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冲突若升级,社会分裂难避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司马南bilibili 思想冲突若升级,社会分裂难避免

思想冲突若升级,社会分裂难避免

2023-05-20 14: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0月7日晚,“独立学者”司马南应邀到海南大学做报告,不料演讲中遭一小伙扔鞋,引发舆论热议。其实,早在司马南来海南大学演讲的消息传出后,网上就有了“踢场”的“英雄帖”。演讲前几日,两大对立舆论阵营唇枪舌剑,大打舆论战、心理战和情报战,令矛盾逐步升级。

有人认为,扔鞋事件反映了对言论自由的接受度,折射出当下中国的政治容忍度。有人搬出“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来助威,其实这一说辞比较苍白。说话的权利应是对等的。如一方高高在上、高谈阔论,而另一方话语权被缩水甚至被完全剥夺,实施“动力作业”就是时间问题了。

我所指的“高高在上”并非特指司马南,而是泛指“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当“反对者的意识形态”相对弱势,司马南来海南讲学就为对立阵营提供了一个发声的机会。这是司马南被扔鞋的时代背景。从这个角度讲,司马南只是一些人的发泄对象而已。

有人称,高校应是思想交锋的论坛,应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海南大学的校训就是“海纳百川,大道致远”,为啥就接受不了一个司马南?问题的关键是,司马南在舆论上被视为政治符号,司马南做报告不再是单纯的学术活动。这似乎是海南大学始料未及的。不过,有人上纲上线,把海南大学邀请司马南讲学做政治化解读,过头了。

我相信,海南大学邀请司马南讲学,并非出于政治考量,但在操作上存在较大改进空间。有人认为,海南大学在这个特殊时期,邀请司马南做报告,是有意借司马南传递政治信号。换言之,是选司马南做政治代言人。我的判断是,这不是事实。技术过失不能上升到政治层面。遗憾的是,舆论的制造者往往无法把控舆论发展的方向。

有人称,如何评判学生扔鞋,取决于扔鞋是言论还是行动。如定性为言论,就不该惩处;如定性为行动,则另当别论。还有人称,尚需判断扔鞋是羞辱行为还是攻击行为。复杂了。在当今世界,扔鞋抗议已司空见惯,将其理解为象征性抗议行为也无不可。当然,我不支持、不鼓励扔鞋抗议。

如抛开政治立场,我们无需考虑司马南的学术成就。他作为“左派旗手”,海南大学邀请他无可非议。他应该享有不受威胁地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不过,出于“对等”与“平衡”考虑,海南大学应同时邀请对等人物同台演讲。

在当下中国,利益多元、信息多元、价值多元,已催醒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出现对立的价值观乃至意识形态也是情理之中的。中国社会应全力促进价值观对话,推动意识形态交流,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如任凭思想冲突升级,社会分裂就难以避免。在信息时代,传播早已是社会管治的主要手段,信息早已成为国家实力的四大支柱之一。

此次扔鞋事件还警示我们,传播作业是项高难度的技术工作。请谁讲、讲什么、何时讲、何地讲、怎么讲,都需要专业人士精心策划,事先要进行测试和评估。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政治经验已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这对高校的学术交流、对政府的新闻报道、对国家的对外宣传,都是一个新警示。▲(作者是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