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点之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诗有什么抒情方式 中考考点之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中考考点之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2024-07-13 07: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诗词,对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本掌握了诗词的学习方法,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词进行赏析,大部分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诗词积累。但是,受年龄、阅历以及诗词年代的影响,学生对诗词意境及情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的梳理与掌握还不够熟练,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

三、学习目标

1. 了解表达技巧包含的内容。

2. 掌握诗歌赏析中表达技巧型的答题技巧。

四、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

思考古诗词鉴赏四个层面的表达技巧分别包含哪些内容

2.针对目标二

(1)浏览诗句,判断分别用了哪种衬托手法,并具体谈一谈是如何运用的。

(2)朗读下列古诗词,选取一首判断是用了哪种描写手法,并作简单分析。

(3)观察几首诗词题目的答案,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五、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开场白中说道:“我们携手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红”,

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

一起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起盼“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诗词是如此的美妙,妙从何来?其实啊,这也是诗词作者用到了非常巧妙的表达技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古诗词中的表达技巧有哪些,归纳一下这种题型的答题技巧。

(二)知识梳理

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的内容:

①表现手法

②表达方式

③修辞方法

④篇章结构

活动:同学们思考古诗词鉴赏四个层面的表达技巧分别包含哪些内容?

明确:

①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白描、抑扬变化、用典、象征、比兴、以小见大等。

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侧面,视、听、嗅觉等)、议论、抒 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③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反复、夸张、对比、起兴、设问、反问、通感、借代、双关、叠字等。

④篇章结构:铺垫、伏笔、照应、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 一张幻灯片出示)

1.衬托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是利用事物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或同一事物相近、相反的两个方向来表现事物,使之更突出更形象的一种艺术表达方法。

活动一:请同学们浏览下列诗句,判断分别用了哪种衬托手法,并具体谈一谈是如何运用的。

正衬:

a、以乐景写乐情: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诗人策马奔腾在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

b、以哀景写哀情: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十五从军征》

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边上生出了旅葵。烘托出老兵内心的悲凉。

反衬:

以乐景写哀情: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以这温馨恬静的景象反衬作者内心之悲。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前两句极言春光融融,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以乐景写哀情,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

通过描写的角度,古诗词的描写方式主要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等。

“虚实”,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它的主要作用是烘托渲染某种氛围,表达作者某种情感,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活动二:同学们朗读下列古诗词,选取一首判断是用了哪种描写手法,并作简单分析。

(1)虚实结合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前面是写实景,后面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词意转折,配合实字表达,收到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的效果。词人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通过描写现实生活暗示出往昔的快乐,实则悲矣。

(2)动静结合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以动衬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的《入若耶溪》

( 以蝉和鸟的叫声来反衬出深山林中的幽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以飞鸟的几声鸣叫反衬出深山月夜的寂静)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1. 抒情:

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老师列举直接抒情的例子:

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活动三:小组讨论,快速浏览下列古诗词,任选其中一首,说明是哪种抒情方式,并作赏析。

b、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山居秋暝》

托物言志《竹石》

借古讽今《江南春绝句》

用典抒情《江城子•密州出猎》

(三)技巧点拨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修辞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实例推演:

活动一:朗读下列古诗词,思考诗后题目并作答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①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②星斗:特指北斗星。③阑干:横斜的样子。

1. 二、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步骤一)这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因出行之早,心中有孤独漂泊的寂寞之感。

秋海棠

【清】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2. 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的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步骤一)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步骤二)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三、四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

(步骤三)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活动二:观察两个题目的答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作答。

归纳答题三步走: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巩固训练

活动一:默读下列古诗词,做下面题目,不会的可小组讨论,然后抢答。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3.这首诗用什么手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示例一:(手法)比喻,(结合诗句阐释)水面好像轻轻磨过的镜面一样,形象生动地表现水面的清澈平静。(情感)表达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结合诗句阐运用)“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是静态, “垂杨舞” “万点声”等是动态。本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了雨后池塘的平静。(情感)表现作者雨后观自然的怡然心态。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①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②银山:江中巨浪

4.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运用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

示例一:(手法)虚实结合。(结合诗句阐运用)前两句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深渊。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渲染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感)表现作者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示例二:(手法)夸张,(结合诗句阐运用)后两句“把江水夸张为“拍天浪”;突出了长江的汹涌澎湃,(情感)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五)总结提升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思维导图,包括知识的梳理和答题技巧等。

(六)真题链接

(2019•赤峰)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对本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项是 ( D ) 

A.该绝句的首句“远书归梦两悠悠”,是诗人在盼家书不至、觅归梦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长长的叹息。

B.次句用“只有”二字紧承上文,写出了半夜寂寥凄寒的感受。

C.“敌”字不仅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了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

D.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阶下生满了青苔,旁边映村着红树,突出了环境的清幽美丽,也暗示了主人公淡泊的心境。

(2)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019•无锡)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请概括本诗首联包含的信息。

答案:时令、环境。

(2)本诗尾联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结尾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抒怀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此诗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抒胸襟),勉励李副使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的豪迈之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借景抒情,以“山回路转”“空留马蹄”抒写送别友人的情怀。

六、结语

通过以上的举例分析,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种题型的答题方法了吧,希望同学们以后在赏析古诗词的时候,能够准确判断出作者所用的表达技巧,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表达技巧描绘出优美的画面,营造出相应的意境,传达出自己的情感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