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22台海危机的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台海近期状况最新消息图片大全 对2022台海危机的分析

对2022台海危机的分析

2023-04-18 06: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2年台海危机似乎已经基本上过去了。现在我来做一下分析。

一 观察视角的选择

不同的群体看到的事是不同的,有必要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在此次台海危机中最重要的视角是如下四种:

1 大陆决策层的视角

2 美国决策层的视角

3 其他利益相关方(掌握军政大权的)决策层的视角。

4 中国民众的视角。

当然还有其他视角,但重要性不如上面几个视角,这里就不讨论了。

上述的第四个视角看到了什么,读者基本上都很清楚了,因此我在这里就不再总结以避免文章篇幅过长。

上述的第一和第二个视角虽然重要,但很难说清楚他们究竟看到的是什么,因为至少有一个关键问题无法从公开信息判断。这个关键问题就是:在七月底八月初以元首通话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美双方军政高层交流中,双方是否达成了某种约定以确保危机不会扩展得太厉害?我设想的约定是类似于这样的:比如说在通话之后双方各自想办法劝和阻,以避免佩洛西成功落地台北。但如果劝不住也阻不住,那么美方接受中方进行力度极大的强烈改变台海现状的军事演习。所谓“美方接受”指的是美方不干预军事演习本身也不因为军事演习而施加什么制裁。

从后来发生的情况看事情的确是这么演变的。考虑到之前频繁的互动,尤其是长时间的通话,达成这样的约定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假如没有达成这样的约定,事实自然演变成这个样子,亦是完全讲得通的。由于无法从公开信息判断出是否达成被有效实施的约定,我很难从第一和第二个视角来分析问题,连基本的定性都困难。比如说,很多人声称此次台海危机导致中方对美方的信任度大降,有人甚至觉得政治信任荡然无存。可是如果的确达成了这样的约定,那事情就复杂得多:政治信任其实是有降有升的。一方面,由于美国令出多门导致政治承诺有效性十分可疑,这的确会使中方对美方的信任下降;但另一方面,如果此次达成了为军事安全兜底的政治约定并且美方有效执行了,那至少在这类一小撮顶端人士可以有效控制的军事大事上,美国在中国眼中的政治可信度其实是明显上升了的。

好了,在第一和第二个视角都难以分析的情况下,我将侧重于从第三个视角分析问题。这个视角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  台海危机其他利益相关方决策层的视角下台海危机中发生了什么?

首先是佩洛西在上半年提出要访台,但因为所谓阳性问题取消了。 到了七月份又泄露出信息会访台,佩洛西本人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中方采取了激烈的外交警告态度。美国官方表态相当软弱。拜登本人亲自讲,军方认为这不是一个好主意。这既代表了拜登的不支持,也代表了军方的不支持。

到佩洛西公布东亚行程的时候,名单上并没有台湾,看起来是要不去了,但旋即又传出小道消息说还是要去。再联系到美国军方的各种疑似劝说举动以及对外表态的持续暧昧,联系到F35集体停飞以及只有一艘航母和很少量的船前往护航,佩洛西此行的独走意味已经非常明显。另一边,中方的外交和国防部门表态越来越激烈,没有声称要用武力手段阻止佩洛西飞机降落台湾,但说要采取激烈的反制措施。

到了八月二日当天,佩洛西本人的飞机航线明显是顾及到了中方可能的阻拦,然后成功降落台北。接下来中方如宣誓的那样进行了大力度的反制,采取了明显改变台海现状的特大规模军事演习,而且这个军事演习的组织度表明这很显然是事先早就策划好的。在公开宣布的三天军事演习完成后,又额外加试了几天。此外,导弹落入日本所谓经济区。

在整个过程中,美国的反应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极为低调,既没有干涉也没有制裁连言语上的口气都不算激烈。相比之下,以前美国其实在远比这件事轻微的事情上采取过激烈得多的言辞。

中国制裁了佩洛西并中断了很多中美关系,美方暂无反制也没有声称之后要反制。

日本对佩洛西访台一事声称无法表态,而韩国总统则拒绝与佩洛西会面。 台湾方面,面对改变现状的特大演习没有实质反应。对于军事演习,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指责,除此之外无制裁无军事举动。

好,这就是这一方视角看到的台海危机大体脉络。很多读者看到这里可能就不满了。他们会说:“我们看到的美国人强行降落台北致使中国政府的公信力被打击和中国民众大失所望,在博弈里中国政府属于临阵退缩和眨眼的那一方,未来在国际上的威慑力大减,一拳没打开百拳冲过来的局面将形成等等等等。这些难道都不算数吗?”我的回答是:“是的,都不算数。”

上述引用观点只是第四种视角(中国民众)的一部分人所认为的,并不是第三种视角下(即本小节标题中的视角)所能体会的。毕竟相关方决策层与我国网民身处不同的信息茧房。我国的八月二日的舆情起落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内宣发力的结果, 但外面的决策层并不是内宣的受众,我国内宣对他们来说是几乎接受不到的信息。就算是那些决策层中很勤政的人,也无非就是多看了一下情报部门呈上来的文件然后看到一段讲中国的民众对佩洛西落地很不满很失望之类的话,他是不可能体会到八月二日很多网友的情绪的。 类似地,外网上与我国网友互动的网民再得意忘形也难以向决策层决定性地传递情绪,因为网民互相破防本来就是常态。

至于说我国政府威慑能力受到重挫,则更是误读了决策层所理解的信息。在这些相关利益方的决策层看来,这件事的确是危机,但危机不在于我国很多网友曾经以为的最后关头可能会把佩洛西的飞机打下来之类的问题。危机在于下面两个点。

第一个危机点是佩洛西飞机可能由于某种失误而坠落。这个失误可能是飞机失误相撞或者是美国方面在中国阻拦下操作失误或者其他类似情景, 但决策层没有几个人会严肃认真地认为中方会主动击落飞机,因为这显然是反应过度,也与中国一贯的行事方式完全不吻合。在佩洛西决定前往的情况下,让佩洛西落地是正常的操作,强行阻挠是较为冒险但能搞成也算胜利的举动,而其他更激进的方式比如击落则是极为反常的在第三方看来难以站得住脚的方式。 面对这个危机爆点,他们的第一希望当然是佩洛西不要前往(这里我暂且假定相关利益方不希望台海出大事),第二希望是如果佩洛西前往了则中国不要逼佩洛西飞机逼得太狠,不行的话就让佩洛西降落好了,后面再反制就是。而中国所做的正是他们期望应该发生的事情。如果有较为勤政的决策层想了解拦截的合理性,则军方人员会指出在此种夜航路线以及战术飞机支援下安全拦截十分困难,这将进一步证明中国应对的稳妥合理性。

佩洛西降落台湾这件事单独拿出来并不构成对中方对外信誉和威慑力的伤害,只有中方事后拿不出有力的反制措施才会转化为伤害。 如果拿各位喜欢的比方来说话,这一步只是美方突袭了中方很难防御的一掌,中方是否能“打得一拳开”要看后面打不打和怎么打,而不是看对方主动突袭是否成功。

第二个危机点:一旦中方进行激烈反制(这是现实中发生的),美国有可能不坐视台海现状遭受重大改变而采取军事手段加以阻挠,这个时候有可能擦枪走火导致重大事变。 在这个点上我们看到中方打出了拳而美方完全没有接招。因此,中方保持了自己的可信威慑和反击信誉,而美方反应则显得过度软弱了。 当然了,这个过度软弱会被外界解读为主要是由于美国高层的内部分裂造成的,可能比美国高层在团结的情况下依然被中国硬力压出去的损失要低一些, 但也多多少少造成了美国信誉和威慑力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很多主流媒体(包括亲民主党的)都对佩洛西持批评态度,认为她给了中国一个借口进行了强力反击,给美国外交造成了被动。

综合起来看,上述的两个危机爆点中,中国对第一个爆点的处理是中规中矩符合预期的,而第二个爆点处中国的反应强度明显压倒了美国。

三 此次台海危机的影响

1 台海军事地缘安全现状发生实质性改变有些改变大概会形成新常态。这一点很多人都已经仔细分析过了,我就不再多讲。

2 各界对美国在重大军事斗争时的意志产生更多质疑。

这里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美国政府面对中国强力反制时的软弱表现。这种软弱与美国之前在阿富汗乌克兰面对重大军事斗争时候的软弱串联起来,不得不使大家对未来美国在类似情况下的军事斗争决心产生更深的疑问。另一方面来自于整个事情中拜登、佩洛西和军方显而易见的内部分裂。考虑到拜登和佩诺西本来就是一党的,考虑到他们都面临着中期选举的压力应该团结一致,考虑到两个人都是最为资深的政客,居然还能闹成这个样子实在是令人难以放心。

3 中方对美方的政治承诺可信度会重新评估。这个我前面已经讲了。如果事先没有达成政治约定,则中方对美方的信任度会下降。如果事先达成了政治约定,那么信任度将有降有升。

4 美方在台海的战略焦虑进一步上升。会有何种政策变化有待观察。

5 大陆对台政策中的强硬派力量增大,但短期内武力统一的可能性极小,对台工作依然处于利用台湾问题与美国长期博弈的阶段。台海局势可能表现为中小程度冲突更多但根本大局更加稳定。

强硬派力量增大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未来民进党同大陆直接谈判沟通的难度大增,尤其是在白皮书定性之后。原本我们可以设想,在后蔡英文时代,在东升西降的趋势非常明显的背景下,在民进党大体上坐稳台湾长期执政党的情况下,未来民进党有一些派系愿意做出一些妥协以便和大陆打开对话之门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现在这件事要推行就很不容易了。由此也导致国民党将很大程度上垄断两岸政治交流的通道,甚至不排除民进党有些派系经由国民党与大陆交流。第二,大陆军事斗争准备的力度会加强,主要表现为军备扩充以及未来威慑性演习力度和频率的增加。

另一方面,短期内对台武统的可能性非常小。根本原因在于大陆的一个基本判断:越往后力量对比对大陆越有利。在这种情况下,理智的选择是继续等待并且在等待的过程中用武力威慑避免对方在战略焦虑之下主动破局(这是对台斗争的基本策略)。 这个基本判断和基本策略在此次台海危机之后不仅没有削弱反倒还加强了, 因为美国内政的混乱和关键时候的军事斗争意志薄弱以及台湾在受到强烈威胁时的软弱暴露得非常明显。民意固然往武统方向又偏转了不少,但此次台海危机的处理过程也表明,在这等军国大事上政府不会被一时民意起伏所驱动。

在美台重大斗争意志薄弱和大陆的基本判断与基本策略得到加强的情况下,台海大局越发稳定。但在美台升高的战略焦虑之下,小盲动行为可能增加从而导致中小程度冲突加剧。

6 中方在对台海军事地缘安全现状进行重大改变的同时付出了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外交代价。

这里主要看各方的表态。除了美国之外。 对中方的此种重大行为进行言辞上指责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进行经济制裁的一个都没有,搞更激烈手段的也没有。绝大多数国家的表态要么是中立的要么是偏向于支持中国的。印度到目前为止官方依然沉默,这个态度对中国来说已经足够好了。

如果没有佩洛西来台作为引子,中方突然之间搞这么大一个举动,是否还能收到这样好的外交效果就不好讲。我之前分析南海问题的时候就讲过,中国在南海的操作有很多值得称道的方面, 其中被很多人忽视的一个方面就在于中国在实质上大大改变了南海地缘状态的情况下竟然没有搞坏与南海周边各国的关系。考虑到很多国家本来就在南海有一些岛礁声索,考虑到菲律宾是发起南海仲裁案的国家,事后中国和大家的关系(包括菲律宾) 竟然变得越来越好了,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同样的事情交给美国或者俄罗斯来做,几乎不可能办得如此顺滑。 这一次也是类似的。

这里的关键是后发制人顺势而为以及对相关各方决策层心理预期的合理利用。由于之前大家担心爆发军事冲突,所以在看到中方反制之后心里想的往往都是大家都不要再搞出新刺激,让中国把这个演习搞完了局势就可以慢慢缓和下来。因此客观上造成了虽然中国才是大力改变军事安全现状的一方但各方都平静接受了。

7 中国民众的情绪受到很大刺激,可能会产生一些长期的影响。

这些长期影响我认为总体上是对中国不利的,但不利之处不在于某些人担心的所谓“八月二号的内宣事故会导致民众和政府之间发生一些信任方面的大问题”。 我认为那是很小的问题。事实上,在军国大事上,决策层与民众观点的互动关键在于:1 政府是否按照民意的起伏行事;2 政府一旦不按民意的起伏行事,民意是否会反噬政府或者至少造成很大麻烦。从现在的情况看,我国政府没有按照民意的起伏行事。三天的演习显然是之前安排的,按照之前的计划进行。最后临时加的这两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八月二号的舆情临时加上去的,但是有没有这两天对于上文分析的中国特大军演改变台海现状的定性只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是相当次要的。另一方面,虽然八月二日之夜令很多民众极为失望,但是民众并没有因此而采取任何行动,之后很多人也渐渐转变为平和心态甚至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民意拐弯。

真正的潜在长期不利影响,我认为是下面两条。

第一,一部分群众可能对美国产生长期的恨意。这件事情有一定的可能成为中国青年这一代人的“轰炸大使馆事件”。未来等中国国力明显超过美国的时候,这批人也可能在政治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情绪如果残存到那个时代,可能会实质性阻碍中国招纳美国投共。

冷战后,从理智的角度看美国显然应该接受俄罗斯的投美,但美国竟然憋不住做出各种有对俄罗斯穷追猛打意图的行为。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当时的决策者潜意识或者深层情绪中对俄罗斯的恨意太深,毕竟长期冷战积累了太多的集体负面记忆。 中国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 如果中国不能有效招纳美国投共,这无损于中国成为世界老大,但可能使中国在登顶之后下一步攀登文明更高峰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良好的国际环境而受到拖累。

第二,一些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青年在八月二日当晚产生了“中国又被欺负了,中国和美国还是有差距,是因为力不如人才会遭此侮辱。中国要正视差距苦练内功继续追赶”的想法。

这种心理我认为不利于中国,因为它将使弱位斗争派获得更多的支持,使强势布局派上位的时间被延后。我之前已经有很多篇解释过这两派的观点,这里简单引述一下。弱位斗争派认为:我国在竞争中仍属弱势,但赶上势头很好,强势一方采用各种极端手段破坏我国的上升势头,我国要与之坚决斗争。强势布局派认为:我国在竞争中已属强势,未来的斗争与统战要立足于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布局。

我为什么是强势布局派?这一方面固然是我认为中国现在已经明显在中美竞争中处于强势一方,另一方面也在于我认为即使你觉得美国依然是强势,考虑到政策的长期性以及民众心态扭转的长期性,有些强势布局的政策必须提前进行。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弱位斗争派一直占据上风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假设到了三十年代强势布局派依然没有占据主导而彼时美国由于某种原因(多半是内部的)发生了一次大的危机。在危机之后,大家都明显意识到美国的国力确实被中国比下去了。这个时候中国国内可能就面临着一场突然胜利带来的盲目狂喜情绪原先的弱位斗争派对胜利来得如此之突然没有心理准备,可能一下子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整个民族的心理都飘了。 这就很可能犯下与美国在苏联突然死亡之后沉浸在意外的胜利喜悦中而心态失衡类似的错误。

当然了,从这几天民意的平息和拐弯看,也许长期影响没有那么可怕,但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究竟会怎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