础,关键是切实、持续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解决好这个关键问题,才能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开创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发展新局面。  

三大变革正在加快重塑珠三角竞争力。南方日报·南方城市智库研究显示,对比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在提质增效指标上整体处于领先位置,人均、地均指数突出,制造业亮点繁多,GDP含金量高,发展后劲空间大。按经济总量分层看,在GDP两万亿级、万亿级以及低于万亿的三个层级城市中,珠三角都出现了高质量发展的代表性城市。  

在一系列反映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质量的数据上,珠三角提质增效成果鲜明,经济运行质量、动力、效率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在全国区域竞争浪潮,一个质量效益更高、核心引领能力更强的珠三角,正在发挥出更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刊14-图5.jpg特刊14-图5.jpg

狭义的质量变革,指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广义的质量变革,指的是提高国民经济各领域、各层面的质量。其中的关键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包括技术创新、质量创新、管理创新、新业态等在内的一系列“软要素”。  

近年来,珠三角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把着力点放在制造业上,大力培育新动能,坚决破除无效供给,大力降低制造业成本,不断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全面深化改革频频出招,推动着经济运行产生积极变化。带动广东“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广东速度”向“广东质量”转变、“广东产品”向“广东品牌”转变。

人均GDP优势明显  

四地超过10万元大关  

衡量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人均GDP是核心指标之一。2019年,珠三角人均GDP为115458元,不仅大幅领先于京津冀(74689元),也高于长三角(104452元),在国内城市群中排名第一。按照2019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计算,珠三角人均GDP折合1.67万美元,同年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为12375美元,珠三角整体已经超过了高收入门槛4000多美元。  

从具体城市看,2020年,深圳人均GDP达159309元,表现突出。在国内2万亿级城市中,深圳仅稍逊于北京,高于上海、重庆、广州、苏州。整个珠三角,共有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四地人均GDP超过10万元大关。值得一提的是:在3000亿—5000亿级的城市样本中,珠海以145645元领跑。与台州、金华、湖州、镇江、淮安、连云港相比,珠海人均GDP都呈现很大优势,是其中个别城市的2倍。  

财政收入质量  

深圳远超京沪排名第一  

财政收入质量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晴雨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公共财力的重要指标。  

南方城市智库研究发现,在这项指标上,24个样本城市中,深圳一枝独秀。2020年,深圳该指标高达35.38%,接近上海、北京的两倍,约为苏州的三倍、重庆的四倍。  

在珠三角城市中,珠海、惠州、江门也成绩出色,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GDP之比分别达到10.89%、9.76%、8.24%。放眼全国,三座城市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数据显示,珠三角不仅市场活力好,政府财力同样过硬,这也映衬出珠三角经济的质量特点——经济发展堆头货真价实,GDP转化为地方发展建设财力的比例也比较高。  

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可以反映区域财政收入的质量,以及税收的可持续性。在该指标上,珠三角多数城市也表现良好。深圳占比达87.8%,在两万亿级城市中排名第一;万亿级城市中,东莞比较突出,占比达82%。  

同时,珠三角也存在短板。在24个样本城市中,仅有重庆、佛山、肇庆、江门4个城市该指标没有超过70%,说明珠三角城市群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万人市场主体数量  

广深领先京沪  

每万人市场主体数量能更有效地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力。在三大城市群中,来自珠三角的深圳遥遥领先,每万人市场主体数量达2057家。在GDP超过2万亿元的城市中,仅有苏州(1916家)与深圳接近;广州紧追深圳、苏州,在2万亿级城市中排名第三。而此后的北京(950家)、重庆(930家)仅有深圳的一半。  

换言之,在2万亿级城市的前三名中,珠三角就占了两席。  

不仅如此,东莞(1279家)、佛山(990家)这两个珠三角万亿级城市,在每万人市场主体数量上也高于北京、重庆。非万亿级城市的珠海,每万人市场主体数量更达到1669家之多,高于南通、泉州、宁波等长三角万亿级城市。  

虽然江门、中山、惠州GDP总量在珠三角排名并不靠前,但每万人市场主体数量均超1000家。特别是江门达到1317家,远超连云港、镇江、滁州等同样未达万亿的城市,并高于宁波、无锡、南通。  

数据显示:珠三角城市群市场活力足,正是浓厚的创业氛围、良好的创业环境,赋予了珠三角更高的发展质量。  

特刊14-图5.jpg

效率变革主要体现在资源和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效率驱动的特征明显。南方城市智库研究发现,多项指标显示珠三角城市群在效率变革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深广佛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两倍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是GDP与从业人员数量的比值,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式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到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转变,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2020年,全国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17746元/人,珠三角各主要城市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全国水平。其中深圳、广州、佛山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均超过20万元/人,接近全国水平的两倍。珠海逼近20万元/人,劳动生产率提升明显。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广东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1980—2016年,广东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76.0%,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效率提升带动。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珠三角城市经济增长的效率正在加速提升。  

对比研究显示,在这个领域,长三角强市的水平更高。从2019年数据看,苏州(29.1万元/人)处在24个城市最前列,无锡(28.1万元/人)、上海(27.7万元/人)紧随其后。这些城市都大幅领先于能代表珠三角制造业的深圳、佛山、东莞。珠三角仍需继续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世界其他国家看,2018年韩国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5.1万美元,美国为11万美元。2020年珠三角城市中广深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3万美元的水平,离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还有相当明显的差距。  

企业盈利能力  

珠海佛山超过多个万亿城市  

除R&D投入、市场主体外,还有一个以企业为观察对象的质量指标值得关注——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利润率,这个指标直接受到企业经营情况,以及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在该指标上,珠三角城市中珠海最为突出,2020年达到12.60%,是极少数超过10%的样本城市。  

同年,苏州、泉州、南通、无锡、宁波等几大万亿级城市,都处在6%—7%之间,远低于珠海。在长三角同级别城市中,接近珠海的样本城市很少,其中连云港最为接近,为9.15%。  

作为珠三角经济总量排名第三的城市,佛山该指标达7.8%,虽然不及珠海,但也较为突出,超过了苏州、泉州、南通、无锡、宁波等万亿城市,在全部样本城市中排名前列。  

作为一个聚焦企业的指标,规上企业收入利润率充分反映了一个区域内企业群体的产品附加值层次。珠海、佛山虽然工业体量不等,但其较高的企业利润率,都体现了当地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效率。  

特刊14-图5.jpg

特刊14-图5.jpg

要增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动态可持续性,关键要靠科技创新改变增长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作为经济强省,“十三五”期间,广东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制造强省,实施了大量扶持制造业的具体措施。珠三角各地正是建设制造强省的主力军,一系列以珠三角为主要支点的超万亿制造业集群挺起了珠三角乃至广东全省的经济脊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转换增长方式  

珠三角领先三大城市群  

科技创新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动力。从科技创新投入看,珠三角既有在全国领先的  

“头部城市”,也有一批高于全国水平、高于长三角同级别城市的“腰部城市”。  

2020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与GDP之比)达到2.4%,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创近11年来新高。同期,珠三角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72%,远超全国水平。 

在南方城市智库选取的24座样本城市中,共有22座城市公布了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比例,其中深圳(5.46%)仅次于北京(6.44%),在样本城市中排名第二,无愧“创新之都”美誉,属于全国科技创新的头部城市。相比之下,广州(3.1%)虽然不低,但也并不突出,低于同为2万亿级城市的北京、上海(4.17%)、苏州(3.7%),几乎与无锡(3.11%)平手。  

珠三角最值得肯定的是,九市之中共有深圳、广州、珠海、惠州、东莞等五座城市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对比看,目前全国还有不少万亿级城市没有超过这一水平线。  

反映动力变革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数据显示,2019年,京津冀该指标最高达699千瓦时,长三角为625千万时,而珠三角在三大城市群中指标最低,仅为567千万时,远低于长三角、京津冀。  

这个数据说明,珠三角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了更加绿色的发展方式,新旧动能  

转换取得明显成效。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大背景下,珠三角经济的这一质量特点非常宝贵。  

高技术产业占比  

东莞惠州珠海力压重庆无锡泉州  

在产业结构方面,珠三角城市群的突出特点是第二产业占比高,2020年达到40%,居三大城市群中之首。长三角、京津冀分别为39.5%和27.9%。GDP居珠三角前四的深圳、广州、佛山、东莞,都是全国一流的制造业大市。 

近年来,珠三角城市群持续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产业高级化的趋势明显。以深圳为例,2018年到2020年,其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均超过80%,在样本城市中排名第一。2020年广州达到58.2%,东莞达到53%。佛山该指标为49.8%,反映了产业升级的态势。  

特刊14-图5.jpg

特刊14-图5.jpg

制造业规模在珠三角内部不算靠前的惠州,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62.2%。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也是反映城市产业结构和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被称为“创新之城”的深圳,2020年在该指标上就达到了67.4%,在24个样本城市中领先。  

东莞、惠州、珠海则分别达到39.53%、43.8%、31.3%。高技术制造业已经占到规上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这样的比例超过了重庆(19.1%)、无锡(20.4%)、泉州(20.3%)等万亿级城市。  

佛山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为低于10%,说明在新旧动能转换上相对滞后。  

特刊14-图5.jpg

孕育7大超万亿元产业集群  

新一轮发展启动密集布局  

珠三角城市在现代制造业集群上的布局,是这个城市群未来经济发展的动能。  

“十三五”时期,广东经济规模全国领先,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形成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等7个产值超万亿元产业集群,家电、电子信息等部分产品产量全球第一。这7个超万亿元产业集群,多数产业都由珠三角城市孕育,目前其核心支点也主要分布在珠三角九市。  

围绕一批超万亿级产业集群,广东已开启新一轮发展建设。2021年出台的《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广东计划将珠三角高端制造业核心区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在此背景下,珠三角制造业的优势还将持续巩固。  

特刊14-图5.jpg

深圳  

规模提升与质量变革兼具  

如果说珠三角正在建设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本,那深圳就是珠三角城市群中的标杆。  

在提质增效板块的多数二级指标上,深圳都排名珠三角第一、二名。不仅如此,在一些指标上,作为第一名的深圳与排名第二的城市之间也常会拉开明显差距。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GDP之比为例,深圳、珠海分列珠三角前两名。但从实际占比数看,深圳(35.38%)已达到了珠海(10.89%)的三倍以上。  

近似例子还有每万人市场主体数量。虽然“七普”后深圳常住人口统计数字大为增加,但2020年该指标仍高达每万人2057家,比排名第二的珠海足足高出近400家。  

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0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跃居全国城市首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升腾的创新活力、较高的产业层次、巨大的产业规模,让深圳形成了兼具规模和质量的发展特点。  

珠海  

3000亿GDP的高质量发展样本  

追求较高的经济质量,必须依靠规模巨大的经济体量支撑吗?珠海的存在就是一种“小而美”的样本。  

相比广深佛莞,珠海经济规模较小,2020年GDP为3481.94亿元,在珠三角排名第六,总量不到佛山、东莞的一半,与广深差距更大。但在很多方面,珠海经济的质量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万亿级城市的水平。  

从人均GDP看,2020年珠海比东莞足足高出5万元,甚至还高于广州。同年,珠海规上企业利润率达到12.6%,也远超广州、佛山、东莞等地。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珠海力压深圳之外的珠三角所有城市,并大幅领先。  

制造业是珠海的底气所在。2020年,珠海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8.2%、30.9%,高新技术企业超2200家,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15%。

与一些制造业大市相比,珠海的特点是聚焦少数重点领域“定向深挖”,力争高端化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例,近年来,珠海市大力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以设计为主,涵盖制造、封测、设备多个环节的产业链,目前汇聚了集成电路相关企业125家,其中集成电路设计类企业118家,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九、全省第二。  

背靠实力不凡的制造业,珠海搭起了现代产业体系,建成了万亿级以下城市的质量样本。  

广州  

龙头城市稳中蓄能  

近两年来,在重庆的“凶猛”冲刺下,广州仍然站稳了中国GDP第四城的位置。在巩固规模的同时,广州也在持续提升经济质量。  

在反映“三大变革”的很多指标上,广州往往排在珠三角第三、第四的位置上。对标深圳,仍有一定上升空间。  

进入2021年以来,广州经济运行总体延续今年以来“稳”的态势,生产领域保持增长、需求领域稳步改善。广州市统计局对此概括称,广州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蓄能”的特点。  

前三季度,广州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8.1%,两年平均增长16.7%。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3%、24.8%,民间投资信心足,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7.7%。这些数据都证明,广州正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蓄力蓄能。  

东莞  

“双万”城市显示韧性  

根据2021年的经济运行情况,东莞GDP即将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成为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的“双万”城市。  

东莞跻身提质增效板块的前四名,自有其底气。2020年,东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都高于佛山,同时,东莞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GDP之比也都高于佛山。东莞的经济质量可见一斑。  

今年前10月,东莞“专精特新”等新动能较快增长。1—10月,135家专精特新工业企业同比增长20.9%。同期,工业投资支撑作用增强,工业投资增长28.1%。在稳中向好态势中,东莞的发展韧性持续显现。在正式迈上“双万”新台阶后,这个广东第四个万亿城市将有望展示更大的作为。  

特刊14-图5.jpg

强化要素集聚  

支撑三大变革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一个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又极大程度上受资源配置情况的影响。  

对照其他主要城市群,珠三角要继续推动“三大变革”,应进一步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资源要素集聚的能力;同时,不仅注重深圳等龙头城市的能力提升,也要注重补齐部分城市的短板,实现全局性的能力提升。  

放眼全球提升营商环境  

城市群的竞争,既是内生动力的比拼,也极大依赖于外部资源的支持。珠三角城市群致力于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世界级城市群,必须依赖于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集聚多少要素资源,决定了珠三角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盘。  

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珠三角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标学习上海等长三角龙头城市,以及广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营商环境建设水平,通过软性环境与硬件建设的同步提升,“软硬兼施”提升集聚能力。  

一方面,加快机制体制改革,提升政务服务、公共服务,进一步营造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保障各类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支持企业创业创新,建设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荣的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提升生活、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城市人居。  

通过一系列努力,加快强化对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集聚能力,从而凝聚更大的外部力量。与此同时,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上下功夫,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创新集聚地。  

推动珠江东西岸整体提质  

在提升要素集聚能力的同时,珠三角必须推动珠江西岸加快脚步,这将有利于整个城市群发展质量的整体提升。  

目前,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代表的珠江东岸城市,在提质增效指标上的整体优势更明显。作为广东经济第一强市、全国经济第三强市(按2020年数据),深圳极大提升了珠江东岸的经济总量上限,并对东莞、惠州发挥了明显的外溢效应。在不少指标上,东莞、惠州本身也成绩突出。  

相比之下,珠江西岸的珠海、佛山、中山、肇庆、江门,在整体发展质量上还有不小提升空间。其中,除珠海外,珠江西岸城市多次出现在珠三角提质增效各个二级指标排行榜的后半段。  

在此背景下,珠三角要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真正全面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推动珠江东岸与珠江西岸在营商环境、创新能力、资源集聚能力等方面比翼齐飞,才能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整体推进,全面实现珠三角的高质量发展。  

特刊14-图5.jpg

乘风破浪  

向世界级城市群全面迈进  

过去两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外部发展形势历经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沧海横流显砥柱。南方城市智库的研究成果显示,面对重大考验与种种风险挑战下,珠三角坚持人民至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出务实有效的举措,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继续创造经验。  

变局下奏响高质量发展华章  

过去两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国内外发展形势历经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沧海横流显砥柱。重大考验与种种风险挑战下,珠三角依然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创新驱动,夯实地基——  

目前,珠三角多市研发投入占比超过3%,高于全国年均水平,在全球远超创新型经济体的门槛。珠三角经济的筋骨愈发强健,建设经济强区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2020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广州、深圳的龙头效应,以及珠三角地区7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支撑力量,是推动广东创新航母前行的主要动力。  

以“协”善治,共同繁荣——  

“协”是珠三角发展的基调。2座GDP2万亿级城市、2座万亿级城市以及5座千亿级城市齐头并进,城市群内经济融合度领跑全国,让其成为“和而不同”的区域协调发展样本。  

多项改革探索,又让珠三角开启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试验。2019年,珠三角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6.1%,高于长三角、京津冀。2020年,其城镇化率提升到87.24%,高于全国,并超越欧美发达国家70%—80%的城镇化率水平。  

向“美”而生,永续发展——  

这些年,珠三角在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做出诸多探索,为建设绿水青山、打造美丽家园注入强大动力。  

2019年,珠三角万元GDP用电量低于长三角、京津冀。2020年,珠三角各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超过88%。“十三五”期间,珠三角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9市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内外联动,全面开放——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珠三角内外资源流动加速,正加快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527项制度创新成果,41项全国首创。2020年,自贸区以广东省万分之六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广东1/4的外资企业和1/3的实际外资。而放眼整个珠三角,其外贸占全国外贸总额的份额常年保持在20%左右;占广东外贸总额的比值保持在95%左右,成为区域和全国开放的重要窗口。  

共享引领,共同富裕——  

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带头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些年,珠三角以人民为中心,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前行。在教育、医疗、就业三大民生领域,珠三角财政支出逐年递增;其中,广州这三类支出占比超越北京、上海。  

特刊14-图5.jpg

特刊14-图5.jpg

南方城市智库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珠三角在城乡协调发展、居民收入提升、区域创新投入等方面,领跑国内城市群。同时,其在人均和地均GDP、吸引外来人才、加速资本集聚等方面,呈现出更强的活力和更高的效率。高质量发展的乐章正在珠三角大地激扬奏响。  

九市一盘棋凝聚前进动力  

回望壮阔航程,珠三角不断前进的动力从何而来?  

动力来自于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坚持。  

广东举全省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珠三角正是其中的主力军。近年来,各地充分发挥“双区”的改革开放试验田和窗口作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更高水平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几年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广州期货交易所等重大改革落地实施。珠三角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惠州埃克森美孚等高质量外资项目落地建设,国际投资者继续看好珠三角。

动力来自于对科技创新的追求。  

近年来,珠三角各地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狠抓自主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推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企业创新“挑大梁”、基础研究“补短板”,珠三角投入的创新含金量不断走高,创新驱动逐渐替代了资源驱动发展模式。  

2020年,珠三角地区R&D经费支出达3333.83亿元,深圳、珠海、东莞等5个城市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深圳、广州等6个城市R&D经费支出超过百亿元。  

动力,来自城市群内部的协调互补、共同发力。  

城市与城市的单体比拼已经成为过去,经济发展已进入城市群的时代。珠三角正是城市群战略的最佳践行者之一。按照网络化、一体化的城镇空间布局要求,珠三角正在推动形成地区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区域城市体系。  

近年来,广州、深圳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2020年两市经济总量超过5.2万亿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珠海加快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佛山、东莞两个特大城市持续提升发展能级。惠州、中山等节点城市与核心城市的互动合作不断强化。珠三角走向深度一体化,成为“一盘棋”的九座城市迸发出更大的内生动力。  

前进的道路并非总是坦途。  

与一些世界级湾区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相比,拥有大量外来人口的珠三角在民生投入强度、公共服务供给上仍然存在短板。与此同时,虽然近年来珠三角已经在协调发展上有了显著进步,但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上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深圳东莞惠州等珠江东岸城市多个发展指标优于佛山中山肇庆江门等西岸城市,东西两岸发展步调有待进一步协同。  

如何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将成为珠三角向上突破的关键。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再开新篇  

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一路奋进的珠三角,又来到了新的起点。  

当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珠三角必须扛起更大的重任。  

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论面对怎样的风险挑战,珠三角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全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珠三角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技术变革方向,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未来,珠三角将加快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世界级产业集群进军。  

实现发展协调性的新跨越,让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珠三角要强化区域发展统筹协调,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未来,珠三角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将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将向更高水平迈进。  

推进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珠三角要以碳达峰为牵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持续深化产业、能源、交通等方面结构调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未来,珠三角完全有条件构建更加系统、更加完  

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进一步高水平开放扩大,实现更高水平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珠三角要深化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发挥珠三角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优势,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未来,珠三角将建设更加开放的国际门户枢纽,更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着力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珠三角要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促进社会公平,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聚焦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补短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未来,珠三角人民的生活质量,一定会持续改善、更加幸福。  

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时代的使命呼唤着珠三角踏上新征程。

【采写】赵越 吴欣宁  

特刊14-图5.jpg

编辑 李志颖 万映雪 +1 您已点过 打开南方+阅读全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