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的就一定是对的吗?会不会有“吹牛”的成分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史书的要求 史书记载的就一定是对的吗?会不会有“吹牛”的成分呢?

史书记载的就一定是对的吗?会不会有“吹牛”的成分呢?

2024-02-25 07: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传承,由于历朝历代都有记录史实的惯例和习惯,因此历史对于我国的文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到了21世纪,历史这一社会科学仍然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

想要了解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取材于历代官修史书,也就是以《史记》为首的“二十四史”,这也是上到专业学者,下到普通百姓,了解中国历史的最好途径和方法。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进步,史书记载中就一定是对的吗?会不会有“吹牛”的成分呢?

图片:《史记》资料截图

一、史书中为何会出现差异

1、写史的环境

古时学者对于《史记》等官修史书基本是保持承认的态度,受到这一影响,历朝历代在写史的时候也会按照这个规矩和套路来,纵观上千年来就写史这一领域来看,并未出现巨大的改革。

平心而论,《史记》等史料记载的史实大多是没有问题的,但也会存在不靠谱的地方,尤其是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之后,随着新史料和新考古证据的出现,《史记》等书中的不少地方是令人质疑的,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出现呢?

其实司马迁之前,历代是没有专业的写史人员存在的,在制度上对当代历史也没有明确的要求一定要记述,因此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很多地方都缺乏考证,也缺少必要的史料,尤其是先秦上古时代的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基本也就无从考证了。

可既然要写全,总要找个办法解决问题吧,于是司马迁就很多历史问题的记述,都采用了类似小说的笔法,具体来说,也就是撰写过程中运用了不少“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创作上的方式,特点就是很生动,很细致,可缺点也相当明显。

图片:司马迁编写《史记》资料截图

2、体裁的问题

比如在《史记》中就有不少关于历史人物的对话记载,就现实来看,司马迁本人是不可出现在现场的,而且具体的事情也不见于其他史料,这就是被质疑的地方。

在《陈涉世家》里有关于陈胜和吴广就起义一事的对话,据考证,就有很大可能性是被杜撰出来的,不过结合史实来看却恰到好处,符合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就被后世接受了,其实这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史书中的“吹牛”现象。

当然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尧舜禹时代关于君主之位禅让的事情,经过后来出土的《竹书纪年》等史料记载,也有较大的出入,更多的只是作者司马迁对于一个时代的美好愿望而已。

《史记》等史书被诟病的原因,关键就在于纪传体本身,因为这种写法很容易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现象,比如一个历史事件两人都同时参与,可在两人的单独传记中就会存在差异,这种问题在史书中可谓比比皆是。

图片:后人翻阅史料资料截图

二、这些事情或许并非如此

1、春秋五霸

在很多的史书中都会大篇幅的记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毕竟这是我国文化、思想、政治大混乱,也是大融合的时代,对于历史的影响力巨大。

说到春秋时期最富有名望的君主,当属我们耳熟能详的“春秋五霸”,也就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相信我们大家在中学历史课本上也是这样学到的,但是纵观中国史书记载,不同时期的版本各不相同,甚至达数十种之多,这很明显就带有“吹牛”的成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春秋五霸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春秋那一动荡的大时代里,真正在事业上做到“霸主”级别的,其实就只有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位诸侯,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很多史家吹嘘郑庄公为“春秋小霸王”,原因是他一战击溃了周桓王,相当于直接打了天子的脸,撼动了周王室的权威。

这一点自然没有错,但不管郑庄公本人的能力,还是郑国的整体实力,在当时都非常有限,只是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小诸侯国,根本无法和晋国、齐国等大国相提并论。

再比如宋襄公,他只是在齐桓公之后企图称霸,结果一路上被楚国撵着跑,他还试图推行仁政在文治方面争霸,但也惨遭失败,因此根本不算什么霸主。

再者就是秦穆公,他虽然实现了一些小计划,但屡次出关的计划都被晋国扼杀,所谓的霸业也就仅限于秦国一隅而已,和齐国、晋国取得的成就相差巨大。

图片:秦穆公剧照

2、动辄数以万计

史书中的“吹牛”现象不仅体现在人物上,也会体现在历史事件上,最明显的就是关于军事实力的记载,经常会用“号称”这一类似的词语。

比如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史书记载前秦君主苻坚率有112万大军,仅仅是先锋官苻融手下就有25万军马,苻坚本人麾下的军队有60万人,其中还有27万的骑兵,那么这个军力的记载是不是在“吹牛”呢?

根据这一战斗的前因后果,结合当时双方的综合实力来看,这一战下来最多也就是30万人对抗的程度,而且军马中还有一半根本就不属于苻坚统帅,否则不会如此惨败。

根据较为权威的史料证实,前秦在统一北方大部后,总的户籍人口数量维持在2000万上下,按照一半男女比例和适龄征兵条件来计算,全国的成年男性不会超过500万,如果说苻坚一场大战就带走了超过100万人,这明显超出了一个政权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负荷,是不可能完成的。

图片:发动大规模战争剧照

类似的事情,还有西汉初期刘邦与匈奴作战的时候带走了32万大军,当时西汉的总人口只有1300多万,这相当于倾全国之力,反观匈奴却出现了40万人之巨,要知道,当时的匈奴不管是文明程度还是生产水平,都无法与西汉相提并论,总人口也只有300万人,如何能够出现40万人的大军呢?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些军队还全部是凶悍的匈奴骑兵,这显然是史学家为了突出当时的环境之艰苦,帝王为国为民之艰辛故意而为之,是典型的“吹牛”。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