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那些寻常中的不寻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可视化设计的四个关键环节是 作业设计,那些寻常中的不寻常

作业设计,那些寻常中的不寻常

#作业设计,那些寻常中的不寻常|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业设计的30个原则》是上海物理特级教师常生龙老师最近新出的专著,也是常老师历经几十年对作业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实践之后成果的凝结。书中围绕作业设计这一主题,分三部分阐述了作业设计的理念、提升作业质量的着力点以及作业设计的策略,对“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改革,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01作业的现状

         每一个经历过学校教育的人都不可避免的完成过无数次的作业。作业,是教学五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它链接了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也是知识学习走向整体性、结构化的必经之路。即使如此重要,教师和学校对作业的研究依然非常匮乏。教师在专业学习阶段缺少对作业相关理论体系的研究,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作业的认知仅仅来源于自己上学时候老师的做法,很显然,这样的认知已经远远跟不上教育的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老师们往往采取“拿来主义”,将现成的学习辅导资料作为作业的主要来源,导致教练不一致,降低学习效率。尤其是在当前“双减”的背景下,在学生的作业时间减少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提高作业质量,以此来提高学生练习的质量,实现“把负担减下来、把质量提上去”的目标。由此可见。作业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应该从哪里下手呢?

      02作业设计应遵循的理念

     改革势在必行,理念更新首当其冲。 常老师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关于作业设计的9个核心理念,归纳整合,有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固有错误观点的纠正。   

        基于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 规律,在开展作业设计时,必须要把握的因素:一是要考量完成作业者的态度、内在动机、自我概念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共同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状态;二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差异成为作业设计的资源,就要在作业设计时体现差异化 ,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和提高;三是要明白:大脑的记忆是规律的。大脑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使大脑对信息进行瞬间处置和加工形成的记忆,容量很有限。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记忆都是短时记忆。经过有效的作业,可以将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知识才能进入学生的整体知识体系,进而有可能转化为能力素养;四是宾浩斯遗忘理论。艾宾浩斯发现:当一个新知识连续重复学习5遍,不如间隔一个时间段重复一次效果好,如果两次重复之间间隔一个睡眠的时间,效果会更好。利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采用间隔学习法设计作业。

      而传统教育教学对作业的认识中,也有一些认识和做法是不科学的,一是作业做多了就会起作用。一些老师认为:大量练习有助于提高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内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做得多了,见得多了,应该考试就会更加自如,这就是当前为什么很多老师采用题海战术的原因。事实上,只有有用的作业才有有效。何为有用?适合家庭活动的作业、不是作业的作业、强化阅读等,诸如此类的作业,学生乐此不疲;二是作业只是知识学习中的一个环节,是可以割裂、相对独立的环节。实际上,作业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连接教和学的重要途径,只有教和学紧密呼应,才能建立起内在的逻辑关系,也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果教师只管教,作业采用拿来主义,教和学之间就会脱节。必须建立课程意识,将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来通盘设计,才能是课程学习的目标达成度更高;三是作业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完成即结束。事实上,作业的完成程度是教师考量教学效果、安排教学进度的重要依据,对个体作业完成情况的掌握、对整体作业完成情况的数据分析等都能为后续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因此,作业的评估和改进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03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的着力点

     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就必须关注几个关键词:

        一是作业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定准方向,才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失误。要依据作业的类型(诊断性作业、引导性作业、形成性作业、总结性作业)准确定位作业目标,细化目标达成的措施和策略,从而分解出单元作业目标、课时作业目标和题目作业目标。同时还要针对已经细化的目标,判断作业目标是否聚焦课程目标,是否聚焦单元核心概念和关键目标,以此确保学生练在点子上,练在关键处。

      二是作业的逻辑关系。作业中的逻辑关系涉及几个方面,一是作业设计的意图方面,老师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作业?这些作业对学生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和作用?即:作业是否存在可解释性。它和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内容的理解息息相关;二是作业难易程度方面如何把握?只有难读适中的作业,才会对学生发生作用。而所谓难度适中,即作业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思维能力要求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老师要精准把握并分析学情。

        三是作业内容。理念和逻辑关系都是隐性的因素,只有内容是显性的。如果说前者是好的作业设计的前提,后者就是关键。对于作业内容来说,一是规范设计作业。一份完整的作业设计,通常要包括作业目标、作业类型、作业内容、作业难读、作业量、作业示例等环节,同时针对教材范围不同(单元、课时或者单个作业),作业的框架又会有微调。只有框架完整,作业才有针对性;二是丰富作业的类型,作业分类不同,目标不同,类型也应该有变化。变单一的纸笔作业为调查分析、访谈记录、表达扮演、项目研究等形式互相穿插、共同促进,作业才会像游戏闯关一样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三是作业内容要有可选择性。可选择性的作业在更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权,也体现了对学生差异化的照顾,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推动每个孩子不断进步。

04作业设计的策略

         对学生个体来说,完成作业是个体活动,要从学生心理层面解决不想做、不愿做的问题,就要在设计时思考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甚至投入。学生主动投入作业的标志是:知道作业的意义,能为自己的作业负责;能主动安排作业的时间;愿意去探索那些有难度、能提升思维品质的作业。想取得这样的效果,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要全面把握学生完成作业时的心理,努力提升作业品质,使学生在作业中认清知识的关联,形成架构。坚持“少就是多”的理念,避免大体量作业使学生产生认知阻滞,可以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激发积极的情绪体验。

       要合理安排分层和分类作业的切入点。要明白:分层作业不仅仅是作业难易程度的分层,更有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给学生创设的不同层级的课程。这是更高级别的分层,是对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对知识体系的重新整合。这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种尝试。而分类作业则体现为一种横向的志趣差异,它在难度、复杂性及思维层级上并不存在差异。分层作业和分类作业互相融通、相互关联,共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形式上来说,可以尝试设计长周期作业、项目化作业、数字化作业等,丰富作业载体和形式,尝试创设合作完成作业的契机,使作业变得不怎么像作业,而更像一场旅行、一次探险,对学生充满挑战和吸引力,也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