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司母戊鼎的字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后母戊铜鼎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公布时代商代出土河南安阳(1939年)现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入录2002年

后母戊鼎,或稱司母戊鼎,是華夏商代後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鼎腹內壁著有銘文「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母戊」是武丁妻妾婦妌的廟號。該鼎可能為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1改为“后母戊”,但学界存普遍争议。

目录 1 外观 2 出土与收藏 3 铸造 4 名称司/后之爭 5 注释 6 外部链接 外观[编辑]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口沿寬厚,輪廓方直,立耳、方腹、四足中空,是殷墟考古發掘以來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鼎身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致,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四面外,其余各處皆有紋飾。鼎身四周以細密的雲雷紋為底紋,其上鑄有盤龍紋和饕餮紋。盤龍紋細致精巧,饕餮紋生動威武,四面交接之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紋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兩虎口含人頭,鼎耳側面飾以魚紋。鼎足之處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整個司母戊鼎的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了極高的水準,是商代青銅器文化巔峰之作的典型代表。[1]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複製補上),上有虎噬人图案,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容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后母戊鼎局部 出土与收藏[编辑]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縣(今安陽市殷都區北蒙街道)武官村吴培文家的農地中出土。司母戊鼎發現後被古董商萧寅卿欲以20萬大洋買下;但因鼎太重太大,移動困難,其便要求村民鋸斷大鼎然後運出,但僅鋸一耳便鋸不斷,惟有作罷,並重新埋下避免被其他人發現,其後該耳亦丟失。

另有说法,大鼎在出土时只有一只立耳,另一只丢失。挖出鼎的村民为了便于运输,决定用钢锯锯鼎,但最后收效甚微,只锯开一个小口,只得作罢。最后是用回填土的办法,用了3个晚上把大鼎挖出地面[2]。大鼎刚出土恰逢闻讯而来的日本人索要,当地村民为了防止大鼎被日本人抢走,村民将大鼎重新掩埋起来。

1946年司母戊鼎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於縣政府處。同年十月底,為慶祝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60壽辰,汤恩伯、王仲廉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集团军正在进攻豫北中共控制的冀鲁豫軍區,在当地用專車把它運抵南京作壽禮,蔣指示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张凤于1946年11月17日《中央日报》第十版发表《安阳武官村出土方鼎铭文考释》主张称之为“司母戊方鼎”,为中央博物院采用。

蒋介石参观司母戊大方鼎

1948年5月29日,該鼎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蔣介石總統親臨參觀並在鼎前留影。1949年國民政府离开大陆的时候将大批珍贵的文物运往台湾,由于战事紧急,而司母戊鼎太重需要起重机吊装,当时无法找来起重机,只得留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鼎存於南京博物院,1959年轉交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

铸造[编辑]

司母戊鼎的合金成分与《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相同。司母戊鼎除立耳是先铸成后嵌入鼎范,鼎身是一次浇铸而成,共用28块陶范[3]。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术部申报「泥范铸作司母戊鼎工艺研究」课题,並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铸作工艺初步鑄成原大司母戊鼎。[4]

為籌備殷墟申請聯合國「世遺」評估行動,中國歷史博物館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運回安陽殷墟博物館一同展覽近四個月。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當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軍搜掠[5]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吳培文被增補為安陽市政協委員。[6]

名称司/后之爭[编辑]

1949年後,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將銘文釋讀為「司母戊」,並將該鼎訂名為「司母戊鼎」。郭氏將「司」字解釋為「祭祀」之意,「戊」為墓主人的廟號[7]。1962年,台灣大學教授、甲骨文學家金祥恒先生發表《釋「后」》一文,首次將鼎中銘文釋讀為「后母戊」,並指出商代字體较為自由,可正寫也可反寫。然而由於材料有限,當時並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7][8]。1977年,歷史學者李學勤也提出銘文當隸定為「后」,並提出「司母戊」為動賓結構用的短語,在銘文中罕見。此次釋讀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7]。

2011年3月,修整后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重新开馆。2011年3月6日中午12點,中央電視台新聞频道《新闻30分》播发了一条简单的文物新闻,主持人和记者将“司母戊鼎”念為“后母戊鼎”,從而使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专题陈设中将“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更名的事情曝光,「司后之爭」正式白熱化。[9]然而在该鼎出土地——殷墟以及中国唯一一个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它的释名仍为司母戊鼎。[10]

然而,支持維持「司母戊」的學者認為,「后」這個字用於指稱帝王配偶的用法是在春秋才出現。《白虎通》中记载“商以前皆曰妃,周始立后”。殷墟卜辭當中並沒有此用法,而是以「毓」字來指稱王后。[9]有學者經考證後認為「司」字應當「祭祀」之意使用[11]。周礼的四时祭祀分别名叫礿、祠、尝、烝,“祠”字金文省作“司”是合理的。另有学者裘锡圭先生认为同「㚸」,解作「女性」。[12]

目前,关于司和后的学术争议仍在进行中。

注释[编辑] ^ 館藏精品:司母戊鼎. [2019-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4) (中文(简体)).  ^ 国宝档案第39、40集司母戊鼎,2004年11月25日CCTV-4首播。 ^ 同項參考 ^ 五年时间,南京“克隆”司母戊鼎终于成功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南京日报》2006年7月15日。 ^ 司母戊大方鼎当年发现者讲述国宝劫难经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6年8月22日。 ^ “护鼎功臣”吴培文成为政协委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河南日报》2006年9月16日。 ^ 7.0 7.1 7.2 李建平. 「司母戊」還是「后母戊」?. 語文建設. 2011, (5) [2016-07-28]. 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1.05.017.  ^ 金祥恒. 〈釋「后」〉. 《金祥恒先生全集》. 臺北: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90年.  ^ 9.0 9.1 葛英会. 商代大鼎 的「司」 、「后」之争. 殷都學刊. 2012, (1) [2016-07-28]. doi:10.3969/j.issn.1001-0238.2012.01.003.  ^ 国宝更名再引争议 司母戊鼎or后母戊鼎. [201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1).  ^ 曹定云. 論殷周時代“司”、“后”二字形義及其區分——兼論“司母戊鼎”不可改名為“后母戊鼎”. 殷都學刊. 2012, 33 (4). doi:10.3969/j.issn.1001-0238.2012.04.001.  ^ 裘錫圭. 說“㚸”(提綱). 2010-07-12 [202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30).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的发现和价值[永久失效連結] 杨云 著,《文史知识》1983年11期 司母戊鼎2005年9月運回殷墟展出新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5年9月20日《人民日報》 司母戊大方鼎的另一只“耳朵”,柳葉刀 著,金羊網2006年2月2日。 司母戊大方鼎图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2002年首批64件(组)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河姆渡出土陶灶 红山文化女神像 陶鹰鼎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良渚出土玉琮王 商 大玉戈 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嵌绿松石象牙杯 后母戊鼎 青铜神树 西周 晋侯苏钟 太保鼎 大克鼎 大盂鼎 淳化大鼎 利簋 虢季子白盘 墙盘 何尊 春秋 淅川出土铜禁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战国 水晶杯 铸客大铜鼎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墓外棺 曾侯乙青铜尊盘 彩漆木雕小座屏 人物御龙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中山王铁足铜鼎 秦铜车马西汉 长信宫灯 茂陵石雕 铜屏风构件5件 齐王墓青铜方镜 角形玉杯(南越国) 刘胜金缕玉衣 直裾素紗褝衣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东汉 摇钱树 铜奔马 “五星出东方”护膊(东汉末至魏晋) 三国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孙吴) 十六国鸭形玻璃注(北燕)南朝竹林七贤砖印模画北朝 红地云珠日天锦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北魏)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北齐) 唐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兽首玛瑙杯 景云铜钟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八重宝函 铜浮屠 涅槃變相碑 常阳太尊石像 西夏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元青花釉里红瓷仓明凤冠 2012年第二批37件(组)晋 陆机《平复帖》卷 王珣《伯远帖》卷 隋 展子虔《游春图》卷 唐 杜牧《张好好诗》卷 韩滉《五牛图》卷 怀素《苦筍帖》卷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卷 欧阳询《梦奠帖》卷 孙位《高逸图》卷 周昉《挥扇仕女图》卷 国诠书《善见律》卷 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五代 董源《山口待渡图》卷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胡瓌《卓歇图》卷 黄筌《写生珍禽图》卷 王齐翰《勘书图》卷 卫贤《高士图》卷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卷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 宋 蔡襄《自书诗》卷 韩琦《行楷信札卷》卷 黄庭坚《诸上座》卷 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 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 林逋《自书诗》卷 米芾《苕溪诗》卷 祁序《江山牧放图》卷 王安石《楞严经旨要》卷 王诜《渔村小雪图》卷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文彦博《三帖卷》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赵佶《草书千字文》卷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 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卷 宋人摹阎立本《步辇图》卷  2013年第三批94件(组)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 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 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 仰韶文化彩陶网纹船形壶 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 仰韶文化彩陶人形双系瓶 大汶口文化彩陶八角星纹豆 红山文化玉龙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 大汶口文化象牙梳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夏 七孔玉刀 商 子龙鼎 四羊方尊 龙纹兕觥 大禾方鼎 铜立人像 商太阳神鸟金箔片 商金杖 西周 天亡簋 伯矩鬲 晋侯鸟尊 㝬簋 逨盘 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 春秋 越王勾践剑 战国 商鞅方升 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 战国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战国石鼓(1组10只) 战国简《金縢》 战国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 秦 秦云梦睡虎地秦简《语书》 秦简《数》 汉 诅盟场面贮贝器 彩绘人物车马镜 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 西汉“皇后之玺”玉玺 西汉“滇王之印”金印 西汉错金银镶松石狩猎纹铜伞铤 西汉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 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 汉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 三国 吴“永安三年”款青釉堆塑谷仓罐 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 吴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吴皮胎犀皮漆鎏金铜釦耳杯(2件) 晋 西晋青釉神兽尊 西晋神兽纹玉樽 北朝 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 北朝方格兽纹锦 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 隋 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 隋绿玻璃盖罐 隋绿玻璃小瓶 唐 唐青釉凤首龙柄壶 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 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 唐越窑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 唐昭陵六骏石刻(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4幅) 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1组)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1组)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1组)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1组) 五代 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 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宋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北宋官窑弦纹瓶 北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北宋定窑白釉刻莲花瓣纹龙首净瓶 北宋官窑贯耳尊 北宋木雕真珠舍利宝幢(含木函) 北宋灵鹫纹锦袍 北宋刻开宝藏本《阿惟越致经》(1卷) 北宋刻本《范仲淹文集》(30卷) 宋登封窑珍珠地划花虎豹纹瓶 宋拓西岳华山庙碑册(华阴本) 元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元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龙钮玉印 明 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损本)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